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收藏 ︳“紅色”藝術品 不沉寂的績優股

最直觀、純粹的思想回饋和文化印記, 使畫家筆下的“紅色經典”藝術品, 在拍賣會上掀起了一個個高潮, 且“價出驚人”。 這股拍賣與收藏的熱度或將持續攀升, 一波紅色收藏浪潮正滾滾襲來。

拍場嬌寵

還記得誕生於特殊背景下的紅色經典美術作品嗎?這些作品或在中國藝術史上具有革新中國畫的典範, 或是在各自的藝術根基上催發出炫目的藝術新葩……

李可染《萬山紅遍》

錢松岩《紅岩》

江蘇鳳凰國際拍賣2017春拍, 再推“難忘的紅色歲月——紅色經典作品”。 作為一個時代的歷史見證, “紅色經典”藝術品再次成為拍場的焦點。

談到拍賣公司為何會對“紅色經典”藝術品產生興趣, 著名藝術批評家、策展人楊衛表示, 拍賣公司或者藝術經營者基於市場的考量, 大多都會提前做市場分析, 比如有些類別的市場已經趨於飽和, 價位已經達到一定的程度, 上升空間很難, 那麼他們就會轉而挖掘一些目前還有巨大升值空間的藝術品。 而“紅色經典”藝術品恰恰符合這個特徵:美術史已經對它有一個固定的認知。 這一時期的代表作、代表人物也已經產生, 有利於市場進行推廣和運作。

實際上, 紅色題材進入拍賣市場伊始,

只有中國嘉德率先試水, 不斷嘗試。 直到2005年後, 各大拍賣行都推出了自己的紅色題材專場, 甚至有些成為了自身的拍賣品牌。 其中, 傅抱石、李可染、徐悲鴻、蔣兆和、黃胄、錢松岩等大師的作品頗受青睞, 且拍賣成交價不菲。

“這一時期的藝術本身就較為特殊, 是一個獨特的現象, 所以有些重要題材的作品會經過市場的幾次轉換, 價格不斷遞增。 ”楊衛坦言。

從以往的拍賣結果可以看出, 拍賣市場確實在間隔數年後反復上拍有些“紅色經典”作品。 以徐悲鴻1951年創作的《九州無事樂耕耘》為例, 這件作品在1996年中國嘉德秋拍以192.5萬元成交, 此後卻並未消失於藝市。 反而在2004年北京榮寶拍賣會上以1705萬元易主, 而到了2011年12月的北京保利拍賣會上,

則又以2.668億元再度拍出, 打破了徐悲鴻作品的價格紀錄。 無疑, 輪番上漲的數字令人唏噓。

徐悲鴻《九州無事樂耕耘》

李可染《長征》

除此之外, 2011年中國嘉德秋拍, 李可染的中國畫巨制《長征》以1.075億元成交;2011年北京翰海秋拍, 傅抱石的《毛主席詩意冊》以2.3億元成交;2012年中國嘉德春拍, 李可染的《韶山·革命聖地毛主席舊居》又以1.242億元的價格成交;2013年中國嘉德春拍, 吳作人的油畫《戰地黃花分外香》以8050萬的高價成交;2017年中國嘉德春拍, 李可染的《雄關漫道》拍出了8797.5萬元;同年, 廣東崇正上拍的黃胄《日夜想念毛主席》拍到了5750萬元。 隨著歷史意義和藝術價值被不斷發掘,以往並不沉寂的“紅色經典”藝術品再次成為拍賣市場的嬌寵。

而一個個“紅色經典”藝術品的天價成交,使“紅色經典”拍賣與收藏的熱度屢屢升溫,日益受到市場的關注,甚至引發了紅色收藏熱潮。

中國特色

“紅色經典”題材畫作,在業內人士看來,主要是指1949年至1976年間採用現實主義手法創作的一批反映中國革命歷史和新中國成立初期社會主義建設的作品。它們大多帶有特殊年代的印記,比如在構圖上,突出領袖和英雄人物;在造型上,舞臺化傾向明顯;在色彩運用上,“紅、光、亮”是其典型的特徵。

“它的內容和思想性,在不同題材和形式的作品中都有所表現,產生了很多典範之作、傳世之作,比如董希文的《開國大典》、齊白石的《祖國頌》、傅抱石的《江山如此多嬌》、姚治華的《黃河頌》、劉文西的《東方》、羅中立的《父親》等畫作都是特殊的革命歷史時代和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的產物。”業內人士坦言,藝術家投射在作品中的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求真務實、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豐富而偉大的思想境界,每一件作品都能讓我們感受到生命的力量、人性的光輝,無不浸透著深刻的內涵和視覺衝擊力、感染力。

董希文《開國大典》

黃胄《日夜想念毛主席》

或許,正因為這樣,在絕大多數情況下,紅色題材專場的平均成交率很高,有時可達百分之八九十,可與其他書畫、瓷器的成交率媲美。“收藏紅色題材的經典作品對於現代人而言,是一種追憶,也是緬懷,更是不忘初心。”在楊衛看來,這些反映了新中國建設發展、理想追求、社會風貌等豐富的時代資訊,以一種勃發的激情記錄了那個“紅色記憶”的時代。對藏家來說,這不僅是新中國的藝術見證,更是那個特殊時期永恆的記憶,萌發了骨子裡的情懷,有一種儀式的親近感。收藏它們,實際上也就是收藏了他們的記憶。它代表了一個火紅的時代精神。

正如業內人士所說,“紅色經典”藝術品濃縮了特定歷史時期人們的激情與理想,記錄了那一段光輝歲月裡,人們保家衛國、建設社會主義國家的奮鬥與決心。正因為其唯一性、歷史性、藝術性和文獻性的特點,在中國美術史中具有重要意義。

難怪國外的收藏家對中國兩種繪畫藝術比較感興趣,其中之一就是“紅色經典”作品。在他們眼中,這樣的作品獨一無二,且具有強烈的中國特色。它大多包含了名家、名作、特殊記憶、藝術經典、典型敘事等,再現了當時的文化背景、藝術魅力以及社會面貌,正是其獨一無二的歷史、文獻以及藝術價值,成就了它獨特的地位。

龍美術館館長王薇走的就是“紅色經典”收藏之路。在她看來,這些代表中國現代歷史的藝術品,應該由中國人來收藏。更重要的是,她骨子裡認為“紅色經典”根是中國的。“想想那時期的創作,那時候的人,悲歡離合,起起落落,這是深深印在咱們骨子裡的,不是市場操作就能製造出來的。”

經受檢驗

正如中央財經大學拍賣研究中心研究員季濤此前發文表示,當過去的“紅色”時光不再重新出現時,這便成為了時代的“孤品”;當那些“紅色經典”藝術品均有著與前後時代不同的特殊風格時,它們便有了收藏的意義;當“紅色經典”藝術品存世量有限的情況下,便出現了投資的機會。他同時表示,應該收藏那些當時或現在已經知名的藝術家的作品,或當時因為參展、登報、大量複製傳播等具備了一定社會效果的作品。知名度越高的畫家,知名度越高的作品,普及率越高的作品,越值得收藏。收藏者一定要去收藏那些來歷清楚、流傳有序的名家精品,最好去那些知名品牌的拍賣行選擇來源可靠、精緻美觀的藝術品。

劉文西《東方》

陳逸飛 《黃河頌》

楊衛也坦言,按照現當代藝術的標準來說,“紅色經典”藝術是為了迎合主流藝術形態,圍繞命題進行創作,大多不具備藝術家個性的抒發與情感的張揚,藝術價值並不是那麼凸顯,不過作為時代的文獻價值卻有重要意義。而且它稀少、不可再生以及不可複製,具備一定的收藏價值和市場價值。

“紅色題材呈現的是一個時代的高度精神寫照,它是經得住時間檢驗的作品,或可成為藝術品市場的績優股。”業內人士談道。

然而,在中國藝術品市場處於波動狀態的情況下,楊衛表示,“紅色經典”藝術品會在某個階段記憶體有熱度,但不會長此以往地熱下去。隨著更多80、90後年輕藏家的加入,他們對這些“紅色經典”會越來越陌生,等到他們逐漸成長起來,“紅色經典”藝術或會在他們的視野中慢慢淡去。

請微信搜索藝訴家公眾號:yisujia2016

隨著歷史意義和藝術價值被不斷發掘,以往並不沉寂的“紅色經典”藝術品再次成為拍賣市場的嬌寵。

而一個個“紅色經典”藝術品的天價成交,使“紅色經典”拍賣與收藏的熱度屢屢升溫,日益受到市場的關注,甚至引發了紅色收藏熱潮。

中國特色

“紅色經典”題材畫作,在業內人士看來,主要是指1949年至1976年間採用現實主義手法創作的一批反映中國革命歷史和新中國成立初期社會主義建設的作品。它們大多帶有特殊年代的印記,比如在構圖上,突出領袖和英雄人物;在造型上,舞臺化傾向明顯;在色彩運用上,“紅、光、亮”是其典型的特徵。

“它的內容和思想性,在不同題材和形式的作品中都有所表現,產生了很多典範之作、傳世之作,比如董希文的《開國大典》、齊白石的《祖國頌》、傅抱石的《江山如此多嬌》、姚治華的《黃河頌》、劉文西的《東方》、羅中立的《父親》等畫作都是特殊的革命歷史時代和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的產物。”業內人士坦言,藝術家投射在作品中的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求真務實、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豐富而偉大的思想境界,每一件作品都能讓我們感受到生命的力量、人性的光輝,無不浸透著深刻的內涵和視覺衝擊力、感染力。

董希文《開國大典》

黃胄《日夜想念毛主席》

或許,正因為這樣,在絕大多數情況下,紅色題材專場的平均成交率很高,有時可達百分之八九十,可與其他書畫、瓷器的成交率媲美。“收藏紅色題材的經典作品對於現代人而言,是一種追憶,也是緬懷,更是不忘初心。”在楊衛看來,這些反映了新中國建設發展、理想追求、社會風貌等豐富的時代資訊,以一種勃發的激情記錄了那個“紅色記憶”的時代。對藏家來說,這不僅是新中國的藝術見證,更是那個特殊時期永恆的記憶,萌發了骨子裡的情懷,有一種儀式的親近感。收藏它們,實際上也就是收藏了他們的記憶。它代表了一個火紅的時代精神。

正如業內人士所說,“紅色經典”藝術品濃縮了特定歷史時期人們的激情與理想,記錄了那一段光輝歲月裡,人們保家衛國、建設社會主義國家的奮鬥與決心。正因為其唯一性、歷史性、藝術性和文獻性的特點,在中國美術史中具有重要意義。

難怪國外的收藏家對中國兩種繪畫藝術比較感興趣,其中之一就是“紅色經典”作品。在他們眼中,這樣的作品獨一無二,且具有強烈的中國特色。它大多包含了名家、名作、特殊記憶、藝術經典、典型敘事等,再現了當時的文化背景、藝術魅力以及社會面貌,正是其獨一無二的歷史、文獻以及藝術價值,成就了它獨特的地位。

龍美術館館長王薇走的就是“紅色經典”收藏之路。在她看來,這些代表中國現代歷史的藝術品,應該由中國人來收藏。更重要的是,她骨子裡認為“紅色經典”根是中國的。“想想那時期的創作,那時候的人,悲歡離合,起起落落,這是深深印在咱們骨子裡的,不是市場操作就能製造出來的。”

經受檢驗

正如中央財經大學拍賣研究中心研究員季濤此前發文表示,當過去的“紅色”時光不再重新出現時,這便成為了時代的“孤品”;當那些“紅色經典”藝術品均有著與前後時代不同的特殊風格時,它們便有了收藏的意義;當“紅色經典”藝術品存世量有限的情況下,便出現了投資的機會。他同時表示,應該收藏那些當時或現在已經知名的藝術家的作品,或當時因為參展、登報、大量複製傳播等具備了一定社會效果的作品。知名度越高的畫家,知名度越高的作品,普及率越高的作品,越值得收藏。收藏者一定要去收藏那些來歷清楚、流傳有序的名家精品,最好去那些知名品牌的拍賣行選擇來源可靠、精緻美觀的藝術品。

劉文西《東方》

陳逸飛 《黃河頌》

楊衛也坦言,按照現當代藝術的標準來說,“紅色經典”藝術是為了迎合主流藝術形態,圍繞命題進行創作,大多不具備藝術家個性的抒發與情感的張揚,藝術價值並不是那麼凸顯,不過作為時代的文獻價值卻有重要意義。而且它稀少、不可再生以及不可複製,具備一定的收藏價值和市場價值。

“紅色題材呈現的是一個時代的高度精神寫照,它是經得住時間檢驗的作品,或可成為藝術品市場的績優股。”業內人士談道。

然而,在中國藝術品市場處於波動狀態的情況下,楊衛表示,“紅色經典”藝術品會在某個階段記憶體有熱度,但不會長此以往地熱下去。隨著更多80、90後年輕藏家的加入,他們對這些“紅色經典”會越來越陌生,等到他們逐漸成長起來,“紅色經典”藝術或會在他們的視野中慢慢淡去。

請微信搜索藝訴家公眾號:yisujia2016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