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少年”華為雲的三條跨越之路

文/鄭凱

雲計算行業, 進入下半場已成共識。 雲, 就像是人到中年, 在人生最輝煌的狀態下追求事業的巔峰。 而“遲來一步”的華為雲, 則像是一名翩翩少年, 在華為“大家長”的注目下, 帶著大華為往日的榮光開啟了在雲市場的追趕乃至超越之路。

臉上帶著肯定和堅定, 華為輪值CEO郭平在2017年華為全聯接大會上, 再一次重申:“華為雲對公有雲的投入是認真的, 華為承諾會長期投入並全力打造華為公有雲, 同時在全球範圍內打造雲聯盟, 讓世界上的任何用戶都可以在華為雲上通達全球。 ”

是的, 雲計算, 在短暫的歷史歷程中, 已走過了好幾個時代, 既有概念培育期的不被人理解, 也有風口期時的圈地運動, 更有伴隨互聯網崛起的備受關注。 但華為雲的到來, 則註定成為另外一個標誌性的節點:飄在天上的雲, 真正到了要全面落地的階段了。

熟悉華為的人都清楚,

華為的每一次成功都不在市場的風口上, 華為是依靠對技術的腳踏實地, 對客戶需求的務實, 對服務的一絲不苟, 創造了令人敬佩的“華為精神”。

當初任正非說, “世界通信行業三分天下, 華為必有其一”時, 幾乎沒有人相信華為真的能夠獲得今天的成就, 但華為做到了。 郭平說, “華為的目標將成為全球排名前五的無朵雲之一”。 這似乎和當初一樣, 從當下雲計算的全球甚至中國的格局來看, 處於“少年期”的華為雲周圍確實強敵環伺。 那麼, 華為雲要如何走出自己的跨越之路?

第一, 實現更快加速度, 就要跨越時間

中國有句古話叫:莫欺少年窮。 作為雲世界中的“青蔥少年”, 擺在華為雲面前的路非常簡單, 就是以更快的加速度,

縮短與領先者的差距。 正如華為雲BU總裁鄭葉來所說, “在這一年裡, 儘管華為雲不是最好的, 但絕對是進步最快的”。

所以, 加速奔跑, 甚至跑贏時間, 這就是華為雲今年最重要的事。

令人欣慰的是, 在快速發展的階段, 華為雲也沒有絲毫忘記自己的初衷。

郭平說, 華為雲的商業模式始終是“靠技術和服務變現, 不靠使用者資料變現”, 這是華為和傳統互聯網公司的最大區別。 其實, 早在2015年, 華為剛剛發佈雲戰略時, 就提出“華為公有雲上不碰應用、下不碰資料”的運營原則, 直到今天這個原則, 華為雲恪守如一。

當然, 進入雲市場對華為來說, 並不是百米衝刺而是一次逐漸加速的馬拉松。 在這場考驗技術也考驗服務能力的長跑中, 技術、服務和行業理解缺一不可。

這就是為什麼郭平會提出華為的華為的四大基因, 因為這對於華為雲的加速長跑有很深的含義。

第一, 華為本質還是一家技術公司。 如郭平所說, 真正做到能把人和人、人和物、物和物聯接起來的技術公司, 世界上也就只有兩三家公司跟華為做的事情比較接近。

當前, 雲是政府和企業最需要的技術, 華為下定決心強力投資, 打造雲平臺, 不斷增強大資料和AI等新能力。 這是華為雲未來的制勝之本。

第二, 華為一直關注安全。 例如, 華為雲從技術和制度兩個方面, 建立了專業的保護體系, 來保障客戶的業務、資料安全。 在技術上, 華為提供從晶片到業務的整體解決方案, 包括物理安全, 網路安全等, 比如採用專業的雲安全晶片可以更高效地解決雲安全問題。 使得華為, 能夠為客戶提供遠遠高於當前獨立IT系統安全水準的保障。

第三, 是華為的服務基因。 和互聯網公司不同, 華為本身就是“長於雲”的典型代表, 華為自己的IT架構極其複雜, 長期處於變革之中,因此,華為理解全球化大企業、政府的需求和挑戰。並能夠就此提供最細緻的服務,尤其是落地服務。

第四,是華為的分享基因。郭平說,“我們希望創建開放、有活力、多樣性和共榮共生的環境。不管合作夥伴大小,只要有實力有創新,我們就一起攜手合作,共同為客戶解決業務挑戰、創造價值。”一直以來,華為在生態建設上的用心都是有口皆碑,在雲生態的建設上顯然也不會例外。

第二,提供更優質服務,就要跨越空間

實際上,華為雲切入公有雲的時機,非常值得推敲。根據Gartner發佈的資料顯示,2016 年全球公有雲服務市場規模達到 2,086 億美元,而全球公有雲老大AWS的財報顯示,2016年的應收額應該是100億美金多一點。這意味,廣闊的公有雲市場,沒有哪一家企業佔據了絕對的領先地位。

同樣,全球性的數位化轉型大潮,讓很多大型企業剛剛開始走上雲化的道路,企業上雲真正複雜的環境和需求還沒有真正爆發,這對於任何一家雲計算公司而言,都是公平的,誰提供了更有針對性的服務,誰就能贏得用戶的青睞。

所以,郭平更多的談到了混合雲的部署,是有深意的。他說,“華為致力打造面向實際業務場景的雲,使得客戶可以在華為的私有雲、公有雲之間靈活配置,也可以輕鬆地把協力廠商雲納入管理。”據我瞭解,華為的公有雲與私有雲採用統一架構,平滑演進、一致體驗的設計模式。企業的業務可以高效且自由的部署在公有雲或私有雲平臺之上,相互之間可以遷移和擴容。這等於做到了雲服務的空間騰挪。

我們知道,公有雲的服務相對標準化,而私有雲的服務則包含很多行業屬性,那麼,華為雲要超越這種服務的空間局限,就要提供更具針對性的雲服務。比如,在政府、金融、交通等行業,各有各的特徵和訴求,無法用完全標準的公有雲解決,華為的混合雲為此做了一定的個性化開發和個性化定制。

這些案例本身,都是由華為雲根據最細節的需求開發出來的。例如,深圳公共視頻雲的案例,利用人工智慧、公共大資料結合,實現從“破案到預警”的轉變。一名走失的三歲兒童,通過這一系統的比對的定位後,在15個小時後既完成破案,可見這些有針對性的雲服務,在落地之後形成的效率是實實在在的。

另外一個空間的概念則是公有雲之間的互聯互通,所以,華為支持異構的混合雲解決方案。支援與包括亞馬遜、微軟等協力廠商公有雲平臺的互聯互通。同時,華為跟合作夥伴一起打造了一個面向全球覆蓋的雲網路,為中國企業走向海外和海外企業進入中國提供了完整的解決方案。真正做到:同一個華為雲,同一個世界。

第三,以華為戰勝華為,就要跨越自己

郭平說,“雞蛋從裡面打破就是生命,從外面打破,恐怕就成了煎蛋。”這句話是形容在數位化轉型的大潮中,“主動變革”和“被動變革”的選擇。

但我們都清楚,華為之所以能夠成為今天的華為,就是不斷顛覆自我,總是從內部打破雞蛋,讓改變去驅動變革,這就是華為總是能化被動為主動的原因所在。

所以,每一年的華為全聯接大會,華為都像是做好了準備來跨越過去的自己,成為一個新的華為。這是華為的變化之道。

郭平援引任正非的發言“大機會時代,拒絕機會主義”來表明華為的態度,雲的本質不是目的而是方法和過程,所以華為雲沒有選擇在雲計算的風口期切入這個市場,反而在雲計算與客戶需求結合產生了明確的價值之後,來進一步的提高雲服務的標準和落地能力。華為總是能夠戰勝“華為”,華為雲就是這場勝利的“果實”。

長期處於變革之中,因此,華為理解全球化大企業、政府的需求和挑戰。並能夠就此提供最細緻的服務,尤其是落地服務。

第四,是華為的分享基因。郭平說,“我們希望創建開放、有活力、多樣性和共榮共生的環境。不管合作夥伴大小,只要有實力有創新,我們就一起攜手合作,共同為客戶解決業務挑戰、創造價值。”一直以來,華為在生態建設上的用心都是有口皆碑,在雲生態的建設上顯然也不會例外。

第二,提供更優質服務,就要跨越空間

實際上,華為雲切入公有雲的時機,非常值得推敲。根據Gartner發佈的資料顯示,2016 年全球公有雲服務市場規模達到 2,086 億美元,而全球公有雲老大AWS的財報顯示,2016年的應收額應該是100億美金多一點。這意味,廣闊的公有雲市場,沒有哪一家企業佔據了絕對的領先地位。

同樣,全球性的數位化轉型大潮,讓很多大型企業剛剛開始走上雲化的道路,企業上雲真正複雜的環境和需求還沒有真正爆發,這對於任何一家雲計算公司而言,都是公平的,誰提供了更有針對性的服務,誰就能贏得用戶的青睞。

所以,郭平更多的談到了混合雲的部署,是有深意的。他說,“華為致力打造面向實際業務場景的雲,使得客戶可以在華為的私有雲、公有雲之間靈活配置,也可以輕鬆地把協力廠商雲納入管理。”據我瞭解,華為的公有雲與私有雲採用統一架構,平滑演進、一致體驗的設計模式。企業的業務可以高效且自由的部署在公有雲或私有雲平臺之上,相互之間可以遷移和擴容。這等於做到了雲服務的空間騰挪。

我們知道,公有雲的服務相對標準化,而私有雲的服務則包含很多行業屬性,那麼,華為雲要超越這種服務的空間局限,就要提供更具針對性的雲服務。比如,在政府、金融、交通等行業,各有各的特徵和訴求,無法用完全標準的公有雲解決,華為的混合雲為此做了一定的個性化開發和個性化定制。

這些案例本身,都是由華為雲根據最細節的需求開發出來的。例如,深圳公共視頻雲的案例,利用人工智慧、公共大資料結合,實現從“破案到預警”的轉變。一名走失的三歲兒童,通過這一系統的比對的定位後,在15個小時後既完成破案,可見這些有針對性的雲服務,在落地之後形成的效率是實實在在的。

另外一個空間的概念則是公有雲之間的互聯互通,所以,華為支持異構的混合雲解決方案。支援與包括亞馬遜、微軟等協力廠商公有雲平臺的互聯互通。同時,華為跟合作夥伴一起打造了一個面向全球覆蓋的雲網路,為中國企業走向海外和海外企業進入中國提供了完整的解決方案。真正做到:同一個華為雲,同一個世界。

第三,以華為戰勝華為,就要跨越自己

郭平說,“雞蛋從裡面打破就是生命,從外面打破,恐怕就成了煎蛋。”這句話是形容在數位化轉型的大潮中,“主動變革”和“被動變革”的選擇。

但我們都清楚,華為之所以能夠成為今天的華為,就是不斷顛覆自我,總是從內部打破雞蛋,讓改變去驅動變革,這就是華為總是能化被動為主動的原因所在。

所以,每一年的華為全聯接大會,華為都像是做好了準備來跨越過去的自己,成為一個新的華為。這是華為的變化之道。

郭平援引任正非的發言“大機會時代,拒絕機會主義”來表明華為的態度,雲的本質不是目的而是方法和過程,所以華為雲沒有選擇在雲計算的風口期切入這個市場,反而在雲計算與客戶需求結合產生了明確的價值之後,來進一步的提高雲服務的標準和落地能力。華為總是能夠戰勝“華為”,華為雲就是這場勝利的“果實”。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