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國際>正文

傳承力量|鄧永鏘爵士:再見“國際Tang”,一場未竟的告別派對!

文 | 周修文

編輯 | 木子

包括BBC Radio Newsbeat、《衛報》《英國電訊報》《每日郵報》《金融時報》在內的主流英國媒體, 都第一時間發佈了他去世的消息。

天才的隕落, 難免讓人感到惋惜。 可以說, 他是英國上流圈人脈最廣, 也最讓人敬佩的華人。

鄧永鏘與英國前首相布雷爾

在外媒對鄧永鏘的報導中, 字裡行間隨時都能看到“實業家”、“皇室與明星的社交好友”以及“社交名人”一類的關鍵字。 年幼時就隨父母來到英國的鄧永鏘, 確實在閃光燈的陪伴下、英國上流社會中度過了傳奇的一生。

鄧永鏘爵士與已故英國前首相柴契爾夫人

都說三代出貴族, 鄧永鏘的曾祖父、祖父、父親都是香港的名人富豪。 曾祖父鄧志昂19世紀到香港經商, 創立銀行, 也是香港早期的華人太平紳士, 曾經捐建鄧志昂中文學院。 祖父鄧肇堅是九龍汽車有限公司的聯合創始人, 也是著名慈善家, 不少建築物都以他命名。

鄧肇堅長子鄧伯勤早年曾移居英國, 大概是上一代光環太盛, 到了他這一代有點平庸, 只混了個太平紳士當當。

接受英式教育的鄧永鏘也是香港社會精英的代表人物——從小在香港接受教育, 13歲中學畢業後隨父親搬往英國, 就讀于貴族寄宿學校。 他先後在倫敦國王學院學習哲學,在劍橋大學學習法律,先後取得本科和博士學位。

不過,鄧永鏘曾對記者表示,他雖然出身名門,但由於家庭原因,他的父親鄧伯勤年幼時重病痊癒後,祖父鄧肇堅就已經再不願見自己的妻兒。所以鄧永鏘小時候生活並不是非常富裕,來到英國後的學生時代,也打過各種零工賺錢。鄧永鏘也因此對這位祖父薄有微詞,指他好色兼對親人吝嗇,說自己當初被一把就“丟進一所英國寄宿學校,當時我一點英語都不會講”。不過,鄧永鏘卻迅速適應了英國的學習生活,隨後曾先後在倫敦大學國王學院能說出這樣風趣中又帶著霸氣的話,鄧永鏘自然是有著完全能匹配他自信的人生與事業。

如果說“上海灘”為西方稱霸的時尚圈帶入了中國概念,那麼鄧永鏘本人則是西方社會中國概念的最好代言人,也是最會包裝“中國文化”概念的人。鄧永鏘把“唐裝”作為了自己出入英國社交圈的招牌形象。他酷愛中國博大山水和傳統文化,曾多次公開表明,跟外國朋友交流時,會強調自己中國人的身份。

“一生只做一件事”的專注在鄧永鏘的身上,便是時刻向西方介紹中國文化,“我認為每個人都有一項使命。中國人不去瞭解自己的文化,就如英國人不讀莎士比亞的書籍,我稱這些人愚昧。”

2015年2月,鄧永鏘在倫敦中國城開設非牟利機構“中國站China Exchange” 意在傳播最前沿的觀念,縮小民眾與精英的距離。鄧永鏘解釋道,“‘站’即火車站,有來有往”,“中國站”作為一個平臺,外國人可以進來看看中國,中國人也可以進來看看世界。他表示,創辦“中國站”是為了促進中西文化交流,“‘中國站’要向英國民眾展示中國最好的東西”。

今年2月,鄧爵士還與普京會面

中國站一設立,作為文化交流中心的大幕由此打開,各種中西文化交流活動不斷。兩年多來,各大英國王室成員、明星、政商高層等各界名流前來交談,任何人都可以報名,大多只需支付5英鎊。

鄧永鏘是那種一百年也難得一見的人物,也是真正看透生死的豁達的人。在從醫護人員處得知自己最多還有一到兩個月生命後,鄧永鏘就曾經在《泰晤士報》刊發文章,邀請好友們到倫敦多賈斯特酒店參加一場盛大的“告別派對”(farewell party)。

面對自己將要離開的這個世界,鄧永鏘並沒有太過悲傷,而是在邀請函上從容地寫道:“與其等到我斷了氣以後再見面,不如就此辦一個派對,那樣我們還能彼此再多見一面。”他希望的是在美妙的音樂裡、歡快的笑聲中、一一道別的擁抱下,平靜地走完最後一程。

張淑儀與鄧永鏘育有一對子女,她透露鄧永鏘一直樂觀面對病魔

然而,遺憾的是,鄧爵士最終沒能如願,提前一周“謝幕”,讓這個告別派對成為一個永遠無法赴的約。

他先後在倫敦國王學院學習哲學,在劍橋大學學習法律,先後取得本科和博士學位。

不過,鄧永鏘曾對記者表示,他雖然出身名門,但由於家庭原因,他的父親鄧伯勤年幼時重病痊癒後,祖父鄧肇堅就已經再不願見自己的妻兒。所以鄧永鏘小時候生活並不是非常富裕,來到英國後的學生時代,也打過各種零工賺錢。鄧永鏘也因此對這位祖父薄有微詞,指他好色兼對親人吝嗇,說自己當初被一把就“丟進一所英國寄宿學校,當時我一點英語都不會講”。不過,鄧永鏘卻迅速適應了英國的學習生活,隨後曾先後在倫敦大學國王學院能說出這樣風趣中又帶著霸氣的話,鄧永鏘自然是有著完全能匹配他自信的人生與事業。

如果說“上海灘”為西方稱霸的時尚圈帶入了中國概念,那麼鄧永鏘本人則是西方社會中國概念的最好代言人,也是最會包裝“中國文化”概念的人。鄧永鏘把“唐裝”作為了自己出入英國社交圈的招牌形象。他酷愛中國博大山水和傳統文化,曾多次公開表明,跟外國朋友交流時,會強調自己中國人的身份。

“一生只做一件事”的專注在鄧永鏘的身上,便是時刻向西方介紹中國文化,“我認為每個人都有一項使命。中國人不去瞭解自己的文化,就如英國人不讀莎士比亞的書籍,我稱這些人愚昧。”

2015年2月,鄧永鏘在倫敦中國城開設非牟利機構“中國站China Exchange” 意在傳播最前沿的觀念,縮小民眾與精英的距離。鄧永鏘解釋道,“‘站’即火車站,有來有往”,“中國站”作為一個平臺,外國人可以進來看看中國,中國人也可以進來看看世界。他表示,創辦“中國站”是為了促進中西文化交流,“‘中國站’要向英國民眾展示中國最好的東西”。

今年2月,鄧爵士還與普京會面

中國站一設立,作為文化交流中心的大幕由此打開,各種中西文化交流活動不斷。兩年多來,各大英國王室成員、明星、政商高層等各界名流前來交談,任何人都可以報名,大多只需支付5英鎊。

鄧永鏘是那種一百年也難得一見的人物,也是真正看透生死的豁達的人。在從醫護人員處得知自己最多還有一到兩個月生命後,鄧永鏘就曾經在《泰晤士報》刊發文章,邀請好友們到倫敦多賈斯特酒店參加一場盛大的“告別派對”(farewell party)。

面對自己將要離開的這個世界,鄧永鏘並沒有太過悲傷,而是在邀請函上從容地寫道:“與其等到我斷了氣以後再見面,不如就此辦一個派對,那樣我們還能彼此再多見一面。”他希望的是在美妙的音樂裡、歡快的笑聲中、一一道別的擁抱下,平靜地走完最後一程。

張淑儀與鄧永鏘育有一對子女,她透露鄧永鏘一直樂觀面對病魔

然而,遺憾的是,鄧爵士最終沒能如願,提前一周“謝幕”,讓這個告別派對成為一個永遠無法赴的約。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