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揭秘內家拳

不管你學的是哪派武功, 站的是哪種形態的樁, 最初也是最重要的目的, 就是降氣——把常人常常堆積於胸肺口鼻咽喉之間的氣息平靜下來, 俗語謂為“平息”, 以達到拳經要求的氣沉丹田。

形意拳

氣沉丹田是通過深呼吸而成就的。 深呼吸就是使自己的呼吸範圍由常人的往返於口腔、咽喉、胸脯間而深入體內深處——丹田、海底、乃至足下。

丹田是人一身中空處, 身體中間的虛空處, 海底則是丹田之深處, 呼吸若能與丹田海底相呼應, 即是氣息通暢的體現, 這個情形太上道其端, 若亡若存。 莊子言其境:其息深深!祖師傳其名, 降心火而入丹田, 調息是也。

呼吸深長, 則清氣自然上升, 濁氣自然下降, 人體之陰陽分焉。 清氣者人之神意, 濁氣者人之精氣, 清氣上升, 其人則心神清爽, 濁氣下降, 其人則精氣穩定, 神升而意揚, 氣定則神閑, 這也是人體內由混沌而無極,

無極而太極, 逐漸契合天地自然運動的開始, 故也可稱為象天法地。

深呼吸不是大口呼吸, 亦非做法, 只是練功的思想和要求。

肢體心意都安靜下來, 不給體內運行的氣息造成障礙, 自然就會達到深細勻長和緩等諸程度。 氣能沉下, 日久習慣在下, 上體雖然有時用力, 但不會使氣, 自不會有氣機雍膈胸中, 可避免橫氣填胸之疾。

何謂用力不使氣?

氣能降下是體內氣息暢通的結果, 是後天拙力巳能隨先天氣機運行。 當某處需有力時, 因為體內道路通順, 自然相應, 是力在前氣隨後, 所謂“以氣催力”自有源源不斷之勢, 怡如拳經所述:勁(即此氣力起於腳跟, 轉於膝, 形於手指。

又如常人用力, 都是肢體靠局部肌肉緊張而產生力。 用力時不由自主遮罩了呼吸,

所以用後即覺氣機不暢, 這是氣在前力在後即是用力使氣!

氣在前是人為努力的鼓蕩, 力在後是憋氣產生的拙力, 不是活的勁。 力和勁本質也沒什麼區別, 無所謂正誤, 只以氣力之先後而成正誤之用耳, 用力易使此力死在一處, 用勁則是隨緣應機顯現於當場。 由上述可知常人與練拳者用力的區別。 拳經上說“能在一氣先, 莫在一氣後”, 就是這個理兒。

所以說“氣沉丹田”實是練功換勁的必須!換不了勁, 入不了門, 入不了門即見不到境。 世人常言:要想幹好任何事情, 必要深入其中(深入生活), 就是要在實際理地, 行實地工夫, 稱之為:實踐出真知!

八卦掌

無境等於沒有生活, 無所練, 自無所得。

具體來說, 動靜均可以求得氣沉丹田的功效, 依靜功論, 任何一個姿勢擺好後, 當然這個姿勢最好是:可使自已輕鬆愉快, 毫不費力, 易於入靜——若是靠出力才能維持的形態, 會讓你覺察不到身體內部因為身體形體的動與靜而產生的變化與反應。 用力的樁如南派的四平大馬,

一樣可以獲得氣沉丹田的功效, 但能夠承受的人很少。

站好後實在也無須思想, 只著點意觀察自己的身體在呼吸時的反應, 一般初學者很容易會覺到胸脯會隨著呼吸而起伏, 這時呼吸的聲音也比較重和渾濁。 在此情況下, 不必做任何工作, 只須不急不躁, 保持身心的安靜, 決不可加意去控制呼吸的音量和減緩胸脯的起伏!只要保持安靜, 你只要安靜下來, 呼吸的聲音自會越來越小, 胸脯的起伏程度也漸趨於無——慢慢沒有了。 而氣息的微細深長自然也就出現了。 丹田充實的感覺真實的存在了——這就是呼吸已可深入到腹部了。

世人多以出現胸脯起伏的呼吸叫做胸式呼吸, 而把丹田充實的呼吸叫做腹式呼吸, 大錯!

胸脯起伏,說明胸部內在緊張阻礙了氣息的下降,所以呼吸到了胸部即須回頭,故導致胸脯有起伏,當身心安靜後,胸脯內部障礙減退,氣息自然下降,而使丹田有充實感,其實這也是腹部內在緊張,不能使氣息一通到底,所以才有丹田充實感。只要繼續安靜下去,丹田充實的感覺全消失,而丹田深處的情形清晰起來,呼吸也就若有若無,若存若亡了,這樣說吧,體內若某處和呼吸相應,氣息實際只到此地!若是感覺不到身上有和呼吸相應處時,則呼吸就成了息,體內也真通暢了。

即便是初學者,第一次站樁,只要做到立身中正心神安靜,那麼在五分鐘左右當可至此境地,可惜的是,若不練時氣息會再回到喉舌口鼻之間,沒有養成習慣啊!所以練功要勤!要生活化,要成為習慣,有事無事氣常在下,所謂“沉著冷靜”,沉著自然冷靜,冷靜自然沉著!心神安靜自然體松,松則身心協調,協調是為一致。

氣能常在丹田,不管上體如何而這口氣永不泛上,則境界自現矣!換句話說,能夠氣沉丹田,才算真正進入武功之門!(注:氣沉丹田只是一種說法,此丹田並不是僅指腹內,而能到達腹下,只是氣沉的入境功夫而已,究意是要深入腳下)

練拳雖是動態,卻是每絲毫之動均有靜定,也可以說動是由一段段的靜形成的。樁是靜態,求的是靈機發動,拳是動態,要的是心神安靜。

打拳練功,氣能沉下,上體自然清閒。清閒即無事,運動中被動與主動的感覺才區分的開。

氣所以能沉是下,是心領神隨的結果;意注於下,上體自是無事可為,人才覺輕鬆自在,所以內家拳的練習氣沉丹田的要求。

常人出入於口鼻、迴旋於胸腔間之氣,謂之呼吸;此氣若能常深入臍下丹田海底之中,若存若亡,謂之息,俗語呼為“深呼吸”。

“氣沉丹田”者,即指能“深呼吸”也。

深呼吸在常人多誤以為是大口呼吸,或吸一大口氣,憋住往下壓,往往導致許多形體的異樣、乃至呼吸的異常不適等諸多錯誤。

凡能深呼吸者:其息微、細、勻、長,由口鼻入,通喉過肺,透胸穿腹,直下海底,才叫做暢順!

外人雖近我身,而不覺我有呼吸之象,出入無聲,而別于常人之呼吸,故名息。

在呼吸時,吸氣盡可能的細、長、悠、以便深入體內,就是要吸的滿!或者說吸氣能讓身體內在深處相應,吐氣也是和、緩、揚,以使內意(內息,其實還是氣)歸臍,就是要吐的淨。或者說凡呼吸都能讓身體內在深處與之相應。開始需要注意,日久習慣則無需在意。

在內家拳系中,形意拳開始是站樁的,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引氣下沉,靜久自然深長;八卦掌開始走圈也是這樣,只注意腳下,呼吸不自覺的就沉下了;近代太極拳已大多不尚樁法,所以要求學者“不要注意呼吸”或“隨其自然呼吸”。其實“自然呼吸”,常人是做不到的,我們的所謂“自然”呼吸都是不自然的;而這個“不注意呼吸,恰恰就是太極拳的呼吸之法!因為她的動作和緩,久之自然深長。

沒有哪種功法是不要求呼吸的!

太極拳經中關於氣沉丹田之說本不虛假,究其理也屬當為。因為人體腹內都是垃圾或將成垃圾的東西,腹部乃是一個盛垃圾的器官,自身中氣機常常流行於此處即所謂“氣沉丹田”,其作用即為清潔處理體內垃圾,如同用水沖洗廁所便池,水與垃圾一同如“黃鶴一去不復返”,此水如同氣,去則成空,丹田即空虛;虛則能容物,大道自然在於其中。人于此時的感覺自然神清氣爽、勁力充沛。這是因為腹部處於身體正中,為上下部氣息血脈交會之處,一向被垃圾壅塞,氣息於此處流通不暢。一旦空虛則氣息無滯、周流隨意從心,如營養品供給處:何處需則自然供應何處,所以人會有勁力充沛感。

然而世人大多以為要將“氣”沉于丹田並貯於此,更加不管有用無用,腹部常蓄意用力、使之鼓起,名之曰“煉丹”大謬!雖亦能暫收一時之功效如自覺勁力增強,但久必致疾。丹田部位充實乃是人體的感覺,是氣機運化、清潔後的結果,決非做法!歷代祖師先賢多因道德尊貴,不願輕泄天機,故多於此處交代則語含隱顯。

太極拳

其實如先賢“虛己待物”之教,已屬極為明白的法理,實為老子“虛其心、實其腹”的心傳。虛心則得腹實,並非虛心一法、實腹又一法;虛心是因、腹實為果。

縱觀世人不去虛心,卻逕來實腹,真正愚不可及!況太極拳的一切“皆是意”,腹鼓顯形,是何道理?難免先賢譏笑:修道者眾、成道者寡——虛心則體內中空,中氣自然易於下降入腹部,中和分解消化無益人體之雜物,形成腹內松淨。

腹內松淨,先天氣機萌生,遂有升騰充實之感——即“腹內松淨氣騰然”,先賢指示甚明。惜者:後學不用心究竟法理,而以大口吞吸空氣憋於腹中為真功,經久則腹部堅硬,且不說隱患已伏內臟中,即雖能抵抗小力擊打,一旦陡遇強勁,即時全線崩潰。民國中湖南向愷然曾撰文記述上海一內家高手給大力士霍元甲診治肺病,指出霍之病因即練功不當所致、外強中朽乃“鐵櫃盛玻璃”。此語雖屬傳聞,畢竟在理,後學豈可不慎乎!人之初生墜地,臍帶斷而遂失先天真元,惟臍內一點靈根獨存。但隨著入世日久,疊被雜物蒙蔽,漸至於黯淡無光時則人命盡。中間若得氣息下降,清汙去濁使靈根再現,則萌發生機道家謂之黃芽初生即可得益壽延年。拳經又有“牽動往來氣貼背”之說,少林派也有“氣貼脊背”的練法要求,皆為思想活動。而今人多用力吸收腹部形體上、使之向後貼附脊背,形如羅鍋,正與上述錯誤相同,盡為不明真理、不識正法、不辯因果的緣故。氣有質無形,如何貼於脊背?仍是要求丹田空虛的結果,倒果為因,自難得道。

道經上說:人能虛心,虛非欲道,道自歸之。虛心的道理在於虛能容物,欲容物則先須潔淨身心,欲潔淨身心先須氣沉丹田,能氣沉丹田、自然可至於虛無清淨。重陽先師教導:身安而虛,道自來止。可以說虛心實為萬世不易之正法。既憂道之不傳,複恐所得非人,賢者良苦用心久矣!

文/曹樹人 李廣

大錯!

胸脯起伏,說明胸部內在緊張阻礙了氣息的下降,所以呼吸到了胸部即須回頭,故導致胸脯有起伏,當身心安靜後,胸脯內部障礙減退,氣息自然下降,而使丹田有充實感,其實這也是腹部內在緊張,不能使氣息一通到底,所以才有丹田充實感。只要繼續安靜下去,丹田充實的感覺全消失,而丹田深處的情形清晰起來,呼吸也就若有若無,若存若亡了,這樣說吧,體內若某處和呼吸相應,氣息實際只到此地!若是感覺不到身上有和呼吸相應處時,則呼吸就成了息,體內也真通暢了。

即便是初學者,第一次站樁,只要做到立身中正心神安靜,那麼在五分鐘左右當可至此境地,可惜的是,若不練時氣息會再回到喉舌口鼻之間,沒有養成習慣啊!所以練功要勤!要生活化,要成為習慣,有事無事氣常在下,所謂“沉著冷靜”,沉著自然冷靜,冷靜自然沉著!心神安靜自然體松,松則身心協調,協調是為一致。

氣能常在丹田,不管上體如何而這口氣永不泛上,則境界自現矣!換句話說,能夠氣沉丹田,才算真正進入武功之門!(注:氣沉丹田只是一種說法,此丹田並不是僅指腹內,而能到達腹下,只是氣沉的入境功夫而已,究意是要深入腳下)

練拳雖是動態,卻是每絲毫之動均有靜定,也可以說動是由一段段的靜形成的。樁是靜態,求的是靈機發動,拳是動態,要的是心神安靜。

打拳練功,氣能沉下,上體自然清閒。清閒即無事,運動中被動與主動的感覺才區分的開。

氣所以能沉是下,是心領神隨的結果;意注於下,上體自是無事可為,人才覺輕鬆自在,所以內家拳的練習氣沉丹田的要求。

常人出入於口鼻、迴旋於胸腔間之氣,謂之呼吸;此氣若能常深入臍下丹田海底之中,若存若亡,謂之息,俗語呼為“深呼吸”。

“氣沉丹田”者,即指能“深呼吸”也。

深呼吸在常人多誤以為是大口呼吸,或吸一大口氣,憋住往下壓,往往導致許多形體的異樣、乃至呼吸的異常不適等諸多錯誤。

凡能深呼吸者:其息微、細、勻、長,由口鼻入,通喉過肺,透胸穿腹,直下海底,才叫做暢順!

外人雖近我身,而不覺我有呼吸之象,出入無聲,而別于常人之呼吸,故名息。

在呼吸時,吸氣盡可能的細、長、悠、以便深入體內,就是要吸的滿!或者說吸氣能讓身體內在深處相應,吐氣也是和、緩、揚,以使內意(內息,其實還是氣)歸臍,就是要吐的淨。或者說凡呼吸都能讓身體內在深處與之相應。開始需要注意,日久習慣則無需在意。

在內家拳系中,形意拳開始是站樁的,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引氣下沉,靜久自然深長;八卦掌開始走圈也是這樣,只注意腳下,呼吸不自覺的就沉下了;近代太極拳已大多不尚樁法,所以要求學者“不要注意呼吸”或“隨其自然呼吸”。其實“自然呼吸”,常人是做不到的,我們的所謂“自然”呼吸都是不自然的;而這個“不注意呼吸,恰恰就是太極拳的呼吸之法!因為她的動作和緩,久之自然深長。

沒有哪種功法是不要求呼吸的!

太極拳經中關於氣沉丹田之說本不虛假,究其理也屬當為。因為人體腹內都是垃圾或將成垃圾的東西,腹部乃是一個盛垃圾的器官,自身中氣機常常流行於此處即所謂“氣沉丹田”,其作用即為清潔處理體內垃圾,如同用水沖洗廁所便池,水與垃圾一同如“黃鶴一去不復返”,此水如同氣,去則成空,丹田即空虛;虛則能容物,大道自然在於其中。人于此時的感覺自然神清氣爽、勁力充沛。這是因為腹部處於身體正中,為上下部氣息血脈交會之處,一向被垃圾壅塞,氣息於此處流通不暢。一旦空虛則氣息無滯、周流隨意從心,如營養品供給處:何處需則自然供應何處,所以人會有勁力充沛感。

然而世人大多以為要將“氣”沉于丹田並貯於此,更加不管有用無用,腹部常蓄意用力、使之鼓起,名之曰“煉丹”大謬!雖亦能暫收一時之功效如自覺勁力增強,但久必致疾。丹田部位充實乃是人體的感覺,是氣機運化、清潔後的結果,決非做法!歷代祖師先賢多因道德尊貴,不願輕泄天機,故多於此處交代則語含隱顯。

太極拳

其實如先賢“虛己待物”之教,已屬極為明白的法理,實為老子“虛其心、實其腹”的心傳。虛心則得腹實,並非虛心一法、實腹又一法;虛心是因、腹實為果。

縱觀世人不去虛心,卻逕來實腹,真正愚不可及!況太極拳的一切“皆是意”,腹鼓顯形,是何道理?難免先賢譏笑:修道者眾、成道者寡——虛心則體內中空,中氣自然易於下降入腹部,中和分解消化無益人體之雜物,形成腹內松淨。

腹內松淨,先天氣機萌生,遂有升騰充實之感——即“腹內松淨氣騰然”,先賢指示甚明。惜者:後學不用心究竟法理,而以大口吞吸空氣憋於腹中為真功,經久則腹部堅硬,且不說隱患已伏內臟中,即雖能抵抗小力擊打,一旦陡遇強勁,即時全線崩潰。民國中湖南向愷然曾撰文記述上海一內家高手給大力士霍元甲診治肺病,指出霍之病因即練功不當所致、外強中朽乃“鐵櫃盛玻璃”。此語雖屬傳聞,畢竟在理,後學豈可不慎乎!人之初生墜地,臍帶斷而遂失先天真元,惟臍內一點靈根獨存。但隨著入世日久,疊被雜物蒙蔽,漸至於黯淡無光時則人命盡。中間若得氣息下降,清汙去濁使靈根再現,則萌發生機道家謂之黃芽初生即可得益壽延年。拳經又有“牽動往來氣貼背”之說,少林派也有“氣貼脊背”的練法要求,皆為思想活動。而今人多用力吸收腹部形體上、使之向後貼附脊背,形如羅鍋,正與上述錯誤相同,盡為不明真理、不識正法、不辯因果的緣故。氣有質無形,如何貼於脊背?仍是要求丹田空虛的結果,倒果為因,自難得道。

道經上說:人能虛心,虛非欲道,道自歸之。虛心的道理在於虛能容物,欲容物則先須潔淨身心,欲潔淨身心先須氣沉丹田,能氣沉丹田、自然可至於虛無清淨。重陽先師教導:身安而虛,道自來止。可以說虛心實為萬世不易之正法。既憂道之不傳,複恐所得非人,賢者良苦用心久矣!

文/曹樹人 李廣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