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這本狄更斯讀過500遍的書,飽蘸著憤怒和理想主義

先讀

在延續和開創、守成和冒險、列祖列宗和“新人類”之間, 卡萊爾永遠站在後者的位置上。 “如果認為人們一點也不能接近理想, 人類的整個事業就會破滅!”卡萊爾說, “這一點千真萬確。 ”

檢書016

撰文雲也退(檢書作者)

《雙城記》

“那是最美好的時代, 那是最糟糕的時代;那是智慧的年頭, 那是愚昧的年頭;那是信仰的時期, 那是懷疑的時期;那是光明的季節, 那是黑暗的季節;那是希望的春天, 那是失望的冬天;我們全都在直奔天堂, 我們全都在直奔相反的方向。 ”

你知道這段話是《雙城記》的開頭, 狄更斯寫的, 卻未必知道在1859年11月《雙城記》首次出版時, 這段開頭前還有三小節“弁言”, 在其中, 狄更斯坦承他寫這本小說是受了一位同時代人的影響:“我有過很多願望, 其中之一, 就是為人們理解那個可怕的時代增加一些廣為流行的、畫面感十足的方法, 儘管有卡萊爾先生的偉大著作在先,

誰也不敢奢望再增添一二哲學。 ” 狄更斯

這部“偉大著作”就是《法國大革命》。 1837年, 42歲、已在倫敦切爾西定居三年的卡萊爾將它付梓。 狄更斯如獲至寶, 走到哪裡都揣著一本, 十多年後他提筆寫《荒涼山莊》時, 說《法國大革命》一書“我已讀過500遍”。

1854年的《艱難時事》也題辭向卡萊爾致敬。 到《雙城記》時, 卡萊爾和他的書, 在狄更斯的心目中早已如神一般。 《法國大革命》

[英] 湯瑪斯·卡萊爾

吉林出版集團 2017年版

不過, 英國人不是一貫瞧不上法國人的辦事風格麼?在歐洲, 能對“世界之都”巴黎和“最優雅語言”法語不屑一顧的,

也就是英國人了。 在攻佔巴士底獄次年, 艾德蒙·柏克就不顧六十多歲的年邁體衰, 借著與一個法國朋友通信的機會, 一氣呵成地寫出了《法國革命論》。

1789年10月6日發生了什麼?柏克憑著一半聽說和一半想像寫道:“法國皇后的忠僕被當場砍死, 一幫殘忍的暴徒和殺手, 身上散發著他的血腥味, 沖進了皇后的內室, 用刺刀、短劍連刺了床鋪一百下, 而這個被迫害的女人才剛剛幾乎赤身裸體地從床上逃走……”

王后安托瓦內特, 又被稱為“赤字夫人”(Madame Déficit)。

柏克的語言混合了輕蔑與憤怒:讓皇后披髮跣足狼狽出逃, 不是法國人民的勝利, 而是恥辱。 對此, 身為19世紀的人, 卡萊爾並無太大異議。 “可憐的法國國王, 他也是人!”他寫道, 而王后呢?在山雨欲來之時, “她是最令人深惡痛絕的人物, 被視為法國邪惡的尤物”。

柏克用英國的“光榮革命”和《權利法案》來對抗法國革命和《人權宣言》, 認為光榮革命保留了權威, 而大革命則犯罪般地顛覆了權威, 連帶廢除了對秩序穩定而言彌足珍貴的傳統風俗;柏克認定就天性而言, 人不能實現自治,所以最基本的人權不是自由、平等、博愛,而是被統治——這些,卡萊爾也基本認同。光榮革命

然而接下來,卡萊爾的話開始變味了。人民需要被管著,但是,管人民的人必須有資格——他必須是個“英雄人物”,是個偉人。卡萊爾留下的名言中最有名的一句,就是“歷史是偉大人物的傳記”。

整部《法國大革命》中,“英雄”出現的頻次比“自由”、“平等”、“博愛”都多,至於“民主”,卡萊爾幾乎都沒怎麼提。要是國王能勝任英雄、受人崇拜,當然就完美了。可是卡萊爾發問,如果君主是個壞人——不管它是天生具有破壞性還是故意作惡——該怎麼辦?

他的回答坐實了他“革命派”的姿態。1840年5月22日,在系列講演《論英雄與英雄崇拜》的第六講中,卡萊爾宣稱,法國大革命和“古往今來的一切造反及社會劇變”之所以存在,都是“因為人們讓太無能的人去掌管國家大事!這種人是太低能、太怯懦和太昏庸的人”。有關法國大革命的畫作

真可惜,柏克和卡萊爾沒法面對面辯論一下。柏克死時(1797年)卡萊爾還不到3歲,他們倆,一個是純正的18世紀人,一個是純正的19世紀人。活在承平的維多利亞世紀,卡萊爾隔著海峽,欣賞著隔一陣鬧騰一下的法國人。他讚歎1830年的七月革命,又萌發了給1789—1794年寫本大書的宏願:大革命,乃是從無到有之舉,破天荒第一遭。在《法國大革命》一書中,卡萊爾對它有個最煽情的總評:“橡樹默默地在森林中生長了一千年。只有在第一千年之後,在樵夫帶著斧子到來時,寂靜中才開始響徹伐木的回聲。”卡萊爾,19世紀英國著名歷史學家和評論家。

對柏克來說,“君權神授”是個非關正義與否的事實,一個社會如果膽敢無視國王作為統治者的神聖屬性,那還了得?在三大詞中,他對“平等”、“博愛”不屑一顧,對“自由”,他的態度是,“自由也是世襲的權利,前提是有一頂世襲的皇冠在保護它”。英國就是這麼做的,經過克倫威爾獨裁的教訓,英國人讓政府扮演著世襲罔替的君權之“友”的角色,提醒它為公共利益行事,限制它貪圖自家逸樂的衝動。看看我們英國吧!柏克說,“光榮革命”之後,我們英國的“混合政府”既區分了統治者和被統治者,位高者和位卑者,又將阻止國王犯法這一“偉大目標”高懸於上。何其智慧,何其完美。

那麼,如果出現了“壞國王”,怎麼辦?柏克的回答是“國王可以廢,但君主制必須保留”:君權大於每一個個體國王,不能因為出現了一個壞的統治者,就把皇冠也給一併打下去。詹姆士二世就不稱職,但國會對他的處理和約束,體現了一種“尊貴而偉大的正義”。關於柏克的漫畫

在卡萊爾的《法國大革命》裡,在對處置路易十六一事的描寫和討論中,我們會看到,卡萊爾對於“尊貴而偉大的正義”的推崇絕不遜于柏克,甚至可以說,他那些熱情但又充塞著恐懼感的句子裡,自始至終貫穿著對於這樣一種正義的敏感——但這是什麼意義上的“尊貴而偉大”呢?卡萊爾認為,在這場風暴之中,正義不是大革命的領導者實施的,也不是狂熱的法國人民實施的,毋寧說,路易十六夫婦被趕出宮殿,最後落得個身首異處的下場,是“自然力”在懲罰他的昏庸,進一步說,是國王自己決定了這一正義的鍘刀落到自己頭上:

“沒有一個砌磚工人能砌成一堵絕對垂直的牆來,所以只要他盡力,做到一定程度的垂直,那麼他就是一個好的工人。但是如果他亂來,過度偏離垂直線,特別是,如果他把鉛垂線和水平儀撇在一邊不用,一塊接一塊地隨手把磚壘起來——!我想這樣的砌磚工人是要壞事的。他忘乎所以,但萬有引力規律不會放過他,他和他所砌的牆就會倒,然後,一片混亂!——”處死路易十六

路易十六是個糟糕的工人,自己砌的牆倒了,沒有別人可以責怪。這就是卡萊爾的看法。他訴諸神秘的自然力——這種力量會懲罰作惡的君主,就好比萬有引力將萬物拉向地面——來解釋路易十六之死,而群情洶湧的人民(或“暴民”),則是自然力所假之手,猶如上帝假借洪水、雷電、暴風來懲罰人類。

而柏克,他從來不認為砌磚工應該為自己的失敗承擔覆國喪家、身敗名裂的後果。他承認詹姆斯二世是個“有著好頭銜的壞國王”,在《美洲三書》裡,他也斥責了英王喬治三世對美洲清教殖民者的處理方法,說他犯下了不可彌補的錯誤,但你即使撕爛柏克的嘴,也別想讓他說出“發動革命、推翻壞國王是人民的權利”這種話來。身為19世紀人,卡萊爾不能不敲打一下擋在身前的這座保守主義大山。他很嚴厲地說,保守主義是有好壞之分的,像柏克這類的,就是以維護傳統、秩序之名怯懦地接受君主專制,縱容它繼續擴張權力;而“健康的保守主義”不是被動的,它需要人去行動。光榮革命

你是認同柏克不失傲慢的理性,還是傾向卡萊爾常常近乎天真的、大詞亂飛的激進情懷?在柏克眼裡,砍樹就是砍樹,別用“伐木”來文過飾非。而《法國大革命》中處處浮露著對這種保守而高傲的英國心態的輕蔑,而把法國人稱為“百科全書朋友”:

“如果是我們撒克遜清教徒朋友的話,他們既不會放槍,也不會敲鼓,只會在愛丁堡高街上找一個簡陋的房間開個會,邊喝著廉價的酒邊宣誓,就簽署了國家聯盟。……而我們的高盧的百科全書朋友卻正相反,他們需要全世界或全宇宙矚目的戰神廣場或類似的風景展示。與此相比,露天競技場只不過是閒逛者的小院子,對於這個場面,我們這個古老的星球幾乎聞所未聞。”卡萊爾是多麼看重這個“聞所未聞”。在延續和開創、守成和冒險、列祖列宗和“新人類”之間,他永遠站在後者的位置上:“那駭人聽聞的,像發自地獄般的呼叫聲,卻是一樁重大的事件。”既如此,那麼血腥又如何呢?“虛假與不真誠必須終止,某種真誠必須開始,不論要付出什麼代價,恐怖的統治,法國大革命的恐怖手段等等,我們必須回歸真理。”

不破而不立。樵夫向枝繁葉茂的森林揮起了斧子,不管那森林的養成多麼靡費時日。那麼你是站在樵夫一邊還是站在樹的一邊?最好的結果,是一個人能夠在不同的生命階段,分別領會到兩種立場的合理性,像阿爾貝·加繆所說的,從他人身上“看到正確的東西”。與其說《法國大革命》是本歷史著作,不如把它當作《雙城記》一樣的藝術作品來讀,或不如當做一部飽蘸著憤怒和理想主義的墨水寫成的宣言。“如果認為人們一點也不能接近理想,人類的整個事業就會破滅!”卡萊爾說,“這一點千真萬確。”

人不能實現自治,所以最基本的人權不是自由、平等、博愛,而是被統治——這些,卡萊爾也基本認同。光榮革命

然而接下來,卡萊爾的話開始變味了。人民需要被管著,但是,管人民的人必須有資格——他必須是個“英雄人物”,是個偉人。卡萊爾留下的名言中最有名的一句,就是“歷史是偉大人物的傳記”。

整部《法國大革命》中,“英雄”出現的頻次比“自由”、“平等”、“博愛”都多,至於“民主”,卡萊爾幾乎都沒怎麼提。要是國王能勝任英雄、受人崇拜,當然就完美了。可是卡萊爾發問,如果君主是個壞人——不管它是天生具有破壞性還是故意作惡——該怎麼辦?

他的回答坐實了他“革命派”的姿態。1840年5月22日,在系列講演《論英雄與英雄崇拜》的第六講中,卡萊爾宣稱,法國大革命和“古往今來的一切造反及社會劇變”之所以存在,都是“因為人們讓太無能的人去掌管國家大事!這種人是太低能、太怯懦和太昏庸的人”。有關法國大革命的畫作

真可惜,柏克和卡萊爾沒法面對面辯論一下。柏克死時(1797年)卡萊爾還不到3歲,他們倆,一個是純正的18世紀人,一個是純正的19世紀人。活在承平的維多利亞世紀,卡萊爾隔著海峽,欣賞著隔一陣鬧騰一下的法國人。他讚歎1830年的七月革命,又萌發了給1789—1794年寫本大書的宏願:大革命,乃是從無到有之舉,破天荒第一遭。在《法國大革命》一書中,卡萊爾對它有個最煽情的總評:“橡樹默默地在森林中生長了一千年。只有在第一千年之後,在樵夫帶著斧子到來時,寂靜中才開始響徹伐木的回聲。”卡萊爾,19世紀英國著名歷史學家和評論家。

對柏克來說,“君權神授”是個非關正義與否的事實,一個社會如果膽敢無視國王作為統治者的神聖屬性,那還了得?在三大詞中,他對“平等”、“博愛”不屑一顧,對“自由”,他的態度是,“自由也是世襲的權利,前提是有一頂世襲的皇冠在保護它”。英國就是這麼做的,經過克倫威爾獨裁的教訓,英國人讓政府扮演著世襲罔替的君權之“友”的角色,提醒它為公共利益行事,限制它貪圖自家逸樂的衝動。看看我們英國吧!柏克說,“光榮革命”之後,我們英國的“混合政府”既區分了統治者和被統治者,位高者和位卑者,又將阻止國王犯法這一“偉大目標”高懸於上。何其智慧,何其完美。

那麼,如果出現了“壞國王”,怎麼辦?柏克的回答是“國王可以廢,但君主制必須保留”:君權大於每一個個體國王,不能因為出現了一個壞的統治者,就把皇冠也給一併打下去。詹姆士二世就不稱職,但國會對他的處理和約束,體現了一種“尊貴而偉大的正義”。關於柏克的漫畫

在卡萊爾的《法國大革命》裡,在對處置路易十六一事的描寫和討論中,我們會看到,卡萊爾對於“尊貴而偉大的正義”的推崇絕不遜于柏克,甚至可以說,他那些熱情但又充塞著恐懼感的句子裡,自始至終貫穿著對於這樣一種正義的敏感——但這是什麼意義上的“尊貴而偉大”呢?卡萊爾認為,在這場風暴之中,正義不是大革命的領導者實施的,也不是狂熱的法國人民實施的,毋寧說,路易十六夫婦被趕出宮殿,最後落得個身首異處的下場,是“自然力”在懲罰他的昏庸,進一步說,是國王自己決定了這一正義的鍘刀落到自己頭上:

“沒有一個砌磚工人能砌成一堵絕對垂直的牆來,所以只要他盡力,做到一定程度的垂直,那麼他就是一個好的工人。但是如果他亂來,過度偏離垂直線,特別是,如果他把鉛垂線和水平儀撇在一邊不用,一塊接一塊地隨手把磚壘起來——!我想這樣的砌磚工人是要壞事的。他忘乎所以,但萬有引力規律不會放過他,他和他所砌的牆就會倒,然後,一片混亂!——”處死路易十六

路易十六是個糟糕的工人,自己砌的牆倒了,沒有別人可以責怪。這就是卡萊爾的看法。他訴諸神秘的自然力——這種力量會懲罰作惡的君主,就好比萬有引力將萬物拉向地面——來解釋路易十六之死,而群情洶湧的人民(或“暴民”),則是自然力所假之手,猶如上帝假借洪水、雷電、暴風來懲罰人類。

而柏克,他從來不認為砌磚工應該為自己的失敗承擔覆國喪家、身敗名裂的後果。他承認詹姆斯二世是個“有著好頭銜的壞國王”,在《美洲三書》裡,他也斥責了英王喬治三世對美洲清教殖民者的處理方法,說他犯下了不可彌補的錯誤,但你即使撕爛柏克的嘴,也別想讓他說出“發動革命、推翻壞國王是人民的權利”這種話來。身為19世紀人,卡萊爾不能不敲打一下擋在身前的這座保守主義大山。他很嚴厲地說,保守主義是有好壞之分的,像柏克這類的,就是以維護傳統、秩序之名怯懦地接受君主專制,縱容它繼續擴張權力;而“健康的保守主義”不是被動的,它需要人去行動。光榮革命

你是認同柏克不失傲慢的理性,還是傾向卡萊爾常常近乎天真的、大詞亂飛的激進情懷?在柏克眼裡,砍樹就是砍樹,別用“伐木”來文過飾非。而《法國大革命》中處處浮露著對這種保守而高傲的英國心態的輕蔑,而把法國人稱為“百科全書朋友”:

“如果是我們撒克遜清教徒朋友的話,他們既不會放槍,也不會敲鼓,只會在愛丁堡高街上找一個簡陋的房間開個會,邊喝著廉價的酒邊宣誓,就簽署了國家聯盟。……而我們的高盧的百科全書朋友卻正相反,他們需要全世界或全宇宙矚目的戰神廣場或類似的風景展示。與此相比,露天競技場只不過是閒逛者的小院子,對於這個場面,我們這個古老的星球幾乎聞所未聞。”卡萊爾是多麼看重這個“聞所未聞”。在延續和開創、守成和冒險、列祖列宗和“新人類”之間,他永遠站在後者的位置上:“那駭人聽聞的,像發自地獄般的呼叫聲,卻是一樁重大的事件。”既如此,那麼血腥又如何呢?“虛假與不真誠必須終止,某種真誠必須開始,不論要付出什麼代價,恐怖的統治,法國大革命的恐怖手段等等,我們必須回歸真理。”

不破而不立。樵夫向枝繁葉茂的森林揮起了斧子,不管那森林的養成多麼靡費時日。那麼你是站在樵夫一邊還是站在樹的一邊?最好的結果,是一個人能夠在不同的生命階段,分別領會到兩種立場的合理性,像阿爾貝·加繆所說的,從他人身上“看到正確的東西”。與其說《法國大革命》是本歷史著作,不如把它當作《雙城記》一樣的藝術作品來讀,或不如當做一部飽蘸著憤怒和理想主義的墨水寫成的宣言。“如果認為人們一點也不能接近理想,人類的整個事業就會破滅!”卡萊爾說,“這一點千真萬確。”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