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一戰過後,德國人很忙碌,忙著將自己的坦克、飛機全拆了

1920年1月20日《凡爾賽條約》正式生效, 對協約國來說標誌著第一次世界大戰畫上了“完滿”的句號, 然而對於德國來說, 只是噩夢的開始。

雖然英國出於自己“大陸均衡”政策的考慮, 一再強調不能過多削弱德國, 但法國始終咬著牙齒要將德國“削”的永無翻身之日, 為此英法進行了數月的溝通談判, 最後在削弱德國程度上取了中間值, 才將爭論塵埃落地。

但整個《凡爾賽條約》總體上的主旋律依舊是圍繞著怎樣最大限度“削弱”德國進行, 最終在此條約的推動下, 德國損失了65,000平方公里土地, 其中包括德國的工業中心魯爾區、工業支柱薩爾礦區。

而除了割讓土地外, 對德國最重要的懲戒莫過於要求德國解除軍備, 整個德國的軍力只能維持在自衛的程度, 而“自衛的程度”具體是多少, 英法給出的資料為10萬人。

並且三令五申的強調德國不能組建空軍, 已生產出來的戰鬥機全數自己銷毀或者移交給協約國, 如圖即為”勤勞“的德國人將戰鬥機變廢為寶的過程, 木質的戰鬥機螺旋槳, 搭“房子”剛剛合適?

與此同時協約國也沒有輕易放過僅剩的10萬德國陸軍、海軍, 對陸軍從生活、裝備、訓練全方面的限制, 防止德國生產高素質的士兵。 譬如德國陸軍、海軍僅能設置一所軍校, 且教育規模事先要向協約國報備。

坦克、裝甲車等進攻性武器, 德國軍隊嚴禁裝備, 已經生產出的坦克、裝甲車統統肢解銷毀, 如圖即為一名工人正在專心致志的用焊槍肢解坦克。

隨著條約的執行, 一時間德國上下興起了一股拆飛機、坦克的全民“狂歡”。

然而雖然協約國費盡了心思限制德國軍備, 但並沒有像他們期待的那樣, 歐洲大陸將迎來長久的和平, 反而惹怒了德國人, 反《凡爾賽條約》, 要求“一戰到底”的“憤怒”彌漫著整個德國。

而這“憤怒”的氣氛,

正是滋養後來為全人類帶來災難的納粹黨, 最好的土壤。 而納粹的領袖希特勒正是一名參加過一戰的德國老兵。 (袁載譽)

配圖來源網路, 版權人若覺不妥, 聯繫我們!立馬刪除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