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一句“malusu” 開啟賽德克部落學習之旅 體驗臺灣能高越嶺老故事

廖靜蕙 臺灣環境資訊協會

臺灣電影“賽德克巴萊”重現霧社事件中日本人與原住民恩仇, 通過鏡頭呈現賽德克人與山林互動, 依靠山林生活所累積厚實的傳統智慧。 而部落獨特的生活紋理, 只有親身體驗, 才能理解個中滋味!由臺灣南投縣仁愛鄉賽德克族三村六部落, 這幾年在林務局計畫支持下, 經過一年多的生態旅遊相關培訓, 要將這些豐富的文化底蘊介紹給臺灣人, 通過可持續的生態旅遊, 認識賽德克族以及傳統智慧。

已故的文史專家楊南郡形容能高越嶺道為“一條充滿故事的路”。

要領略這句話, 不如親炙一趟能高越嶺國家步道。 步道附近三村六部落發展步道生態旅遊, 經過兩年多來的培力, 幾個部落成立協會, 今年開始設計三村特色行程, 即使氣候不佳無法上山, 也能讓旅客盡興而歸!

到春陽部落廚房, 自己動手做菜, 還可以遠眺群山。

攝影:廖靜蕙

這幾年陪伴部落的臺灣生態旅遊協會副理事長郭育任說, 能高越嶺道之旅原以步道為主、部落為輔的三天兩夜標準行程。 推動一年後, 因天氣狀況影響出團頻頻, 連帶影響一連串工作人員。 為此, 團隊以及協會設計更彈性的部落之旅, 以一村一特色、適合一天的行程, 務必擄獲旅人的心。

從台中高鐵站坐上乾淨舒適的九人巴士, 一路沿著快速道路、國道向南投縣仁愛鄉賽德克族的村落前進, 跟著解說員學“malusu”跟族人問好。

部落之旅:不上山 也能盡興

成為賽德克巴萊, 始於認識賽德克傳統。 擔任解說導覽的是“大寶”巫志忠, 賽德克都達語系, 都達村土生土長。 他有說不完關於部落的故事, 辛辣的獵首傳奇,

過去族人最遠曾到大甲獵漢人的頭, 巫師提醒著砍下來的人頭要帶重播在顱櫃, 跟著獵人一輩子、帶來好運。

在賽德克族, 獵人是尊稱, 狩獵更是重要的技術, 山上蛋白質有限, 要吃肉得靠狩獵本事。 勤勞的獵人可不能睡太晚, 一旦讓繡眼畫眉叫醒, 就代表今天不能打獵了!大寶一邊說著部落的規矩, 沿途解說賽德克之路。 沿著台14線64公里處, 1857年是“人止關”, 代表原漢交界處, 漢人超過這個界限, 腦袋恐怕不保。

從人止關到位於79.5K的霧社短短15公里路, 日本人花了十年時間, 才得以挺進霧社發展。 路過霧社一定得走訪莫那魯道紀念公園, 但賽德克人對他評論莫衷一是。 午餐就到春陽的部落廚房享用部落創意料理, 一起做菜一起吃,

欣賞眺望奇萊山。

下午則是跟著賽德克張媽媽學織布, 聽他說明賽德克族和泰雅族編織圖騰的差異。 傳統賽德克服裝、日用的包巾背帶, 都是以苧麻編織而成, 日治時期才引入易取柔軟的棉線。 跟著張媽媽學編織, 聽他傳唱媽媽留下來的歌謠以及彈奏口簧琴。 稍晚到史努櫻步道, 這是霧社事件中花岡一郎故事發生的地點, 聽部落族人說這段故事, 為這一天留下美好的回憶。

到春陽部落可跟著張媽媽學習傳統賽德克編織。 攝影:廖靜蕙

而這只是三村當中的一項行程!都達村和精英村精彩行程也不容錯過。 郭育任說, 到都達村沿著安靜的街道散步。 雖然平地是炎熱的天氣, 到了都達村, 天氣涼爽宜人, 在微涼的午後聽導覽員解說賽德克的起源, 到都達國小跟著孩子們學習賽德克語, 或學習製作傳統弓箭、試著射箭是否正中靶心。 賽德克族也有射日的傳說, 父子背著箭出發射日, 讓好天氣有好收成。

位於精英村廬山溫泉一帶, 原為莫那魯道居住的馬赫坡社, 則可參與傳統屋製作,從採集木頭及撿拾石板開始,體驗賽德克族傳統建築的智慧。

三個村有四個部落廚房,未來也將發展在地食材特色料理,並就地種植傳統作物,遊客從採集食材開始,動手做簡易料理,並享用賽德克傳統食物,例如賽德克運用裡白八角金盤,包裹著點心,在山上奔走不怕肚子餓。

今年是完成每個部落單日游程設計、確認可行,接著再增加部落與部落串聯成兩天一日的行程,遊客可以從三村挑選適合的行程,或搭配能高國家步道屯原登山口到雲海保線所段行程。

10月甜柿、11月雪梨產季時,還可增加農事體驗行程,將種植曆的概念加進來,感受部落四季變化。

到都達村吃原生奇異果,以及當地生產的農作物。攝影:廖靜蕙

不只是生態旅遊 生產方式也正在轉型

郭育任表示,當地以農業生產為主體,過去雞糞化肥用得多,蒼蠅也多,一直希望能改變現況,也跟農民洽談友善環境的農耕,並代為尋找契作者;去年合作甜柿收購達30萬元(約6.5萬人民幣),今年希望能增加椴木香菇的銷售,從去年三位農事生產者增加為6位,並逐年增加,降低農藥使用。

每年10月到隔年3月適合步道標準團三天兩夜行程,天氣不好或4月到10月間梅雨、颱風機率增加時,則以部落游程為主。郭育任估算,若每週一團,約可提供解說員、部落廚房、住宿、交通、文化演藝者、農事種植者等6職種、28位夥伴每個月穩定的收入。

“生態旅遊是從部落內部產生文化、環境認同,認知部落族人彼此的尊嚴與價值,才能好好完成的事。”郭育任說。

林務局長林華慶表示,國有林班地和原住民傳統領域關係密切,當大眾談共管時,聚焦于狩獵、林產物採集這兩項自然資源外,古道、保護區的維繫保護也帶來共管可能性。

“當部落把傳統領域的土地照顧好,又能獲得經濟上的優勢,就會更用心照顧它。”林華慶指出,保有山林珍貴的環境財、文化財,發展生態旅遊就能為部落帶來經濟效益;而政府的角色是在不影響部落主體性下,給予必要的支持。

都達村一景。攝影:廖靜蕙

林華慶說,三村六部落發展生態旅遊的模式是重要的先驅計畫,這項計畫也期待拉近林務局與部落彼此的關係,建立更好的信任關係,在傳統狩獵、林產物採集上,有更多對話空間,也説明林務局人員在過程中更瞭解、欣賞部落的文化底蘊。

※ 注:“南投縣能高越嶺道生態旅遊推動發展協會”是南投林區管理處結合春陽村史努櫻部落、德魯灣部落,精英村波瓦倫部落、馬赫坡部落,以及都達村都達部落、鹿谷達雅部落等6個部落,自發性籌組,於去(2016)年12月11日宣佈正式成立,以推動能高越嶺道的生態旅遊,以兼顧旅遊、保育與地方發展為目標。

則可參與傳統屋製作,從採集木頭及撿拾石板開始,體驗賽德克族傳統建築的智慧。

三個村有四個部落廚房,未來也將發展在地食材特色料理,並就地種植傳統作物,遊客從採集食材開始,動手做簡易料理,並享用賽德克傳統食物,例如賽德克運用裡白八角金盤,包裹著點心,在山上奔走不怕肚子餓。

今年是完成每個部落單日游程設計、確認可行,接著再增加部落與部落串聯成兩天一日的行程,遊客可以從三村挑選適合的行程,或搭配能高國家步道屯原登山口到雲海保線所段行程。

10月甜柿、11月雪梨產季時,還可增加農事體驗行程,將種植曆的概念加進來,感受部落四季變化。

到都達村吃原生奇異果,以及當地生產的農作物。攝影:廖靜蕙

不只是生態旅遊 生產方式也正在轉型

郭育任表示,當地以農業生產為主體,過去雞糞化肥用得多,蒼蠅也多,一直希望能改變現況,也跟農民洽談友善環境的農耕,並代為尋找契作者;去年合作甜柿收購達30萬元(約6.5萬人民幣),今年希望能增加椴木香菇的銷售,從去年三位農事生產者增加為6位,並逐年增加,降低農藥使用。

每年10月到隔年3月適合步道標準團三天兩夜行程,天氣不好或4月到10月間梅雨、颱風機率增加時,則以部落游程為主。郭育任估算,若每週一團,約可提供解說員、部落廚房、住宿、交通、文化演藝者、農事種植者等6職種、28位夥伴每個月穩定的收入。

“生態旅遊是從部落內部產生文化、環境認同,認知部落族人彼此的尊嚴與價值,才能好好完成的事。”郭育任說。

林務局長林華慶表示,國有林班地和原住民傳統領域關係密切,當大眾談共管時,聚焦于狩獵、林產物採集這兩項自然資源外,古道、保護區的維繫保護也帶來共管可能性。

“當部落把傳統領域的土地照顧好,又能獲得經濟上的優勢,就會更用心照顧它。”林華慶指出,保有山林珍貴的環境財、文化財,發展生態旅遊就能為部落帶來經濟效益;而政府的角色是在不影響部落主體性下,給予必要的支持。

都達村一景。攝影:廖靜蕙

林華慶說,三村六部落發展生態旅遊的模式是重要的先驅計畫,這項計畫也期待拉近林務局與部落彼此的關係,建立更好的信任關係,在傳統狩獵、林產物採集上,有更多對話空間,也説明林務局人員在過程中更瞭解、欣賞部落的文化底蘊。

※ 注:“南投縣能高越嶺道生態旅遊推動發展協會”是南投林區管理處結合春陽村史努櫻部落、德魯灣部落,精英村波瓦倫部落、馬赫坡部落,以及都達村都達部落、鹿谷達雅部落等6個部落,自發性籌組,於去(2016)年12月11日宣佈正式成立,以推動能高越嶺道的生態旅遊,以兼顧旅遊、保育與地方發展為目標。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