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海上F-117還是回天雷?中國最科幻的艦艇:022型導彈艇

都說中國很多武器外形都很土, 但是中國海軍卻有一款艦艇, 不僅不土, 外形科幻程度絲毫不比美帝差。

《未來戰艦·多體船》預告片,

明日上線敬請關注

喜歡海軍的軍迷大多會迷戀那些艨艟巨艦, 從三笠到歐根, 從俾斯麥到密蘇裡, 碩大的身軀, 威猛的火炮, 決定歷史的榮耀, 自然令人心生嚮往。 相比之下, 那些幾十噸一二百噸的小艇就不大被人注意了, 但它們之所以存在就是因為它們有用,

二戰中德軍S艇也幹掉過不少商船, 美軍的PT艇則包下了許多雜活, 有偷運麥克亞瑟逃出生天的本事, 也有在瓜島夜懟本子大艦隊的戰績, 有功勞也有苦勞。

中國海軍就是從北洋水師起算, 也沒有過多少大艦, 萬噸級巨艦到現在也只有遼寧號一例。 新中國海軍在初創時期就更加寒酸了, 限於當時的條件, 只能走迅速形成戰鬥力的捷徑, 也就是所謂的“飛、潛、快”, “快”就是指快艇。 如果穿越回五六十年代, 就會發現, 那時撲撲通通“下餃子”的, 都是各種艇, 沒辦法, 窮啊, 財窮技也窮, 造不起大艦, 爆艇是一個雖然無奈卻也合理的選擇。

▲建國初期的海戰多數要靠魚雷艇來打

在新中國海軍的各種艇中, 要說性價比最高,

非導彈艇莫屬。 從數量上講, 中國海軍數量最多的艇是炮艇和魚雷艇, 這些小傢伙用在實戰中曾經打翻過對岸大自己幾倍的軍艦, 在西沙海戰中也有以小搏大戰而勝之的戰績, 說明“快”這個路子還是對的。 但相比導彈, 火炮和魚雷的射程還是太近了, 打一打臺灣或南越還可以, 對抗更強的對手, 還得上射程更遠威力更強的導彈艇才行。

中國海軍的導彈艇要追溯到蘇聯與中國的《二四協定》, 這是一個專為海軍裝備而簽訂的條約, 全稱是《關於蘇聯政府給予中國海軍製造艦艇方面新技術援助的協定》, 海軍司令蘇振華和曾任駐華總顧問的蘇聯代表阿爾希波夫於1959年2月4日在莫斯科簽訂, 故有此簡稱。 由此協定, 中國從蘇聯獲得了潛艇、導彈艇水翼魚雷艇和Р-11ФМ彈道導彈、П-15導彈等裝備,

以及這些艦艇的動力裝置、雷達、聲納、無線電、導航等51項設備的資料, 獲得了這些專案的製造特許權, 蘇聯還派遣了60名專家來到中國, 協助開展設計和製造。

蘇聯這麼大方, 是因為一把手赫魯雪夫有拉攏中國的需求。 蘇聯率先研製導彈艇也是出於其國情考慮, 在綜合國力不如美國的前提下, 以反艦導彈為武器, 使小型艦艇也具備戰列艦級別的火力輸出, 還更精准, 大艦也要忌憚三分, 火炮時代實現不了的“小艇扛大炮”在導彈時代從另一個側面實現了。 蘇聯海軍元帥戈爾什科夫元曾這樣描述:“我們以極低的成本, 卻能使美國付出高昂代價”, 赫魯雪夫也說過類似的話:“廉價的導彈能使美國人花費巨大投資建立的作戰體系變成廢鐵”。

這個道道當然大家都懂, 再加上埃及導彈艇有在實戰中擊沉以色列軍艦的戰績, 各國都開始發展導彈艇。 對於缺乏大型軍艦, 暫時要靠小艇守疆的中國來講, 這個道理也同樣適用。

中國從蘇聯引進的兩型導彈艇分別為6621大型導彈艇和6624小型導彈艇, 分別安裝4座和2座Π-15導彈發射裝置, Π-15也就是“冥河”, 國產化後就是大家熟悉的“上游”1號導彈, 最大射程42公里, 最大速度0.8馬赫, 戰鬥部裝藥380公斤, 足以重創一艘大型軍艦。 這6621型艇於1965年交付海軍, 這兩種艇雖然沒有實戰, 但其威懾力仍然起到了作用——當臺灣方面確認對岸裝備了導彈艇之後, 就再也不到東南沿海來襲擾了。

▲037-Ⅱ延續了獵潛艇的編號

但它並不算是真正的導彈艇

除了這兩種艇以外,海軍還在037型反潛護衛艇的基礎上發展了037-Ⅰ型和037-Ⅱ型導彈護衛艇,算是介於快艇和護衛艦之間的類型。按理說隨著大中型軍艦的增多,導彈艇這種並並不適合大量裝備于大國海軍的艦種應該逐漸消失才對,比如美國海軍也搞過飛馬座水翼導彈艇,但數量很少,後來也退出了一線,只用來緝毒了(導彈艇緝毒,也就是土豪才幹得出來),但中國海軍在導彈艇方面不僅沒有減量,反而又推出了外形頗為科幻的22型導彈艇,這又是為什麼呢?

還是因為臺灣,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台獨勢力已經在島內成了氣候,儼然是要搞真獨立的架勢,96年的台海危機正是由此而生。此時的中國軍隊,包括海軍在內,因為之前要為經濟建設讓路的政策,在裝備力量等方面,正處於歷史上最低谷的時期,陸軍一大堆59,空中主力是殲七殲八,海軍的052受制於關鍵部件難產而遲遲不成,放眼一看,三軍都沒有拿得出手的裝備,22型導彈艇就是在這種時代背景下出現的應急產物,因為當時能儘快研發,又能形成戰鬥力的水面力量,也只有導彈艇了。

按照應對臺灣問題所要面對的實際情況,又恰逢上一代導彈艇面臨退役的當口,中國海軍需要一種能在盡可能不依賴海空支援的條件下,在台海範圍內,攜帶多枚反艦導彈,高速行進並對敵方艦船發動攻擊的導彈艇。這就要求新型導彈艇速度要快,火力要猛,同時還有一個隱含的要求就是隱身,不依賴海空支援就意味著本方難以掌握制空權,制空權在敵的話,隱身就是必須要滿足的條件,否則高速度和火力猛也沒用——出去就暴露,等於被摧毀,這一要求與之前的導彈艇有所不同。

▲AMD公司為澳大利亞海軍設計的1250噸

傑維斯灣號高速雙體穿浪船( Jervis Bay)

按照這種定位,22導彈艇採用了雙體穿浪高速船型、低可探測性的外形設計,以及8枚反艦導彈的發射倉,也是世界上第一種雙體穿浪型導彈艇。在22型之前,雙體船型在中國海軍戰鬥艦艇中尚未有過先例,所以走了一條引進加自研,先民後軍,穩步推進的道路。1993年廣州船舶及海洋工程設計研究院同澳大利亞AMD公司合作,成立了廣州海上巴士工程有限公司(SBI),設計了第一艘AMD150型穿浪型高速船。AMD公司就是“澳大利亞先進多體船設計諮詢公司”,這是一家專攻雙體船的企業,從八十年代開始進入這一領域,曾建造了三十多艘各種不同規格的雙體船,在國際航運界享有聲譽。

從1993年到2000年,中國先後從澳大利亞購買了7艘大小不同的穿浪雙體船,用於在內河及近海港口之間從事高速航運。中澳合作的首個雙體船為“飛鷹”號客輪,長25米、寬10.65米、載重21噸、載客180人,輕載航速31節,滿載航速28節,續航力為210海裡。1998年6月,“飛鷹”號進行了首航,在7至8級風,波高為2.6米海況下也能正常航行。經過民船先行,吃透技術以後,上海滬東造船廠於2004年首先建成了第一艘22型導彈艇。九十年代正是西方對中國實行軍火禁運的高峰期,這種先引進民用技術,消化吸收後再轉軍用的方式,被證明是一條可行之路。

22型導彈艇的名稱來自最早的“2208”舷號,由於雙體船的外形頗為科幻,在海軍中前所未見,一度被認為是試驗品種,直到大批量生產後外界才知道這是一款主力裝備。採用雙體船型是因為這種船型在速度方面有優勢,穿浪雙體船的片體採用深V形剖面,連接片體與中央船體的支柱呈流線型,截面狹長,穿浪雙體船插入水中的片體狹長,艏部很尖,在航行時能平滑地切入波浪,大大減小了船在航行中的興波阻力,受波浪衝擊的幾率和強度也會減少。《簡氏防務週刊》在最初報導2208艇時,特別提到了兩個片體對減小海浪對中央船體碰擊的作用。採用了這些措施後,穿浪雙體船的片體就可以經受住大浪衝擊。

雙體船可以在不增加阻力的前提下獲得較寬的甲板空間,有利於上層建築的佈置,但船體容量不及單體船,所以各有利弊。對於小型導彈艇來講,不需要內藏太多東西,主要功能設備都在甲板上,選用雙體船型是一個比較合適的選擇。22型導彈艇的第二個特色是噴水推進,這套裝置同樣來自於國外,採用了四具由英國羅爾斯·羅伊斯(Rolls Royce)旗下KaMeWa出品的噴水推進器。噴水推進器簡單地講就是用一台水泵將水向後高速噴出獲得推力,航速大於20節時推進效率高、雜訊小、易操縱、淺水中也能使用等優點,常用於中小型艦船的推進。

▲視窗邊緣的鋸齒形設計也曾被用於F-117座艙

有這些先進技術打底,22型導彈艇的最大航速超過40節,有的報導稱可達到50節,這一速度遠超當今各國主力軍艦,速度優勢無可比擬。22型導彈艇的另一個特點是隱身造型,從外觀上看,導彈艇的上層建築整體上有多個大傾角,光電觀通設備和電子設備也都進行了隱身化設計,就連艦橋觀察窗都採用了有利於隱身的鋸齒狀邊緣。022導彈艇採用傾斜迎風多面體桅杆,不僅有利於隱身,還有利於提高航速,在國產艦艇中,這樣的桅杆設計並不常見。

▲位於正前方的船錨是個不規則的反射體

存在著暴露的可能

隱身不僅是針對雷達,也針對紅外和雜訊,所以艇體後部發動機排氣口也進行了紅外抑制設計。同時,採用噴水推進裝置避免了常規螺旋槳推進裝置所產生的噪音和空泡,對022導彈艇的聲響隱身幫助很大。但凡事都有兩面,由於艦體空間小,採用了外露式船錨,甲板上設有火箭發射器和欄杆,這些都對022導彈艇的隱身造成不良影響。

不過,總的來講,22型導彈艇的隱身性能還是令人滿意的,如同一架水面上的F-117。太過隱身在平時未必見得在一件好事,因誰都看不到它,速度又快,很容易引起相撞事故,所以在不執行戰備任務時,還得在甲板上掛一個角反射器,好比自行車的尾燈,用以使自己“顯身”。

▲022型導彈艇上的OT-3光電跟蹤儀

位於指揮台正上方

022型導彈艇上的電子設備高度內置,直立天線為通信或導航裝置,雷達天線為C波段的“海鷗”C型雷達,這是一款艦載對海對空搜索、目標鎖定及指示反艦、艦空導彈攻擊的多功能雷達,最大作用距離100公里,高度8000米,桅杆頂重520千克,對於一艘小艇來講,這已經夠用,再遠的目標就需要其它海空力量來發現並鎖定了。

▲一排022導彈艇630炮齊射

世界絕大多數導彈艇的武器通常較為簡單,022導彈艇也不例外,前甲板上只有一門H/PJ-13型6管30毫米艦炮,這是一款仿自俄羅斯AK630的武器,初速900米/秒,射速5000發/分,有效射程為3800米,外加了一個隱身外形的炮罩。除此之外,甲板上還兩座四聯裝火箭發射器,可發射箔條或紅外干擾彈,但火箭發射器的口徑、長度、尺寸都較大,應為多用途。這兩種裝備只是為22型導彈艇提供了最基本的防護,對於一艘小艇來講,也只能如此,因為主要空間還得留給8枚反艦導彈和推進裝置,更多的東西也裝不下了。

艦橋和桅杆的後面是兩座各貯存4枚反艦導彈的發射箱,艙口用捲簾門封閉,裝載時從頂部吊入,從發射和裝置的照片判斷,022型導彈艇配用的大殺器為鷹擊-83反艦導彈。這是一種採用渦噴發動機的高亞聲速導彈,最大速度0.9馬赫,有效射程150公里,裝載165公斤戰鬥部,具備掠海飛行能力,可重創一艘中型軍艦,命中數枚也可以重創或擊沉一艘大型軍艦。

022型導彈艇是基於90年代中期台海局勢的現實而做出的決策,從設計到投入使用大致經過了十年的時間,因此在設計時考慮到了技術上的前瞻性,採用了諸多之前沒有使用過的新技術,至今已經生產了83艘,形成了可觀的戰鬥力,既可以單艇活動,也可集群出擊,通過與預警機、海上巡邏機形成資料鏈來打擊敵大型艦隊,能憑藉自身的高速度快速集結,形成迅雷不及掩耳盜鈴……之勢的突然打擊效果,在臺灣海峽方向或東海方向均有使用空間。可以想像一下,在極端的情況下,集中這全部80多艘導彈艇,一口氣就能甩出600多枚導彈,這個飽和攻擊的密度無論哪個艦隊也受不了。

▲發射箱張開大嘴就是要發射了,

但此時也會增加暴露自己的幾率

但是仔細分析一下就會發現,採用了諸多先進技術的22型導彈艇如今已經漸有雞肋之味。首先,以飽和攻擊來對付假想敵——美軍的大型航母編隊,需要有射程足夠遠的導彈,而22型艇所用的鷹擊-83顯得射程過近,要想湊近到對方100多公里的範圍內,無疑有些自殺式攻擊的性質,有如“回天”魚雷一般,即使有隱身之力,要想全身而退也比較困難。即使換上射程更遠的鷹擊-62,依然在對手艦載機的巡邏半徑內,使用射程達到500公里的鷹擊-12,才能避免這種情況,但仍在對手艦載機的火力打擊圈以內,而且導彈個頭變大,攜帶的發數會減少。

6級海況——波峰上的浪花會被風削去,沿著波浪斜面伸長成帶狀,波峰會出現風暴波的長波形狀,浪高4-6米,這種情況下出動是要損失速度的(圖片僅供參考……)

其次,以導彈艇自身的搜索和導引能力,也只能看出一百多公里,再遠就得靠天眼了,但真是讓預警機去搜索和引導的話,出動戰機從空中打擊不是更為迅捷嗎?畢竟,相對於飛機,哪怕50節的速度也很慢,而且對方的航母編隊也不會靠到近海來乖乖地讓你打,拿導彈艇來實施打擊還得出花挺長時間跑到遠海。雖然22型艇被設計為能在六級海況下行動,上大洋也可以,但一是慢(相比飛機),二是自持力不足,顯得有些畫蛇添足。況且近十年來,中國海軍的大中型軍艦已經呈爆發式的增長,空中也有轟-6D、飛豹一類的攻擊手段,對導彈艇也就不那麼倚重了。

日本“隼”式導彈採用單體船型,自動化程度高,也有隱身設計,如同縮小版的護衛艦,與22型航速相當,導彈射程也接近,算是棋逢對手

但這並不是說22型就完全沒用,攻擊航母編隊是比較困難,但如果換個對手,比如日本的八八艦隊,那麼22型導彈艇還是有用武之地的。可以設想一下,如果中日發生有限度的海上衝突,22型導彈艇可以憑藉小、快、隱的優勢打個頭陣,先行消耗對手,降低已方驅護艦隊的風險,或者反過來,在大型軍艦有所損失時,起到彌補和維持戰力的作用(因為實際衝突起來,不好預料會以何種方式開局)。實際上,日本可能也是這樣想的,因為日本同樣在發展導彈艇,但日本最先進的隼式導彈艇數量太少,只有六艘,在火力對比上處於劣勢。

如果不考慮實戰,把22型改裝為快速巡邏艇也不失為一個好的選擇,不過巡邏艇與一線作戰艦艇有所不同,好比大街上的警車,得時刻讓人知道自己的存在,所以得去掉一些隱身設計,或者用簡單的方法,多掛幾個角反射器。同時武器方面也得有一些變化,630艦炮顯得威力過剩了,換成大口徑機槍即可,後甲板可以再架上兩挺,導彈艙改裝一下,塞進補給和救援裝備,以島嶼為基地,即可覆蓋大面積海域。

▲波羅地海沿岸國家有不少導彈艇類的軍艦

22型還有一個用處是出口,在一些面積不大的海洋,導彈艇會比大型軍艦具有更好的費效比。比如波羅地海、波斯灣,這些海域周圍的國家會更加需要導彈艇,事實上伊朗的確進口過中國早期的導彈艇。把22型拿到波斯灣,真還有點濱海戰鬥艦的意思,對於伊朗這樣的中等地區強國來講,用不著搞一支大海軍,導彈艇一類的軍艦就很好用,再次進口中國貨也不是沒可能,據說伊朗已有意向採購22型,如果願意買二手貨,價格還更為便宜,成交的可能性還是挺大的。

最後,22型導彈艇的研製也是一種技術儲備,給雙體船的實戰應用趟了一條路,如果以後再上雙體船項目,也不至於沒有底子,還得從國外引進技術。其實22型導彈艇也為對岸所模仿,臺灣的“沱江”艦一眼看去就像是翻版的22型,只不過體型更大,排水量達到了500噸,載彈16枚,還有魚雷,76mm炮,密集陣,近似於小護衛艦。臺灣搞出的沱江艦更大是因為臺灣地方太小,部署的空間不夠,要達到足夠的戰力就只能大一些,一個頂倆,減少數量,同時也說明,這種類型的艦種在台海範圍內仍有用處,否則就不會出現雙方都在研製的現象了。

22型導彈艇的出現,從“艇”的角度標誌著中國海軍開始從單純防禦向具備進攻能力的海軍轉型,從長遠建設來看,22型並不適應遠洋作戰,但作為特定條件下的特殊產物,尤其是在未來較長一段時期內依然要奉行“近海攻防”戰略的情況下,22型艇仍不失為性價比較高的海上攻擊平臺。

▲037-Ⅱ延續了獵潛艇的編號

但它並不算是真正的導彈艇

除了這兩種艇以外,海軍還在037型反潛護衛艇的基礎上發展了037-Ⅰ型和037-Ⅱ型導彈護衛艇,算是介於快艇和護衛艦之間的類型。按理說隨著大中型軍艦的增多,導彈艇這種並並不適合大量裝備于大國海軍的艦種應該逐漸消失才對,比如美國海軍也搞過飛馬座水翼導彈艇,但數量很少,後來也退出了一線,只用來緝毒了(導彈艇緝毒,也就是土豪才幹得出來),但中國海軍在導彈艇方面不僅沒有減量,反而又推出了外形頗為科幻的22型導彈艇,這又是為什麼呢?

還是因為臺灣,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台獨勢力已經在島內成了氣候,儼然是要搞真獨立的架勢,96年的台海危機正是由此而生。此時的中國軍隊,包括海軍在內,因為之前要為經濟建設讓路的政策,在裝備力量等方面,正處於歷史上最低谷的時期,陸軍一大堆59,空中主力是殲七殲八,海軍的052受制於關鍵部件難產而遲遲不成,放眼一看,三軍都沒有拿得出手的裝備,22型導彈艇就是在這種時代背景下出現的應急產物,因為當時能儘快研發,又能形成戰鬥力的水面力量,也只有導彈艇了。

按照應對臺灣問題所要面對的實際情況,又恰逢上一代導彈艇面臨退役的當口,中國海軍需要一種能在盡可能不依賴海空支援的條件下,在台海範圍內,攜帶多枚反艦導彈,高速行進並對敵方艦船發動攻擊的導彈艇。這就要求新型導彈艇速度要快,火力要猛,同時還有一個隱含的要求就是隱身,不依賴海空支援就意味著本方難以掌握制空權,制空權在敵的話,隱身就是必須要滿足的條件,否則高速度和火力猛也沒用——出去就暴露,等於被摧毀,這一要求與之前的導彈艇有所不同。

▲AMD公司為澳大利亞海軍設計的1250噸

傑維斯灣號高速雙體穿浪船( Jervis Bay)

按照這種定位,22導彈艇採用了雙體穿浪高速船型、低可探測性的外形設計,以及8枚反艦導彈的發射倉,也是世界上第一種雙體穿浪型導彈艇。在22型之前,雙體船型在中國海軍戰鬥艦艇中尚未有過先例,所以走了一條引進加自研,先民後軍,穩步推進的道路。1993年廣州船舶及海洋工程設計研究院同澳大利亞AMD公司合作,成立了廣州海上巴士工程有限公司(SBI),設計了第一艘AMD150型穿浪型高速船。AMD公司就是“澳大利亞先進多體船設計諮詢公司”,這是一家專攻雙體船的企業,從八十年代開始進入這一領域,曾建造了三十多艘各種不同規格的雙體船,在國際航運界享有聲譽。

從1993年到2000年,中國先後從澳大利亞購買了7艘大小不同的穿浪雙體船,用於在內河及近海港口之間從事高速航運。中澳合作的首個雙體船為“飛鷹”號客輪,長25米、寬10.65米、載重21噸、載客180人,輕載航速31節,滿載航速28節,續航力為210海裡。1998年6月,“飛鷹”號進行了首航,在7至8級風,波高為2.6米海況下也能正常航行。經過民船先行,吃透技術以後,上海滬東造船廠於2004年首先建成了第一艘22型導彈艇。九十年代正是西方對中國實行軍火禁運的高峰期,這種先引進民用技術,消化吸收後再轉軍用的方式,被證明是一條可行之路。

22型導彈艇的名稱來自最早的“2208”舷號,由於雙體船的外形頗為科幻,在海軍中前所未見,一度被認為是試驗品種,直到大批量生產後外界才知道這是一款主力裝備。採用雙體船型是因為這種船型在速度方面有優勢,穿浪雙體船的片體採用深V形剖面,連接片體與中央船體的支柱呈流線型,截面狹長,穿浪雙體船插入水中的片體狹長,艏部很尖,在航行時能平滑地切入波浪,大大減小了船在航行中的興波阻力,受波浪衝擊的幾率和強度也會減少。《簡氏防務週刊》在最初報導2208艇時,特別提到了兩個片體對減小海浪對中央船體碰擊的作用。採用了這些措施後,穿浪雙體船的片體就可以經受住大浪衝擊。

雙體船可以在不增加阻力的前提下獲得較寬的甲板空間,有利於上層建築的佈置,但船體容量不及單體船,所以各有利弊。對於小型導彈艇來講,不需要內藏太多東西,主要功能設備都在甲板上,選用雙體船型是一個比較合適的選擇。22型導彈艇的第二個特色是噴水推進,這套裝置同樣來自於國外,採用了四具由英國羅爾斯·羅伊斯(Rolls Royce)旗下KaMeWa出品的噴水推進器。噴水推進器簡單地講就是用一台水泵將水向後高速噴出獲得推力,航速大於20節時推進效率高、雜訊小、易操縱、淺水中也能使用等優點,常用於中小型艦船的推進。

▲視窗邊緣的鋸齒形設計也曾被用於F-117座艙

有這些先進技術打底,22型導彈艇的最大航速超過40節,有的報導稱可達到50節,這一速度遠超當今各國主力軍艦,速度優勢無可比擬。22型導彈艇的另一個特點是隱身造型,從外觀上看,導彈艇的上層建築整體上有多個大傾角,光電觀通設備和電子設備也都進行了隱身化設計,就連艦橋觀察窗都採用了有利於隱身的鋸齒狀邊緣。022導彈艇採用傾斜迎風多面體桅杆,不僅有利於隱身,還有利於提高航速,在國產艦艇中,這樣的桅杆設計並不常見。

▲位於正前方的船錨是個不規則的反射體

存在著暴露的可能

隱身不僅是針對雷達,也針對紅外和雜訊,所以艇體後部發動機排氣口也進行了紅外抑制設計。同時,採用噴水推進裝置避免了常規螺旋槳推進裝置所產生的噪音和空泡,對022導彈艇的聲響隱身幫助很大。但凡事都有兩面,由於艦體空間小,採用了外露式船錨,甲板上設有火箭發射器和欄杆,這些都對022導彈艇的隱身造成不良影響。

不過,總的來講,22型導彈艇的隱身性能還是令人滿意的,如同一架水面上的F-117。太過隱身在平時未必見得在一件好事,因誰都看不到它,速度又快,很容易引起相撞事故,所以在不執行戰備任務時,還得在甲板上掛一個角反射器,好比自行車的尾燈,用以使自己“顯身”。

▲022型導彈艇上的OT-3光電跟蹤儀

位於指揮台正上方

022型導彈艇上的電子設備高度內置,直立天線為通信或導航裝置,雷達天線為C波段的“海鷗”C型雷達,這是一款艦載對海對空搜索、目標鎖定及指示反艦、艦空導彈攻擊的多功能雷達,最大作用距離100公里,高度8000米,桅杆頂重520千克,對於一艘小艇來講,這已經夠用,再遠的目標就需要其它海空力量來發現並鎖定了。

▲一排022導彈艇630炮齊射

世界絕大多數導彈艇的武器通常較為簡單,022導彈艇也不例外,前甲板上只有一門H/PJ-13型6管30毫米艦炮,這是一款仿自俄羅斯AK630的武器,初速900米/秒,射速5000發/分,有效射程為3800米,外加了一個隱身外形的炮罩。除此之外,甲板上還兩座四聯裝火箭發射器,可發射箔條或紅外干擾彈,但火箭發射器的口徑、長度、尺寸都較大,應為多用途。這兩種裝備只是為22型導彈艇提供了最基本的防護,對於一艘小艇來講,也只能如此,因為主要空間還得留給8枚反艦導彈和推進裝置,更多的東西也裝不下了。

艦橋和桅杆的後面是兩座各貯存4枚反艦導彈的發射箱,艙口用捲簾門封閉,裝載時從頂部吊入,從發射和裝置的照片判斷,022型導彈艇配用的大殺器為鷹擊-83反艦導彈。這是一種採用渦噴發動機的高亞聲速導彈,最大速度0.9馬赫,有效射程150公里,裝載165公斤戰鬥部,具備掠海飛行能力,可重創一艘中型軍艦,命中數枚也可以重創或擊沉一艘大型軍艦。

022型導彈艇是基於90年代中期台海局勢的現實而做出的決策,從設計到投入使用大致經過了十年的時間,因此在設計時考慮到了技術上的前瞻性,採用了諸多之前沒有使用過的新技術,至今已經生產了83艘,形成了可觀的戰鬥力,既可以單艇活動,也可集群出擊,通過與預警機、海上巡邏機形成資料鏈來打擊敵大型艦隊,能憑藉自身的高速度快速集結,形成迅雷不及掩耳盜鈴……之勢的突然打擊效果,在臺灣海峽方向或東海方向均有使用空間。可以想像一下,在極端的情況下,集中這全部80多艘導彈艇,一口氣就能甩出600多枚導彈,這個飽和攻擊的密度無論哪個艦隊也受不了。

▲發射箱張開大嘴就是要發射了,

但此時也會增加暴露自己的幾率

但是仔細分析一下就會發現,採用了諸多先進技術的22型導彈艇如今已經漸有雞肋之味。首先,以飽和攻擊來對付假想敵——美軍的大型航母編隊,需要有射程足夠遠的導彈,而22型艇所用的鷹擊-83顯得射程過近,要想湊近到對方100多公里的範圍內,無疑有些自殺式攻擊的性質,有如“回天”魚雷一般,即使有隱身之力,要想全身而退也比較困難。即使換上射程更遠的鷹擊-62,依然在對手艦載機的巡邏半徑內,使用射程達到500公里的鷹擊-12,才能避免這種情況,但仍在對手艦載機的火力打擊圈以內,而且導彈個頭變大,攜帶的發數會減少。

6級海況——波峰上的浪花會被風削去,沿著波浪斜面伸長成帶狀,波峰會出現風暴波的長波形狀,浪高4-6米,這種情況下出動是要損失速度的(圖片僅供參考……)

其次,以導彈艇自身的搜索和導引能力,也只能看出一百多公里,再遠就得靠天眼了,但真是讓預警機去搜索和引導的話,出動戰機從空中打擊不是更為迅捷嗎?畢竟,相對於飛機,哪怕50節的速度也很慢,而且對方的航母編隊也不會靠到近海來乖乖地讓你打,拿導彈艇來實施打擊還得出花挺長時間跑到遠海。雖然22型艇被設計為能在六級海況下行動,上大洋也可以,但一是慢(相比飛機),二是自持力不足,顯得有些畫蛇添足。況且近十年來,中國海軍的大中型軍艦已經呈爆發式的增長,空中也有轟-6D、飛豹一類的攻擊手段,對導彈艇也就不那麼倚重了。

日本“隼”式導彈採用單體船型,自動化程度高,也有隱身設計,如同縮小版的護衛艦,與22型航速相當,導彈射程也接近,算是棋逢對手

但這並不是說22型就完全沒用,攻擊航母編隊是比較困難,但如果換個對手,比如日本的八八艦隊,那麼22型導彈艇還是有用武之地的。可以設想一下,如果中日發生有限度的海上衝突,22型導彈艇可以憑藉小、快、隱的優勢打個頭陣,先行消耗對手,降低已方驅護艦隊的風險,或者反過來,在大型軍艦有所損失時,起到彌補和維持戰力的作用(因為實際衝突起來,不好預料會以何種方式開局)。實際上,日本可能也是這樣想的,因為日本同樣在發展導彈艇,但日本最先進的隼式導彈艇數量太少,只有六艘,在火力對比上處於劣勢。

如果不考慮實戰,把22型改裝為快速巡邏艇也不失為一個好的選擇,不過巡邏艇與一線作戰艦艇有所不同,好比大街上的警車,得時刻讓人知道自己的存在,所以得去掉一些隱身設計,或者用簡單的方法,多掛幾個角反射器。同時武器方面也得有一些變化,630艦炮顯得威力過剩了,換成大口徑機槍即可,後甲板可以再架上兩挺,導彈艙改裝一下,塞進補給和救援裝備,以島嶼為基地,即可覆蓋大面積海域。

▲波羅地海沿岸國家有不少導彈艇類的軍艦

22型還有一個用處是出口,在一些面積不大的海洋,導彈艇會比大型軍艦具有更好的費效比。比如波羅地海、波斯灣,這些海域周圍的國家會更加需要導彈艇,事實上伊朗的確進口過中國早期的導彈艇。把22型拿到波斯灣,真還有點濱海戰鬥艦的意思,對於伊朗這樣的中等地區強國來講,用不著搞一支大海軍,導彈艇一類的軍艦就很好用,再次進口中國貨也不是沒可能,據說伊朗已有意向採購22型,如果願意買二手貨,價格還更為便宜,成交的可能性還是挺大的。

最後,22型導彈艇的研製也是一種技術儲備,給雙體船的實戰應用趟了一條路,如果以後再上雙體船項目,也不至於沒有底子,還得從國外引進技術。其實22型導彈艇也為對岸所模仿,臺灣的“沱江”艦一眼看去就像是翻版的22型,只不過體型更大,排水量達到了500噸,載彈16枚,還有魚雷,76mm炮,密集陣,近似於小護衛艦。臺灣搞出的沱江艦更大是因為臺灣地方太小,部署的空間不夠,要達到足夠的戰力就只能大一些,一個頂倆,減少數量,同時也說明,這種類型的艦種在台海範圍內仍有用處,否則就不會出現雙方都在研製的現象了。

22型導彈艇的出現,從“艇”的角度標誌著中國海軍開始從單純防禦向具備進攻能力的海軍轉型,從長遠建設來看,22型並不適應遠洋作戰,但作為特定條件下的特殊產物,尤其是在未來較長一段時期內依然要奉行“近海攻防”戰略的情況下,22型艇仍不失為性價比較高的海上攻擊平臺。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