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AT“雙殺”、B站介入,票務平臺面臨大整合

不到半年, 中國票務平臺就由BAT“三國鼎立”局面變為AT之間的“雙殺”大戰。

在阿裡影業與北京文化宣佈合作的當天, 淘票票總裁李捷也表示, 線上票務平臺已經進入2.0時代, 而阿裡影業也會繼續向基礎設施重點淘票票進行巨大投入。 與此同時, 貓眼與微影合併的消息也傳得愈演愈烈, 似乎就差一個正式公告來“大告天下”。

前兩年, 互聯網還競相追逐的電影票務市場, 如今被阿裡、騰訊兩家瓜分的差不多, 演出、體育、音樂市場也開始被BAT覬覦。 B站基於二次元市場, 開始主營以漫展、cosplay 展、遊戲展、同人展、音樂會、見面會等各類型的二次元相關活動票務。 那麼對於永樂票務、中國票務網、摩天輪票務這些以演出為主營業務的票務平臺來說, 要如何生存下去?

上半年淘票票市場份額已升為第一, 但阿裡影業仍虧了4.85億

今年上半年, 淘票票參與出品或發行的影片共有9部,

協助推廣和聯合推廣的影片2部, 累計票房超過73億元, 成為線上票務平臺發行冠軍。

今年票房爆款《戰狼2》, 淘票票的出票份額占到了40%, 上半年也參與了《功夫瑜伽》、《西遊伏妖篇》、《乘風破浪》、《摔跤吧!爸爸》、《繡春刀2》、《悟空傳》、《三生三世十裡桃花》等票房不錯的影片, 成功發行了《一條狗的使命》, 《敦克爾克》選擇它為獨家線上行銷平臺。

截止上映第2日22:30, 《敦克爾克》大陸累計票房為1.39億, 而一周後又將迎來《蜘蛛俠:英雄歸來》的上映, 留給這部電影的票房空間已不多。 雖有“諾蘭”大神的名號, 淘票票的助力, 但這部電影似乎缺乏一個好的上映時機。

下半年, 阿裡影業與北京文化還有17部電影片單合作, 有工夫影業出品的《二代妖精》、《封神三部曲》系列, 也有甯浩、徐崢的《中國藥神》, 丁晟的《英雄本色4》以及投資額達1.4億的《西遊日記·天蓬傳》等電影作品。 淘票票總裁李捷也透露, 2017年淘票票在宣發聯發票房上, 累計將超過100億。

在互聯網宣發上, 阿裡影業做的相對出色。 在2017年中期業績報告中, 阿裡影業營業收入為10.62億元,

最大貢獻就是來自互聯網宣傳發行部分。 但與去年相同的處境是, 淘票票一直是個比較燒錢的業務板塊, 2017年中期業績報告提到, 阿裡影業淨虧損4.85億元, 除了貨幣波動導致的匯兌損失, 就是淘票票的市場費用。

上半年, 淘票票為全國接近7000家影院提供了線上票務和選位元服務,

覆蓋影院票房占全國總票房的97%以上, 2017年7月, 阿裡影業又增持淘票票9.12%股權, 持股達96.71%, 新上任的阿裡影業CEO樊路遠也表示, 對於淘票票的投入還將會持續加大。

至於阿裡影業何時能賺錢, 最大的問題還是在於解決淘票票盈利問題。 但未來三年內, 為了與騰訊背後的貓眼、微影繼續爭搶市場份額, 燒錢還是要繼續的。

AT混戰之際, B站也加入票務平臺

貓眼與微影合併的消息傳出快兩個月, 雖未得到雙方正式回應, 但關於“貓眼CEO鄭志昊將出任貓眼與微影合併後的新公司CEO”的言論恐怕不是空穴來風。 一位元接近交易人士業向媒體透露過內部消息“貓眼、微影雙方最有可能是票務業務層面的合併, 內容業務方面和資產還不好評估。”

從協力廠商調研機構比達諮詢(BDR)發佈的《2017年第2季度中國線上電影票市場研究報告》來看,關於中國電影票出票額,淘票票以22.9%市場份額成功領先了一早入局的貓眼電影(22.5%),微影時代、百度糯米分別占比18.8%、7.8%,票務平臺市場前三甲已重新洗牌。

曾經互聯網混戰的市場,在百度糯米退出競爭後,BAT為主的格局已經演變為AT之間的對決。眼看著淘票票逐步強大,貓眼與微影背後的騰訊顯然不會“坐以待斃”,明面上淘票票、貓眼與微影間的競爭,背後的操作方則是阿裡與騰訊之間的“激戰”。

儘管貓眼、微影背後都有騰訊的支持,但從這兩個月的傳言來看,對於這次合併,微影時代一方顯然是比較“拒絕”的,也不想甘心出局,但背後的騰訊顯然沒法安靜了,微影時代的娛票兒的流量入口大部分來源於騰訊旗下的社交平臺,也是微影時代的第一大股東,占比為15.99%。

目前從市場份額占比來看,貓眼相比微信佔有份額優勢,離淘票票的市場份額相差不多,如果兩家合為一家,對於騰訊來說,在佔據線上票務市場份額上,又將奪回第一的位置。

據《財經》、《中國企業家》等多方媒體報導得知,貓眼如果與微影合併,貓眼CEO鄭志昊出任新公司CEO可能性比較大,到時票務平臺這塊或許還以貓眼為主導,而貓眼背後的光線,反而讓其它電影製作與發行公司對貓眼有所忌憚,比如光線有自己主控片子上映時,貓眼會不會在資源上有所傾斜。

而之前,貓眼被光線收購後,雖只是扮演一個獨立線上票務平臺及社區的角色,但貓眼很難拿到與非光線主導影片的主要票補,進而喪失線上票務平臺最重要的價格優勢。不到半年時間,就被淘票票超越。

而前任阿裡影業CEO俞永福在今年上海電影節提到,阿裡影業將減少主投主控的內容投入,聚焦使用者觸達、商業化和內容產業化三大“新基礎設施”,聲稱不會與華誼、光線這類上游做內容的影視公司形成競爭,專做行業服務型公司。

這或許避免了貓眼與光線所處的“尷尬”,現在阿裡影業得益于《戰狼2》的發行,又搭上了北京文化這個內容公司,繼而捆綁了陳國富、烏爾善、丁晟等國內優質導演、製片人資源。

未來,票務市場還會出現怎樣的新變局,關鍵在於其他票務平臺能否認清市場、認准定位。

當然,它還只是針對會員購推出的第一個最基礎的部分。B 站開放平臺總經理王欣磊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 我們的‘會員購’平臺就是服務我們 B 站會員的。平臺第一個推出的漫展票務業務是為我們 B 站會員提供方便的漫展服務,後續我們會圍繞我們會員的需求,提供更多的圍繞 ACG 領域的服務。"

電影市場瓜分無幾,演出、體育、演唱會等市場也有多家票務平臺開展,而關於二次元市場還有廣闊的發展空間,B站將目光聚焦於此也很好的避免了與BAT的正式衝突,業務類型上做到了差異化。

BAT開始覬覦其他業務,中小票務平臺要怎麼生存?

即使瓜分了電影市場的票務市場,但阿裡和騰訊顯然不會滿足於此。

目前,阿裡大文娛旗下囊括優酷土豆、蝦米音樂、阿裡體育、UC(包括UC流覽器、UC頭條、神馬搜索)、阿裡文學、阿裡遊戲、阿裡智能、阿裡影業、阿裡星球、大麥網等多個業務板塊,足以顯示出阿裡的“野心”之廣。

在票務平臺領域,阿裡在2014年7月以D輪投資人身份進入大麥網,持有大麥網32.44%股份,在2017年3月份,阿裡收購了大麥網,目前持有其100%股份。而大麥網以演唱會票務起家,是中國最大的覆蓋現場演出、體育賽事等領域的演出票務平臺。

此次收購大麥網,CIC灼識諮詢執行董事朱悅曾發表看法,他認為借力大麥網,阿裡能夠搶佔演唱會、體育賽事等更為廣泛的線下演出活動市場。

據《首席娛樂官》不完全統計,除了以淘票票、貓眼、微影為主的電影領域票務平臺,目前在演出、體育領域比較突出的還有中國票務網、永樂票務、摩天輪票務等,不過有了大麥網的“賣身”之鑒,這些在資本上無法與BAT平臺抗衡的中小票務平臺要如何生存?

以永樂票務為例,從2016年永樂文化業績報告得知,其淨利潤達收入增長144.00%,其中原因之一就是得益於永樂票務網站用戶的持續增長,而永樂文化也在資金和市場行銷上做了多方面投入,票務代理影業收入比上年同期增長不少。

當然,永樂文化還曾想開拓體育業務,曾在2016年5月與樂視體育達成戰略合作,然而不到半年,樂視體育就先後爆出“拖欠”新聞,而樂視生態體系也在這一年中經歷了多次“驚心動魄”的時刻,永樂文化想打造的體育賽事票務平臺恐怕暫時“擱淺”了。

專注於體育板塊的還有從微影時代“分離”出來的微賽體育。微賽體育是微影時代將體育票務單獨分拆獨立運營的體育行銷發行消費平臺,業務覆蓋電影、演出、體育三大領域的票務銷售。2016年3月16日,它已完成由華人文化領投的A輪投資,其投資方還包括騰訊、中國文化產業投資基金、君聯資本、時尚傳媒和500彩票等,公司投後估值達12億元。

看來除了阿裡,騰訊在貓眼、微影以外的票務平臺領域,也有自己的佈局,就連電影公司華誼也買下了賣座網51%的股權,想要爭奪電影以外的其他市場。

面對BAT的進一步瓜分,電影網創始人吳東毅也表示,中小型票務平臺並非沒有出路。想要謀求新的發展途徑,繼續在票務市場分一杯羹,就在於平臺能否深挖自身資源,實現差異化發展,從而在票務市場尋得立足之地。再寡頭的市場,也總有空間留給定位精准的細分市場玩家。

內容業務方面和資產還不好評估。”

從協力廠商調研機構比達諮詢(BDR)發佈的《2017年第2季度中國線上電影票市場研究報告》來看,關於中國電影票出票額,淘票票以22.9%市場份額成功領先了一早入局的貓眼電影(22.5%),微影時代、百度糯米分別占比18.8%、7.8%,票務平臺市場前三甲已重新洗牌。

曾經互聯網混戰的市場,在百度糯米退出競爭後,BAT為主的格局已經演變為AT之間的對決。眼看著淘票票逐步強大,貓眼與微影背後的騰訊顯然不會“坐以待斃”,明面上淘票票、貓眼與微影間的競爭,背後的操作方則是阿裡與騰訊之間的“激戰”。

儘管貓眼、微影背後都有騰訊的支持,但從這兩個月的傳言來看,對於這次合併,微影時代一方顯然是比較“拒絕”的,也不想甘心出局,但背後的騰訊顯然沒法安靜了,微影時代的娛票兒的流量入口大部分來源於騰訊旗下的社交平臺,也是微影時代的第一大股東,占比為15.99%。

目前從市場份額占比來看,貓眼相比微信佔有份額優勢,離淘票票的市場份額相差不多,如果兩家合為一家,對於騰訊來說,在佔據線上票務市場份額上,又將奪回第一的位置。

據《財經》、《中國企業家》等多方媒體報導得知,貓眼如果與微影合併,貓眼CEO鄭志昊出任新公司CEO可能性比較大,到時票務平臺這塊或許還以貓眼為主導,而貓眼背後的光線,反而讓其它電影製作與發行公司對貓眼有所忌憚,比如光線有自己主控片子上映時,貓眼會不會在資源上有所傾斜。

而之前,貓眼被光線收購後,雖只是扮演一個獨立線上票務平臺及社區的角色,但貓眼很難拿到與非光線主導影片的主要票補,進而喪失線上票務平臺最重要的價格優勢。不到半年時間,就被淘票票超越。

而前任阿裡影業CEO俞永福在今年上海電影節提到,阿裡影業將減少主投主控的內容投入,聚焦使用者觸達、商業化和內容產業化三大“新基礎設施”,聲稱不會與華誼、光線這類上游做內容的影視公司形成競爭,專做行業服務型公司。

這或許避免了貓眼與光線所處的“尷尬”,現在阿裡影業得益于《戰狼2》的發行,又搭上了北京文化這個內容公司,繼而捆綁了陳國富、烏爾善、丁晟等國內優質導演、製片人資源。

未來,票務市場還會出現怎樣的新變局,關鍵在於其他票務平臺能否認清市場、認准定位。

當然,它還只是針對會員購推出的第一個最基礎的部分。B 站開放平臺總經理王欣磊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 我們的‘會員購’平臺就是服務我們 B 站會員的。平臺第一個推出的漫展票務業務是為我們 B 站會員提供方便的漫展服務,後續我們會圍繞我們會員的需求,提供更多的圍繞 ACG 領域的服務。"

電影市場瓜分無幾,演出、體育、演唱會等市場也有多家票務平臺開展,而關於二次元市場還有廣闊的發展空間,B站將目光聚焦於此也很好的避免了與BAT的正式衝突,業務類型上做到了差異化。

BAT開始覬覦其他業務,中小票務平臺要怎麼生存?

即使瓜分了電影市場的票務市場,但阿裡和騰訊顯然不會滿足於此。

目前,阿裡大文娛旗下囊括優酷土豆、蝦米音樂、阿裡體育、UC(包括UC流覽器、UC頭條、神馬搜索)、阿裡文學、阿裡遊戲、阿裡智能、阿裡影業、阿裡星球、大麥網等多個業務板塊,足以顯示出阿裡的“野心”之廣。

在票務平臺領域,阿裡在2014年7月以D輪投資人身份進入大麥網,持有大麥網32.44%股份,在2017年3月份,阿裡收購了大麥網,目前持有其100%股份。而大麥網以演唱會票務起家,是中國最大的覆蓋現場演出、體育賽事等領域的演出票務平臺。

此次收購大麥網,CIC灼識諮詢執行董事朱悅曾發表看法,他認為借力大麥網,阿裡能夠搶佔演唱會、體育賽事等更為廣泛的線下演出活動市場。

據《首席娛樂官》不完全統計,除了以淘票票、貓眼、微影為主的電影領域票務平臺,目前在演出、體育領域比較突出的還有中國票務網、永樂票務、摩天輪票務等,不過有了大麥網的“賣身”之鑒,這些在資本上無法與BAT平臺抗衡的中小票務平臺要如何生存?

以永樂票務為例,從2016年永樂文化業績報告得知,其淨利潤達收入增長144.00%,其中原因之一就是得益於永樂票務網站用戶的持續增長,而永樂文化也在資金和市場行銷上做了多方面投入,票務代理影業收入比上年同期增長不少。

當然,永樂文化還曾想開拓體育業務,曾在2016年5月與樂視體育達成戰略合作,然而不到半年,樂視體育就先後爆出“拖欠”新聞,而樂視生態體系也在這一年中經歷了多次“驚心動魄”的時刻,永樂文化想打造的體育賽事票務平臺恐怕暫時“擱淺”了。

專注於體育板塊的還有從微影時代“分離”出來的微賽體育。微賽體育是微影時代將體育票務單獨分拆獨立運營的體育行銷發行消費平臺,業務覆蓋電影、演出、體育三大領域的票務銷售。2016年3月16日,它已完成由華人文化領投的A輪投資,其投資方還包括騰訊、中國文化產業投資基金、君聯資本、時尚傳媒和500彩票等,公司投後估值達12億元。

看來除了阿裡,騰訊在貓眼、微影以外的票務平臺領域,也有自己的佈局,就連電影公司華誼也買下了賣座網51%的股權,想要爭奪電影以外的其他市場。

面對BAT的進一步瓜分,電影網創始人吳東毅也表示,中小型票務平臺並非沒有出路。想要謀求新的發展途徑,繼續在票務市場分一杯羹,就在於平臺能否深挖自身資源,實現差異化發展,從而在票務市場尋得立足之地。再寡頭的市場,也總有空間留給定位精准的細分市場玩家。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