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我和上海灘品牌創始人鄧永鏘爵士的一面之雅

“上海灘”時尚品牌創始人鄧永鏘爵士, 生前被譽為“行走在英國上流圈最讓人佩服的華人”, 他的論述裡卻充滿了對於“中國人”身份認同的反思。

我第一次見到鄧永鏘, 是2013年在香港服裝大亨曹其峰的家, 坐落在北京盤古七星公館的一座空中四合院。 後來我曾經數度在香港巴塞爾藝術博覽會看到他, 但是沒有機會深聊。 當時曹其峰為了慶祝Vogue雜誌和美國服裝設計師公會共同在北京舉辦的“美國設計師在中國”時裝秀, 在秀後當晚舉行了一個大型派對。

想起來, 在這個跨國界的時尚盛宴走紅毯, 還有誰比鄧永鏘更合適?

在一個充滿劉嘉玲、劉雯和其他超模的派對, 一手持著拐杖的鄧永鏘並沒有引起任何騷動。 但是, 對我而言, 他是我全場真正想認識的一個人。

我在蘇富比拍賣行的官網有個叫做《中國元素》的英文專欄, 探討的是中國風在當代文化產業裡的體現,

因此鄧永鏘天生就像是這個專欄的主角。 但是我現在很後悔, 當時沒有邀請他做一個關於“中西合璧”和身份認同的專訪。

在西方的上流社會裡, 鄧永鏘本人就是一個活躍的“中國元素”, 他能夠完全融入, 卻又借著他的發言、服飾和事業, 保持了具有異國情調的中國符號。

後殖民的中國元素

國人可能對於鄧永鏘認識不深, 但是在國外, 他幾乎是代表了中國美學的一個標誌, 這之間的落差, 可能源於種種的原因:他的活動和影響力主要在香港和英國, 他的英文著作並沒有翻譯成中文, 而他代表的是一種經由西方人視角投射的中國風, 以及屬於打飛族的國際文化主義思維, 似乎不能訴諸於當代中國大眾一方面崇拜西方品牌,

另一方面卻又充滿對中國崛起的民族主義情結。

我見到鄧永鏘的時候, 他穿了一件黑色絲綢的唐裝, 露出白色的內衫領子和中國結, 跟他2008年接受英國女王的爵士冊封時穿的那件同款。

在英國長大的鄧永鏘, 曾經全身上下只穿Welsh and Jeffries製作的西裝、Turnbull & Asser量身定制的襯衫、以及Lobb皮鞋。

步入中年後, 他的英式衣櫥逐漸被他祖父穿的那種傳統式中國唐衫所取代。

他曾經對媒體表示, “中年發福”後, 中式唐衫穿起來更為舒適, 但是我想這個轉變正好是他創立“上海灘”的時候, 當他穿著唐衫出入英國和國際高級場合, 無形中就是替品牌代言。

鄧永鏘在1994年創立了“上海灘”, 最初是一個香港商場, 標榜1920和1930年代中國風格魅力的生活情調, 把傳統中式時尚和家居產品注入了更現代感的光澤。 從第一家面向遊客的商店起家, 迅速成為共有數十家門市的連鎖店, 足跡遍佈曼谷、新加坡、倫敦和紐約。

“上海灘”品牌的英文名字 Shanghai Tang 中的 Tang, 正好與“鄧”的粵語諧音。 鄧永鏘的世界, 是一個香港作為後殖民地的特殊語境, 正如“上海灘”的名字, 帶有十裡洋場半殖民地的異國風情, 也就是說他賣的中國元素, 不是中國人眼中的中國, 而是經由西方人視角折射出來的中國風味。 他的核心受眾群一直是歐美人。

鄧永鏘曾經寫道, “上海灘”紐約旗艦店的開張正值《中國匣 》(1997)的上映。 這是一部以香港回歸為背景的時代故事。在這個充滿象徵意義的寓言裡,男一號約翰 (傑瑞米艾倫斯飾) 是一個在香港生活多年的英國攝影師, 他的經歷反映了殖民者對即將失去佔據了百餘年的殖民地的情境。

“上海灘”的推出,正好捕捉了一個殖民主義的餘暉光影,因為品牌的創立,適值香港回歸的倒數計時,讓東西交會的異國風情再度成為行銷的熱點。瑞士厲峰集團在香港回歸後不到一年收購了“上海灘”控股權,又在2008年買了其餘的股份。

不論是改良式旗袍,綴有革命紅星的錢包,還是鮮豔的絲綢圍巾,“上海灘”品牌一直圍繞著中國的符號,但是這些視覺語彙逐漸變得重複。近年來開始拓展服飾的風格,更融入非中國元素,但是卻怕失去了它的“品牌定位”。

今年七月,厲峰集團把“上海灘”品牌賣給了一個義大利的投資商,據報導是因為品牌在銷售和利潤方面不成氣候。歐美市場沒有辦法成天依賴“中國風”,並且各大西方品牌不時也輪番賣弄中國風,而中國的消費者則喜歡西方奢侈品牌。

《胡潤報告》2017年最青睞的女士服飾排名中,上海灘排名第十,在香奈兒、迪奧和古馳等九大歐洲品牌之後;而由喬治·阿瑪尼掛帥的最青睞的男士服飾排行榜裡沒有上海灘的名字。

“上海灘”的紐約旗艦隊開張時,鄧永鏘發文表示,他為創立了一個“中國式奢侈品牌”而自豪。在對他過世的悼文中,曾經參與“上海灘”全球推廣的邁克爾·莫斯津斯基投書《英國金融時報》說:“他的持久遺緒是將‘中國製造’這個詞兒,從‘廉價’的定義,變為世界尊重的品質,聯繫了中國豐富的文化遺產。”

因此,鄧永鏘的去世,和上海灘品牌的轉手,都代表了一個時代的終結。我很想知道,未來帶有後殖民色彩的“中國元素”,在一個中國崛起的文化語境中,還會引起引起中國消費者的共鳴嗎?

在盤古七星的晚宴上,鄧永鏘對我描述他當時計畫在倫敦和香港開一家名為唐人館的餐廳。隨後,他突然開始哼起貝多芬第五交響曲的前幾個音調:“鄧鄧鄧鄧”,原來他馬上要在香港開一家針對25到35歲的中國年輕消費者的生活形態商店,就叫鄧鄧鄧鄧,英文名是TTTT。

這家店將展示170多件商品,其中四分之一是TTTT標籤的時尚,其餘由家庭用品、小工具、小家電,配件如手提包和相框等組成。一切都是由鄧永鏘和他的妻子露西率領的12人團隊設計。

非典型的中國人

我認為在後殖民的語境裡,鄧永鏘的人設有相當的特殊性。在他之前,過去的兩百年內,國際上對於中國人或香港人的聯想,純粹是透過商業利益或政治現實來衡量,很少人把中國人與生活品味聯想起來。

而鄧永鏘的幽默、愛好生活情趣、略帶玩世不恭的態度,的確與西方人對於東方人的刻板印象大相徑庭,這個逆差完全活靈活現於他曾經為《英國金融時報》英文版寫的《知心大叔》專欄:誇張不羈,調侃人性,享受人生,永遠色調鮮豔,就像經典的“上海灘”服飾風格。

我見到鄧永鏘的時候,我為《FT中文網》寫的《紐約范兒》專欄剛起步,正琢磨該如何為大多數為男性精英讀者的刊物寫時尚,因此對一個深入時尚產業,又喜歡生活情趣的鄧永鏘,我說他是我的理想讀者,也告訴他,《知心大叔》是我每週五必讀的解悶讀物。

霸道、主觀、天南地北,從國際政事,名人八卦,談到廚房瑣事:這就是鄧永鏘的博學世界。

《知心大叔》(或可直譯為《焦慮叔叔》)在英式英語裡,指著借讀者來信專欄回答私事問題和心理諮詢的專欄作家,但是這個文類傳統裡以女性專家居多。

想想一個香港仔大男生(儘管是劍橋博士),卻用極其辛辣的筆調,為素來以禮儀傳統自負的英國人開惑解困,指點迷津:當主人和客人的困擾,與有伴侶的異性單獨在酒吧品酒的尷尬,處置在晚宴中醉酒的客人,男人是否應該學跳舞,應付同事的體臭和口臭,拍老婆或其他人臀部的底線 . . . .

而他的看法經常不受社會習成的約束。比方說,他反對正式宴客前的席位安排,因為絞盡腦汁劃定誰該坐在誰旁邊、誰又不能坐在誰旁邊之後,幾個缺席的客人,就把就席的邏輯安排打亂了。何不讓乾脆客人自選?

有讀者對英國《金融時報》投書:“您的專欄照片中,外套右側口袋顯示出一條方巾。我知道你永遠不會在現實中這樣做,所以我假設照片被 這是一部以香港回歸為背景的時代故事。在這個充滿象徵意義的寓言裡,男一號約翰 (傑瑞米艾倫斯飾) 是一個在香港生活多年的英國攝影師, 他的經歷反映了殖民者對即將失去佔據了百餘年的殖民地的情境。

“上海灘”的推出,正好捕捉了一個殖民主義的餘暉光影,因為品牌的創立,適值香港回歸的倒數計時,讓東西交會的異國風情再度成為行銷的熱點。瑞士厲峰集團在香港回歸後不到一年收購了“上海灘”控股權,又在2008年買了其餘的股份。

不論是改良式旗袍,綴有革命紅星的錢包,還是鮮豔的絲綢圍巾,“上海灘”品牌一直圍繞著中國的符號,但是這些視覺語彙逐漸變得重複。近年來開始拓展服飾的風格,更融入非中國元素,但是卻怕失去了它的“品牌定位”。

今年七月,厲峰集團把“上海灘”品牌賣給了一個義大利的投資商,據報導是因為品牌在銷售和利潤方面不成氣候。歐美市場沒有辦法成天依賴“中國風”,並且各大西方品牌不時也輪番賣弄中國風,而中國的消費者則喜歡西方奢侈品牌。

《胡潤報告》2017年最青睞的女士服飾排名中,上海灘排名第十,在香奈兒、迪奧和古馳等九大歐洲品牌之後;而由喬治·阿瑪尼掛帥的最青睞的男士服飾排行榜裡沒有上海灘的名字。

“上海灘”的紐約旗艦隊開張時,鄧永鏘發文表示,他為創立了一個“中國式奢侈品牌”而自豪。在對他過世的悼文中,曾經參與“上海灘”全球推廣的邁克爾·莫斯津斯基投書《英國金融時報》說:“他的持久遺緒是將‘中國製造’這個詞兒,從‘廉價’的定義,變為世界尊重的品質,聯繫了中國豐富的文化遺產。”

因此,鄧永鏘的去世,和上海灘品牌的轉手,都代表了一個時代的終結。我很想知道,未來帶有後殖民色彩的“中國元素”,在一個中國崛起的文化語境中,還會引起引起中國消費者的共鳴嗎?

在盤古七星的晚宴上,鄧永鏘對我描述他當時計畫在倫敦和香港開一家名為唐人館的餐廳。隨後,他突然開始哼起貝多芬第五交響曲的前幾個音調:“鄧鄧鄧鄧”,原來他馬上要在香港開一家針對25到35歲的中國年輕消費者的生活形態商店,就叫鄧鄧鄧鄧,英文名是TTTT。

這家店將展示170多件商品,其中四分之一是TTTT標籤的時尚,其餘由家庭用品、小工具、小家電,配件如手提包和相框等組成。一切都是由鄧永鏘和他的妻子露西率領的12人團隊設計。

非典型的中國人

我認為在後殖民的語境裡,鄧永鏘的人設有相當的特殊性。在他之前,過去的兩百年內,國際上對於中國人或香港人的聯想,純粹是透過商業利益或政治現實來衡量,很少人把中國人與生活品味聯想起來。

而鄧永鏘的幽默、愛好生活情趣、略帶玩世不恭的態度,的確與西方人對於東方人的刻板印象大相徑庭,這個逆差完全活靈活現於他曾經為《英國金融時報》英文版寫的《知心大叔》專欄:誇張不羈,調侃人性,享受人生,永遠色調鮮豔,就像經典的“上海灘”服飾風格。

我見到鄧永鏘的時候,我為《FT中文網》寫的《紐約范兒》專欄剛起步,正琢磨該如何為大多數為男性精英讀者的刊物寫時尚,因此對一個深入時尚產業,又喜歡生活情趣的鄧永鏘,我說他是我的理想讀者,也告訴他,《知心大叔》是我每週五必讀的解悶讀物。

霸道、主觀、天南地北,從國際政事,名人八卦,談到廚房瑣事:這就是鄧永鏘的博學世界。

《知心大叔》(或可直譯為《焦慮叔叔》)在英式英語裡,指著借讀者來信專欄回答私事問題和心理諮詢的專欄作家,但是這個文類傳統裡以女性專家居多。

想想一個香港仔大男生(儘管是劍橋博士),卻用極其辛辣的筆調,為素來以禮儀傳統自負的英國人開惑解困,指點迷津:當主人和客人的困擾,與有伴侶的異性單獨在酒吧品酒的尷尬,處置在晚宴中醉酒的客人,男人是否應該學跳舞,應付同事的體臭和口臭,拍老婆或其他人臀部的底線 . . . .

而他的看法經常不受社會習成的約束。比方說,他反對正式宴客前的席位安排,因為絞盡腦汁劃定誰該坐在誰旁邊、誰又不能坐在誰旁邊之後,幾個缺席的客人,就把就席的邏輯安排打亂了。何不讓乾脆客人自選?

有讀者對英國《金融時報》投書:“您的專欄照片中,外套右側口袋顯示出一條方巾。我知道你永遠不會在現實中這樣做,所以我假設照片被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