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這個癌,披著“痔瘡”和“貧血”的外衣而來

過年期間, 參加了一場同學會, 因為從醫的原因, 同學們跟我聊的更多是健康話題。 最讓人意外的是, 我的一位女同學、一個幾乎從不生病的人, 在去年查出了直腸癌。 30出頭, 孩子才幾歲, 家庭事業蒸蒸日上的年紀, 真的讓人無法接受這個事實。 正在做化療的她, 向大家講述了發病經過。

起初是大便不成形, 容易腹脹, 以為是身體有濕氣或消化不良。 在場的女同胞不住點頭, 沒錯沒錯, 我們也有。

後來發現大便帶血, 以為是痔瘡。 大家拼命點頭, 沒錯沒錯, 生過娃的有幾個沒痔瘡啊~

本是去看痔瘡的, 醫生說再做個腸鏡吧,

虧得醫生多這一句話, 竟然查出了腸癌, III期, 手術, 化療, 5年生存率40%。

大家有點接不下去了, 硬著頭皮安慰她:沒事沒事, 你還年輕, 恢復得快。

她說:年輕恰恰是最大的風險, 新陳代謝快, 癌細胞分裂也快, 惡性程度高, 病程進展時間更短。 如果我現在60多歲, 可能化療都不用做了。 。 。

相信這位同學提到的好多症狀, 大多數人都有。 大腸癌不知從什麼時候起, 越來越多地出現在我們身邊, 咱們就來科普一下大腸癌的前世今生和預防手段, 給親友們提個醒兒吧~~~

它常披著“痔瘡”和“貧血”的外衣而來

腸癌患者中, 大部分人是去醫院看痔瘡的, 一小部分是去治貧血的。 這是因為直腸癌的早期症狀和痔瘡非常接近, 結腸癌則會出現明顯的貧血症狀,

要做到早發現早治療, 首先要學會加以區分。 為大家整理了一下, 方便親們自檢~

便血:痔瘡主要是擦傷患處, 血液隨大便滴落, 呈鮮紅色, 不與大便混合。 直腸癌則是大便中混有血液、粘液、膿液, 顏色為暗紅色。 乙狀結腸癌有時是絳紫色或黑紫色的大便, 肉眼不易察覺, 必要時需通過大便隱血試驗來確定。

排便習慣:痔瘡不會改變排便習慣。 直腸癌會出現排便次數增多, 排便不盡, 便秘與腹瀉交替(吃藥也不能緩解), 裡急後重, 大便不成形, 便條遭腫瘤壓迫變細、變扁等。

伴有其他症狀:腸癌會伴隨發生腸梗阻的症狀, 出現腹痛腹脹、停止排便排氣, 腸鳴音亢進等。 約有50%的直腸癌患者排便時有疼痛感。

年齡:痔瘡是不分年齡的,

腸癌則需要時間的積累, 多發于中老年, 年輕人主要考慮家族遺傳史。

貧血:結腸癌早期常被誤診為缺鐵性貧血, 如發現不明原因的貧血、消瘦、乏力和低熱, 腹部有可觸及的包塊, 要考慮結腸癌的可能, 及時去醫院排查。

因此, 當出現以上症狀時, 不要輕易給自己診斷為“痔瘡”或“貧血”, 去醫院做個肛門指診或腸鏡排查一下吧~

早篩的重點——大腸息肉發現一個切一個!

其實, 美國人民的結直腸癌發病率也是居高不下, 每年有超過10.6萬人被確診, 但人家的治癒率高~並不是醫療水準問題, 而是他們重視定期體檢和早期篩查, 越來越多的患者在早期被發現。 要知道, 早期結直腸癌的治癒率可達到90%以上。

一張圖瞭解結直腸癌不同分期的生存率。

從上圖可見, 腺瘤(息肉)發展到腫瘤要經過5-10年的良性發展期。 而這個階段往往是無痛無覺的, 因為腸道的寬度有3-4釐米, 息肉的體積顯得微不足道。 當出現便血、腹脹、粘液大便等症狀時, 息肉可能已到了中晚期, 甚至是大腸癌的中晚期。

所以, 結直腸癌的早期篩查, 重點就是發現息肉(腺瘤)。 其中腺瘤性息肉屬於癌前病變已經是醫學界公認的事實。 息肉越大, 癌變幾率越大。 1-2公分的腺瘤性腸息肉癌變幾率為5%, 當它發展到2公分以上時, 癌變幾率驟增到25-50%。

腸道有息肉, 就相當於在體內埋了一個“定時炸彈”, 即使不是最容易癌變的腺瘤性息肉, 也不排除癌變的可能。 多年後都有可能被突然喚醒, 開啟“腫瘤模式”。 加上息肉本身也會造成不適, 所以醫生主張發現就要切除。

通過腸鏡檢查不僅可以確診早期腸癌,還可以分辨息肉的大小和性質。發現2公分以下的息肉可以直接切除,患者不用受二茬罪。大於2公分無法在腸鏡下切除的,先做活檢病理檢查。如果屬於良性,安排腹腔鏡手術切除。如果已經癌變,要確定可能發生的癌變範圍,除息肉外還要切除其他組織,同時根據病情輔助化療。

息肉切除,並不是一勞永逸的

需要注意的是,息肉的切除不是一勞永逸的。美國前總統小布希,就接受過多次腸息肉清除術。從病理上來講,只要炎症不除,生活習慣不變,息肉就會反復發作。而且發生的位置和性質都可能不一樣。

因此,只要是有腸息肉病史的人,都需要定期複查。遵循以下原則:

1.當息肉只有一個,且病理證明是良性的,開始時每年做1次腸鏡檢查,連續2-3年檢查不復發,之後可以改為每3年查一次。

2.若息肉很小(直徑小於0.3cm)很多,通過腸鏡也難以全部發現並切除的,需要定期複檢,避免癌變發生。

其他有危險因素的人呢?

根據危險因素來確定體檢時間

總的來說,有危險因素的人(飲食喜辛辣油膩、家族遺傳、腸道慢性炎症、大腸息肉、久坐不運動)應每5到10年用鋇劑灌腸檢查一次,或每隔10年用腸鏡檢查一次。第一次檢查的時間根據危險因素來定。

1)父母雙方有一個存在家族性多發性腸息肉,應在12~14歲開始篩查。

2)家族中有一個以上50歲之前患結直腸癌的親屬,應在40歲開始篩查。

3)即便沒有以上危險因素存在,也應從40歲開始每年進行肛門指診和大便潛血檢查。50歲開始應進行乙狀結腸鏡檢查低位的腸道。如果體檢正常,需每五年重複做一次。

總之,千萬不要等到腹痛、便血、大便習慣改變、嚴重貧血等症狀出現後才去就醫,往往為時已晚。這位同學的病友,一位80多歲的老奶奶,就是因為積極參加單位的定期體檢,早發現早治療,術後連化療都免了。

體檢它不能降低癌症發生率,但可以大大降低癌症的病死率,這已是不爭的事實。每年給自己安排一次體檢,就是愛自己的最好方式。

通過腸鏡檢查不僅可以確診早期腸癌,還可以分辨息肉的大小和性質。發現2公分以下的息肉可以直接切除,患者不用受二茬罪。大於2公分無法在腸鏡下切除的,先做活檢病理檢查。如果屬於良性,安排腹腔鏡手術切除。如果已經癌變,要確定可能發生的癌變範圍,除息肉外還要切除其他組織,同時根據病情輔助化療。

息肉切除,並不是一勞永逸的

需要注意的是,息肉的切除不是一勞永逸的。美國前總統小布希,就接受過多次腸息肉清除術。從病理上來講,只要炎症不除,生活習慣不變,息肉就會反復發作。而且發生的位置和性質都可能不一樣。

因此,只要是有腸息肉病史的人,都需要定期複查。遵循以下原則:

1.當息肉只有一個,且病理證明是良性的,開始時每年做1次腸鏡檢查,連續2-3年檢查不復發,之後可以改為每3年查一次。

2.若息肉很小(直徑小於0.3cm)很多,通過腸鏡也難以全部發現並切除的,需要定期複檢,避免癌變發生。

其他有危險因素的人呢?

根據危險因素來確定體檢時間

總的來說,有危險因素的人(飲食喜辛辣油膩、家族遺傳、腸道慢性炎症、大腸息肉、久坐不運動)應每5到10年用鋇劑灌腸檢查一次,或每隔10年用腸鏡檢查一次。第一次檢查的時間根據危險因素來定。

1)父母雙方有一個存在家族性多發性腸息肉,應在12~14歲開始篩查。

2)家族中有一個以上50歲之前患結直腸癌的親屬,應在40歲開始篩查。

3)即便沒有以上危險因素存在,也應從40歲開始每年進行肛門指診和大便潛血檢查。50歲開始應進行乙狀結腸鏡檢查低位的腸道。如果體檢正常,需每五年重複做一次。

總之,千萬不要等到腹痛、便血、大便習慣改變、嚴重貧血等症狀出現後才去就醫,往往為時已晚。這位同學的病友,一位80多歲的老奶奶,就是因為積極參加單位的定期體檢,早發現早治療,術後連化療都免了。

體檢它不能降低癌症發生率,但可以大大降低癌症的病死率,這已是不爭的事實。每年給自己安排一次體檢,就是愛自己的最好方式。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