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張偉民:內裝工業化,使裝修向“製造”轉變

隨著新技術、新材料的普遍應用, 互聯網思維的廣泛傳播, 家裝行業又迎來了一個新風口——住宅裝配化。 3月26日, “中國住宅裝配技術研究院” 籌委會正式宣佈成立, 來自協會、房地產商、家裝公司、材料供應商的一眾大咖彙聚廣州四季酒店, 圍繞“裝配技術·共用平臺”的主題, 對內裝工業化進行了全面剖析。

會上, 中國建築研究院CSP總工程師張偉民從建築產業化、內裝工業化等方面展開, 向大家分享了自己的觀點。 在他看來, 建築產業化範疇內的內裝工業化, 使裝修轉化為“製造”, 從而提高行業效益。

如何認識內裝?從理解建築開始

建築是什麼?內裝是什麼?兩者之間存在著怎樣的關係?

在張偉民看來, 想要認識內裝, 首先要從理解建築開始。 “裝修是從外行變成內行的過程, 想要重新認識它就必須從商品的角度看待建築”, 他說, “當我們從完整的、可使用、可交易的產品角度去審視、分析、界定建築時, 不難發現實際上, 建築是一種產品, 它具有一定的使用功能, 具備必要的使用條件, 是可使用、可交易的”。

CPS建築三分法, 將建築分為外圍護體、結構支撐體、內填充體三個部分, 三者之間自成體系, 又相互關聯。 雖然建築的外圍護體與結構支撐體, 具備保溫、隔熱、防風、防雨、防輻射等等功能, 但在張偉民看來, 當這兩者完成時, 建築的屬性還沒有真正得以確立。

在張偉民的眼中, 真正能夠表現建築屬性的, 是內填充體。 “外圍護體構築的建築空間內, 加設牆體、隔熱、天花等, 以分割空間滿足實用功能需要, 添加設備、管線、功能部品等則是為了滿足使用功能, 這些都屬於內填充體”, 他解釋道。

據張偉民介紹, 內填充體的關聯集成, 可以將分隔空間的隔牆、為使用功能而添加的設備及功能部品等, 進行關聯設計和集成裝配, 以解決建築內裝產業化的最基本問題。

內裝工業化:流水的作業, 鐵打的“製造”

一輛汽車的部件, 大約有3000個;而一座房屋的構件, 大約40000個。 像組裝汽車一樣裝修房子, 這樣不可思議的事情有可能實現嗎?

建築產業化範疇內的內裝工業化, 裝修構配件由工廠生產,

出廠後運輸至現場完成基礎的組裝, 形成以產品為目標的訂貨、購貨、送貨流程, 這使裝修完全脫離了傳統的現場組織方式, 取而代之以工廠的流水線作業。

流水式的生產作業, 使裝修轉化為‘製造’, 使其如同組裝汽車一般, 張偉民表示這是十分有利的, “按照工廠化製造的方式, 能夠大大簡化生產過程, 進而避免缺陷、減少浪費、提高效益”。

工業製造的前提是規範和標準, 內裝工業化的實現, 需要怎樣的規範和標準?“所有的裝修過程都是客戶和設計師一起參與的, 如果不能滿足客戶個性化的內裝體系, 即不能適應市場, 因為市場需求的是個性化”, 在張偉民看來, 內裝的各個物品之間如果不能達到高度關聯性,

內裝行業在滿足客戶個性化需求時會遇到很多障礙, 這些障礙需要通過現場施工隊的手藝和師傅的技能來清除。

如果想像製造汽車一樣把內裝產業化, 就需要像設計汽車一樣設計內裝, 這其中存在著一定的難度。 “按照工業的做法, 汽車的設計過程有很長週期, 可以有無數次的試錯機會, 但內裝沒有”, 張偉民指出, “如何在沒有試錯機會的情況下, 把所有部件關聯起來, 這是擺在內裝工作人員面前的重大問題”。

打通管道, 建立一體化收納體系

如何實現內裝工業化系統?張偉民建議, 採用資訊化手段搭建內裝基礎體系, 強調方案設計與構成管理;設計資料、生產資料及安裝應用資料等關聯集成, 保證產品的整體性和資料傳遞的連貫性,

提升整體產品表現、品質及整個環節的效率。

據張偉民介紹, 目前內裝行業的資料可分為設計資料、生產資料、安裝應用資料三類。 實現內裝工業化, 首先要求設計資料和生產資料之間存在通道, 張偉民說:“由於內裝工業化資料維度寬泛, 如何搭建其中的資料關係, 較好地運用這個平臺, 是我們需要努力的環節。 ”

從客戶、門店、整裝房屋設計開始, 內裝工業化系統需要運用客戶管理及閘店訂單、3D設計、ERP管理等數個軟體, “所以, 實現內裝工業化系統, 第一個環節要打通所有的軟體體系”, 張偉民說, “在資料語言傳達及交互性上, 要實現時時對接、溝通”。

由於目前市場上的品牌種類多樣且規格差異大, 使工業化裝備很難得到統一。 針對現存的不不對位問題,張民偉認為需要建立一個標準體系,“內裝工業化中,一體化收納是很重要的”。由於大型、小型住宅都需要分割空間,所以解決室內空間的分割關係是重中之重,張偉民建議,行內人士要站在一體化收納體系的角度進行徹底的研究,“這是一個聯動問題,一定要從總體、內部的功能考量”。

公益設計

針對現存的不不對位問題,張民偉認為需要建立一個標準體系,“內裝工業化中,一體化收納是很重要的”。由於大型、小型住宅都需要分割空間,所以解決室內空間的分割關係是重中之重,張偉民建議,行內人士要站在一體化收納體系的角度進行徹底的研究,“這是一個聯動問題,一定要從總體、內部的功能考量”。

公益設計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