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信訪實質是個道德失衡問題 而非法律缺陷

信訪實質是個道德失衡問題 而非法律缺陷

2017年09月06日02:30 證券時報

【飛言走筆】

應該大力鼓勵在外務工人員中的年輕人, 回鄉競選村官,

以青年新鮮血液, 替換當前暮氣, 改變個別基層無為、混天度日的現狀。

周鵬飛

我的同鄉前輩嚴強華老師目前正在湖北某村扶貧, 村子裡有一個上訪戶, 在他下去扶貧的這幾個月中, 已經兩次跑到北京去信訪, 就是懷疑他們村村長在修大廣高速征地補償時, 貪污了錢, 鎮裡調查已有結論:舉報不實。 但她不服, 懷疑官官相護, 毅然上訪。 如今村長早下臺了, 鎮裡幹部也換了好幾屆, 但她依然不依不饒, 前前後後十年, 有空就進京, 為了安撫她, 村裡和鎮裡耗費了本來就捉襟見肘的財政資金, 已經成了當地的維穩之難。

在我們縣城, 我經常看到一個中年男子, 舉著一杆巨大的國旗, 在正街四處遊蕩;還有一個人, 每天什麼事也不做,

只要是工作日, 差不多天天上午往縣委大院跑, 軟磨硬泡就跟朝九晚五上班一樣;還有一個民辦教師, 纏鬧十年終於逼得政府把他改成公辦, 還補發了工資, 但他的能力上不了講臺, 於是為要求政府給他安排一個拿錢不教書的輕省活兒而繼續上訪;還有個婦女為換宅基地的事帶著孩子上訪十幾年, 縣裡截訪花費的錢遠超給她蓋房的錢。 更可歎的是, 她的一個女兒在上訪中長大, 已經變成小偷。

這些人就是基層的信訪群體的基本面貌。 除了極少數人真的是有冤無處申訴, 大部分都是愛鑽牛角尖的“扭筋子”, 他們的心裡面沒有是非只有氣, 無論用什麼手段, 非要把這口氣出了。

信訪, 本是一項政府的司法救濟,

借信訪管道修補這個國家因為法制體系不完善造成的種種漏洞, 如今這項德政已經越來越變得面目全非, 上上下下無不怨聲載道, 信訪者埋怨他毫無效力, 基層政府在信訪考核的壓力下也輾轉反側, 法律界呼籲以法律管道取代信訪管道的呼聲也越來越大!

但信訪制度真的是取消了, 就皆大歡喜了嗎?我深深贊同我的一個基層幹部朋友的話:如果維繫現在的信訪制度, 基層的維穩費用越來越高, 參與信訪的鄉村群眾會越來越多;如果廢除了現在的信訪制度, 那基層無法無天、民冤難申的情況就更加令人髮指了。 廢與不廢間, 讓人千萬難!

但以我在鄉村的生活經歷來講, 信訪壓力越來越大, 信訪群體越來越大,

跟信訪制度存廢其實並無關聯, 而是與鄉間缺乏主事人, 沒有可以裁斷是非的中正, 沒有讓人服其德行的耆老。 鄉鄰之間雞毛蒜皮的小事, 動輒互相鬥毆, 爭鬥不過就四處上訪, 這才是信訪難題的核心所在。

鄉下的老人講過一句很精到的話:王法如爐, 民如草。 解決信訪難題, 要讓民眾敬畏法律, 要讓他們也服從道德, 如果做不到這兩點, 法不必畏, 德不必遵, 會哭的孩子有奶吃, 會鬧的訪民越能如願, 這樣的典型越多, 民風越頹敗, 信訪的群體自然越大。

古代的鄉村中, 有三老, 有族長這樣的傳統權威, 村民之間矛盾衝突不必通過官府, 直接找這些人公正裁斷, 矛盾自然化解。 如今鄉村巨變, 再重走老路, 已經無路可走, 要開闢新路,

還是要從道德著眼。

首先, 樹正面典型。 這是立竿見影的做法。 農村這些年來大家羡慕的典型, 是會賺錢的, 至於是正道來的還是坑蒙拐騙來的, 誰也不在乎。 只有把農村那些做人體面、講究私德的家庭和個人樹立成典型, 扭轉社會以功利為尚、笑貧不笑娼的風氣, 讓鄉民們普遍把纏訪鬧訪的行為當做一種敗壞門風的醜事, 形成這樣的道德壓力, 才能從基本上遏制信訪問題的蔓延。

其次是基層政府要把施政的重心從招商引資上轉向基層治理。 目前村鎮幹部許多人在崗多年, 暮氣沉沉, 鄉願氣息濃厚, 凡事和稀泥, 遇到事情就躲, 樂得做個好好先生、太平村官。 這種因循保守的基層人員, 德不足以服眾, 才不足以立威, 在鄉村中起不到精神砥柱、道德權威的作用。政府應該大力鼓勵在外務工人員中的年輕人,回鄉競選村官,以青年新鮮血液,替換當前暮氣,改變個別基層無為、混天度日的現狀;與樹立遵德守禮的家庭典型雙管齊下,一定可以扭轉民風,從根本上對信訪問題來一個釜底抽薪。

(作者系武漢文化觀察人士)

在鄉村中起不到精神砥柱、道德權威的作用。政府應該大力鼓勵在外務工人員中的年輕人,回鄉競選村官,以青年新鮮血液,替換當前暮氣,改變個別基層無為、混天度日的現狀;與樹立遵德守禮的家庭典型雙管齊下,一定可以扭轉民風,從根本上對信訪問題來一個釜底抽薪。

(作者系武漢文化觀察人士)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