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九色鳥”棕尾虹雉世所稀

羽色華麗 譽為孔雀第二

在動物學分類系統中, 棕尾虹雉屬於雞形目雉科虹雉屬, 這個屬非常小眾, 只有3種鳥, 在我國均有分佈。 其中, 白尾梢虹雉較難見到, 綠尾虹雉是我國特有鳥類, 但論顏值, 還是本篇的主角棕尾虹雉最高。

作為雉科的一員, 棕尾虹雉的體型在鳥類裡處於中等偏上水準, 體長約70釐米, 雄鳥重約2380克, 雌鳥重約2150克, 羽毛和孔雀一樣是雌雄異色。 雄鳥羽色靚麗:頭部是銅綠色, 眼睛周圍裸露的皮膚呈海藍色, 後頸處羽毛由紅銅色過渡到橙黃色, 背部呈銅綠、紫及藍綠色, 兩翅膀表面呈藍紫色,

下半身和腹部則為黑褐色, 具顯著的棕白色紋, 尾羽為棕紅色。 這麼多“色”, 使它全身的羽毛都閃耀著彩虹般絢爛的金屬光澤, 也因此得了個“九色鳥”的別稱。 此外, 雄鳥頭頂有一簇綠色的羽冠高高立起, 羽幹細而裸露, 向前捲曲的羽端呈匙狀, 如同絲絨一般, 奇特而華麗。 藏族人稱棕尾虹雉為“加糖”(音), 意思是“孔雀第二”, 養眼指數之高確實不是吹的。

相比之下, 雌鳥全身的羽色顯得淡雅清秀。 頭和羽冠、上體均為黑色, 具皮黃色或白色紋;下背部為皮黃色, 具黑色同心紋;頦、喉及前頸白色, 其餘下體褐色, 雜有黑紋或白紋;尾羽棕色, 有黑、白兩色的斑塊。

棕尾虹雉的體型在鳥類裡處於中等偏上水準

兩歲性成熟 一夫有多妻

棕尾虹雉是日行性高山走禽, 老家在喜馬拉雅山脈周邊, 從西到東, 自然分佈於阿富汗東部, 貫穿巴基斯坦、喀什米爾地區和印度、尼泊爾、不丹和我國西藏南部, 分佈區不算很廣。 它們生活在海拔2100~4500米的針闊葉混交林、灌木叢、草甸及裸岩地帶, 白天在灌木和草甸裡尋找植物的嫩芽、嫩葉、嫩枝、塊根、果實和種子等素菜,

邊走邊吃, 偶爾也吃昆蟲等無脊椎動物調劑一下口味;夜間就集群棲息在樹冠上。 它們所處的自然條件非常嚴酷, 整個夏季幾乎總是在陰涼的細雨和雲霧繚繞下度過的, 冬季則被皚皚白雪覆蓋。 因此, 它們時常成群活動, 冬季有時可以結成二三十只的大群。

身為雞形目的鳥類, 棕尾虹雉的翅膀又短又圓, 軀幹又略顯笨重, 飛的時候像麻雀一樣快速扇動翅膀, 呈直線式飛行, 可惜這樣的身材飛起來簡直是小馬拉大車, 飛不高也飛不遠。 這些習性和《環境與生活》雜誌2016年11月號介紹的褐馬雞頗為相似。 棕尾虹雉的叫聲比較洪亮, 很像哨聲。

棕尾虹雉的社會是一夫多妻制,

兩歲左右達到性成熟, 繁殖季為每年4~6月。 雄鳥求偶時以精彩舞姿炫耀, 尾扇形展開上下拍動, 兩翼抬起, 並偶爾躍入空中。 成家以後, 它們便在灌木叢、岩石下、大樹洞之類的隱蔽之處, 用草、樹枝、樹葉、羽毛等材料築一個簡陋的巢。 每窩可產卵4~5枚, 卵的顏色為淡黃色或皮黃色, 具紅褐色和紫色斑點, 孵卵期26~30天。 繁殖季時, 雄鳥之間有時會為了爭取配偶而大打出手。 非繁殖季, 它們多同性群居生活。

喜馬拉雅山南麓部分地區的男人喜歡摘取棕尾虹雉雄鳥的冠羽來裝飾自己的帽子, 把這視為社會地位和財富的象徵。

重重危機下 種群數量少

由於人類經濟活動的影響, 特別是不斷擴大耕種面積和犛牛的放牧區, 加之過度砍伐森林和喜馬拉雅山地區水電開發等多種因素, 棕尾虹雉的棲息地不斷被侵蝕, 而亂捕亂獵、毀巢取卵這種簡單粗暴的殺戮也時有發生。 喜馬拉雅山南麓部分地區的男人喜歡摘取雄鳥的冠羽來裝飾自己的帽子, 把這視為社會地位和財富的象徵, 好在1982年,當地就已經禁止了這種捕獵行為。在如此重重危機下,棕尾虹雉分佈區域狹窄而零散,種群數量稀少,已被我國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但相對於大部分珍稀物種,人們對棕尾虹雉目前還知之甚少,國際自然保護聯盟關於它的檔案有N多條目都只標注著“未知(unknown)”,該組織編寫的《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僅把它劃為“無危”(LC)級別,甚至連確切的數量統計都沒有,增加了它的神秘感。

好在1982年,當地就已經禁止了這種捕獵行為。在如此重重危機下,棕尾虹雉分佈區域狹窄而零散,種群數量稀少,已被我國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但相對於大部分珍稀物種,人們對棕尾虹雉目前還知之甚少,國際自然保護聯盟關於它的檔案有N多條目都只標注著“未知(unknown)”,該組織編寫的《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僅把它劃為“無危”(LC)級別,甚至連確切的數量統計都沒有,增加了它的神秘感。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