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翟小甯、馬景林、陳永平、葉翠微:這些名校長開學典禮都說了啥?

精彩導讀

“作為過來人, 我囑咐大家, 不管到哪裡, 不管做什麼, 唯有“用心”, 才能體悟“知行合一”, 才能做一個“真人”。 “

“生命是有限的,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

我們不妨用這樣的生活態度努力去做正確的事, 去做經得起時間洗禮的事。 ”

“向著夢想, 向著光明……生長, 生長, 生長!”……

新學期已正式拉開帷幕, 讓我們來聽聽人大附中校長翟小甯、北京四中校長馬景林、上海復興高級中學校長陳永平以及杭州第二中學原校長葉翠微等教育大咖們都說了哪些開學寄語吧!

向著光明生長

人大附中校長翟小甯:

向著夢想, 向著光明……生長, 生長, 生長!

敬愛的老師們, 親愛的同學們:

今天, 我們相聚在美麗的校園, 隆重舉行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開學典禮。 首先, 我代表人大附中全體師生向2017屆新生表示熱烈的歡迎!向全校師生致以誠摯的問候!向辛勤培育學生成長的老師們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謝!

教育面對的是無數鮮活的生命, 每一個生命都是無比珍貴的, 都應該受到珍重和關愛, 都應該在成長的過程中享受到好的教育。

教育連接著過去、現在和將來, 關係著人的健康、幸福與發展, 是人類文明的薪火相傳, 是莘莘學子的成長沃土, 寄託著千萬家庭對幸福生活的美好期盼。

我們要培養善良而有智慧的現代君子, 培養有中國靈魂、世界眼光的未來人才, 培養具有道德魂、中國心、創造性、領導力的優秀人才。

士不可不弘毅, 任重而道遠。 重任在肩, 使命莊嚴!我們一定不負眾望, 不辱使命, 勇於擔當, 運籌帷幄, 夙興夜寐, 無私奉獻, 為全校師生的福祉、為人大附中的發展、為教育事業的復興, 奉獻自己的熱情忠誠和聰明才智!

我相信道德的力量、正義的力量、慈愛的力量、智慧的力量。 唯有道德、正義、仁慈、智慧的力量, 方能凝聚人心, 彙聚能量;唯有與人為善, 成人之美, 以民為貴, 與民同樂, 方能取信於眾, 成就大業。

當我們全校師生眾志成城, 同心同德, 為了共同的夢想、前程、事業和福祉而團結一致、同舟共濟、勇往直前的時候, 我們就會有必勝的信心和無窮的力量, 我們的生活就會更加幸福, 我們的事業就會更加輝煌, 人大附中的明天就會更加美好。

向著夢想, 向著光明……

每一天都從心中漾起微笑,

讓陽光注滿整個心靈;

每一天都從心中增長自信,

激發鮮活向上的生命能量;

每一天都從心中生髮正念,

做一個善良而有智慧的現代君子;

每一天都從心中生長善意,

說一些善美的話, 做一些善良的事;

每一天都從心中增添歡喜,

帶給他人幸福溫暖, 帶給自己吉祥安康;

每一天都從心中靜靜省思,

見賢思齊, 見不賢而內自省焉;

每一天都從心中產生動力,

勤奮好學, 發展潛能, 自強不息;

每一天都從心中增加興趣,

讀好書、讀經典, 汲取精神營養;

每一天都從心中產生好奇,

才思敏捷, 揮灑創新的熱情;

每一天都從心中增加活力,

強身健體, 使精力更加旺盛;

每一天都從心中培植美感,

修身養德, 使身心更加和諧;

每一天都從心中培養良知,

淨化心靈, 使自己更加美好;

每一天都從心中培育智慧,

深明因果, 崇尚真理正義;

每一天都從心中生長幸福,

熱愛生命,

熱愛生活, 熱愛一切美好事物;

每一天都從心中生長感恩,

感恩父母, 感恩師長, 感恩太陽、星星和月亮;

每一天都從心中升起信仰的靈光,

德風和暢, 智光朗朗, 心靈的世界善好光明。

…………

每一天太陽都是新的,

無論春夏秋冬,

無論雨雪風霜,

無論順境逆境,

無論何時何地,

每一天生命都充滿希望, 充滿力量。

每一天生命都在生長--

向著夢想,

向著光明,

生長, 生長, 生長……

如何擁有高品質的中學生活?

北京四中校長馬景林:

作為新時代的學生, 首先要有健全的人格。

今天, 社會與科技飛速發展, 教育改革如火如荼, 各類競爭日益激烈。 在座的諸位同學如何擁有高品質的中學生活, 需要我們認真思考:

我有幾點建議給大家, 與你們共勉:

作為新時代的學生,首先要有健全的人格。

它包含身體與心靈的康健,是激情與含蓄並存,是自由與自律的完美結合,是對激揚青春的揮灑,又不失寧靜與優雅,是寬容與淡泊,是感恩與懂得。

其次,要練就健康的體魄。

第三,要處理好課內學習和學有所長的關係。

在高品質地完成課內學習的前提下做好人生的規劃,更精深地去研究一門科學,一個問題,它有可能成為你未來職業生涯的基點。

第四,四中的學生更該關注藝術,讓自己的生活更多彩。

第五,我們四中人還要關注技術與社會。

特別要瞭解技術進步與社會進步的相互關係。只有這樣,我們才不至於被時代落下。

要想真正地實現以上五點,離不開父母的幫助、老師的教誨、夥伴的激勵和你自己的努力。

作為你個人,要有意識地去做三件事:

一是閱讀。要有計劃、有體系地去讀書,並讓這樣的習慣伴隨自己的終生。

二是研究。深刻地去研究一件事、幾件事,投入點時間和情感,它會大大地提升你的能力與思想。

三是為善。持續地做一件善事,毫無功利地幫助他人,你就會在任何時候獲得心靈的安寧。

同學們,青春時代,無須裝點,每一處都是美的,而且不可複製,特別要珍惜。不僅每位同學要珍惜,全社會也會珍惜,我們四中的老師更會倍加珍惜與呵護。希望我們學校裡的各個角落都充盈著青春的氣息,讓每一個青春的生命都在這裡綻放。

致教師:“加入同學們青春的行列”

當然,老師們也不用慨歎逝去的青春,不如重新加入同學們青春的行列,再燦爛的綻放一次。那樣的校園,才是真正的青春校園。

利用開學典禮這樣一個機會,我也想和我的同事、親愛的老師們說幾句話:

正如孟子所說:“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乃君子之樂”,在四中教書,老師們應該是快樂的、幸福的!那麼,我們如果把這種快樂、幸福多傳遞一點兒給學生們,我們四中的校園該是快樂成長的校園。

除了要傳遞這種快樂、幸福,我們在日常的教育教學活動中,還要給學生們注入以下這五種“營養素”:

一是努力地給學生們一點兒時間。

“花開有期”,教育是慢的藝術,每個人在自己的生命週期裡總會有“盛開”的時候,我們有時候耐心地等一下,花期反而長,花朵兒反而大。

二是堅持地給學生一些信心。

十幾歲的年紀,一切皆有可能!也許他達不成你希望的樣子,但仍然要給予信心,讓他成為自信的自己。往往有了自信,生活和學習就是另外的樣子。

三是恰當地給學生些許寬容。

不犯錯的孩子根本沒有,沒有過錯的青春時代難以喚醒我們的回憶,所以說,小孩子犯錯誤最正常,你可以讓他接受應有的懲罰,但一定要從內心給與寬容。

四是大膽地給學生更多的自由。

這裡的自由不是沒有規矩和不遵守紀律,而是指自主、獨立、理性地待人待事。作為教師,都期盼自己的學生有“獨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那麼,我們就大膽地給學生們自由吧。

五是永遠地給孩子們以微笑。

學業的壓力、人際交往的困擾、青春的煩惱,已經讓他們應接不暇,愁眉難展。如果這個時候,孩子們看到我們的微笑,他會再多堅持一會兒,也許會豁然開朗,或許會深受您的傳染,以微笑示人。您的微笑很美妙,不敢說融化世界,絕對能消融冰雪。

“用心”才能做“真人”

上海復興高級中學校長陳永平:

作為過來人,我囑咐大家,不管到哪裡,不管做什麼,唯有“用心”,才能體悟“知行合一”,才能做一個“真人”。

同學們:

今天是新學期的第一天,是新的一學年、一學期的開始,我們在煥然一新的復興校園裡,又迎來了新一屆的高一新生力量,在我的眼裡,用朱自清先生的那句話--“一切都是欣欣然的樣子”來描述再恰當不過了。每年在這樣的時刻,作為校長,都應當要跟大家講點什麼。

今年,我想講講“一”。老子在道德經中雲,“穀得一以盈”。“一”即是“”道“,即終極真理,老子的意思是終極真理的衍生,萬事萬物都從”一“開始,都要守”一“。我今天講”得一“、”守一“,要先從一個人——王守仁講起。

“一念開明”來做人

王陽明在傳習錄中說,“一念開明,反身而誠”,就是讓我們從關心外在的事物,變成關心自己的內心世界。

在做每件事情、產生每種想法時真誠地面對自己的內心,不自欺,不違心。當一個人真誠、不自己欺騙自己,那就是一個堂堂正正的君子。

“天地雖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雖凡夫俗子,皆可為聖賢。”王陽明認為:“無善無惡是心之體,有善有惡是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既然知道了善惡,就應該在事上磨練,“格物致知”,不斷為善去惡,發動之處有不善,就要將這個不善的念頭克去,需要徹底根除,使得不善之念不能在心中潛伏。

去除各種浮思閑慮的干擾,讓心從偏頗失控的不正常的狀態,回歸到不偏不倚的“中和境界”。

同學們,真誠、善良是我們的天性。我希望大家今後不管在繼續求學的路上,還是在工作、生活之中,都能夠跟從自己的內心,也就是“不忘初心”。

人最容易受外在環境的裹挾,被眾人的意見所左右,所謂隨波逐流、人云亦云。在今天這樣一個經濟高速發展、社會急劇變革的時代,我們一不小心就容易在物欲中迷失自己。

王陽明曾對弟子說:“人胸中各有個聖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他強調以高度自信的姿態屹立於世間。

良知人人都有,是一種不假外力的內在力量,怎樣做,最可靠的還是聽從自己的內心。

同學們,王陽明先生還說,“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對個人來說,“破除心中賊”,破除心中的貪念、邪惡、嫉妒等,變得飽滿圓融、至善至誠,既是個人更高層次的需求,又能讓心靈更安定,心情更快樂。

同學們,善的源泉在內心,如果你挖掘,它將汩汩湧出。在我們高中的學習生活中,我們要“一念開明”,在做人上要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愛國、敬業、誠信、友善,以善心善念,學會尊重、學會理解、學會包容、學會擔當。

很多時候,同學師生間的一個微笑、一聲問候、一點寬容、一次提醒、一回讓步,都會閃耀著人性的溫度。請大家記住,道德不是虛假和生硬的框架,而是我們內心真實清澈的洞見。希望大家做一個這樣的“一念開明”的內心清澈的人。

“惟精惟一”去做事

說做事,我先不說國人。我們身邊有個鄰國,叫日本。

當年還在咱們虹口這裡占了地,開了日租界。怎麼看日本和日本人,我想我們中國人有很多地方是一致的,對於其否定侵華行徑是非常憤慨的,但是對於日本人做事的精細、精實、精緻,我們卻都是很佩服的。這是一個值得我們重視的鄰居。

不僅是明治維新時期,甚至戰後的日本的重新崛起,都有著王陽明心學的功勞。松下幸之助、稻盛和夫等一批卓越企業家都推崇心學,並從心學中提煉出做事情的“工匠精神”。

所謂工匠精神,大概就是願意做好一件產品,也很享受做好一件產品,從個人心理層面來說,就是願意把自己對於產品的美好理解表達出來,從很多的產品(比如約伯斯做的iphone)中,我們都可以看到這樣的痕跡。

同學們,“工匠精神”是我們這個時代需要提倡的精神,也是上海這個城市一直繁榮昌盛的秘訣所在。

現在這個大時代,“工匠精神”“供給側改革”為何被國家層面多次提及,原因就是中國到了一個產業結構的轉型期。

為什麼去日本買馬桶蓋,為什麼去德國買炒鍋,為什麼去香港買奶粉,根本原因在於供給側的能力,前30年是在“量”的提升,而現在需求側的需求是對“質”的要求。如何突破這個由量到質的轉換過程,國家給出了具體的方法那就是宣導“工匠精神”。

對於我們高中生來說,弘揚這樣的工匠精神,要在做事上借鑒踐行王陽明先生宣導的“惟精惟一”。

王陽明在《傳習錄》裡講到,“主一就是專注一個天理”。我們高中生在做事上,必須要注重專業、專注。

我們現在不少同學喜歡打王者榮耀,自製力明顯不足,總是靜不下心來做事情,做作業喜歡邊做邊玩,沒有毅力去堅持完成某件事。

尤其是開學初期,部分同學還沒從假期放鬆的狀態中慢慢切換到學習模式,而出現學習不耐煩、厭學、情緒低落等“開學綜合症”。

這個時候,我們要學會收心,集中注意力,靜下心來學習,我們高中階段惟精惟一的事情就是專注於學習。

當然,在發展自己個人綜合素養的同時,我也提倡大家培養自己的一技之長,用惟精惟一的心學精神,把有限的時間和精力聚焦在精選的領域和事情上,去鍛造自己不可替代的素養和能力,也唯有這樣,我們才能在未來的高校自主招生中,在社會的就業競爭中,處於不敗之地。

“知行合一”真學問

相對於前面所說的“一念開明”和“惟精惟一”,相信“知行合一”大家最耳熟能詳,但實際上這也最難做到。

“知行合一”是王陽明心學的精髓。當然,這樣的“知”不僅是知識和知道,更是內心的良知。

王陽明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和行是一個本體、一個功夫。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知行合一是做真學問的唯一路徑。

有想法的同時要有行動,只有想法,或者只有行動,都不能達到知行合一的境界。只有想法那就是枯禪,只有行動,而不即時修正反思自己的行動,則容易事倍功半或者徒勞無功。

我們都有自己的目標,我想去青藏高原、我想去環遊世界,但是你連去拉薩的火車都沒捨得查一下,你連環遊世界的路線都沒捨得在地圖上標注一下,怎麼實現目標?

只有“知”的人很多,只有“行”的人也不少,但是真正做的知行合一的人少之又少。現在的社會變化太快,有時候2個月就會完成一個知識的更新換代,因此,知行合一在現在的社會顯得尤為重要。

同學們,我有一位學生,現在已經是國際知名的科學家了。暑假裡我跟他見了一面,他跟我說他這一輩子都在努力“做人、做事、做學問”。

他的人生感悟是:做人難,難在做個“真人”,所以“一念開明地用心”做人;做事難,難在做些“實事”,所以“惟精惟一地盡力”做事;做學問難,難在做“真學問”,所以“知行合一”獲真知。

同學們,不管我今天跟大家講了多少次“知行合一”,在今後人生的“路上”,你們都少不了還是常有“知難行易”和“知易行難”的感慨和感悟。

作為過來人,我囑咐大家,不管到哪裡,不管做什麼,唯有“用心”,才能體悟“知行合一”,才能做一個“真人”。

謝謝大家!祝大家新學期學習進步!

教育無非是人的安頓

杭州第二中學原校長葉翠微:

生命是有限的,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我們不妨用這樣的生活態度努力去做正確的事,去做經得起時間洗禮的事。

同學們,這個假期我有意識地重讀了一本書,王道俊先生的《教育學》,對究竟什麼是教育,我似乎有了一些新的體會和認知。

教育無非就是人的安頓。

人究竟有些什麼樣的東西需要安頓呢?人有肉體的安頓,就是要有蛋白質、維生素、碳水化合物的攝取等;

人有學習的安頓,比如對知識的癡迷;

人還要有精神的安頓,也就是我們常常看到體現在生命的過程當中的使命與追求。

當然人還有一種更高的境界,就是心靈的安頓。也就是能夠以人的終極態度,來審視自己的靈魂應該走向何方。

通過這樣的思考,我想到作為重點中學的我們,怎樣把這四種安頓做一個很好的連結,使它能夠成為生命的縱貫線,由此,我認為有三條路徑可以值得同學們去參照。

第一條路徑,就是要從人性的關愛出發

最近,我的一位老師,南懷瑾先生的關門弟子--魏夫子,轉給我一篇微信,題目是《哈佛向左走,SAT向右走》,作者是臧木銘先生。

我從這篇微信中看到了一個令人震撼的事實。就是以美國哈佛大學招生官為代表的,一批最牛的、所謂的常青藤的大學招生官在反思,作為他們這一類學校在招什麼樣的人,這樣的一種的招生機制在激勵著什麼樣的人跟進。

他們感到有遺憾,有缺陷,由此提出了一個報告,題目是《用大學錄取政策來激勵學生發自內心的關心他人和真正關注社會》。

這個報告是在直面有志於報考哈佛等知名大學的人,他們很會刷題,很會造證,也很會包裝。但這些是不是他們這些世界一流大學應該遴選的人才。

他們也深深地感到,自從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最頂尖級的大學裡面,因為沿襲了這樣的招生政策,學生的輟學率越來越高,自殺率也越來越高。

因此他們認為招生政策應該改進。他們提出,招生政策要從三個方面做些調整:

第一,提倡對他人、社區服務、公眾利益更有意義的貢獻;

第二,在大學錄取過程中,評估學生的人生三觀和對他人的貢獻,這裡的他人包括跨種族、文化、階層的家庭和社區;

第三,重新定義“成就”一詞。

這篇微信還告訴我們,SAT在面臨中國地區大面積的高分成績後,他們也在調整。在這個調整中他們仍然強調,測試是瞭解學生基本素質的有效手段。

所以透過這封信我想跟同學討論的問題是,在我們的成長過程當中,我們二中有很多學霸,有很多競賽的高手,也有很多同學能夠拿到極具含金量的各類證書,但這是不是等於我們學習的全部?能否在進行這樣的努力的過程當中有一個反問,我們為什麼這麼做?我們這樣做的終極是什麼?

關愛社會,關愛他人,體現良知,尊重人性,並且在服務社會,服務祖國的過程當中,體現自己的價值和意義。應該是我們最在乎的東西。

此外從SAT不斷提升他們的測試技術,說明分數在一定的程度上是有力量的。我們左手要體現一種人性的價值追求,極具推舉之力;右手要體現一種學習能力的提升,能承受各種測試。我想當我們兩隻手都伸出來的時候,這才是一個完整的人。

第二條路徑,就是要從簡單的生活出發

在我們這樣一個物質的、煩躁的社會裡,我們怎樣走出來?我們怎樣走回幸福老家?有哲人講,人的幸福有三個要義:第一是健康的身體,第二,簡單的生活,第三,海闊天空般的胸懷。

今天我想和大家重點討論一下,什麼是簡單的生活。

所謂簡單的生活,就是要從物質的羈絆,功利的追逐當中,找回自己,過人的生活。

今年春節,我偶遇了幾位上市公司的老總。在和他們的閒聊中,我發現了他們生命中的新信號,引發了我的思考。

他們有一種簡約主義的生活態度,個別人還自豪的說,我們是極簡主義者。他們在追求生活極簡,把有限的生命指向無限的慢生活的情調當中,去做更重要的事。

當然,這樣的簡單實際上是不簡單。

我們二中同學就是要善於在這樣的一種嘈雜當中,找到自己的一種理性的通道,就是要能量定向釋放。

生命是有限的,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我們不妨用這樣的生活態度努力去做正確的事,去做經得起時間洗禮的事。

這就是二中同學應該擁有的一種生活態度。學生時代,要能夠打下這樣的底子,再講遠一點大家未來的工作時代以及退休時代也可以照這樣的路徑走下去。只有這樣走下去的人,才是一個有禪意的閒適如羽的人。

第三條路徑,就是從閱讀出發

我認為二中的同學,不是刷題族,也不題庫裡的書僮。

我們要真正站得得高,走得遠,唯有與名著經典與伴!

這樣的學習,才能使我們厚重,才使我們有一付眼亮。這是我們應該一生去在意,一生去踐行的。

講到閱讀問題,我查了一下資料,世界知名大學都非常在意這樣的一種學習行為。

比如說,美國芝加哥大學在1944年的時候,就由當時的校長哈欽斯,發起了“Great Books”運動,翻成中文就是“巨著閱讀”。

這個閱讀的邏輯就是讀名著,如果一個人不去閱讀名著,不去討論,不去品味,這還是教育嗎?如果教育不能和名著相伴,不能在名著的欣賞和閱讀當中去流淌的話,那又是有什麼樣的情趣呢?

2017年,我想和同學們做這樣一個遊戲。

假如你們是一群哲學家,你們會怎樣去安排2017年的學習生活。

我這裡有四個人,一個是德國哲學家尼采:

他人的精神有三種境界:駱駝、獅子和嬰兒。

第一境界駱駝,忍辱負重,被動地聽命於別人或命運的安排;

第二境界獅子,把被動變成主動,由你應該到“我要”,一切由我主動爭取,主動負起人生責任;

第三境界嬰兒,這是一種“我是”的狀態,活在當下,享受現在的一切。

我提供第二個哲學家,德國的海德格爾:

他有個觀點,當我們參與到世界中並對彼此顯現,我們就不僅僅是“無名氏”,而是本真的生活在一個有意義的世界之中。

我推薦的第三個哲學家,就是蘇格蘭的休謨:

他是懷疑主義的集大成者,他認為不要輕易相信自己的歸納推理,每一次知識論上的大反轉就像是一個個響亮的耳光。因此,他認為人要善於假設,善於懷疑。

還有法國哲學家薩特:

他認為,由於偶然性我們來到這個世界,或者根本沒得選擇,同時生命的存在並沒有意義可依附。因此人們要自己創造人生的意義。

那麼這四位哲學家給了我們啟示,我們二中同學應該是怎樣的?

如果你是尼采,你就去做純粹的自己,

如果你是海德格爾,你就去做詩意的自己,

如果你是休謨,你就去做批判的自己,

如果你是薩特,你就去做創造自己生命意義的自己。

我期待同學們,在新的一年裡,能夠去追尋這樣的生活!

| 依據人民教育、京城教育圈、新校長傳媒等綜編

校長智庫教育研究院

| 更多內容請關注:校長派微信公眾號

作為新時代的學生,首先要有健全的人格。

它包含身體與心靈的康健,是激情與含蓄並存,是自由與自律的完美結合,是對激揚青春的揮灑,又不失寧靜與優雅,是寬容與淡泊,是感恩與懂得。

其次,要練就健康的體魄。

第三,要處理好課內學習和學有所長的關係。

在高品質地完成課內學習的前提下做好人生的規劃,更精深地去研究一門科學,一個問題,它有可能成為你未來職業生涯的基點。

第四,四中的學生更該關注藝術,讓自己的生活更多彩。

第五,我們四中人還要關注技術與社會。

特別要瞭解技術進步與社會進步的相互關係。只有這樣,我們才不至於被時代落下。

要想真正地實現以上五點,離不開父母的幫助、老師的教誨、夥伴的激勵和你自己的努力。

作為你個人,要有意識地去做三件事:

一是閱讀。要有計劃、有體系地去讀書,並讓這樣的習慣伴隨自己的終生。

二是研究。深刻地去研究一件事、幾件事,投入點時間和情感,它會大大地提升你的能力與思想。

三是為善。持續地做一件善事,毫無功利地幫助他人,你就會在任何時候獲得心靈的安寧。

同學們,青春時代,無須裝點,每一處都是美的,而且不可複製,特別要珍惜。不僅每位同學要珍惜,全社會也會珍惜,我們四中的老師更會倍加珍惜與呵護。希望我們學校裡的各個角落都充盈著青春的氣息,讓每一個青春的生命都在這裡綻放。

致教師:“加入同學們青春的行列”

當然,老師們也不用慨歎逝去的青春,不如重新加入同學們青春的行列,再燦爛的綻放一次。那樣的校園,才是真正的青春校園。

利用開學典禮這樣一個機會,我也想和我的同事、親愛的老師們說幾句話:

正如孟子所說:“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乃君子之樂”,在四中教書,老師們應該是快樂的、幸福的!那麼,我們如果把這種快樂、幸福多傳遞一點兒給學生們,我們四中的校園該是快樂成長的校園。

除了要傳遞這種快樂、幸福,我們在日常的教育教學活動中,還要給學生們注入以下這五種“營養素”:

一是努力地給學生們一點兒時間。

“花開有期”,教育是慢的藝術,每個人在自己的生命週期裡總會有“盛開”的時候,我們有時候耐心地等一下,花期反而長,花朵兒反而大。

二是堅持地給學生一些信心。

十幾歲的年紀,一切皆有可能!也許他達不成你希望的樣子,但仍然要給予信心,讓他成為自信的自己。往往有了自信,生活和學習就是另外的樣子。

三是恰當地給學生些許寬容。

不犯錯的孩子根本沒有,沒有過錯的青春時代難以喚醒我們的回憶,所以說,小孩子犯錯誤最正常,你可以讓他接受應有的懲罰,但一定要從內心給與寬容。

四是大膽地給學生更多的自由。

這裡的自由不是沒有規矩和不遵守紀律,而是指自主、獨立、理性地待人待事。作為教師,都期盼自己的學生有“獨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那麼,我們就大膽地給學生們自由吧。

五是永遠地給孩子們以微笑。

學業的壓力、人際交往的困擾、青春的煩惱,已經讓他們應接不暇,愁眉難展。如果這個時候,孩子們看到我們的微笑,他會再多堅持一會兒,也許會豁然開朗,或許會深受您的傳染,以微笑示人。您的微笑很美妙,不敢說融化世界,絕對能消融冰雪。

“用心”才能做“真人”

上海復興高級中學校長陳永平:

作為過來人,我囑咐大家,不管到哪裡,不管做什麼,唯有“用心”,才能體悟“知行合一”,才能做一個“真人”。

同學們:

今天是新學期的第一天,是新的一學年、一學期的開始,我們在煥然一新的復興校園裡,又迎來了新一屆的高一新生力量,在我的眼裡,用朱自清先生的那句話--“一切都是欣欣然的樣子”來描述再恰當不過了。每年在這樣的時刻,作為校長,都應當要跟大家講點什麼。

今年,我想講講“一”。老子在道德經中雲,“穀得一以盈”。“一”即是“”道“,即終極真理,老子的意思是終極真理的衍生,萬事萬物都從”一“開始,都要守”一“。我今天講”得一“、”守一“,要先從一個人——王守仁講起。

“一念開明”來做人

王陽明在傳習錄中說,“一念開明,反身而誠”,就是讓我們從關心外在的事物,變成關心自己的內心世界。

在做每件事情、產生每種想法時真誠地面對自己的內心,不自欺,不違心。當一個人真誠、不自己欺騙自己,那就是一個堂堂正正的君子。

“天地雖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雖凡夫俗子,皆可為聖賢。”王陽明認為:“無善無惡是心之體,有善有惡是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既然知道了善惡,就應該在事上磨練,“格物致知”,不斷為善去惡,發動之處有不善,就要將這個不善的念頭克去,需要徹底根除,使得不善之念不能在心中潛伏。

去除各種浮思閑慮的干擾,讓心從偏頗失控的不正常的狀態,回歸到不偏不倚的“中和境界”。

同學們,真誠、善良是我們的天性。我希望大家今後不管在繼續求學的路上,還是在工作、生活之中,都能夠跟從自己的內心,也就是“不忘初心”。

人最容易受外在環境的裹挾,被眾人的意見所左右,所謂隨波逐流、人云亦云。在今天這樣一個經濟高速發展、社會急劇變革的時代,我們一不小心就容易在物欲中迷失自己。

王陽明曾對弟子說:“人胸中各有個聖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他強調以高度自信的姿態屹立於世間。

良知人人都有,是一種不假外力的內在力量,怎樣做,最可靠的還是聽從自己的內心。

同學們,王陽明先生還說,“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對個人來說,“破除心中賊”,破除心中的貪念、邪惡、嫉妒等,變得飽滿圓融、至善至誠,既是個人更高層次的需求,又能讓心靈更安定,心情更快樂。

同學們,善的源泉在內心,如果你挖掘,它將汩汩湧出。在我們高中的學習生活中,我們要“一念開明”,在做人上要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愛國、敬業、誠信、友善,以善心善念,學會尊重、學會理解、學會包容、學會擔當。

很多時候,同學師生間的一個微笑、一聲問候、一點寬容、一次提醒、一回讓步,都會閃耀著人性的溫度。請大家記住,道德不是虛假和生硬的框架,而是我們內心真實清澈的洞見。希望大家做一個這樣的“一念開明”的內心清澈的人。

“惟精惟一”去做事

說做事,我先不說國人。我們身邊有個鄰國,叫日本。

當年還在咱們虹口這裡占了地,開了日租界。怎麼看日本和日本人,我想我們中國人有很多地方是一致的,對於其否定侵華行徑是非常憤慨的,但是對於日本人做事的精細、精實、精緻,我們卻都是很佩服的。這是一個值得我們重視的鄰居。

不僅是明治維新時期,甚至戰後的日本的重新崛起,都有著王陽明心學的功勞。松下幸之助、稻盛和夫等一批卓越企業家都推崇心學,並從心學中提煉出做事情的“工匠精神”。

所謂工匠精神,大概就是願意做好一件產品,也很享受做好一件產品,從個人心理層面來說,就是願意把自己對於產品的美好理解表達出來,從很多的產品(比如約伯斯做的iphone)中,我們都可以看到這樣的痕跡。

同學們,“工匠精神”是我們這個時代需要提倡的精神,也是上海這個城市一直繁榮昌盛的秘訣所在。

現在這個大時代,“工匠精神”“供給側改革”為何被國家層面多次提及,原因就是中國到了一個產業結構的轉型期。

為什麼去日本買馬桶蓋,為什麼去德國買炒鍋,為什麼去香港買奶粉,根本原因在於供給側的能力,前30年是在“量”的提升,而現在需求側的需求是對“質”的要求。如何突破這個由量到質的轉換過程,國家給出了具體的方法那就是宣導“工匠精神”。

對於我們高中生來說,弘揚這樣的工匠精神,要在做事上借鑒踐行王陽明先生宣導的“惟精惟一”。

王陽明在《傳習錄》裡講到,“主一就是專注一個天理”。我們高中生在做事上,必須要注重專業、專注。

我們現在不少同學喜歡打王者榮耀,自製力明顯不足,總是靜不下心來做事情,做作業喜歡邊做邊玩,沒有毅力去堅持完成某件事。

尤其是開學初期,部分同學還沒從假期放鬆的狀態中慢慢切換到學習模式,而出現學習不耐煩、厭學、情緒低落等“開學綜合症”。

這個時候,我們要學會收心,集中注意力,靜下心來學習,我們高中階段惟精惟一的事情就是專注於學習。

當然,在發展自己個人綜合素養的同時,我也提倡大家培養自己的一技之長,用惟精惟一的心學精神,把有限的時間和精力聚焦在精選的領域和事情上,去鍛造自己不可替代的素養和能力,也唯有這樣,我們才能在未來的高校自主招生中,在社會的就業競爭中,處於不敗之地。

“知行合一”真學問

相對於前面所說的“一念開明”和“惟精惟一”,相信“知行合一”大家最耳熟能詳,但實際上這也最難做到。

“知行合一”是王陽明心學的精髓。當然,這樣的“知”不僅是知識和知道,更是內心的良知。

王陽明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和行是一個本體、一個功夫。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知行合一是做真學問的唯一路徑。

有想法的同時要有行動,只有想法,或者只有行動,都不能達到知行合一的境界。只有想法那就是枯禪,只有行動,而不即時修正反思自己的行動,則容易事倍功半或者徒勞無功。

我們都有自己的目標,我想去青藏高原、我想去環遊世界,但是你連去拉薩的火車都沒捨得查一下,你連環遊世界的路線都沒捨得在地圖上標注一下,怎麼實現目標?

只有“知”的人很多,只有“行”的人也不少,但是真正做的知行合一的人少之又少。現在的社會變化太快,有時候2個月就會完成一個知識的更新換代,因此,知行合一在現在的社會顯得尤為重要。

同學們,我有一位學生,現在已經是國際知名的科學家了。暑假裡我跟他見了一面,他跟我說他這一輩子都在努力“做人、做事、做學問”。

他的人生感悟是:做人難,難在做個“真人”,所以“一念開明地用心”做人;做事難,難在做些“實事”,所以“惟精惟一地盡力”做事;做學問難,難在做“真學問”,所以“知行合一”獲真知。

同學們,不管我今天跟大家講了多少次“知行合一”,在今後人生的“路上”,你們都少不了還是常有“知難行易”和“知易行難”的感慨和感悟。

作為過來人,我囑咐大家,不管到哪裡,不管做什麼,唯有“用心”,才能體悟“知行合一”,才能做一個“真人”。

謝謝大家!祝大家新學期學習進步!

教育無非是人的安頓

杭州第二中學原校長葉翠微:

生命是有限的,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我們不妨用這樣的生活態度努力去做正確的事,去做經得起時間洗禮的事。

同學們,這個假期我有意識地重讀了一本書,王道俊先生的《教育學》,對究竟什麼是教育,我似乎有了一些新的體會和認知。

教育無非就是人的安頓。

人究竟有些什麼樣的東西需要安頓呢?人有肉體的安頓,就是要有蛋白質、維生素、碳水化合物的攝取等;

人有學習的安頓,比如對知識的癡迷;

人還要有精神的安頓,也就是我們常常看到體現在生命的過程當中的使命與追求。

當然人還有一種更高的境界,就是心靈的安頓。也就是能夠以人的終極態度,來審視自己的靈魂應該走向何方。

通過這樣的思考,我想到作為重點中學的我們,怎樣把這四種安頓做一個很好的連結,使它能夠成為生命的縱貫線,由此,我認為有三條路徑可以值得同學們去參照。

第一條路徑,就是要從人性的關愛出發

最近,我的一位老師,南懷瑾先生的關門弟子--魏夫子,轉給我一篇微信,題目是《哈佛向左走,SAT向右走》,作者是臧木銘先生。

我從這篇微信中看到了一個令人震撼的事實。就是以美國哈佛大學招生官為代表的,一批最牛的、所謂的常青藤的大學招生官在反思,作為他們這一類學校在招什麼樣的人,這樣的一種的招生機制在激勵著什麼樣的人跟進。

他們感到有遺憾,有缺陷,由此提出了一個報告,題目是《用大學錄取政策來激勵學生發自內心的關心他人和真正關注社會》。

這個報告是在直面有志於報考哈佛等知名大學的人,他們很會刷題,很會造證,也很會包裝。但這些是不是他們這些世界一流大學應該遴選的人才。

他們也深深地感到,自從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最頂尖級的大學裡面,因為沿襲了這樣的招生政策,學生的輟學率越來越高,自殺率也越來越高。

因此他們認為招生政策應該改進。他們提出,招生政策要從三個方面做些調整:

第一,提倡對他人、社區服務、公眾利益更有意義的貢獻;

第二,在大學錄取過程中,評估學生的人生三觀和對他人的貢獻,這裡的他人包括跨種族、文化、階層的家庭和社區;

第三,重新定義“成就”一詞。

這篇微信還告訴我們,SAT在面臨中國地區大面積的高分成績後,他們也在調整。在這個調整中他們仍然強調,測試是瞭解學生基本素質的有效手段。

所以透過這封信我想跟同學討論的問題是,在我們的成長過程當中,我們二中有很多學霸,有很多競賽的高手,也有很多同學能夠拿到極具含金量的各類證書,但這是不是等於我們學習的全部?能否在進行這樣的努力的過程當中有一個反問,我們為什麼這麼做?我們這樣做的終極是什麼?

關愛社會,關愛他人,體現良知,尊重人性,並且在服務社會,服務祖國的過程當中,體現自己的價值和意義。應該是我們最在乎的東西。

此外從SAT不斷提升他們的測試技術,說明分數在一定的程度上是有力量的。我們左手要體現一種人性的價值追求,極具推舉之力;右手要體現一種學習能力的提升,能承受各種測試。我想當我們兩隻手都伸出來的時候,這才是一個完整的人。

第二條路徑,就是要從簡單的生活出發

在我們這樣一個物質的、煩躁的社會裡,我們怎樣走出來?我們怎樣走回幸福老家?有哲人講,人的幸福有三個要義:第一是健康的身體,第二,簡單的生活,第三,海闊天空般的胸懷。

今天我想和大家重點討論一下,什麼是簡單的生活。

所謂簡單的生活,就是要從物質的羈絆,功利的追逐當中,找回自己,過人的生活。

今年春節,我偶遇了幾位上市公司的老總。在和他們的閒聊中,我發現了他們生命中的新信號,引發了我的思考。

他們有一種簡約主義的生活態度,個別人還自豪的說,我們是極簡主義者。他們在追求生活極簡,把有限的生命指向無限的慢生活的情調當中,去做更重要的事。

當然,這樣的簡單實際上是不簡單。

我們二中同學就是要善於在這樣的一種嘈雜當中,找到自己的一種理性的通道,就是要能量定向釋放。

生命是有限的,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我們不妨用這樣的生活態度努力去做正確的事,去做經得起時間洗禮的事。

這就是二中同學應該擁有的一種生活態度。學生時代,要能夠打下這樣的底子,再講遠一點大家未來的工作時代以及退休時代也可以照這樣的路徑走下去。只有這樣走下去的人,才是一個有禪意的閒適如羽的人。

第三條路徑,就是從閱讀出發

我認為二中的同學,不是刷題族,也不題庫裡的書僮。

我們要真正站得得高,走得遠,唯有與名著經典與伴!

這樣的學習,才能使我們厚重,才使我們有一付眼亮。這是我們應該一生去在意,一生去踐行的。

講到閱讀問題,我查了一下資料,世界知名大學都非常在意這樣的一種學習行為。

比如說,美國芝加哥大學在1944年的時候,就由當時的校長哈欽斯,發起了“Great Books”運動,翻成中文就是“巨著閱讀”。

這個閱讀的邏輯就是讀名著,如果一個人不去閱讀名著,不去討論,不去品味,這還是教育嗎?如果教育不能和名著相伴,不能在名著的欣賞和閱讀當中去流淌的話,那又是有什麼樣的情趣呢?

2017年,我想和同學們做這樣一個遊戲。

假如你們是一群哲學家,你們會怎樣去安排2017年的學習生活。

我這裡有四個人,一個是德國哲學家尼采:

他人的精神有三種境界:駱駝、獅子和嬰兒。

第一境界駱駝,忍辱負重,被動地聽命於別人或命運的安排;

第二境界獅子,把被動變成主動,由你應該到“我要”,一切由我主動爭取,主動負起人生責任;

第三境界嬰兒,這是一種“我是”的狀態,活在當下,享受現在的一切。

我提供第二個哲學家,德國的海德格爾:

他有個觀點,當我們參與到世界中並對彼此顯現,我們就不僅僅是“無名氏”,而是本真的生活在一個有意義的世界之中。

我推薦的第三個哲學家,就是蘇格蘭的休謨:

他是懷疑主義的集大成者,他認為不要輕易相信自己的歸納推理,每一次知識論上的大反轉就像是一個個響亮的耳光。因此,他認為人要善於假設,善於懷疑。

還有法國哲學家薩特:

他認為,由於偶然性我們來到這個世界,或者根本沒得選擇,同時生命的存在並沒有意義可依附。因此人們要自己創造人生的意義。

那麼這四位哲學家給了我們啟示,我們二中同學應該是怎樣的?

如果你是尼采,你就去做純粹的自己,

如果你是海德格爾,你就去做詩意的自己,

如果你是休謨,你就去做批判的自己,

如果你是薩特,你就去做創造自己生命意義的自己。

我期待同學們,在新的一年裡,能夠去追尋這樣的生活!

| 依據人民教育、京城教育圈、新校長傳媒等綜編

校長智庫教育研究院

| 更多內容請關注:校長派微信公眾號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