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雷州半島生態修復,打造美麗湛江圓一個“綠色的夢”

國營吳川林場2016年初新建熱帶季雨林

編者按:

2015年6月省政府主要領導在調研雷州半島發生60年一遇旱情時, 作出了開展雷州半島生態修復,

從根本上治理雷州半島的苦旱問題的決策部署。 2016年3月省政府常務會議審議並通過了《雷州半島生態修復規劃(2016~2020年)》政府簽訂生態修復目標責任書, 並將生態修復主要項目任務列入政府工作報告, 作為承諾事項進行督查督辦, 強力推進雷州半島生態修復工作。

二靠廣大林業職工發揚谷文昌精神。 2015年4月8日《人民日報》刊登了《心中有黨, 做事才有底氣——谷文昌給幹部留下什麼》, 長篇報導一位元離世已34年的共產黨人——福建省東山原縣委書記谷文昌事蹟。 谷文昌被當地群眾尊稱為“穀公”, 是當地沿海防護林建設的開拓者和推動者。 根據市政府關於“發揚谷文昌精神, 掀起建設沿海防風林帶的新高潮”的要求, 市林業局印發了《在全市林業系統組織開展向谷文昌同志學習活動的意見》,

要求全市各級林業部門和廣大林業工作者認真學習谷文昌“不把風沙治理好, 就讓風沙把我埋掉”這種敢於擔當, 勇於獻身精神;學習他“心中有黨, 心中有民, 心中有責, 心中有戒”這種高尚的共產黨員情操和領導幹部主動作為、清風氣正的品德;學習他那種錘煉鹽鹼裡紮根, 風雨中挺節, 挫折後重生的木麻黃品格。 市林業局還專門召開了全市林業系統向谷文昌同志學習活動動員會, 把學習弘揚谷文昌精神與新一輪綠化大行動、林業重點建設工程特別是沿海防護林災後重建工作緊密結合起來, 同部署、同安排、同推進, 真抓實幹, 勇於奉獻, 掀起建設沿海防護林帶新高潮,
確保我市防護林災後重建取得預期成效。

三靠科技支撐。 我市沿海防護林木麻黃青枯病暴發與流行主要原因:一是超強颱風使木麻黃根部機械損傷引發青枯病大面積發生;二是湛江20多年重複種植A8、A13木麻黃水培苗, 種質抗性退化。 近年來, 我市對症下藥, 採取一系列科學防控措施:一是全面清理病株並用生石灰消毒土壤。 二是加強苗圃管理, 實行“兩證一簽”苗木管理制度, 防止帶病苗木出圃上山。 三是引種和試驗替代樹種或品種。 採取引種抗青枯病的大葉相思、臺灣相思等, 營建多樹種混交林, 或從海南、福建引進木麻黃水培苗新品種造林, 淘汰原A8、A13木麻黃水培苗, 或採用實生木麻黃苗造林等技術措施,

已取得良好效果。 四是組織林業科技攻關組, 開展木麻黃抗病品種選育研究, 目前已選出多個品種, 經大田試驗反復驗證成功後大力推廣。 五是分類指導。 對林木折斷及發病率達60%以上的進行重造;對發病率低的及時清理病苗、對林地施石灰消毒, 並採用補植及追肥撫育, 多措施並舉, 恢復林分生長。

四靠重點工程示範帶動。 積極爭取國家、省和市財政支持, 利用中央預算內投資沿海防護林項目、省級森林碳匯項目和市綠化大行動恢復重建沿海基幹林帶專案, 以重點工程為抓手, 通過公開招標選擇有資質、信譽好的公司參與防護林專案建設, 加強專案監督管理, 確保造林成效, 做到種一棵成活一棵, 造一片成林一片。

通過調查瞭解, 本報記者還體會到恢復重建沿海防護林的艱辛。

一是引種新品種阻力大。 如吳川市在推廣大葉相思與實生苗木麻黃混交造林, 當地群眾思想不通, 堅持種植原品種。 吳川市林業局工作人員做了大量耐心說服工作, 反復說明推廣新品種抗病抗風性, 生態、經濟效益好, 並通過組織有造林任務各村代表20多人到徐聞等地參觀考察。 南三區管委會還組織社會事務局、南三林場等林業工作人員到福建省赤湖林場取經。

二是戰乾旱與酷暑。 沿海防護林在沙灘造林, 最大問題是乾旱缺水, 栽植的苗木不是被燙枯就是被旱死, 不易成活。 今年吳川市營造沿海防護林6000畝, 分佈在30多個山頭地塊, 每塊造林地一般種2~3次, 多的有4~5次,每個地塊都經過反復補植才達造林合格。地處徐聞縣的市屬防護林場,沿海高溫缺雨,該場用牛車拉水,澆水保苗。

三是造綠難,守綠更難。造林後,不僅要追肥、除草撫育,防病蟲害和森林火災,而且更需要管護,防止人畜為害,一些地塊還需派人全天輪流看守,稍不注意就功虧一簣。

吳川鄉村綠化美化

恢復重建熱帶季雨林——揚帆啟航

雷州半島生態修復指導思想是以黨的十八大關於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為指引,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以恢復和重建雷州半島熱帶季雨林體系為目標,以人工修復與自然修復為手段,全面推進熱帶季雨林生態系統的保護與修復,實現5年初見成效,10年改變面貌,20年恢復熱帶季雨林體系的建設目標。恢復地帶性的植被—熱帶季雨林是湛江人夢寐以求的“綠色夢”。

一、熱帶季雨林的消失

解放初期,雷州半島分佈有大面積地帶性的植被—熱帶季雨林120多萬畝,現在僅存4萬畝(不含紅樹林),主要分佈在廉江市和寮鎮及雷州市足榮村,及其他零星分佈的村旁水源林(俗稱“風水林”)。我市熱帶季雨林遭受損毀主要三個時期:

1、1951~1955年為打破國際橡膠物資封鎖,成立農墾局,將大面積熱帶季雨林開墾種植橡膠。

2、1958年大煉鋼鐵,砍伐大量熱帶季雨林。

3、上世紀60年代至80年代,部分熱帶季雨林開墾改種甘蔗和桉樹等。

二、為何要修復熱帶季雨林

熱帶季雨林是雷州半島地帶性植被,雨林有豐富動植物,是地球上最穩定的生態系統,有“地球之肺”美稱,造氧、固碳、保持水土、涵養水源等生態功能強,亦是野生動物息繁衍之所。恢復重建熱帶季雨林不僅是我市生態建設需要,而且提高至國家生態安全戰略層面。

三、修復重建熱帶季雨林舉措及初步成效 1、大力營造鄉土闊葉樹種生態林。大力營造樟樹、鐵冬青、火力楠、竹節樹、米錐等鄉土樹種,並結合種植沉香、檀香、海南黃花梨、母生、青皮、鐵刀木等熱帶珍稀樹木,及菠蘿蜜、蓮霧、芒果、荔枝、龍眼、油茶等經濟林果,做到長短結合,生態與經濟兼顧。2、大力改造桉樹純林。湛江林業用地515萬畝(其中地方411萬畝,國營雷州林業局68萬畝,湛江農墾36萬畝),按樹種劃分,桉樹373萬畝占比72%;按林種劃分,生態林73萬畝占比15%(遠低於全省平均44%的水準)。桉樹本無害,但採用機耕全墾、林木頻繁採伐略奪性經營,造成水土流失、植物多樣性消失等,喪失了森林生態功能。我市結合鶴地水庫、三嶺山地區、交通幹道兩側等生態敏感區生態綜合整治,將桉樹純林逐步改造為鄉土闊葉樹為主,生態功能較強的熱帶季雨林或生態林。近年來,全市共完成桉樹純林改造3萬多畝。

3、採取保護與發展並舉,搶救性保護現存天然次生熱帶季雨林,將之劃定為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及護村林(風水林)、水源涵養林、特種防護林等公益生態林,實施最嚴格的保護,落實管護人員,明確管護責任,同時省、市財政給予適當生態補償。

4、建立了一批林業保障性苗圃,確保熱帶季雨林造林苗木供應。近兩年,我市積極爭取省、市財政資金支持,建立了1個熱帶樹種種苗示範基地、10個省級林業保障性苗圃和7個市級林業保障性苗圃。

至2016年底止,我市利用省級碳匯林項目、熱帶季雨林示範項目、生態林示範區、重要水源地營造水源涵養林項目等已營建熱帶季雨林3.87萬畝。今年,我市將繼續新擴建熱帶季雨林1.4萬畝。一處處新綠已展現在我們面前,湛江人追尋的“綠色夢”已揚帆啟航。

雷州市足榮村熱帶季雨林

徐聞縣龍塘沿海防護林

森林進城公園下鄉——打造美麗湛江

建設森林公園、濕地公園、生態公園和鄉村綠化美化是提升“綠色夢”境界的重要途徑和手段。森林公園建設是以優化生態環境為中心,把淨化大氣、保護水源、緩解城市熱島效應,維持碳氧平衡、防災減災、調節城市小氣候等生態功能放在首位,為市民創造一個優美的生活和工作環境。濕地公園建設是以提高水生態品質為核心,構建綠網與水網相互融合、碧水與綠城交相輝映的綠色生態水系,打造香飄四季的半島自然生態風貌。我市森林(濕地)公園建設以“政府引導,社會共建,市場運營”為指引,採用多種形式建園,如PPP模式—東海島生態公園;共建模式—市螺崗嶺森林公園;融資模式—遂溪孔子文化城(孔聖山森林公園);利用社會資金模式—吳川佛子嶺森林公園等。已申報並建成我市首個國家級濕地公園――九龍山國家級濕地公園。森林(濕地)公園的建設,有力促進生態旅遊業的發展,開展森林康養、森林理療,發展林下經濟,實現不砍樹也能致富。自2013年綠化湛江大行動以來,全市已新增森林公園54個,濕地公園10個。今年,我市將新增20個森林(濕地)公園列入市政府承諾事項,目前市、縣(市、區)林業部門正在緊鑼密鼓實施。

我市結合創建生態文明區、城、鎮、村活動,按照“綠化一條進村景觀路(或環村道)、村中建一個小公園(公共休閒綠地),村旁有一片水源涵養林(風水林),建設一塊庭院綠化示範區”的“四個一”標準和要求,全面推進鄉村綠化美化工程建設。自綠化湛江大行動以來,全市已完成綠化美化村莊767個。今年,全市計畫實施鄉村綠化美化193條自然村,目前已完成89條,正在施工104條。經過幾年努力,我市湧現了一大批山清水秀、宜居宜業的美麗村莊,如廉江市十字路村、塘背村;遂溪縣白泥塘村、雙村、赤坎仔村;雷州市的符處村、停趾村;吳川市蛤嶺村、山瑤村、李坡村、百官嶺村等等。

多的有4~5次,每個地塊都經過反復補植才達造林合格。地處徐聞縣的市屬防護林場,沿海高溫缺雨,該場用牛車拉水,澆水保苗。

三是造綠難,守綠更難。造林後,不僅要追肥、除草撫育,防病蟲害和森林火災,而且更需要管護,防止人畜為害,一些地塊還需派人全天輪流看守,稍不注意就功虧一簣。

吳川鄉村綠化美化

恢復重建熱帶季雨林——揚帆啟航

雷州半島生態修復指導思想是以黨的十八大關於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為指引,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以恢復和重建雷州半島熱帶季雨林體系為目標,以人工修復與自然修復為手段,全面推進熱帶季雨林生態系統的保護與修復,實現5年初見成效,10年改變面貌,20年恢復熱帶季雨林體系的建設目標。恢復地帶性的植被—熱帶季雨林是湛江人夢寐以求的“綠色夢”。

一、熱帶季雨林的消失

解放初期,雷州半島分佈有大面積地帶性的植被—熱帶季雨林120多萬畝,現在僅存4萬畝(不含紅樹林),主要分佈在廉江市和寮鎮及雷州市足榮村,及其他零星分佈的村旁水源林(俗稱“風水林”)。我市熱帶季雨林遭受損毀主要三個時期:

1、1951~1955年為打破國際橡膠物資封鎖,成立農墾局,將大面積熱帶季雨林開墾種植橡膠。

2、1958年大煉鋼鐵,砍伐大量熱帶季雨林。

3、上世紀60年代至80年代,部分熱帶季雨林開墾改種甘蔗和桉樹等。

二、為何要修復熱帶季雨林

熱帶季雨林是雷州半島地帶性植被,雨林有豐富動植物,是地球上最穩定的生態系統,有“地球之肺”美稱,造氧、固碳、保持水土、涵養水源等生態功能強,亦是野生動物息繁衍之所。恢復重建熱帶季雨林不僅是我市生態建設需要,而且提高至國家生態安全戰略層面。

三、修復重建熱帶季雨林舉措及初步成效 1、大力營造鄉土闊葉樹種生態林。大力營造樟樹、鐵冬青、火力楠、竹節樹、米錐等鄉土樹種,並結合種植沉香、檀香、海南黃花梨、母生、青皮、鐵刀木等熱帶珍稀樹木,及菠蘿蜜、蓮霧、芒果、荔枝、龍眼、油茶等經濟林果,做到長短結合,生態與經濟兼顧。2、大力改造桉樹純林。湛江林業用地515萬畝(其中地方411萬畝,國營雷州林業局68萬畝,湛江農墾36萬畝),按樹種劃分,桉樹373萬畝占比72%;按林種劃分,生態林73萬畝占比15%(遠低於全省平均44%的水準)。桉樹本無害,但採用機耕全墾、林木頻繁採伐略奪性經營,造成水土流失、植物多樣性消失等,喪失了森林生態功能。我市結合鶴地水庫、三嶺山地區、交通幹道兩側等生態敏感區生態綜合整治,將桉樹純林逐步改造為鄉土闊葉樹為主,生態功能較強的熱帶季雨林或生態林。近年來,全市共完成桉樹純林改造3萬多畝。

3、採取保護與發展並舉,搶救性保護現存天然次生熱帶季雨林,將之劃定為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及護村林(風水林)、水源涵養林、特種防護林等公益生態林,實施最嚴格的保護,落實管護人員,明確管護責任,同時省、市財政給予適當生態補償。

4、建立了一批林業保障性苗圃,確保熱帶季雨林造林苗木供應。近兩年,我市積極爭取省、市財政資金支持,建立了1個熱帶樹種種苗示範基地、10個省級林業保障性苗圃和7個市級林業保障性苗圃。

至2016年底止,我市利用省級碳匯林項目、熱帶季雨林示範項目、生態林示範區、重要水源地營造水源涵養林項目等已營建熱帶季雨林3.87萬畝。今年,我市將繼續新擴建熱帶季雨林1.4萬畝。一處處新綠已展現在我們面前,湛江人追尋的“綠色夢”已揚帆啟航。

雷州市足榮村熱帶季雨林

徐聞縣龍塘沿海防護林

森林進城公園下鄉——打造美麗湛江

建設森林公園、濕地公園、生態公園和鄉村綠化美化是提升“綠色夢”境界的重要途徑和手段。森林公園建設是以優化生態環境為中心,把淨化大氣、保護水源、緩解城市熱島效應,維持碳氧平衡、防災減災、調節城市小氣候等生態功能放在首位,為市民創造一個優美的生活和工作環境。濕地公園建設是以提高水生態品質為核心,構建綠網與水網相互融合、碧水與綠城交相輝映的綠色生態水系,打造香飄四季的半島自然生態風貌。我市森林(濕地)公園建設以“政府引導,社會共建,市場運營”為指引,採用多種形式建園,如PPP模式—東海島生態公園;共建模式—市螺崗嶺森林公園;融資模式—遂溪孔子文化城(孔聖山森林公園);利用社會資金模式—吳川佛子嶺森林公園等。已申報並建成我市首個國家級濕地公園――九龍山國家級濕地公園。森林(濕地)公園的建設,有力促進生態旅遊業的發展,開展森林康養、森林理療,發展林下經濟,實現不砍樹也能致富。自2013年綠化湛江大行動以來,全市已新增森林公園54個,濕地公園10個。今年,我市將新增20個森林(濕地)公園列入市政府承諾事項,目前市、縣(市、區)林業部門正在緊鑼密鼓實施。

我市結合創建生態文明區、城、鎮、村活動,按照“綠化一條進村景觀路(或環村道)、村中建一個小公園(公共休閒綠地),村旁有一片水源涵養林(風水林),建設一塊庭院綠化示範區”的“四個一”標準和要求,全面推進鄉村綠化美化工程建設。自綠化湛江大行動以來,全市已完成綠化美化村莊767個。今年,全市計畫實施鄉村綠化美化193條自然村,目前已完成89條,正在施工104條。經過幾年努力,我市湧現了一大批山清水秀、宜居宜業的美麗村莊,如廉江市十字路村、塘背村;遂溪縣白泥塘村、雙村、赤坎仔村;雷州市的符處村、停趾村;吳川市蛤嶺村、山瑤村、李坡村、百官嶺村等等。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