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我們應當如何借鑒國外的教育

全球化時代讓我們與其他國家聯繫更加緊密, 思維也更加多元。 關於教育也更加開放, 各國教育理念都有互相借鑒和採擷之處。

美國家庭教育目的

美國家長注重培養孩子的能力。 目的是把孩子培養成為能夠適應社會的人。 他們對孩子的干預成分相對較少, 從小就培養他們獨立生存的能力。 他們很小的時候父母就讓他們幹一些家務, 比如打掃衛生, 刷碗, 洗衣服等。 可見, 美國孩子的獨立性是從小就在家庭中培養起來的。 美國的家長並不是不注重孩子的學習成績, 其實他們是更注重的, 他們會把孩子的學習與人生結合起來讓小孩子懂得如何成長,

自我獨立。

一位斯坦福大學教育研究所教授研究認為 目的影響人生的快樂和滿足。 但老師、父母不能直接給予孩子一個人生的目的;而必須用引導、用身教和對話, 説明孩子邁向目的之路。

目的、目標和動機三者有何關聯?

目的, 是一種很特別的目標, 和一般短期、立即的目標不同。 目標, 是達到目的的手段。 人每天有千百個目標, 享受一本好書、看一場電影、買一份好禮物, 但目的是一種遙遠的長期目標, 是一個你想去的方向。

你的一生想往哪裡去?你想成為怎樣的一個人?目的必須是有意義的、長期的、對這世界或其他人有説明的目標。 有了目的, 你會開始安排各種目標,

讓自己一步步到達那個目的。

父母、老師們必須瞭解, 學生的學習動機不應只是考高分, 考不好會讓父母失望等, 這些真的是很短期的目標。 長期的目標和學習動機應該是:當學生全心投入他們想學的內容, 可以完成人生哪些目的。

目的是一連串“為什麼”的組合。 但在學校裡, 老師、學生卻從來不問為什麼, 例如科學老師教公式、原理, 即使學生學得很棒, 卻不知道為什麼要學這些, 只知道為了考試非學不可。

各科老師都應先跟學生解釋, 為什麼要學這個科目?人類的需要和這個科目到底有什麼關係?為什麼有人要成為科學家?為什麼發現新定律很令人興奮?

沒有這些“為什麼”, 你無法讓學生有長期的學習動機。

你可能用恐嚇的方式來嚇學生:“如果沒考好的話, 就有哪些嚴重後果, 」讓學生有短期學習動機, 但學生不會出於興趣、自己把書拿出來讀。 學生必須知道為什麼, 才會全心全力、自動自發地去念書, 而非被恐嚇鞭策。

很多目標是自我導向的, 例如我要一輛很炫的車、穿漂亮的衣服讓人家稱讚我很美, 或想要累積自己的財富、光環、榮耀。 這些是目標, 並不是人生目的, 因為它們不會帶給你那種“完成一件對世界有意義的事”的滿足感。

當然, 這類自我導向目標和最終的人生目的可以同時並行, 你可以開發一種電腦產品, 為了賺大錢, 也因為你相信可以幫助更多人探索世界。

對年輕人說人生目的該用什麼方式?

很重要的一點,

不要跟他們“說”什麼, 而是要“問問題”。 大人常喜歡對孩子說教, 告訴他們該做什麼, 但其實無效。 我們發現很多青少年找到自己的目的, 並不是父母告訴他們的。 但父母可以做一件很關鍵的事, 就是問“對的問題”, 有三個説明孩子發展目的感的重要問題:

1、我對什麼有興趣?我做什麼最享受?什麼會讓我發光?音樂、文學、數學、體育?

2、我最擅長什麼?我的才能在哪裡?年輕人要夠瞭解自己天生的才能, 若是先天聾啞, 可能就不適合當音樂家。

3、這世界需要什麼?世界有哪些問題、機會, 可以發展成我幫助別人的所在?

説明孩子尋找自我目的, 父母怎麼做?

重要的是, 父母要教他們負責任, 做事要有真正的結果。 要對孩子有高期待, 讓他們瞭解,

承擔任何一種任務時, 不要半吊子, 要真正完成某件事, 即使那件事很微小。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