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不敢相信!只需說出作物名稱、種植面積,就能合理搭配化肥!

您可曾想過, 只需說出作物名稱、方位、種植面積, 就能給你搭配合適的肥料?

今天就讓小編帶您一起去瞭解“智慧化肥微工廠”是如何打通農民施肥“最後一公里”的。

兩項重大發明

在人類農業文明的發展歷程中, 有兩項重大發明大大提升了農業生產效率, 優化了農產品的供給能力, 也基本解決了困擾全世界人民的饑餓難題。

其中一項是超級雜交技術。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超級雜交稻, 提升了水稻的單位畝產, 為消滅饑餓做出巨大貢獻。 這些科技創新, 讓農民增產增收, 用更少的土地種出了更多的糧食。

還有一項重大發明——化肥, 也很重要。

化肥對於我國提升土地產出的幫助是功不可沒的。 上世紀70年代末開始, 化肥引入我國, 從那時起, 我國糧食產量穩步增長。

化肥應用史

我們要一分為二地看待化肥。 如果單一使用或者盲目使用化肥, 會造成土壤地力下降、環境污染和生產成本上升, 這些對於農業的長遠發展, 是弊大於利的。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 我國幾乎所有的化肥都是單質肥, 即只含某一種元素的化肥, 如氮肥、磷肥和鉀肥。

那時, 全國曾經搞過一次土壤普查, 其中發現了很多土壤性狀退化的問題。

針對這種情況, 上世紀90年代初, 我國開始推廣使用配方肥, 也叫複合肥, 就是一種肥料裡含有多種營養元素。

這樣一來, 農民只需一次性施肥, 就能夠全面為土壤提供營養, 經濟效益更划算。

但複合肥並沒有解決全部問題。 2005年, 農業部開始推廣更科學的施肥方法, 就是大家比較熟悉的“測土配方施肥”。

通過對土壤進行檢測來確定一個合理的配方, 這樣就可以大大提高肥料的利用效率, 也可以降低投入成本。

時至今日, 農民施用化肥的情況有沒有改善, 測土配方技術的推廣效果怎麼樣?

中國農業大學資源環境與糧食安全研究中心主任 張福鎖教授

土地跟人一樣, 吃的太多了反倒會出現營養問題和健康問題, 作物也是一樣的。

比如, 氮肥太多了以後, 作物會很容易倒伏, 病蟲害比較多, 需要打藥, 產量上不去, 品質也不好, 還造成肥料的浪費和環境的污染。

當時農業部測土配方的想法就是通過國家給予的補貼, 讓縣農業技術單位, 縣農業局或者農技推廣站,

幫助農民去測土, 根據土壤和作物的需求, 來為農民配肥, 然後農民就能拿到他需要的肥料。

實踐以後, 氮肥的利用率已經從過去的28%左右, 提升到現在的35%左右, 回升了7個百分點, 磷和鉀的利用率都回升了十幾個百分點, 這些效果都是非常好的。

但是我們儘管做了十年的測土配方施肥, 但是我們的力量依然是有限的, 也沒有辦法去覆蓋每一塊地。

“最後一公里”的難題

從單質肥, 到複合肥, 再到測土配方施肥, 我們一直朝著如何讓施肥更精准、更節約的方向不斷邁進。 但因為客觀條件所限, 我們依然存在著“最後一公里”的難題。

眼下, 解決這個問題也有了新辦法!一家農業企業開發研製出“智慧化肥微工廠”, 就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

智慧化肥微工廠

所謂智慧化肥微工廠,是以智慧配肥設備為核心載體,利用大資料、互聯網、物聯網技術整合產品、管道、農戶、農化服務等要素,結合農村土地流轉、化肥和農資產品使用發展趨勢,根據當地作物、土壤情況調研後臺測土配方資料為農作物提供個性化的配方肥。

零售店裡放置一台柔性配肥機,每個鬥裝一種肥料——氮肥、磷肥、鉀肥等。

農戶輸入作物、土壤面積、產量要求和其他條件,後臺將調用土壤資料庫自動生成農戶產品配方,根據農戶配方現場生產出所需的定制化肥。

也就是說,兩個住在同一村莊的農民都種植葡萄,但兩家的土壤情況存在差別,機器經過運算、分析,就會為他倆設計出不同的配方。

有了這種智慧化的配肥設備,就可以解決剛才我們提到的精准施肥“最後一公里”的問題,進一步提升化肥的使用效率。

雲南雲天農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技術研發負責人 王麗娟:

在田間地頭其實不需要太大的機器,大機器造價也比較高,農民也不容易使用,使用成本也比較高。所以我們就把它改小,變成門店式的。

最早我們在研發這個設備的時候,設想的是它能成為一個簡單的物理摻混的過程,只要給它指令,化肥的重量、品種,都靠它來實現摻混,攪拌均勻就可以了。

這樣一來,幾畝地,種什麼,這個機器都會按照需求去精確生產。

技術創新

增產的核心還在於精准配方施肥。要實現精准施肥,前期必須實現測土配方,這是怎麼做到的?

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和當地在金融服務方面的創新。

其實早在2005開始,農業部就已經動員全國進行測土配方,但一直以來卻不能解決精准服務的“最後一公里”問題。

這最後一公里的問題要想解決,必須突破三大瓶頸:

一 是縣一級農技站人手不足,難以服務到挨家挨戶

二 是農民地塊分散、情況各異,逐一測土成本太高

三 是土地的性狀也在不斷變化,每一年的情況都不一樣。

但有了互聯網、大資料之後,很多測量結果就會記錄在案、有據可查。

雲南雲天農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技術研發負責人 王麗娟:

前提是一定要聯網,整個配方肥的生產過程是全自動化的,不要再讓農民去選了,只要得到具體參數,調用後臺的資料,形成配方,形成一個科學的重量配比,機器自動就生產了。

這就相當於,以前提供的是大鍋飯或者是盒飯,現在就真的可以給他提供個性化的炒菜,保證營養和口味更加符合作物需要,作物才可以增產。

如果出來的化肥含量和測土的實際不相符,後臺會隨時報警,遠端調整,或者直接關機,所以可以保證微工廠老百姓看到的化肥就是測量出來的那個含量。

發展前景

從人工測土配方到微工廠智慧配肥,這裡融匯了互聯網的大資料支撐和農信社的金融扶持,大大降低測土配方的人工成本,也讓過往的測量資料被完整記錄,農民不再依靠經驗。

從而節本增效,實現了企業利潤和農民效益的雙贏。當然,智慧配肥在中國的發展方興未艾。我們期待,有越來越多的企業加入其中,為農民朋友帶來更多福音。

實習編輯:侯俊瑩

編輯 :張程

責任編輯:張磊

《致富青年幫》廣播節目收聽: 中波收聽:AM720(華北、華東部分地區)

網上收聽:央廣網(www.cnr.cn或country.cnr.cn)

致富幫,助您

打開財富之門,點亮人生夢想!

智慧化肥微工廠

所謂智慧化肥微工廠,是以智慧配肥設備為核心載體,利用大資料、互聯網、物聯網技術整合產品、管道、農戶、農化服務等要素,結合農村土地流轉、化肥和農資產品使用發展趨勢,根據當地作物、土壤情況調研後臺測土配方資料為農作物提供個性化的配方肥。

零售店裡放置一台柔性配肥機,每個鬥裝一種肥料——氮肥、磷肥、鉀肥等。

農戶輸入作物、土壤面積、產量要求和其他條件,後臺將調用土壤資料庫自動生成農戶產品配方,根據農戶配方現場生產出所需的定制化肥。

也就是說,兩個住在同一村莊的農民都種植葡萄,但兩家的土壤情況存在差別,機器經過運算、分析,就會為他倆設計出不同的配方。

有了這種智慧化的配肥設備,就可以解決剛才我們提到的精准施肥“最後一公里”的問題,進一步提升化肥的使用效率。

雲南雲天農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技術研發負責人 王麗娟:

在田間地頭其實不需要太大的機器,大機器造價也比較高,農民也不容易使用,使用成本也比較高。所以我們就把它改小,變成門店式的。

最早我們在研發這個設備的時候,設想的是它能成為一個簡單的物理摻混的過程,只要給它指令,化肥的重量、品種,都靠它來實現摻混,攪拌均勻就可以了。

這樣一來,幾畝地,種什麼,這個機器都會按照需求去精確生產。

技術創新

增產的核心還在於精准配方施肥。要實現精准施肥,前期必須實現測土配方,這是怎麼做到的?

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和當地在金融服務方面的創新。

其實早在2005開始,農業部就已經動員全國進行測土配方,但一直以來卻不能解決精准服務的“最後一公里”問題。

這最後一公里的問題要想解決,必須突破三大瓶頸:

一 是縣一級農技站人手不足,難以服務到挨家挨戶

二 是農民地塊分散、情況各異,逐一測土成本太高

三 是土地的性狀也在不斷變化,每一年的情況都不一樣。

但有了互聯網、大資料之後,很多測量結果就會記錄在案、有據可查。

雲南雲天農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技術研發負責人 王麗娟:

前提是一定要聯網,整個配方肥的生產過程是全自動化的,不要再讓農民去選了,只要得到具體參數,調用後臺的資料,形成配方,形成一個科學的重量配比,機器自動就生產了。

這就相當於,以前提供的是大鍋飯或者是盒飯,現在就真的可以給他提供個性化的炒菜,保證營養和口味更加符合作物需要,作物才可以增產。

如果出來的化肥含量和測土的實際不相符,後臺會隨時報警,遠端調整,或者直接關機,所以可以保證微工廠老百姓看到的化肥就是測量出來的那個含量。

發展前景

從人工測土配方到微工廠智慧配肥,這裡融匯了互聯網的大資料支撐和農信社的金融扶持,大大降低測土配方的人工成本,也讓過往的測量資料被完整記錄,農民不再依靠經驗。

從而節本增效,實現了企業利潤和農民效益的雙贏。當然,智慧配肥在中國的發展方興未艾。我們期待,有越來越多的企業加入其中,為農民朋友帶來更多福音。

實習編輯:侯俊瑩

編輯 :張程

責任編輯:張磊

《致富青年幫》廣播節目收聽: 中波收聽:AM720(華北、華東部分地區)

網上收聽:央廣網(www.cnr.cn或country.cnr.cn)

致富幫,助您

打開財富之門,點亮人生夢想!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