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晶報評:每個人都可能 是“擺渡人”

伍嶺

由晶報政務融媒體運營中心拍攝製作的視頻短片——深圳急救版《擺渡人》日前榮獲全國衛生計生微電影節公益片類金獎,

在融媒轉型之路上再一次獲得市場肯定。 該影片以“外人”的視角折入急救醫生幽微的心路歷程, 從而在社會公眾面前真實卻又深沉地揭開了這一少為外人關注的醫療群體。 這個“不能拒絕任何一個求助信號”的醫者是每個生命的“擺渡人”;而作為大眾傳媒的晶報, 則是大家生活的“擺渡人”。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為“擺渡人”, 有的人指引迷失的方向, 有的人解他人之急, 有的人在心靈上撫慰傷者……“擺渡人”, 或者只是一個匆忙的背影, 一個常被忽視的朋友, 當“擺渡人”乘以無以計數的人口時, 他們或不以顯赫的身影顯現於世, 卻如同呼吸一樣存在須臾難離。

影片中提及的三類人都與急救有關:一個是120調度員, 她每天要接200多個電話,

每一位元打入電話的人都希望他們下一秒就出現在眼前;另一個是救護車司機, 他不僅要反應機敏且快速到達指定地點, 還要安撫一些情緒失控的人;最後一個是急救醫生, 他自比划船的人, 將需要被拯救人帶到希望的彼岸。 目前整個深圳只有1000多名急救人員, 卻服務著這座城市裡的1000多萬人口。 他們真心希望你永遠不要打電話給他們, 但當你需要的時候, 他們都會第一時間找到你, 安撫你、治癒你, 將你擺渡上岸。

晶報曾有一個王牌欄目叫“回故鄉”, 記者跟隨一些在深圳打拼的人回到他們的故鄉, 記錄下家鄉與深圳的兩地情緣, 找尋深圳觀念的傳播蹤跡, 引發無數讀者共鳴。 背井離鄉, 是深圳這座城市的符號,

遊子佔據城市的每一個角落, 可他們的身上衣也同樣飽含著母親的牽掛和親人的期盼。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曾說:人“到世間來, 沒有攜帶鏡子”, 但晶報以陽光姿態成為了無數遊子的鏡子, 一面映照著這座改革之都的夢想, 一面關懷著每個人的故鄉。 無論“回故鄉”的路有多長, 晶報都與大家同行, 把陽光與夢想的旗子插遍全國, 不僅把你送往事業的彼岸, 還將你的思念擺渡回家。

如今, 每個人都崇尚個性表達。 在多元化資訊時代編織起的層層網路中更為如此, 虛擬與現實已不再有屏障, 某個人在虛擬世界發出求救信號, 現實世界一樣會群起助之。 雖然現實之中這樣的力量有逐漸消亡之勢, 可它同樣能利用網路傳播將無限大的愛心變為真實的“擺渡”,

正所謂“人唯自度, 無以達彼岸”, 當你擺渡他人時, 自己又何以會浪跡無垠大海之中?當你發現自己也是“擺渡人”的時候, 想必也會更加勇敢與堅強。 前不久, 為了拯救擱淺於大鵬海域的抹香鯨, 無論是職業科研人員還是普通民眾, 大家都在努力營救和祈禱, 雖然事與願違, 但人們築起的愛心已然為它建起了一座安祥的彼岸, 所以任何人都不要忽視自己的能力, 哪怕你手中的槳只為家人而劃動, 這份勤勞與善良也同樣能指引方向, 朝著更美好的生活而去。

來源:晶報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