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國際>正文

鮮為人知的歷史——法國總理謀求法國併入英國

編者按:法國新總理就職, 立馬飛赴海峽對岸, 向英國首相提出英法合併的請求, 遭到拒絕之後, 再次提出加入英聯邦, 又遭到拒絕, 心灰意冷的法國總理乾脆牽頭成立了歐洲共同體。

英法德等歐洲大國被二戰打垮, 根據雅爾達會議精神, 美蘇兩霸瓜分歐洲, 統一的德國再次分裂為民主德國和聯邦德國, 聯邦德國以西的歐洲惟美國馬首是瞻, 民主德國以東的歐洲全是蘇聯的衛星國。

雅爾達會議三巨頭, 英國首相邱吉爾更像是陪襯

1947年3月, 美國總統杜魯門在國會發表國情咨文, 對於土耳其和希臘進行干預, 史稱杜魯門主義;1948年4月, 美國國會通過歐洲復興計畫(馬歇爾計畫), 對戰後殘垣斷壁的西歐進行經濟援助;“拿人家手短, 吃人家最軟”, 對蘇聯心有餘而力不足, 又接受美國“恩惠”的西歐, 只能是惟美國大老闆馬馬首是瞻, 終於在1949年4月參加了以美國為首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簡稱“北約”NATO)。 聯合國駐紐約, 北約駐巴黎, 美國確立了世界超級大國的領導地位。

蘇聯與美國針鋒相對, 1947年牽頭成立了共產黨與工人党情報局, 1949年又牽頭成立了經濟互助委員會(經互會)。 1955年5月, 北約吸納聯邦德國加入, 蘇聯領導人如夢方醒, 不到十天時間, 立即成立了華沙條約組織, 與美國在政治經濟軍事等領域展開激烈對抗。

被美國和蘇聯撕裂的歐洲欲哭無淚

曾幾何時, 歐洲是全球的中心, 大英帝國憑藉海軍優勢, 建立起日不落帝國, 稱霸全球一百多年;法國雖然一直位居老二, 但是從路易十四到拿破崙, 他也曾經輝煌過, 憑藉二戰中的不屈不撓, 法國最終獲得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 法國最不甘心當美國的小弟。 在美蘇兩極格局下, 哪有法國說話的份, 在印度支那戰爭中接連失利, 還是美國出面調停。

法國的國門——凱旋門

國際關係憑藉實力說話, 已經淪為二流國家的法國, 在日內瓦談判桌上也沒有獲取多大利益, 在遠東失敗了。 法國殖民地沒有英國多, 但是法國在非洲的殖民地卻遠遠超過英國, 至今法國在非洲還有很多話語權, 而20世紀50年代初, 埃及政府正在謀求將英法控制的蘇伊士運河收歸國有, 法國控制下的阿爾及利亞也在謀求獨立。中東的約旦和以色列關係緊張,1956年1月才上任的法國內閣總理居伊-摩勒,面臨著嚴重的政治危機,他決心前往海峽對岸的英國,爭取更大的信任信任和幫助。

摩勒(右)和艾登親切會談,謀求加入英國

1956年9月10日,法國總理摩勒前往倫敦,會見了英國首相艾登,在會談中,摩勒提出英法兩國合併,組成一個新國家——盎格魯法蘭西(Franglaterre),尊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為國家元首,驚得艾登目瞪口呆,首相不知道總理的葫蘆裡賣的什麼藥,拒絕了這個大膽的建議。

1956年9月28日,英國首相艾登回訪巴黎,摩勒再次提議法國加入英聯邦。這次艾登很上心,回國後立刻與內閣大臣仔細商討。當時的官員回憶說:“首相在電話中談了自己與法國人會談後的想法,其中包括:我們應該立即考慮法國加入英聯邦的提議;摩勒先生認為法國民眾接受女王為國家元首沒有困難;如果能獲得像愛爾蘭在英聯邦一樣的地位,法國表示歡迎。”不過這個事情僅止於討論層面,後面就沒有了任何消息。

有關英法合併的討論此後就沒了下文,似乎“悄悄地陷於遺忘”。1957年3月,法國、聯邦德國、義大利、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6國外長,在義大利首都羅馬,簽訂了《歐洲經濟共同體條約》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條約》(史稱《羅馬條約》),成立了歐洲經濟共同體、歐洲原子能共同體,加上原有的歐洲煤鋼共同體,法國和聯邦德國逐漸成為歐洲事務的領頭羊。雖然摩勒此後不久就下臺,但是他之後的戴高樂,發出更強音,在1966年宣佈退出北約軍事一體化機構(2009年返回),逼迫北約總部前往布魯塞爾,於1967年合併煤鋼、經濟、原子能共同體為歐洲共同體,重返大國舞臺,歐洲共同體與1993年11月改為現在的歐盟。

請繼續關注伊洛河畔看春秋的其他文章。

法國控制下的阿爾及利亞也在謀求獨立。中東的約旦和以色列關係緊張,1956年1月才上任的法國內閣總理居伊-摩勒,面臨著嚴重的政治危機,他決心前往海峽對岸的英國,爭取更大的信任信任和幫助。

摩勒(右)和艾登親切會談,謀求加入英國

1956年9月10日,法國總理摩勒前往倫敦,會見了英國首相艾登,在會談中,摩勒提出英法兩國合併,組成一個新國家——盎格魯法蘭西(Franglaterre),尊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為國家元首,驚得艾登目瞪口呆,首相不知道總理的葫蘆裡賣的什麼藥,拒絕了這個大膽的建議。

1956年9月28日,英國首相艾登回訪巴黎,摩勒再次提議法國加入英聯邦。這次艾登很上心,回國後立刻與內閣大臣仔細商討。當時的官員回憶說:“首相在電話中談了自己與法國人會談後的想法,其中包括:我們應該立即考慮法國加入英聯邦的提議;摩勒先生認為法國民眾接受女王為國家元首沒有困難;如果能獲得像愛爾蘭在英聯邦一樣的地位,法國表示歡迎。”不過這個事情僅止於討論層面,後面就沒有了任何消息。

有關英法合併的討論此後就沒了下文,似乎“悄悄地陷於遺忘”。1957年3月,法國、聯邦德國、義大利、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6國外長,在義大利首都羅馬,簽訂了《歐洲經濟共同體條約》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條約》(史稱《羅馬條約》),成立了歐洲經濟共同體、歐洲原子能共同體,加上原有的歐洲煤鋼共同體,法國和聯邦德國逐漸成為歐洲事務的領頭羊。雖然摩勒此後不久就下臺,但是他之後的戴高樂,發出更強音,在1966年宣佈退出北約軍事一體化機構(2009年返回),逼迫北約總部前往布魯塞爾,於1967年合併煤鋼、經濟、原子能共同體為歐洲共同體,重返大國舞臺,歐洲共同體與1993年11月改為現在的歐盟。

請繼續關注伊洛河畔看春秋的其他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