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摧毀太空梭的塑膠泡沫和解體的“哥倫比亞號”

喬善勳/文

看似不起眼的塑膠泡沫能造成多大損壞?事實上, 關鍵時刻足以摧毀一架太空梭。

“哥倫比亞”( Colombia)對於美國人而言, 意義非凡。

它最初可以追溯到18世紀, 羅伯特·格雷指揮的一艘帆船, 這也是繞行世界的第一艘美國籍帆船。 所以, 美國很多事物都喜歡用哥倫比亞來命名, 例如著名的“哥倫比亞大學”。 美國第一艘太空梭也以“哥倫比亞號”命名。

承載著美國航太光榮與夢想的哥倫比亞號卻沒有善終。 2003年2月1日, 執行STS-107任務的哥倫比亞號再入大氣層時發生事故, 在德州上空解體, 搭載的7名太空人罹難。 這距離挑戰者號發生爆炸僅過去17年。

什麼原因造成哥倫比亞號的悲劇呢?

2003年1月16日,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將要執行STS-107, 也即將發射第113次太空梭任務, 哥倫比亞號也將要迎來第28次飛行任務。 七名組員分別是布朗、赫斯本德、克拉克、喬拉、安德森、麥庫爾, 還有第一個進入太空的以色列人拉蒙。

由於種種原因, STS-107任務被NASA延遲了18次。 從安全程式上看, 太空梭和飛機一樣, 最危險的階段是起飛和降落的時候。 尤其是發射階段, 稍有不慎滿盤皆輸。 例如17年前挑戰者號就是發射途中發生爆炸事故。 哥倫比亞號組員嚴陣以待,

謹慎的對待升空程式。

圖1、太空梭起降示意圖

10點39分, 哥倫比亞號在萬眾矚目下順利點火, 龐大的發動機每半分鐘就要消耗一座標準泳池容量的燃料。 它很快便進入了MAX-Q階段, 此時大家都捏了一把汗。 幸運的是, 哥倫比亞號平穩的度過了最危險的時間。

哥倫比亞號還在加速向外太空飛去, 在4.3萬米高空, 它和助推器脫離。 發射八分鐘後, 哥倫比亞號關閉了主發動機, 他們平安進入既定軌道。

發射次日, NASA工程師在錄影中發現了不同尋常的一幕, 發射82秒後, 一個公事包大小的隔熱泡沫從燃料箱上掉落, 擊中了哥倫比亞號左翼的複合材料板上。 此時大家關注的焦點都在太空梭本身上, 根本沒有注意這個細節。

這, 也成為了阿克琉斯之踵, 為災難性的結局埋下了伏筆。

幾乎每次航天器發射都會有類似的泡沫塑料掉落, 通常情況下都不會造成嚴重後果。 NASA的主管開始評估掉落泡沫的影響, 他認為哥倫比亞號在返回後經過修復即可, 所以並未採取進一步措施。

圖2、哥倫比亞號發射瞬間

2月1日, 經過十七天的飛行, 太空人圓滿完成既定任務, 他們要回家了。 他們換上特製的宇航服, 用以抵抗返回時巨大的壓力。

8點15分, 哥倫比亞號在指揮長一系列的操作下, 進入了返回位置。 哥倫比亞號在時速2.8萬千米穿過大氣層時, 機翼的溫度能升至1400攝氏度, 外層的隔熱瓦是它唯一的“保護神”。摩擦產生的熱量和氣體映出橘紅色的光,當組員都在為即將重返地球而興奮時,危險悄然而至。

地面控制人員發現哥倫比亞號左側的四個溫度感測器突然失效,艙內其他情況看似都很正常,控制中心並未將這一情況告知,此時太空梭已經開始損壞。

哥倫比亞號的偵測器開始接二連三失效,控制中心的氣氛陡然緊張起來,突然他們和控制中心失去了聯繫。太空梭開始逐漸失效並解體,撕裂成數個碎片滑落天際。

控制中心仍不知道哥倫比亞號的具體情況,德州已經有目擊者報警,稱有空難事件發生。數分鐘後,NASA的工程師從電視上看到太空梭失事的畫面,控制中心也開啟善後程式。然而數百噸太空梭殘骸正從天空中不斷墜落,這也帶來極大的安全隱患。

圖3、哥倫比亞號,能隱約看到左翼碎片

午後,NASA正式公佈了哥倫比亞號空難的事實。接連兩次太空梭失事,給NASA聲譽和航太計畫造成重大打擊。事故發生三小時後,官方成了獨立的哥倫比亞號事故調查委員會(CAIB),委員會由退休的美國海軍上將哈樂德·蓋曼領銜。

CAIB的當務之急是要消除輿論的猜忌,眾所周知2001年“9·11”事件,讓大眾對航空安全風聲鶴唳,哥倫比亞號也會是恐怖分子的目標嗎?調查員事無巨細的查閱完安保記錄後,將恐怖分子的選項劃除了。

蓋曼要求調查組開始仔細研究哥倫比亞號返回時的每一個細節,他們發現太空梭失事前幾分鐘,回傳的資料出現異常,尤其是幾個故障前的感測器探測到了極高的溫度,這些感測器的均分佈在左側機翼的起落架附近。

調查員認為,這是由於太空梭產生的高溫氣體竄入了起落架艙,他們繼而得出結論,哥倫比亞號的外部蒙皮遭到破壞,尤其是蒙皮外的隔熱層失效。如果要證實調查員的猜測,他們還需要找到太空梭的飛行資料記錄儀,不同於“黑匣子”的地方在於,它並沒有堅固的保護殼。

圖4、太空梭外部燃料箱的泡沫

哥倫比亞號事故發生後的數月內,NASA組織起了最大規模的地面搜索行動,他們希望從殘骸中找到破解空難的線索。數萬名搜救隊員在德州和路易斯安那州展開了密集的搜索工作。在搜索殘骸時,一架直升機不幸墜機,搜索飛行員小朱爾斯·F·米爾和碎片搜索航空專家查理斯·克熱內克遇難,另外三人也因此受傷。

搜救隊員經過艱苦的工作,終於發現了飛行資料記錄儀,幸運的是它僅受輕傷。解析的資料顯示,太空梭的蒙皮出現破洞,位置不在起落架艙,而是在左側機翼前緣,而且這個洞口在重返大氣層前就已經存在。

大家此時才發覺到發射時,一塊脫落的泡沫塑料釀成了大禍。NASA調取發射時的錄影,並未清晰展現出哥倫比亞號受損的樣子。他們經過圖像增強技術處理發現,重約0.8千克的泡沫塑料以500千米的時速撞上了太空梭的左翼。

哥倫比亞號的機翼上覆蓋著隔熱片,這些由碳纖維製成的隔熱片能耐受零下160度的低溫和1650度的高溫,但其缺點則是不能增加結構的強度,遭受衝擊便一潰千里。為了驗證泡沫塑料的破壞力,他們特意採用同樣的隔熱片做衝擊實驗,由於每片隔熱片價值高達80萬美元,他們先測試了猜測的第六片。

調查員將塑膠泡沫加速並撞擊到隔熱片上,但這只造成了輕微的裂縫。隨後,調查員從飛行資料中發現,遭到破壞的是第八塊隔熱片,他們又開始了同樣的實驗。結果證實,一塊0.8千克重的塑膠泡沫,在隔熱片上留下了直徑25釐米的大洞!

實驗結果震驚了在場的所有人,也讓事故調查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圖5、塑膠泡沫留下了直徑約25釐米的大洞

2003年1月16日,哥倫比亞號升空時,燃料箱上脫落的一塊塑膠泡沫擊穿了太空梭的隔熱片。31日,哥倫比亞號在返回地球時,1400攝氏度的高溫氣體竄入洞口中。太空梭的左翼湧入4400攝氏度的氣流,並陸續摧毀了溫度感測器。

地面的目擊者開始看到有碎片脫落,失去防護的太空梭在高溫面前異常脆弱,左翼的內部結構亦遭破壞,進而導致系統性損壞。太空梭左翼受損失去平衡,強烈的搖擺機體逐漸散開,最終在德州上空解體。

調查員還有最後一個疑問,NASA知道哥倫比亞號上的破洞嗎?

事實上,NASA的工程師在發射次日便發現了異常,他們還向管理層申請,通過衛星拍攝哥倫比亞號在軌道上飛行時的照片,用以評估太空梭的受損情況,但是這一建議遭到了拒絕。

調查員發現,NASA的管理層拒絕調查的另一隱情是,擔心調查事件會延誤飛往國際空間站的重要任務。按照美國國會的要求,如果NASA不能按時完工國際空間站,他們就會削減預算並終止該計畫,這是他們最不願意看到的結果。NASA的管理層在施工進度和預算的雙重壓力下,選擇忽視這個問題。

調查員還有最後一個問題,如果NASA通過衛星圖片,得知哥倫比亞號機翼上破洞的消息,他們能挽救太空人的生命嗎?

理論上講,需要NASA加速發射另一架太空梭,太空人經過一系列的太空漫步進行移艙。雖然整個過程充滿了挑戰,但是這是挽救太空人的唯一辦法。可惜,這一切的希望都浪費在NASA管理層的漠視當中。

2003年8月26日,CAIB發佈了最終的調查結果。事故報告充滿了嚴厲批評的措辭,其中包括了繼續安全進行太空梭的計畫。

管理系統能否得到徹底貫徹執行,也是發射安全的重要保障。NASA的主管也深刻認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並承諾予以檢討和修正。隨後NASA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工程,並鼓勵各級員工對安全建言獻策。他們也增加了發射的錄影機位,並通過衛星拍攝太空梭的詳細照片。

圖6、STS-107行動的成員,從左至右分別是:Brown, Husband, Clark,Chawla, Anderson, McCool, Ramon

由於巨大的風險性,NASA在2011年7月21日終結了太空梭計畫。美國阿特蘭蒂斯號太空梭在甘迺迪中心著陸,完成了美國太空梭項目第135次,也是最後一次飛行。

航空之家 在這裡,讀懂航空

外層的隔熱瓦是它唯一的“保護神”。摩擦產生的熱量和氣體映出橘紅色的光,當組員都在為即將重返地球而興奮時,危險悄然而至。

地面控制人員發現哥倫比亞號左側的四個溫度感測器突然失效,艙內其他情況看似都很正常,控制中心並未將這一情況告知,此時太空梭已經開始損壞。

哥倫比亞號的偵測器開始接二連三失效,控制中心的氣氛陡然緊張起來,突然他們和控制中心失去了聯繫。太空梭開始逐漸失效並解體,撕裂成數個碎片滑落天際。

控制中心仍不知道哥倫比亞號的具體情況,德州已經有目擊者報警,稱有空難事件發生。數分鐘後,NASA的工程師從電視上看到太空梭失事的畫面,控制中心也開啟善後程式。然而數百噸太空梭殘骸正從天空中不斷墜落,這也帶來極大的安全隱患。

圖3、哥倫比亞號,能隱約看到左翼碎片

午後,NASA正式公佈了哥倫比亞號空難的事實。接連兩次太空梭失事,給NASA聲譽和航太計畫造成重大打擊。事故發生三小時後,官方成了獨立的哥倫比亞號事故調查委員會(CAIB),委員會由退休的美國海軍上將哈樂德·蓋曼領銜。

CAIB的當務之急是要消除輿論的猜忌,眾所周知2001年“9·11”事件,讓大眾對航空安全風聲鶴唳,哥倫比亞號也會是恐怖分子的目標嗎?調查員事無巨細的查閱完安保記錄後,將恐怖分子的選項劃除了。

蓋曼要求調查組開始仔細研究哥倫比亞號返回時的每一個細節,他們發現太空梭失事前幾分鐘,回傳的資料出現異常,尤其是幾個故障前的感測器探測到了極高的溫度,這些感測器的均分佈在左側機翼的起落架附近。

調查員認為,這是由於太空梭產生的高溫氣體竄入了起落架艙,他們繼而得出結論,哥倫比亞號的外部蒙皮遭到破壞,尤其是蒙皮外的隔熱層失效。如果要證實調查員的猜測,他們還需要找到太空梭的飛行資料記錄儀,不同於“黑匣子”的地方在於,它並沒有堅固的保護殼。

圖4、太空梭外部燃料箱的泡沫

哥倫比亞號事故發生後的數月內,NASA組織起了最大規模的地面搜索行動,他們希望從殘骸中找到破解空難的線索。數萬名搜救隊員在德州和路易斯安那州展開了密集的搜索工作。在搜索殘骸時,一架直升機不幸墜機,搜索飛行員小朱爾斯·F·米爾和碎片搜索航空專家查理斯·克熱內克遇難,另外三人也因此受傷。

搜救隊員經過艱苦的工作,終於發現了飛行資料記錄儀,幸運的是它僅受輕傷。解析的資料顯示,太空梭的蒙皮出現破洞,位置不在起落架艙,而是在左側機翼前緣,而且這個洞口在重返大氣層前就已經存在。

大家此時才發覺到發射時,一塊脫落的泡沫塑料釀成了大禍。NASA調取發射時的錄影,並未清晰展現出哥倫比亞號受損的樣子。他們經過圖像增強技術處理發現,重約0.8千克的泡沫塑料以500千米的時速撞上了太空梭的左翼。

哥倫比亞號的機翼上覆蓋著隔熱片,這些由碳纖維製成的隔熱片能耐受零下160度的低溫和1650度的高溫,但其缺點則是不能增加結構的強度,遭受衝擊便一潰千里。為了驗證泡沫塑料的破壞力,他們特意採用同樣的隔熱片做衝擊實驗,由於每片隔熱片價值高達80萬美元,他們先測試了猜測的第六片。

調查員將塑膠泡沫加速並撞擊到隔熱片上,但這只造成了輕微的裂縫。隨後,調查員從飛行資料中發現,遭到破壞的是第八塊隔熱片,他們又開始了同樣的實驗。結果證實,一塊0.8千克重的塑膠泡沫,在隔熱片上留下了直徑25釐米的大洞!

實驗結果震驚了在場的所有人,也讓事故調查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圖5、塑膠泡沫留下了直徑約25釐米的大洞

2003年1月16日,哥倫比亞號升空時,燃料箱上脫落的一塊塑膠泡沫擊穿了太空梭的隔熱片。31日,哥倫比亞號在返回地球時,1400攝氏度的高溫氣體竄入洞口中。太空梭的左翼湧入4400攝氏度的氣流,並陸續摧毀了溫度感測器。

地面的目擊者開始看到有碎片脫落,失去防護的太空梭在高溫面前異常脆弱,左翼的內部結構亦遭破壞,進而導致系統性損壞。太空梭左翼受損失去平衡,強烈的搖擺機體逐漸散開,最終在德州上空解體。

調查員還有最後一個疑問,NASA知道哥倫比亞號上的破洞嗎?

事實上,NASA的工程師在發射次日便發現了異常,他們還向管理層申請,通過衛星拍攝哥倫比亞號在軌道上飛行時的照片,用以評估太空梭的受損情況,但是這一建議遭到了拒絕。

調查員發現,NASA的管理層拒絕調查的另一隱情是,擔心調查事件會延誤飛往國際空間站的重要任務。按照美國國會的要求,如果NASA不能按時完工國際空間站,他們就會削減預算並終止該計畫,這是他們最不願意看到的結果。NASA的管理層在施工進度和預算的雙重壓力下,選擇忽視這個問題。

調查員還有最後一個問題,如果NASA通過衛星圖片,得知哥倫比亞號機翼上破洞的消息,他們能挽救太空人的生命嗎?

理論上講,需要NASA加速發射另一架太空梭,太空人經過一系列的太空漫步進行移艙。雖然整個過程充滿了挑戰,但是這是挽救太空人的唯一辦法。可惜,這一切的希望都浪費在NASA管理層的漠視當中。

2003年8月26日,CAIB發佈了最終的調查結果。事故報告充滿了嚴厲批評的措辭,其中包括了繼續安全進行太空梭的計畫。

管理系統能否得到徹底貫徹執行,也是發射安全的重要保障。NASA的主管也深刻認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並承諾予以檢討和修正。隨後NASA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工程,並鼓勵各級員工對安全建言獻策。他們也增加了發射的錄影機位,並通過衛星拍攝太空梭的詳細照片。

圖6、STS-107行動的成員,從左至右分別是:Brown, Husband, Clark,Chawla, Anderson, McCool, Ramon

由於巨大的風險性,NASA在2011年7月21日終結了太空梭計畫。美國阿特蘭蒂斯號太空梭在甘迺迪中心著陸,完成了美國太空梭項目第135次,也是最後一次飛行。

航空之家 在這裡,讀懂航空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