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時代在召喚,隱藏在廣播體操背後的秘密

廣播體操, 最初還只是個外來的“混血兒”。 19世紀, 德國“體操之父”路德維希·楊自創“楊氏體操”, 讓原本只屬於有閑階層的體操走上了大眾化之路。

1925年, 美國一家保險公司, 為了增強客戶體質減少成本, 開始在電臺廣播中設立體操欄目, 吸引了大批民眾。

之後, 日本“有樣學樣”, 政府助陣強勢推廣。 除了全國轉播網的技術支持, 還有郵遞員帶著綱要、圖解等全面地推。 其洗腦之迅速, 秒殺微商代購無數。

到了50年代, 廣播體操正式在我國發展。 新中國成立之初, 國家一窮二白, 國人體質堪憂。 抗美援朝時期, 滿腔熱血的青年們甚至無法通過入伍體檢。

從蘇聯老大哥那兒取經之後, 第一套廣播體操應運而生。 各大體操“傳授站”“訓練班”遍地開花, 為了“健康工作五十年”, 火車上、馬路邊, 有空地兒的地方就有廣播體操。

之後, 體操style跟隨時代潮流, 不斷推陳出新, 第三套廣播體操模擬工農兵動作, 第五套以毛爺爺語錄為BGM。

改革開放之後, 第六、第七套廣播體操, 更是借鑒了迪斯可和霹靂舞的經典舞步, 沒混過迪廳, 還真不一定能跳得來。

不過, 有起就有落。 從80年代開始, 各地電臺的廣播體操節目陸續消失。 工廠“工間操”商店“開門操”也逐漸退出歷史舞臺。

1998年, 專屬於小學生的廣播體操在全國各校推行, 從“雛鷹起飛”到“時代在召喚”, 廣播體操變形“課間操”。

鍛煉身體的出發點雖好, 但強扭的瓜不甜。 廣播體操和眼保健操並稱為學生時代兩大噩夢, 左手右手一個慢動作的單調乏味, 也註定它虐學生千百遍, 學生依然無法拿它當初戀。

雖說廣播體操槽點無數, 可當音樂響起, 身體不定還會誠實地原地踏步走。 泛黃的記憶已無處安放, 沒法呼朋喚友再來一場那些年的廣播操, 那就保重身體, 至少還有廣場舞等著你。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