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故事>正文

孫子兵法的核心在利害,利害決定人的行動|孫子兵法智慧

蒲松齡《聊齋志異》裡有這樣一篇故事, 《狼》, 非常有趣, 可以幫助我們理解利害的作用原理。

故事是這樣的:

一個屠夫賣完了肉回家, 天色已晚。 路上碰到一匹狼, 狼不斷窺視著屠戶帶著的肉, 尾隨著屠戶跑了好幾裡路。 屠戶很害怕, 拿著刀來嚇唬狼, 狼稍稍退了幾步。 可是等到屠戶轉過身來繼續往回走, 狼又跟了上來。 屠戶沒辦法, 心想, 狼想要的是肉,不如把肉掛在樹上(狼夠不著),等明天早上狼走了再來取肉。

於是屠戶就把肉掛在鉤子上, 踮起腳把帶肉的鉤子掛到樹上, 然後把空擔子拿給狼看了看。 就這樣狼就停下來不再跟著屠戶了。

屠戶安全到家。

第二天拂曉, 屠戶回去取肉, 遠遠的就看見樹上掛著一個巨大的東西, 就好像一個吊死在樹上的人, 非常害怕, 小心地徘徊著向樹靠近, 等走到近前一看, 原來樹上懸掛著的是一匹死狼。 屠夫抬起頭來仔細觀察發現, 狼的嘴裡含著肉, 掛肉的鉤子已經刺穿了狼的上顎, 情形好像魚兒咬住了魚鉤。

先拿狼的行動來分析。

狼的利害是, 吃東西能活下去, 不吃東西會餓死;吃肉能活下去, 吃草吃不下去。

(利害是原理, 是客觀存在的, 不是狼想改變就改變的。 不是說, 狼主觀的想去吃草就能代替吃肉, 它沒辦法改變這點。 )

接下來, 這狼為了活下去, 就得四處尋找食物, 看到屠夫和擔子上的肉,

生出了目標。

(由此可見, 目標是主觀性的, 是基於利害這個原理而生髮的。 )

為了實現這個目標, 狼本能的生出了規劃(策略):先是尾隨, 後等屠夫不注意時去搶肉, 或者直接就咬死屠夫, 豬肉人肉一起吃。

搶劫是第一方案, 殺人是第二方案。

可惜情況轉變了, 屠夫把肉掛在了樹上, 拿著刀子走了——對狼來說, 人肉和豬肉分離了。

這狼會怎麼思考呢?人手裡有刀, 不好對付;肉掛在樹上, 容易對付。 於是就放棄了人, 想辦法取掛樹上的肉。

(狼在這個過程裡, 既有規劃, 也有行動;既有對實際情況的預判, 也有對突然變化的應對。 規劃產生行動, 而變化改變規劃。 )

最後, 狼為了吃到肉, 跳起來去咬, 卻中了鉤子的招——它只看到明晃晃的刀, 卻沒看到隱藏在肉裡的鉤。

再來分析屠夫。

人類需要吃食物, 豬肉是食物的一種, 這是屠夫這個職業存在的根本原因。

對屠夫來說, 利就是保住自己的命, 和擔子裡剩下的肉(繼續賣錢);他的害是被狼吃了肉, 甚至自己也被狼吃掉。

(這些是屠夫的客觀利害。 故事中的屠夫, 在主觀上也對這個客觀實際情況瞭解的很透。 )

碰到狼了, 屠夫立馬根據利害生出目標來。

目標一, 把狼嚇走。 規劃是, 朝著狼晃刀子威脅;行動是, 按照規劃來。

結果是沒有奏效。 狼可能太餓了, 屠夫失敗。

退而求其次, 屠夫有了第二個目標, 狼不走我走。 規劃是, 把肉掛在樹上(保住豬肉), 自己先開溜(保住自己的肉)。

按照這個規劃(計畫)來行動, 奏效了, 屠夫安全回了家, 第二天又重新拿回了豬肉以及意外死掉的狼。

這裡有一個邏輯鏈:利害——目標——規劃——行動。

這個鏈條可以解釋生物的一切行為。

人因其利害, 生出目標;因要實現目標, 生出規劃;因執行規劃, 而生出行動。

規劃就像一張網, 而你能看到他的行動則是單獨的線。 當你把一個人的行動線連接起來, 勾勒出他的規劃網, 就可以預判他下一步怎麼行動。 進而, 你才有可能控制影響這個人。

孫子兵法曰:策之而知得失之計。

這個“策”, 策的就是利害, 而得出的“得失之計”, 就是敵人基於利害而制定出的戰略目標和戰略規劃。

而這個推演過程, 其實就是“利害-目標-規劃-行動”的倒推過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