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投射、投射認同與直面自己

生活中, 我們常常會體驗到一種情緒叫做被誤解。

被誤解呢, 是別人對自己語言、行為的解釋不符合自己內心的出發點, 自己也不認同,

可對方非要這樣認為。 這會帶來雙方人際關係的焦灼, 如果雙方都不能聽解釋, 也都不能進行反思, 那麼這個事件無解, 這個關係也必然有個洞了。

我們先來看看誤解的一方, 是如何誤解別人的呢?有兩種情況, 一種是自己解釋語言行為的方式確實片面和偏頗, 或者根據自己以往經驗來判斷, 屬於誤判或者資訊不全所造成的理解偏差, 那麼這點可以很快解釋清楚, 只要把事實資訊呈現出來, 基本很快能夠澄清。

比如:媽媽誤解孩子不努力學習, 孩子否認。 那麼媽媽這麼說是因為常常看到孩子在玩遊戲, 實際上呢, 孩子努力的時候, 她不在家, 沒有看見。

又比如:父母認為子女不用心思找物件, 整天就知道宅在家裡和撲在工作上,

子女否認。 那麼父母根據什麼?是看到孩子天天不出門, 或者天天在單位, 沒有約會的時間, 或者很少有約會的時間, 其實他們並不知道孩子在網上看過很多人的資料和資訊, 也溝通過, 確實沒有覺得可以見面的人, 也有利用下班時間去見過一些人, 沒有告訴父母而已。

再比如:老婆認為老公不回家, 或者天天晚回家就是不愛這個家了, 就是在外面鬼混, 有小三, 搞曖昧等等, 老公否認。 這裡面可能存在老公確實有應酬、加班, 也有可能是其他原因, 比如工作壓力大, 不想帶著不良情緒回家, 也有可能是回家總是被盤問為什麼晚回家, 所以就不想回家等。

這是誤解當中比較常見的一種情況:誤判。

另外一種情況,

是自己內心有被壓抑的欲望和情緒, 不被現實和道德所接受, 如果自己在意識層面承認它們, 就會給自己帶來很大的焦慮, 自己為了保護自己, 就認為別人有這些情緒和欲望, 別人也是這樣想的, 這叫“投射”。

佛洛德於1894年提此概念, 用以分析及瞭解“說者的內心世界”。 精神分析學者認為投射是個體自我對抗超我時, 為減除內心罪惡感所使用的一種防衛方式, 即防禦機制。 有一首詞“我見青山多嫵媚, 料青山見我應如是”, 及莊子與惠施《臨淵羡魚》的故事, 都是投射的例子。

比如:一些不良少年看到別人無意中看了他一眼, 他就動手打人, 認為別人瞧不起他。 因為他自己有瞧不起自己的地方, 自己不接受自己的地方, 他抗拒這個東西上升到意識層面,

也就是自己無法面對自己的弱點, 所以才會總是認為別人瞧不起他。

比如:一個男人看見一個女人經過時無意中看了他一眼, 他就覺得人家姑娘喜歡他了, 實際上是他自己喜歡人家姑娘, 但是意識裡面抗拒這種喜歡, 不敢承認和面對這種喜歡, 於是就認為人家姑娘喜歡他。

再比如:一對情侶, 論長相、學識、工作、能力都很體面, 而在吵架時, 男的突然說出“你根本就不愛我, 只是想要一個體面的婚姻”, 女方予以否定。 這其實是男方自己的投射。 “想要一個體面的婚姻, 而不是真愛”這在意識層面很難被男方接受, 是會被道德所不允許的, 男方這樣說會減輕他的負罪感。

像這樣的例子, 生活中其實很多。

比如, 一個自己不能接受自己被社會邊緣化的人, 說別人是“邊緣化”, 並進而要求別人改變, 去適應社會, 這樣他自己的焦慮感就減輕了;

一個不能接受自己有缺點的人, 經常看到別人這個缺點, 那個缺點, 進而要求別人改變和提升, 這樣他自己就會覺得好過些;

一個在上海的外地人有種自卑感, 常常會覺得和他一樣的外地人也都有, 進而對於別人說到“地域差別”、“出生地”等相關語句比較敏感, 進而去要求說話的人注意場合。

這些都是投射加控制的雙重運用。

這些心理學意義上的“投射”概念, 現如今有點被濫用。 比如, 你說我“神經”, 對方就想當然的回應“說別人神經的人其實自己神經”, 你說我“懦弱”, 對方還特別義正言辭的回應“說別人懦弱的人其實自己才懦弱呢”。 這個已經偏離了“投射”原本的意思。

事實上,投射是一種心理防禦機制,運用得好,自己可以輕鬆一點,不那麼焦慮,也不那麼自責,運用得不好,不僅誤解了別人,而且還看不到自己的盲點,對於自己經營好人際關係是非常大的障礙。

如果你被誤解是屬於被誤判的情況,那麼耐心澄清所有相關資訊,擺出事實,補全缺漏的資訊,那麼基本就可以化解誤會了。

如果你被誤解是屬於被人投射了,那麼最好的方法就是面質和澄清。當然這個需要投射的人準備好,有勇氣來面對他不能接受自己的部分。比如有些部分“自私”、“小氣”、“虛榮”、“自我中心”等,澄清時未必能馬上接受,所以可能還是會不承認。但是講出來總比不講出來好,委婉地講出來比生硬的質疑要好,迂回講比直接講要好,過一段時間講比馬上就講要好,總之,澄清是有必要的,方式是有講究的。

這個部分,就拿“子君”與“老金”的一段對話做例子吧。子君穿了非常漂亮和高檔的裙子去和老金約會吃飯,並見見老金的朋友,老金一見到這種情況狂,馬上覺得子君穿得太高檔了,朋友們會不習慣,進而要求子君回去換掉。這件裙子只是子君衣櫃裡一件不是非常華麗、穿金戴銀的打扮,就這樣,老金都會覺得朋友們可能會以為“老金搭上了一個富貴太太”。(老金開始把自己的想法投射在他的朋友們身上了)

子君說:“你朋友未必說這麼說,這麼想,倒是你自己想太多了。”(子君一下子就看到了投射,自己的想法加在別人身上。)

老金:“那你就為了分擔我的擔心,好嗎?”

子君:“你要覺得我有問題,我今天不管穿什麼,說什麼,你都覺得我有問題。今天可能是一條裙子,明天可能就是一句話、一頓飯,你說對不對?”(子君在做澄清和麵質)

老金:“你別這麼想,我我我……我是覺得我有問題。我總覺得我做得不夠好,其實我已經用盡全力地想討好你,但我怎麼,我怎麼就……我怎麼做,我就覺得都怕你嫌棄我。你看你那些朋友,那麼好的工作,開那麼好的車,你有點什麼事,人家抬抬手就給你解決了。我,我,我行嗎?我能做到嗎?還有你前夫,像他以前給你提供的那樣的生活,我完全做不到。一想到這個,我真的……”(老金開始有覺察,並勇於表達和承認)

子君:“這個話我以前說過,我今天再對你說一遍,這所有的一切都你自己給自己設置的障礙。要說誰配不上誰的問題,這麼著,待會兒見到你的朋友,我主動說,我是個帶著孩子一無所長的離婚女人,這總行了吧。”(子君口氣很耐心,很和善,主動讓步,澄清的人還要顧及到對方的面子)

老金:“你別這麼說,別這麼說。”

子君:“你又擔心了。你又擔心人家說我配不上你了。”(子君再次幫助老金澄清自己的投射)

子君:“說到底,就是個面子問題。老金,從我離婚到現在,我學會了一樣東西,面子是這個世界上最難放下的,卻又是最沒用的東西。關鍵在這裡(指著自己的心)。咱們自己怎麼想,而不是活在別人的眼光裡。”(繼續澄清問題的本質,投射還是源於不能接受自己和別人的落差,還是面子問題)

子君:“今天要麼咱們就這麼去,要麼你就跟你朋友說,我有事來不了了。”(老金好像頭腦裡能明白了,但是內心還是接受不了,子君給出解決方案。)

子君:“對不起,我覺得今天可能不是你帶我見你朋友的好時機。我還是回去陪我兒子了,再見。”(老金沒有同意,子君退出約會也非常有禮貌,沒有掉頭就走,再也沒有了公主病)

這一段很清晰地示範了一個“投射”以及對於“投射”的面質和澄清,不傷人,也不委屈自己。

至於什麼是投射認同呢?

如果老金說“換身衣服,朋友們會不習慣”,子君就回去換了,認為老金說的著裝步調一致是對的,兩個人要從各方面看起來搭,那麼就是投射認同。如果別人說你是“要一段體面的婚姻”,你自己也認為就是這樣的;別人說你“自私”、“冷漠”、“自大”,你也認同了,這就是投射認同。

投射認同的發生同樣也是無意識的,如果你不能意識到這是對方的投射,這不是自己的,可能是礙于對方的權威,或者自己對於對方情感上的依賴,那麼很容易發生“投射認同”。

如果投射認同了好的、積極的情緒和想法,那麼你也會變得有能量,積極上進;如果投射認同了不好的、消極的情緒和想法,那麼你會變得自我價值感降低,且對自己缺乏自信。

所以,好的人際關係的維護,需要雙方都能有比較高的自我覺察能力,能夠判別什麼是投射行為,並且做出適當的投射認同或者是不認同,這樣才能有一個比較清晰而又友好的關係,哪怕這段關係最後是一個結束,也是一個好的結果,就像子君和老金一樣。

什麼是控制?

就是希望別人按照自己的方式來行事和說話,並以自己的標準去衡量別人的行為是否合規,如果不合規就加以評判,戴上“帽子”,不管出發點是“為你好”、“為你著想”,還是“打敗你”、“贏你”,都一樣讓人感覺不自在。控制的結果就只有兩個:生出一個出逃叛逆的物件或者是一個忍辱負重,極力討好的物件,都不是他自己,是一個被控制妖魔化的人。

比如有句話說:“有一種冷,叫媽媽說你冷”,就是媽媽自己覺得冷,按照她自己的標準強加給孩子,讓孩子也多穿衣服。這種情況下,小一點的孩子會聽話服從,大一點的孩子就開始反抗了,不管冷還是不冷,媽媽說東,孩子就西,就是要反著來,逆反心理產生了。所以過度控制就產生出一個叛逆出逃的行為來。

又比如“年齡大了,不結婚,人家以為你有毛病呢,不要再挑三揀四了,不要眼眶那麼高,差不多就行了。你要是再不結婚,我們以後老了怎麼辦啊?現在身體好,閑著可以幫你帶帶孩子,老了帶不動了啊。”父母經常因為子女大齡未婚而感受到社會壓力和焦慮,通過抱怨、威脅、指責的方式把壓力和焦慮傳遞給孩子,希望孩子可以完婚,了卻心頭一件大事。這是控制,以自己認可的社會標準來衡量子女的行為是否合規,否則就是“不孝順”、“不懂事”、“不會談戀愛”。

這樣的控制關係下,產生了子女的兩種不良應對方式,一種就是討好解決問題,子女“被結婚”,草草了事,後面婚姻不幸福,苦自己咽,有的幾年以後也離婚了;另一種就是死扛到底,因為覺得父母很煩,不理解自己,就是不結婚,本來還花點心思找物件的,後來索性不想找了,叛逆行為產生。第三種應對也許不那麼極端,但也不斷上下求索,擺脫控制,循著自己的意思覓得如意伴侶,結成婚姻。

再比如“你太缺乏常識了,沒法跟你溝通,你應該好好補習經濟、法律、營養、人際等常識,否則我們真的很難相處下去。”“你不能出去喝茶聊天的啊,家裡孩子你不管的?”夫妻之間也經常容易以自己的標準來控制對方,希望對方也能夠做到自己所希望的樣子,尤其在教育孩子和柴米油鹽的家庭瑣事上。

一方自己會的事情,要求另一方也會,一方不會去做的事情要求對方也不要去做。這就如同不喜歡看話劇的要求對方也不要去,自己會做飯的要求對方也要會做一樣。在這樣的關係裡,對方不能自由地做自己,因為如果做自己就會被威脅,甚至感覺要被孤立和指責,實際上內心是會感覺到失去什麼的,因此會無形中造成關係的緊張,無意識中就會被迫面臨兩難選擇。

這也是夫妻之間經常吵架和博弈的點。誰都想要證明自己是對的,也想要博得自己的自由。如果此時沒有有效的溝通,關係基本陷入僵局,長此以往,可能朝向解體、離婚的趨勢發展。

賀函說:“兩個成熟獨立的人結婚,不會再因為你貌美如花,我事業有成,而是彼此喜歡和欣賞對方的生活態度和生活方式。”

也就是說,你認識的她/他就是這樣的,你喜歡和認可就好了,不要試圖強行改變她/他什麼,也許她/他可能會被你影響,會被你引導,但如果你要是強行改變她/他,反而會適得其反。伴侶一方如果覺得對方的方式和理念更好,會自然而然地靠近和學習,進而改變。

父母對孩子,丈夫對妻子,妻子對老公,都有可能存在控制。控制者不以為然,被控制者痛苦不堪。維持關係就要犧牲自己,做自己可能就要犧牲關係,限於兩難選擇之中。

是選擇關係還是選擇自己?只能二選一嗎?確實二選一不夠完美,但辦法可以更好。如果想在關係裡繼續做自己,需要做三個功課。

首先自己要變得足夠強大,能夠感受到自己的感受。當感受到被控制的時候,能夠不采極端取討好或者極端對抗的方式,去除極端反應。了知自己是被控制了,還是被建議了,還是被提醒了,自己是否真的需要這些,自己是否感覺到自由被束縛了,身心都不舒服了,等等,這個很重要。能夠虛心接受別人的建議是好事,但是否需要認同這些建議(控制),你需要自己辨別,而不是盲目地順從他人。

當你自己覺得不那麼冷的時候,需要表達自己的感受,不需要認同對方讓你加衣服的行為;

當你覺得自己不是眼眶高、智商低、不會談戀愛的時候,需要表達自己已經在努力的種種過程,不需要認同對方評判你的一些“帽子”;

當你覺得你真正想做、喜歡做一件事的時候,能夠得到喜悅,你可以表達你的喜悅和開心,不需要認同對方駁斥和反對的意見,可以另外想辦法照顧對方的需求。

第二要學會溝通。控制者一般權威性較高,經常會居高臨下,以老賣老。那麼良好的溝通才能讓控制者放下控制,學會尊重界限。

一對父母等兒子下班回家吃晚飯,兒子說加班,讓他們先吃,結果很晚回到家,發現父母依然在等,沒有吃。兒子非常生氣,覺得父母又在以這種方式讓他早點回家。於是,這個兒子就告訴父母,“今天不吃了,以後再這樣等下去,我不管什麼時候回來也都不吃了。”這樣試過幾次之後,父母果然不再等他到很晚了,自己先吃了。

這是“一物降一物”,一招更比一招狠的方法,能奏效,但不提倡多用。

溝通的要訣在於能夠堅持自己,又比較溫和,叫溫和的堅定。

如何堅定?那就是表達自己喜歡做、想做、堅持做的理由,表達自己做這件事情的喜悅和開心,心裡非常舒服的感受。

如何溫和?那就是考慮到對方的出發點和動機,表達對此發心的理解,讓對方知道他的用心被你看到和關注到,然後表達感謝。切忌傳達“就是反著來”的資訊。

第三是雙方都有覺察,願意改變才行,不然就還是落入二選一的取捨之中。

控制為什麼會產生?因為“我”太大了,唯我獨尊,自我中心,“我”有多大,控制就有多大,矛盾就有多繁。自以為自己經驗豐富,可以指導別人;自以為自己閱歷豐富,可以看透事情的本質,阻止他人做什麼。殊不知,有些路是需要當事人自己走過,才有領悟;有些痛是需要當事人自己經歷過,才有成長,更何況這些路和痛只是你以為的“歧途”和“痛”,也許對方並不這麼認為和感受的,之所以這樣選擇也有他自己的道理的。

被控制是怎麼形成的?因為“界限”不清,允許別人來到自己的地盤做主,把地盤拱手讓人,變成殖民地,認同他人宗主國的地位。且不說控制者存在界限不清的狀況,如果被控制者也是這樣的,那這樣兩個人形成惡性循環,會帶來更為糾纏的關係,像打個死結一樣纏在裡面不得解脫。

所以,雙方都需要提高自己的覺察力,當感覺到一方有踏出邊界,進入自己的界限,就需要提醒對方,並保護好自己的領地。冷暖是自己的事情、饑飽是自己的事情、喜歡誰,和誰戀愛、結婚是自己的事情,有什麼興趣愛好是自己的事情,選擇什麼樣的專業和工作也是自己的事情,需要自己來保護好界限,懂得堅持自己,同時也聽取他人的建議(不是控制)。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面,也許你都不曾意識到自己存在“控制”的行為。這個時候,你不妨看看自己的家庭裡面,有沒有一個“控制”的爸爸或者媽媽,如果有,你多少會學習到如何“控制”,也多少會表現出來。

或許你可以通過親密關係的相處,聽取伴侶的意見,反觀自己是否存在“控制”。親密伴侶所瞭解的你是旁人所不太容易看到的你。也許他們的建議可以讓你更好的瞭解自己。

又或許你更加可以通過你的孩子的行為來判斷你是否下意識的又開始“控制”了。當你看到一個非常叛逆的心理和行為產生的時候,當你的主張遭到拒絕的時候,你可以覺察剛才發生了什麼,這樣也可以幫助自己更多地瞭解自己平時的“控制”都體現在哪些地方,從而方便調整自己。

當你開始意識到自己可能會存在比較明顯的 “控制”行為時,你需要放寬心,告訴自己四個字——“如其所是”。就是如他自己原來的樣子,愛他,尊重他,和他相處,讓他成為他自己。因為他不是你,你也不是他,他有他的人生和路徑,你有你的方式和態度,你和他可以和而不同,求同存異,相互包容地在一起相處,不必要改成“某某第二”。

放下了對別人“控制”的手,自己的那顆心也隨之輕鬆了許多。

人常說“放過自己,也就放過了他人”,放過對自己的執著,放過堅持“我”的獨大,放下那些自己可能不敢面對的恐懼,自然別人也會感覺逃離魔爪,輕鬆很多。

這個已經偏離了“投射”原本的意思。

事實上,投射是一種心理防禦機制,運用得好,自己可以輕鬆一點,不那麼焦慮,也不那麼自責,運用得不好,不僅誤解了別人,而且還看不到自己的盲點,對於自己經營好人際關係是非常大的障礙。

如果你被誤解是屬於被誤判的情況,那麼耐心澄清所有相關資訊,擺出事實,補全缺漏的資訊,那麼基本就可以化解誤會了。

如果你被誤解是屬於被人投射了,那麼最好的方法就是面質和澄清。當然這個需要投射的人準備好,有勇氣來面對他不能接受自己的部分。比如有些部分“自私”、“小氣”、“虛榮”、“自我中心”等,澄清時未必能馬上接受,所以可能還是會不承認。但是講出來總比不講出來好,委婉地講出來比生硬的質疑要好,迂回講比直接講要好,過一段時間講比馬上就講要好,總之,澄清是有必要的,方式是有講究的。

這個部分,就拿“子君”與“老金”的一段對話做例子吧。子君穿了非常漂亮和高檔的裙子去和老金約會吃飯,並見見老金的朋友,老金一見到這種情況狂,馬上覺得子君穿得太高檔了,朋友們會不習慣,進而要求子君回去換掉。這件裙子只是子君衣櫃裡一件不是非常華麗、穿金戴銀的打扮,就這樣,老金都會覺得朋友們可能會以為“老金搭上了一個富貴太太”。(老金開始把自己的想法投射在他的朋友們身上了)

子君說:“你朋友未必說這麼說,這麼想,倒是你自己想太多了。”(子君一下子就看到了投射,自己的想法加在別人身上。)

老金:“那你就為了分擔我的擔心,好嗎?”

子君:“你要覺得我有問題,我今天不管穿什麼,說什麼,你都覺得我有問題。今天可能是一條裙子,明天可能就是一句話、一頓飯,你說對不對?”(子君在做澄清和麵質)

老金:“你別這麼想,我我我……我是覺得我有問題。我總覺得我做得不夠好,其實我已經用盡全力地想討好你,但我怎麼,我怎麼就……我怎麼做,我就覺得都怕你嫌棄我。你看你那些朋友,那麼好的工作,開那麼好的車,你有點什麼事,人家抬抬手就給你解決了。我,我,我行嗎?我能做到嗎?還有你前夫,像他以前給你提供的那樣的生活,我完全做不到。一想到這個,我真的……”(老金開始有覺察,並勇於表達和承認)

子君:“這個話我以前說過,我今天再對你說一遍,這所有的一切都你自己給自己設置的障礙。要說誰配不上誰的問題,這麼著,待會兒見到你的朋友,我主動說,我是個帶著孩子一無所長的離婚女人,這總行了吧。”(子君口氣很耐心,很和善,主動讓步,澄清的人還要顧及到對方的面子)

老金:“你別這麼說,別這麼說。”

子君:“你又擔心了。你又擔心人家說我配不上你了。”(子君再次幫助老金澄清自己的投射)

子君:“說到底,就是個面子問題。老金,從我離婚到現在,我學會了一樣東西,面子是這個世界上最難放下的,卻又是最沒用的東西。關鍵在這裡(指著自己的心)。咱們自己怎麼想,而不是活在別人的眼光裡。”(繼續澄清問題的本質,投射還是源於不能接受自己和別人的落差,還是面子問題)

子君:“今天要麼咱們就這麼去,要麼你就跟你朋友說,我有事來不了了。”(老金好像頭腦裡能明白了,但是內心還是接受不了,子君給出解決方案。)

子君:“對不起,我覺得今天可能不是你帶我見你朋友的好時機。我還是回去陪我兒子了,再見。”(老金沒有同意,子君退出約會也非常有禮貌,沒有掉頭就走,再也沒有了公主病)

這一段很清晰地示範了一個“投射”以及對於“投射”的面質和澄清,不傷人,也不委屈自己。

至於什麼是投射認同呢?

如果老金說“換身衣服,朋友們會不習慣”,子君就回去換了,認為老金說的著裝步調一致是對的,兩個人要從各方面看起來搭,那麼就是投射認同。如果別人說你是“要一段體面的婚姻”,你自己也認為就是這樣的;別人說你“自私”、“冷漠”、“自大”,你也認同了,這就是投射認同。

投射認同的發生同樣也是無意識的,如果你不能意識到這是對方的投射,這不是自己的,可能是礙于對方的權威,或者自己對於對方情感上的依賴,那麼很容易發生“投射認同”。

如果投射認同了好的、積極的情緒和想法,那麼你也會變得有能量,積極上進;如果投射認同了不好的、消極的情緒和想法,那麼你會變得自我價值感降低,且對自己缺乏自信。

所以,好的人際關係的維護,需要雙方都能有比較高的自我覺察能力,能夠判別什麼是投射行為,並且做出適當的投射認同或者是不認同,這樣才能有一個比較清晰而又友好的關係,哪怕這段關係最後是一個結束,也是一個好的結果,就像子君和老金一樣。

什麼是控制?

就是希望別人按照自己的方式來行事和說話,並以自己的標準去衡量別人的行為是否合規,如果不合規就加以評判,戴上“帽子”,不管出發點是“為你好”、“為你著想”,還是“打敗你”、“贏你”,都一樣讓人感覺不自在。控制的結果就只有兩個:生出一個出逃叛逆的物件或者是一個忍辱負重,極力討好的物件,都不是他自己,是一個被控制妖魔化的人。

比如有句話說:“有一種冷,叫媽媽說你冷”,就是媽媽自己覺得冷,按照她自己的標準強加給孩子,讓孩子也多穿衣服。這種情況下,小一點的孩子會聽話服從,大一點的孩子就開始反抗了,不管冷還是不冷,媽媽說東,孩子就西,就是要反著來,逆反心理產生了。所以過度控制就產生出一個叛逆出逃的行為來。

又比如“年齡大了,不結婚,人家以為你有毛病呢,不要再挑三揀四了,不要眼眶那麼高,差不多就行了。你要是再不結婚,我們以後老了怎麼辦啊?現在身體好,閑著可以幫你帶帶孩子,老了帶不動了啊。”父母經常因為子女大齡未婚而感受到社會壓力和焦慮,通過抱怨、威脅、指責的方式把壓力和焦慮傳遞給孩子,希望孩子可以完婚,了卻心頭一件大事。這是控制,以自己認可的社會標準來衡量子女的行為是否合規,否則就是“不孝順”、“不懂事”、“不會談戀愛”。

這樣的控制關係下,產生了子女的兩種不良應對方式,一種就是討好解決問題,子女“被結婚”,草草了事,後面婚姻不幸福,苦自己咽,有的幾年以後也離婚了;另一種就是死扛到底,因為覺得父母很煩,不理解自己,就是不結婚,本來還花點心思找物件的,後來索性不想找了,叛逆行為產生。第三種應對也許不那麼極端,但也不斷上下求索,擺脫控制,循著自己的意思覓得如意伴侶,結成婚姻。

再比如“你太缺乏常識了,沒法跟你溝通,你應該好好補習經濟、法律、營養、人際等常識,否則我們真的很難相處下去。”“你不能出去喝茶聊天的啊,家裡孩子你不管的?”夫妻之間也經常容易以自己的標準來控制對方,希望對方也能夠做到自己所希望的樣子,尤其在教育孩子和柴米油鹽的家庭瑣事上。

一方自己會的事情,要求另一方也會,一方不會去做的事情要求對方也不要去做。這就如同不喜歡看話劇的要求對方也不要去,自己會做飯的要求對方也要會做一樣。在這樣的關係裡,對方不能自由地做自己,因為如果做自己就會被威脅,甚至感覺要被孤立和指責,實際上內心是會感覺到失去什麼的,因此會無形中造成關係的緊張,無意識中就會被迫面臨兩難選擇。

這也是夫妻之間經常吵架和博弈的點。誰都想要證明自己是對的,也想要博得自己的自由。如果此時沒有有效的溝通,關係基本陷入僵局,長此以往,可能朝向解體、離婚的趨勢發展。

賀函說:“兩個成熟獨立的人結婚,不會再因為你貌美如花,我事業有成,而是彼此喜歡和欣賞對方的生活態度和生活方式。”

也就是說,你認識的她/他就是這樣的,你喜歡和認可就好了,不要試圖強行改變她/他什麼,也許她/他可能會被你影響,會被你引導,但如果你要是強行改變她/他,反而會適得其反。伴侶一方如果覺得對方的方式和理念更好,會自然而然地靠近和學習,進而改變。

父母對孩子,丈夫對妻子,妻子對老公,都有可能存在控制。控制者不以為然,被控制者痛苦不堪。維持關係就要犧牲自己,做自己可能就要犧牲關係,限於兩難選擇之中。

是選擇關係還是選擇自己?只能二選一嗎?確實二選一不夠完美,但辦法可以更好。如果想在關係裡繼續做自己,需要做三個功課。

首先自己要變得足夠強大,能夠感受到自己的感受。當感受到被控制的時候,能夠不采極端取討好或者極端對抗的方式,去除極端反應。了知自己是被控制了,還是被建議了,還是被提醒了,自己是否真的需要這些,自己是否感覺到自由被束縛了,身心都不舒服了,等等,這個很重要。能夠虛心接受別人的建議是好事,但是否需要認同這些建議(控制),你需要自己辨別,而不是盲目地順從他人。

當你自己覺得不那麼冷的時候,需要表達自己的感受,不需要認同對方讓你加衣服的行為;

當你覺得自己不是眼眶高、智商低、不會談戀愛的時候,需要表達自己已經在努力的種種過程,不需要認同對方評判你的一些“帽子”;

當你覺得你真正想做、喜歡做一件事的時候,能夠得到喜悅,你可以表達你的喜悅和開心,不需要認同對方駁斥和反對的意見,可以另外想辦法照顧對方的需求。

第二要學會溝通。控制者一般權威性較高,經常會居高臨下,以老賣老。那麼良好的溝通才能讓控制者放下控制,學會尊重界限。

一對父母等兒子下班回家吃晚飯,兒子說加班,讓他們先吃,結果很晚回到家,發現父母依然在等,沒有吃。兒子非常生氣,覺得父母又在以這種方式讓他早點回家。於是,這個兒子就告訴父母,“今天不吃了,以後再這樣等下去,我不管什麼時候回來也都不吃了。”這樣試過幾次之後,父母果然不再等他到很晚了,自己先吃了。

這是“一物降一物”,一招更比一招狠的方法,能奏效,但不提倡多用。

溝通的要訣在於能夠堅持自己,又比較溫和,叫溫和的堅定。

如何堅定?那就是表達自己喜歡做、想做、堅持做的理由,表達自己做這件事情的喜悅和開心,心裡非常舒服的感受。

如何溫和?那就是考慮到對方的出發點和動機,表達對此發心的理解,讓對方知道他的用心被你看到和關注到,然後表達感謝。切忌傳達“就是反著來”的資訊。

第三是雙方都有覺察,願意改變才行,不然就還是落入二選一的取捨之中。

控制為什麼會產生?因為“我”太大了,唯我獨尊,自我中心,“我”有多大,控制就有多大,矛盾就有多繁。自以為自己經驗豐富,可以指導別人;自以為自己閱歷豐富,可以看透事情的本質,阻止他人做什麼。殊不知,有些路是需要當事人自己走過,才有領悟;有些痛是需要當事人自己經歷過,才有成長,更何況這些路和痛只是你以為的“歧途”和“痛”,也許對方並不這麼認為和感受的,之所以這樣選擇也有他自己的道理的。

被控制是怎麼形成的?因為“界限”不清,允許別人來到自己的地盤做主,把地盤拱手讓人,變成殖民地,認同他人宗主國的地位。且不說控制者存在界限不清的狀況,如果被控制者也是這樣的,那這樣兩個人形成惡性循環,會帶來更為糾纏的關係,像打個死結一樣纏在裡面不得解脫。

所以,雙方都需要提高自己的覺察力,當感覺到一方有踏出邊界,進入自己的界限,就需要提醒對方,並保護好自己的領地。冷暖是自己的事情、饑飽是自己的事情、喜歡誰,和誰戀愛、結婚是自己的事情,有什麼興趣愛好是自己的事情,選擇什麼樣的專業和工作也是自己的事情,需要自己來保護好界限,懂得堅持自己,同時也聽取他人的建議(不是控制)。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面,也許你都不曾意識到自己存在“控制”的行為。這個時候,你不妨看看自己的家庭裡面,有沒有一個“控制”的爸爸或者媽媽,如果有,你多少會學習到如何“控制”,也多少會表現出來。

或許你可以通過親密關係的相處,聽取伴侶的意見,反觀自己是否存在“控制”。親密伴侶所瞭解的你是旁人所不太容易看到的你。也許他們的建議可以讓你更好的瞭解自己。

又或許你更加可以通過你的孩子的行為來判斷你是否下意識的又開始“控制”了。當你看到一個非常叛逆的心理和行為產生的時候,當你的主張遭到拒絕的時候,你可以覺察剛才發生了什麼,這樣也可以幫助自己更多地瞭解自己平時的“控制”都體現在哪些地方,從而方便調整自己。

當你開始意識到自己可能會存在比較明顯的 “控制”行為時,你需要放寬心,告訴自己四個字——“如其所是”。就是如他自己原來的樣子,愛他,尊重他,和他相處,讓他成為他自己。因為他不是你,你也不是他,他有他的人生和路徑,你有你的方式和態度,你和他可以和而不同,求同存異,相互包容地在一起相處,不必要改成“某某第二”。

放下了對別人“控制”的手,自己的那顆心也隨之輕鬆了許多。

人常說“放過自己,也就放過了他人”,放過對自己的執著,放過堅持“我”的獨大,放下那些自己可能不敢面對的恐懼,自然別人也會感覺逃離魔爪,輕鬆很多。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