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警惕!白光內鏡下可能漏診的胃低分化癌

與大家分享我們對胃低分化癌的認識和心得。

作者丨周慧 宛新建

來源丨華亭論鏡

胃低分化癌具有侵襲力強, 病程進展快, 惡性程度高的特點。 早期多數患者無明顯症狀或僅有類似潰瘍病的上消化道症狀。 如果此階段沒有及時就診, 到出現明顯的症狀如腹痛和體重減輕時, 常常已至進展期。 進展期胃低分化癌在臨床上傾向於彌漫性浸潤。 發現較遲時, 一旦發生轉移和擴散, 則意味著患者從此失去治癒的機會。

除了無症狀人群篩查率的不同外, 早期胃癌檢出率的差異與內鏡醫師的早癌診斷能力有很大關係。

與進展期胃癌相比, 早期胃癌內鏡下形態有明顯的不同;而相對於分化型的胃癌, 早期低分化型胃癌的內鏡下表現更為隱蔽、更易漏診。 在日常內鏡工作中, 內鏡醫師拿到的最初的武器絕大多數是白光內鏡。 因此如果內鏡醫生對早期胃低分化型癌的認識不足, 可能會導致病人失去寶貴的最佳治療期。

以下分類介紹幾例在日常白光內鏡檢查時可能漏診的胃低分化癌, 由此與大家分享我們對胃低分化癌的認識和心得。

一、淺表、邊界不清晰的粘膜發紅/發白不容忽視

病例1. 患者, 男 40歲

20160601:活檢病理:胃竇印戒細胞癌。

20160618:胃癌根治術後病理:胃竇小彎側印戒細胞癌, 腫瘤範圍0.5X0.2cm, 局限於粘膜固有層, 脈管內癌栓及神經侵犯(-), 淋巴結癌轉移(-)。

病例2. 患者, 男性, 69歲

20170523:活檢病理:胃竇前壁差粘附性癌。

20170525:胃癌根治術後病理:胃角早期胃癌, 淺表潰瘍型1.5x1.2x0.1cm,印戒細胞癌, 侵犯固有層未達粘膜肌, 脈管和神經侵犯(-), 淋巴結轉移(-)。

評析:此類淺表型病變, 粘膜發白、或紅白相間(發紅少見), 有時病變界限不清晰, 而周邊不伴萎縮和腸化的粘膜背景, 此時需警惕低分化癌可能, 需精准活檢。

二、不平整、發紅/發白的粘膜需多次、深挖活檢

病例1. 患者, 男性, 51歲

20150508:活檢病理:胃竇(4塊), 其中3塊胃粘膜慢性炎伴活動, 最小一塊局灶表面腺上皮高級別上皮內瘤變(組織表淺), 臨床如疑惡性, 建議重取送檢!

20150525:複查胃鏡檢查, 活檢(4塊)病理:胃竇腺癌, 有印戒細胞癌成分。

20150616:遠端胃大部切除術後病理:胃竇體交界處腺癌, 癌灶為淺表凹陷型, 範圍約1x1cm, 中-低分化, 伴有印戒細胞癌成分, 浸潤至粘膜下層, 脈管內找見少量癌栓,

神經侵犯(-), 幽門下淋巴結(1/8)見癌轉移。

病例2. 患者, 女性, 53歲

20160923:活檢病理:竇體交界處粘膜慢性炎伴活動, 局灶區固有肌層內平滑肌增生。

20161028:活檢病理:胃竇體交界處粘膜高級別上皮內瘤變。

20161115:遠端胃切除術後病理:胃體前壁凹陷性早期胃癌, 面積約1.2X1.0cm, 低分化腺癌, 部分為印戒細胞癌,腫瘤組織浸潤至粘膜下層,脈管內見癌浸潤,神經癌浸潤(-),小彎側淋巴結、賁門右淋巴結、胃左淋巴結癌轉移(+)。

病例3. 患者,女性,52歲

該患者于2015-2016因反復“消化道出血”、“中上腹痛”做了3次胃鏡,均無陽性發現。

20161230活檢病理:胃體下部前壁:見異型上皮樣細胞。免疫組化輔助診斷:胃體下部前壁低分化癌,部分為印戒細胞癌。

20160126:胃癌根治術後病理:胃體前壁近小彎側潰瘍型低分化腺癌,腫瘤大小1.5x1.3x0.8cm,浸潤胃壁深肌層,小神經束枝見癌侵犯,脈管癌侵犯(-),淋巴結轉移(-)。

評析:1.胃粘膜發白或紅白相間,邊界欠清,常提示低分化癌。2.充氣、吸氣時病變處胃壁柔軟度欠佳,病變整體隆起,粘膜顯著凹陷(III型或IIc型+III型),凹陷處明顯隆起,皺襞集中伴隆起,常提示病灶有粘膜下深浸潤(>SM2)。3.病變界限常不清晰時,需多取活檢;如活檢陰性而又認為病灶高度可疑,需再次深挖活檢;如多次活檢陰性,亦需密切隨訪。

三、潰瘍型病變治療後需複查並於潰瘍面取活檢

病例1. 患者,女性,64歲

20161102活檢病理:胃角粘膜慢性萎縮性炎伴腸化,灶性腸化腺體低級別上皮內瘤變。

20170418:再次複查活檢病理:胃角淺表粘膜腺體不典型增生,並見少量印戒樣異型細胞,傾向粘膜內印戒細胞癌。

病例2. 患者,男性,50歲

20150817:活檢病理:胃角慢性非萎縮性胃炎伴活動,少量淺表腺體輕度不典型增生,並見炎性壞死滲出,符合潰瘍改變。

20160804::活檢病理:胃角低分化腺癌,有印戒細胞成分,建議免疫組化檢查。

20160823:胃癌根治術後病理:胃竇小彎側早期胃癌,呈凹陷型低分化腺癌,大部分(約60%)為印戒細胞癌,腫瘤範圍約2 x 1.8cm,大部分局限於粘膜內,局灶浸潤粘膜肌,尚未穿透,神經及脈管侵犯(-),淋巴結轉移(-)。

病例3. 患者,男性,57歲

20170525:活檢病理:胃角粘膜慢性炎伴活動、糜爛。

20170414:活檢病理:胃角粘膜慢性炎伴活動,其中一塊粘膜內見肉芽樣組織,另見極性炎性滲出物

20170717:活檢病理:胃角粘膜間質中見印戒樣異型細胞,不除外印戒細胞癌。

評析:以上三例胃角癌變提示,胃角潰瘍性病變,雖病理活檢陰性,治療後需及時複查。治療後病變處如仍長期充血、糜爛、遷延不愈,基底面凹凸不平整,此時取活檢需在潰瘍面而非潰瘍周邊粘膜(注意避開壞死組織)。

病例4. 患者,男,79歲

20160429:活檢病理:賁門粘膜慢性炎,伴局灶腺上皮輕度異型增生。請複查!

20160513:複查胃鏡活檢病理:胃體上部炎症壞死滲出組織內查見游離的核異型腺體,符合低級別上皮內瘤變,建議密切隨訪。

20161020:活檢病理:賁門粘膜慢性炎,部分腺體中-重度異型增生(上皮內瘤變)。

2016-10-27 ESD病理:賁門中-低分化腺癌,部分為粘液腺癌,脈管內未見癌栓,兩側切緣未見腫瘤組織,基底切緣可見癌組織。

2016-11-23 追加胃癌根治術後病理:賁門部粘膜慢性炎伴潰瘍、壞死肉芽組織形成、異物巨細胞反應,少量腺體伴低級別上皮內瘤變,脈管及神經腫瘤侵犯(-),淋巴結轉移(-)。

評析:此病人在2016年4月到2016年10月短短半年隨訪期間,賁門粘膜從局灶輕度異型增生,到部分腺體中-重度異型增生,及至最終的癌變,符合粘液腺癌的易浸潤和早轉移的生物學特性。因此癌前病變的高危患者需密切隨訪,精准活檢,及時治療。考慮到ESD病理為低分化腺癌,且基底切緣側可見癌組織,我們及時追加了外科手術。

部分為印戒細胞癌,腫瘤組織浸潤至粘膜下層,脈管內見癌浸潤,神經癌浸潤(-),小彎側淋巴結、賁門右淋巴結、胃左淋巴結癌轉移(+)。

病例3. 患者,女性,52歲

該患者于2015-2016因反復“消化道出血”、“中上腹痛”做了3次胃鏡,均無陽性發現。

20161230活檢病理:胃體下部前壁:見異型上皮樣細胞。免疫組化輔助診斷:胃體下部前壁低分化癌,部分為印戒細胞癌。

20160126:胃癌根治術後病理:胃體前壁近小彎側潰瘍型低分化腺癌,腫瘤大小1.5x1.3x0.8cm,浸潤胃壁深肌層,小神經束枝見癌侵犯,脈管癌侵犯(-),淋巴結轉移(-)。

評析:1.胃粘膜發白或紅白相間,邊界欠清,常提示低分化癌。2.充氣、吸氣時病變處胃壁柔軟度欠佳,病變整體隆起,粘膜顯著凹陷(III型或IIc型+III型),凹陷處明顯隆起,皺襞集中伴隆起,常提示病灶有粘膜下深浸潤(>SM2)。3.病變界限常不清晰時,需多取活檢;如活檢陰性而又認為病灶高度可疑,需再次深挖活檢;如多次活檢陰性,亦需密切隨訪。

三、潰瘍型病變治療後需複查並於潰瘍面取活檢

病例1. 患者,女性,64歲

20161102活檢病理:胃角粘膜慢性萎縮性炎伴腸化,灶性腸化腺體低級別上皮內瘤變。

20170418:再次複查活檢病理:胃角淺表粘膜腺體不典型增生,並見少量印戒樣異型細胞,傾向粘膜內印戒細胞癌。

病例2. 患者,男性,50歲

20150817:活檢病理:胃角慢性非萎縮性胃炎伴活動,少量淺表腺體輕度不典型增生,並見炎性壞死滲出,符合潰瘍改變。

20160804::活檢病理:胃角低分化腺癌,有印戒細胞成分,建議免疫組化檢查。

20160823:胃癌根治術後病理:胃竇小彎側早期胃癌,呈凹陷型低分化腺癌,大部分(約60%)為印戒細胞癌,腫瘤範圍約2 x 1.8cm,大部分局限於粘膜內,局灶浸潤粘膜肌,尚未穿透,神經及脈管侵犯(-),淋巴結轉移(-)。

病例3. 患者,男性,57歲

20170525:活檢病理:胃角粘膜慢性炎伴活動、糜爛。

20170414:活檢病理:胃角粘膜慢性炎伴活動,其中一塊粘膜內見肉芽樣組織,另見極性炎性滲出物

20170717:活檢病理:胃角粘膜間質中見印戒樣異型細胞,不除外印戒細胞癌。

評析:以上三例胃角癌變提示,胃角潰瘍性病變,雖病理活檢陰性,治療後需及時複查。治療後病變處如仍長期充血、糜爛、遷延不愈,基底面凹凸不平整,此時取活檢需在潰瘍面而非潰瘍周邊粘膜(注意避開壞死組織)。

病例4. 患者,男,79歲

20160429:活檢病理:賁門粘膜慢性炎,伴局灶腺上皮輕度異型增生。請複查!

20160513:複查胃鏡活檢病理:胃體上部炎症壞死滲出組織內查見游離的核異型腺體,符合低級別上皮內瘤變,建議密切隨訪。

20161020:活檢病理:賁門粘膜慢性炎,部分腺體中-重度異型增生(上皮內瘤變)。

2016-10-27 ESD病理:賁門中-低分化腺癌,部分為粘液腺癌,脈管內未見癌栓,兩側切緣未見腫瘤組織,基底切緣可見癌組織。

2016-11-23 追加胃癌根治術後病理:賁門部粘膜慢性炎伴潰瘍、壞死肉芽組織形成、異物巨細胞反應,少量腺體伴低級別上皮內瘤變,脈管及神經腫瘤侵犯(-),淋巴結轉移(-)。

評析:此病人在2016年4月到2016年10月短短半年隨訪期間,賁門粘膜從局灶輕度異型增生,到部分腺體中-重度異型增生,及至最終的癌變,符合粘液腺癌的易浸潤和早轉移的生物學特性。因此癌前病變的高危患者需密切隨訪,精准活檢,及時治療。考慮到ESD病理為低分化腺癌,且基底切緣側可見癌組織,我們及時追加了外科手術。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