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香港移民的歷史

在現時土地不足、房屋短缺的情況下, 社會上有一種論述認為“人口政策先於土地政策”, 即任何土地供應政策, 都應以優先減低外來人口增長為方針, 以解決土地問題。

具體來說, 有效解決現時土地及房屋問題的方法就是減少、甚至取消每天150個讓內地人來港定居的“前往港澳通行證”(俗稱單程證)額度, 即所謂“源頭減人”。

首先單程證制度是以家庭團聚為目的, 而且現時香港大部分人口都是中國內地的“移民”或這批“移民”在港生下的後裔。

“香港人”的歷史

香港實質是一個專門吸納內地移民的城市。

在20世紀早期, 有超過六成香港人是在中國內地出生。 而後二戰爆發, 大量香港人逃離香港, 人口由1941年的約160萬跌至1945年的約60萬。 二戰結束後, 因中國內戰關係, 大量中國難民湧入香港, 香港人口急增三倍至1947年的約180萬。

香港戰後第一次大規模的人口普查為1961年,

該次人口普查資料顯示香港320萬人口中有一半皆在內地出生, 而根據各年齡組別的本地及內地出生人口比例推算, 當時有近8成人口為內地移民或內地移民的第二代(即父或母一方為內地移民)。 其後, 中國內地經歷大躍進、文化大革命及改革開放等事件, 大批內地難民偷渡到香港, 自1961年到2016年的50年間, 共有超過200萬內地人移居香港。 按推算, 現時香港有接近8成半人口為內地移民或內地移民的後裔。

事實上, 相較現時, 以往內地移民帶來的壓力有過之而無不及, 1948至1960年間平均每年內地移民占總人口約2%, 到2011至2016年相關數字只有0.6%。

可見如果我們過去皆是採用嚴厲的人口政策去限制內地移民, 今天大部分“香港人”根本不會存在,

而香港亦不會是今天我們熟悉繁榮的香港。 面對現時土地嚴重不足的困境, 我們應重拾香港引以為傲的“萬事皆能”精神, 重現昔日香港大興土木的氣魄, 而不是抱殘守缺地以“源頭減人”應對。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