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金庸先生筆下的“少爺”

[摘要]金庸在他十五部小說中, 確是塑造出大批的“銀樣鑞槍頭”一般的人物。 這些人的共同點, 是共用著一個“少爺”(“二代”)的身份, 都是某位或富或貴或既富且貴的“老爺”的兒子。

慕容複, 1997年電視劇《天龍八部》, (圖源於網路)

慕容複、衛璧等人物讓金庸寫得很是不堪, 應該不是因為他們是書中某位女孩子的“表哥”的緣故, 更與金庸對自己表哥徐志摩的觀感全然無干。

金庸在他十五部小說中, 確是塑造出大批的“銀樣鑞槍頭”一般的人物。 這些人的共同點, 是共用著一個“少爺”(“二代”)的身份, 都是某位或富或貴或既富且貴的“老爺”的兒子。

有一段時間, 在整個世界, 興起一股“反富”的潮流, 擁有大量財富被視為恥辱, 乃至罪惡, 當時很多的主義、思想, 都有如此傾向。 這種思潮, 對金庸是有影響的, 表現在他的小說中, 幾乎所有的“少爺”, 無論開始如何風光, 到了末了, 皆現出一副“衰”樣。

金庸第一部小說《書劍恩仇錄》的主人公, 海甯陳閣老的“三少爺”陳家洛, 還是往“正面人物”的方向塑造的, 這是特例。 從第二部《碧血劍》開始, 金庸小說中的“少爺”, 就沒幾個不“衰”的了。

金庸小說中, 總共有三十幾位“少爺”, 形象比較正面的, 僅有半個拖雷、半個陸冠英、半個陳家洛、半個沐劍聲, “整個兒好”(韋小寶語)的, 只有一個段譽。

金庸醜化了“少爺”, 古龍則美化了“少爺”這一職業。

金庸自己也是“少爺”出身, 他筆下的“少爺”形象卻很是不堪, 多少有一點自我惕勵的意思:我不要做這樣的人!在一次訪談中, 金庸說:“我比較喜歡外表看起來傻傻其實很聰明那一型的, 我不喜歡張揚招搖的男人。 ”而金庸小說中的“少爺”, 共同點就是“張揚招搖”。

古龍的父親是國軍高級將領, 古龍本來是有做“少爺”的資格的, 卻因父母婚變, 沒做成, 幼年少年的古龍很吃了些苦。 古龍筆下的“少爺”們, 例如李尋歡、謝曉峰, 卻是美得不得了。

當金庸的少年和青年時期, 在全世界, 相信並宣傳“富裕可恥”的人們中, 半數以上都是富貴人家出身的大少爺或大小姐, 金庸亦然。 海甯查氏家世清貴, 金庸一家財產不少, 令金庸很有一點“原罪”意識,

從他晚年所寫回憶性散文《月雲》看得出:“全中國的地主幾千年來不斷迫得窮人家骨肉分離、妻離子散, 千千萬萬的月雲偶然吃到一條糖年糕就感激不盡……宜官想到時常常會掉眼淚, 這樣的生活必須改變。 ”金庸的父親, 年輕時自然更是少爺了, “田地是祖上傳下來的”, 似乎身上也有不少的大少爺脾氣。 金庸說:“我年紀很小的時候, 十三四歲就覺得父親沒用。 ”

金庸寫第一部小說《書劍恩仇錄》時, 未必有意要把主人公陳家洛寫得很“沒用”, 但寫出來的結果, 陳家洛不是很“有用”。 後來, 金庸一路寫下去, “少爺”們就一路“沒用”下去。 在金庸“封筆”之作的《鹿鼎記》中, 那兩位大少爺, 鄭克塽與歸鐘, 便極天下“沒用”之大觀, 集世間“沒用”之大成。

金庸小說中的“少爺”們,

整體形象之糟糕, 與金庸的表哥徐志摩應該沒什麼關係——徐志摩沒這麼重要, 倒是很可能(不自覺地)折射了出金庸對父親長久以來那份的怨懟之情。

萬圭、衛璧、石中玉這三位“少爺”, 名字中都有一“玉”。 金庸給他們取如此好名, 恐怕不是出於好意, 而隱隱嘲諷他們的“金玉其外, 敗絮其中”。

《連城訣》中, “鄉下人”狄雲, 對戰荊州城萬家大少爺萬圭。 萬圭武功高過狄雲, 但“他自幼嬌生慣養, 劍法雖練得不錯, 這般拚命的惡鬥究竟從未經歷過, 心中一怕, 劍招便見散亂”。

《倚天屠龍記》中, 衛璧大少爺也被當時正在朱家甘為傭僕的張無忌折斷了手臂。

《射雕英雄傳》中, “講到武功, 那公子(楊康)實是稍勝一籌, 但郭靖拚著一股狠勁,

奮力劇戰……在他內心, 一向便是六字真言:‘打不過, 加把勁。 ’……小王爺給他纏住了狠拚爛打, 早已沒了鬥志……”

都是些“沒用”的東西!

金庸在他的小說中, 對這批“銀樣鑞槍頭”式的人物的鄙視、厭棄, 與他在1941年所寫《人比黃花瘦》中透露出的情緒, 是一致的。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