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走進迤沙拉,尋找600年非遺談經古樂

到了攀枝花東區, 聽朋友說, 在迤沙拉村, 還保留著600多年的古老而神奇的談經古樂和羊皮鼓舞, 於是, 在攀枝花電視臺美女劉老師熱情的引領下, 走進了這大明時期的古村落——中國最美鄉村彝族迤沙拉, 好客的彝族兒女端起酒, 唱起歌, 奏唱談經古樂, 跳起羊皮鼓舞, 歡迎遠道而來的客人。

圖文/朱文鑫

從攀枝花仁城區出發, 不到一小時, 就走近中國最大的彝族自然村——於是, 我在攀枝花仁和區平地鎮迤沙拉村, 感受她的無窮魅力與神秘。 迤沙拉村坐落在四川攀西地區最南端金沙江畔的大山深處, 居住著400多戶人家高度集中在一處小山坡上, 建築風格有著蘇皖民居木瓦房, 錯落有序, 高牆深巷, 仿佛置身於江南小鎮(之後將做專題論述這600年古村落的歷史與建築之美)。

圖文/朱文鑫

一走近村子, 就傳來了彝族女子的甜美歌聲, 於是, 車, 在一棵古樹前停下來, 靜靜地聽這女子的歌聲, 遠觀這古色古香獨具特色的村落, 就醉了呀。

圖文/朱文鑫

迤沙拉村至今約有600多年歷史, 是漢族與彝族相互交融而形成的一個獨特群體, 既傳承了古老彝族的民族特性, 又融入了漢族的文化元素, 現在這裡居住著1500多人, 有起、毛、納、張四大姓, 民間有“起家車輪子, 毛家筆桿子, 納家包穀子, 張家酒罈子”之說, 有資料顯示他們的祖先是明朝南京人, 是“洪武開滇”歷史事件的見證者。

圖文/朱文鑫

這位72歲的阿婆在古樹下吹奏著祖輩傳下來的一種樂器——口弦, 有五片一寸左右的銅片組成, 應該是目前最小的一種樂器了吧, 她告訴我, 這裡是四川進入雲南的第一個驛站, 被稱為“西南絲綢古道”。 中午, 我問毛書記, 他說, 迤沙拉為彝語的讀音, 迤, 譯為漢語是水;沙, 是灑或漏;拉則是下去;連接起來, 大意為“水漏下去的地方”。

圖文/朱文鑫

跳羊皮鼓舞前, 行頭要一件件進行穿戴, 一絲不苟。

圖文/朱文鑫

不會忘記,攀枝花8.30的那場大地震災害中,迤沙拉村的核心帶受到較為嚴重的破壞。然而災後重建的它既保留了純樸、傳統的俚濮彝族文化和獨具特色的民居建築,也將一些資訊科學等現代元素融入其中。這裡的人們以快樂的心態,把生活、建設、生產、文化,傳播的更廣泛.....

圖文/朱文鑫

他們能歌善舞,勞作之餘,山道跋涉、節慶、婚嫁、喪葬以及青年男女相互交流都能用歌舞來傳情達意。跳羊皮鼓舞,在自唱中手腳比劃舞動。據說,起源于彝族祖先收穫時的勞動場面,逐漸演變,發展成群眾性極強的舞蹈形式,是迤沙拉村民男女老幼都喜愛的大眾性文體娛樂活動。山歌在迤沙拉村較為盛行。有一人獨唱,三人對唱,群口對唱三種形式。

圖文/朱文鑫

圖文/朱文鑫

這裡別具一格的民居建築、民俗風情,綻放異彩的談經古樂、魅力四射的服飾、飲食文化成為獨具的文化元素。

圖文/朱文鑫

在迤沙拉的“談經古樂”,堪稱彝家奇葩。在迤沙拉,探詢那些從歲月的久遠之處遊弋而來的遠古傳說,聽寨中老人們用二胡、京胡、三弦、笛子、嗩呐、大鼓、木魚、磬、鑼、鈸、簫等民間樂器演奏古樸輕靈、悠揚婉轉的“談經古樂”,那些塵世的煩擾,那些不知於何時悄然潛伏於心底的躁動,彷佛刹那間都飄然而越。“談經古樂”,以一種淳樸的力量,引領你進入物我兩忘之境,頓生出一種空靈中漫步的感覺,堪與納西古樂媲美。

圖文/朱文鑫

在攀枝花其間,我特意去了一次書店,查找了一些歷史資料,包括這裡的地名與民俗。流傳在攀枝花金沙江以南及周邊地區的談經古樂不是純粹的“洞經音樂”,而叫“俚濮談經古樂”。它既有洞經音樂的前身,也有宮廷音樂的悠揚婉轉,還有江南水鄉的小調韻味,是經過三個階段的發展與融合而流傳至今。

圖文/朱文鑫

談經古樂起源於南北朝時期,盛唐時傳入南詔國(今天雲南大理),唐朝中後期,這種音樂在雲南逐漸被佛、道兩教運用在佈道、頌經時的伴奏,成為佛、道教音樂,到了明朝又傳入大姚、永仁一帶。清朝中後期,談經古樂以其獨特的藝術感染力,深受民間喜愛,逐漸被推廣運用在民間的各種慶典活動中,如廟會、壽宴、婚喪嫁娶儀式等。

圖文/朱文鑫

仁和區比較流行談經古樂和羊皮鼓舞。談經古樂在明朝洪武年間有過興盛,但僅僅是曇花一現。到了民國初年,俚談經古樂隊只有黎光輝、納有才、起崇誨、毛超仕等八人,之後原來的大部分民間老藝人已相繼去世,這份古老的民間文化遺產臨近失傳。為了讓這一古老民間文化繼續發揚光大,讓沉默了半個世紀的民間古樂重新與世人相約,2000年,平地鎮迤沙拉藝人起光祿、起朝華等人重組樂隊,開始收集整理古樂樂譜。歷經四年,發展演奏人員十五人,能演奏出二十三首中的十四首,受到社會各界廣泛關注。英國音樂博士海倫女士于2001年10月來採訪時稱“這是神奇的古樂……”

圖文/朱文鑫

談經古樂樂隊目前能演奏出較高品質的“談經古樂”,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受。迤沙拉村是一個感天地恩、感萬物恩、感祖先恩、感父母恩等獨特的村落歷史和文化傳承者。作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的迤沙拉村優美的自然景觀、獨特的風俗民情、動聽的“山歌”、歡快的“打跳”、古老的“談經古樂”,已成為非遺文化......遠播海內外。

貼士

我採集了關於 攀枝花談經古樂的旅遊靈感,這裡適合與所有人共同體驗。

全年來玩最佳。

樂途旅遊網與樂途靈感旅行家:朱文鑫 發佈:2017.03.24

圖文/朱文鑫

不會忘記,攀枝花8.30的那場大地震災害中,迤沙拉村的核心帶受到較為嚴重的破壞。然而災後重建的它既保留了純樸、傳統的俚濮彝族文化和獨具特色的民居建築,也將一些資訊科學等現代元素融入其中。這裡的人們以快樂的心態,把生活、建設、生產、文化,傳播的更廣泛.....

圖文/朱文鑫

他們能歌善舞,勞作之餘,山道跋涉、節慶、婚嫁、喪葬以及青年男女相互交流都能用歌舞來傳情達意。跳羊皮鼓舞,在自唱中手腳比劃舞動。據說,起源于彝族祖先收穫時的勞動場面,逐漸演變,發展成群眾性極強的舞蹈形式,是迤沙拉村民男女老幼都喜愛的大眾性文體娛樂活動。山歌在迤沙拉村較為盛行。有一人獨唱,三人對唱,群口對唱三種形式。

圖文/朱文鑫

圖文/朱文鑫

這裡別具一格的民居建築、民俗風情,綻放異彩的談經古樂、魅力四射的服飾、飲食文化成為獨具的文化元素。

圖文/朱文鑫

在迤沙拉的“談經古樂”,堪稱彝家奇葩。在迤沙拉,探詢那些從歲月的久遠之處遊弋而來的遠古傳說,聽寨中老人們用二胡、京胡、三弦、笛子、嗩呐、大鼓、木魚、磬、鑼、鈸、簫等民間樂器演奏古樸輕靈、悠揚婉轉的“談經古樂”,那些塵世的煩擾,那些不知於何時悄然潛伏於心底的躁動,彷佛刹那間都飄然而越。“談經古樂”,以一種淳樸的力量,引領你進入物我兩忘之境,頓生出一種空靈中漫步的感覺,堪與納西古樂媲美。

圖文/朱文鑫

在攀枝花其間,我特意去了一次書店,查找了一些歷史資料,包括這裡的地名與民俗。流傳在攀枝花金沙江以南及周邊地區的談經古樂不是純粹的“洞經音樂”,而叫“俚濮談經古樂”。它既有洞經音樂的前身,也有宮廷音樂的悠揚婉轉,還有江南水鄉的小調韻味,是經過三個階段的發展與融合而流傳至今。

圖文/朱文鑫

談經古樂起源於南北朝時期,盛唐時傳入南詔國(今天雲南大理),唐朝中後期,這種音樂在雲南逐漸被佛、道兩教運用在佈道、頌經時的伴奏,成為佛、道教音樂,到了明朝又傳入大姚、永仁一帶。清朝中後期,談經古樂以其獨特的藝術感染力,深受民間喜愛,逐漸被推廣運用在民間的各種慶典活動中,如廟會、壽宴、婚喪嫁娶儀式等。

圖文/朱文鑫

仁和區比較流行談經古樂和羊皮鼓舞。談經古樂在明朝洪武年間有過興盛,但僅僅是曇花一現。到了民國初年,俚談經古樂隊只有黎光輝、納有才、起崇誨、毛超仕等八人,之後原來的大部分民間老藝人已相繼去世,這份古老的民間文化遺產臨近失傳。為了讓這一古老民間文化繼續發揚光大,讓沉默了半個世紀的民間古樂重新與世人相約,2000年,平地鎮迤沙拉藝人起光祿、起朝華等人重組樂隊,開始收集整理古樂樂譜。歷經四年,發展演奏人員十五人,能演奏出二十三首中的十四首,受到社會各界廣泛關注。英國音樂博士海倫女士于2001年10月來採訪時稱“這是神奇的古樂……”

圖文/朱文鑫

談經古樂樂隊目前能演奏出較高品質的“談經古樂”,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受。迤沙拉村是一個感天地恩、感萬物恩、感祖先恩、感父母恩等獨特的村落歷史和文化傳承者。作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的迤沙拉村優美的自然景觀、獨特的風俗民情、動聽的“山歌”、歡快的“打跳”、古老的“談經古樂”,已成為非遺文化......遠播海內外。

貼士

我採集了關於 攀枝花談經古樂的旅遊靈感,這裡適合與所有人共同體驗。

全年來玩最佳。

樂途旅遊網與樂途靈感旅行家:朱文鑫 發佈:2017.03.24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