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中山大學新華學院志願者探潮汕文化 續貝雕情緣

中國青年網汕頭9月6日電(通訊員 曾垚淇 黃燕霞)中國是一個有著5000多年文化歷史的多民族國家。 在其悠久的歷史中, 留給了世人數不勝數的民間藝術瑰寶, 而海門貝雕則是其中一朵“奇葩”。 海門貝雕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曾盛極一時, 貝雕生產進入規模化。

隨著時代的發展, 由於市場經濟的衝擊、原材料價格的上漲和工人薪酬的提升, 依靠人工生產的貝雕工藝廠逐漸淡出市場。 也由於貝雕工藝複雜、製作工序繁複, 製作過程艱辛, 年輕一代普遍對貝雕手工藝不感興趣。 目前面臨貝雕手藝人才青黃不接,

老藝人紛紛改行的尷尬局面。 因此, 7月11日, 中山大學新華學院雕情貝藝社會實踐隊來到美麗的海邊城市——廣東汕頭, 以“海門貝雕”為主題開展了一系列調研活動。

貝雕之路, 困難重重

貝雕, 是利用天然的貝殼經過剪取、車磨、拋光、堆砌、粘貼等工序, 製作成平貼、半浮雕、鑲嵌、立體等多種表現形式的藝術品。 一幅好的貝雕作品更是需要融合眾多能工巧匠數月的精力和心血才得以完成。 它曾經在上世紀60年代至90年代盛極一時, 大量出口, 為中國的外貿貢獻了重要力量。 然而, 隨著時代更迭, 現貝雕工藝逐漸被市場遺棄, 淡出人們的視線, 瀕臨滅絕。

由於“海門貝雕”這一傳統工藝近幾年幾乎銷聲匿跡, 一些貝雕藝人不願意接受採訪,

相關資料也是少之又少, 給隊伍的調研工作帶來了極大的困難。 加上語言不通, 當地排外的傳統使隊伍難以融入其中。 有幾天的時間, 隊員們都在通過電話的方式不斷地聯繫相關藝人, 但都遭到拒絕。

直到偶然的一次機會, 從電視上看到貝雕收藏家盧湘瑩女士的報導, 我們立即馬不停蹄的趕到她工作的地方, 調研工作才迎來轉機。 盧湘瑩女士十分支援同學們此次活動, 提供了大量有效資源, 她勉勵我們:“挽救和發展貝雕是潮汕人以及貝雕愛好者的責任, 我們應當共同努力。 我很高興你們年輕人有這份心, 你們的到來使我看到了希望。 ”

採訪貝雕收藏家盧湘瑩女士, 傾聽她與貝雕的故事。 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蔡進棟 攝

炎炎夏日, 沿海城市更是酷暑難耐, 走在被陽光照射的水泥地上, 如同處於蒸籠般難受。 在貝雕工藝採訪過程中, 儘管有時處於室內, 但同學們依然是汗流浹背。 而對需要長時間持平鏡頭、轉換角度的攝影組來說更是一大挑戰。 攝影小哥為了能夠捕捉到最精彩的瞬間,

記錄下採訪全過程, 豆大的汗珠不斷從他兩側臉頰滑落, 也絲毫未能影響他的專注。

隊員手持相機, 認真記錄採訪全過程。 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黃燕霞 攝

縱使調研過程充滿曲折艱辛, 有幾位隊員甚至因此中暑, 但為了能夠留住貝雕這一潮汕文化中的璀璨煙火,

同學們依然咬牙堅持, 早出採訪調查, 晚歸編寫推文, 在此途中得到許多意外收穫, 感受頗深。

深入探尋, 火力全開

隨後同學們主要從四個不同角度展開調查工作:採訪海門民間藝術學會會長林松波先生, 瞭解貝雕的選材、製作工序、起源;採訪貝雕收藏家盧湘瑩女士, 欣賞各地區貝雕作品, 領略貝雕技藝的獨特魅力;採訪末代貝雕手工藝人林漢桂先生, 深入理解貝雕的歷史, 市場現狀和衰落原因;採訪當地居民、旅客, 收集他們對貝雕發展的意見。

林漢桂先生瞭解到隊員的調研工作後, 不顧安危地爬進廢棄倒塌的工廠裡, 找出僅存的一些貝雕設計圖紙。 隊員驚喜之余是滿滿的感動。 看著這些舊圖紙,林先生不禁紅了眼眶,他說道:“自從貝雕廠倒閉後,這些圖紙便一直塵封在廢墟裡,我也不想再接觸到這些令人傷感的事物,感謝你們的努力讓我有勇氣重新去分享這些。” 那泛黃的紙頁一如蒼老的歲月,驚奇的是上面的圖畫依然清晰可見,一筆一畫的輪廓,凝聚的是當年眾多貝雕藝人的心血。隊員們撫摸著一張張畫稿,傾聽一段段貝雕的故事,仿佛又回歸到那個貝雕昌盛的年代。

貝雕藝人林漢桂先生給隊員們講解貝雕製作工序。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蔡進棟 攝

下著微微細雨的夜晚,這位可愛的隊員正拿著調查問捲進行街頭採訪,儘管在這之前已經遭受到許多路人的冷漠以對,但她沒有因此放棄,仍然面帶微笑。沒有工作的疲憊,沒有不耐煩的表情,有的是對婆婆的尊重,有的是對老人解答的耐心,這位婆婆也因此受到感染,朝隊員露出慈善的微笑。

隊員手持調查問卷,耐心地詢問老婆婆問題。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鄭志峰 攝

鳳凰涅槃 重燃生機

沒落的貝雕該何去何從,是否能夠迎來新的曙光?

針對這一問題,隊員們根據調研的情況,提出了貝雕產品風格多樣化發展,貝雕手工藝走進校園,出版相關的文獻資料等想法。而相對隊員們的拙見,走在前線的人員提出了更有建設性的意見。貝雕藝人林漢桂先生提出“貝雕工作室”的說法,他認為可以考慮用小規模的工作室代替大規模生產,緊跟時代步伐,與旅遊業以及文化產業相結合。盧湘瑩女士則表示,將在現有的貝雕收藏品基礎上,繼續述說自己與貝雕的不解之緣,未來能開辦關於“貝雕”的展覽,讓更多的人欣賞到這種手工藝。汕頭市博物館的館長則提出“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讓政府重視貝雕。

探潮汕文化,續貝雕情緣。中山大學新華學院雕情貝藝社會實踐隊的隊員們希望,通過他們的努力,能夠引起社會各界對貝雕這一傳統工藝的關注與重視,讓它能夠繼續流傳與發展,莫讓其湮沒在歷史的長河中,成為遺憾。

看著這些舊圖紙,林先生不禁紅了眼眶,他說道:“自從貝雕廠倒閉後,這些圖紙便一直塵封在廢墟裡,我也不想再接觸到這些令人傷感的事物,感謝你們的努力讓我有勇氣重新去分享這些。” 那泛黃的紙頁一如蒼老的歲月,驚奇的是上面的圖畫依然清晰可見,一筆一畫的輪廓,凝聚的是當年眾多貝雕藝人的心血。隊員們撫摸著一張張畫稿,傾聽一段段貝雕的故事,仿佛又回歸到那個貝雕昌盛的年代。

貝雕藝人林漢桂先生給隊員們講解貝雕製作工序。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蔡進棟 攝

下著微微細雨的夜晚,這位可愛的隊員正拿著調查問捲進行街頭採訪,儘管在這之前已經遭受到許多路人的冷漠以對,但她沒有因此放棄,仍然面帶微笑。沒有工作的疲憊,沒有不耐煩的表情,有的是對婆婆的尊重,有的是對老人解答的耐心,這位婆婆也因此受到感染,朝隊員露出慈善的微笑。

隊員手持調查問卷,耐心地詢問老婆婆問題。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鄭志峰 攝

鳳凰涅槃 重燃生機

沒落的貝雕該何去何從,是否能夠迎來新的曙光?

針對這一問題,隊員們根據調研的情況,提出了貝雕產品風格多樣化發展,貝雕手工藝走進校園,出版相關的文獻資料等想法。而相對隊員們的拙見,走在前線的人員提出了更有建設性的意見。貝雕藝人林漢桂先生提出“貝雕工作室”的說法,他認為可以考慮用小規模的工作室代替大規模生產,緊跟時代步伐,與旅遊業以及文化產業相結合。盧湘瑩女士則表示,將在現有的貝雕收藏品基礎上,繼續述說自己與貝雕的不解之緣,未來能開辦關於“貝雕”的展覽,讓更多的人欣賞到這種手工藝。汕頭市博物館的館長則提出“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讓政府重視貝雕。

探潮汕文化,續貝雕情緣。中山大學新華學院雕情貝藝社會實踐隊的隊員們希望,通過他們的努力,能夠引起社會各界對貝雕這一傳統工藝的關注與重視,讓它能夠繼續流傳與發展,莫讓其湮沒在歷史的長河中,成為遺憾。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