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喜迎十九大|潛山縣這個偏遠的小村莊,為何能引起省委書記的關注?

近日, 省委書記李錦斌作出重要批示:“黃鋪村堅持以黨建促發展, 踐行新理念, 選准當家人, 用活傳家寶, 引領新風尚, 走出了黨建引領發展的‘黃鋪模式’。 ”一個偏遠的小村莊, 為何能引起省委書記的關注?

9月4日, 記者來到我市潛山縣黃鋪鎮黃鋪村, 探訪該村如何從當初人心渙散、負債累累的“問題村”向一個經濟富足、鄉風和諧的“明星村”蝶變的故事。

1

“問題村”變“明星村”

初秋時節, 走進潛山縣黃鋪鎮黃鋪村, 這裡坡穀蔥郁河塘清澈、輕車慢道環繞田園、白牆灰瓦院落整齊、硬化道路通組到戶、村民富足和諧安逸、幹部群眾同心同向, 無不展現出華麗“蝶變”。

“這個地方原來是‘天晴一塊銅, 下雨一坨濃’, 路是沒法走, 到處黃泥巴。 ”潛山縣黃鋪鎮黃鋪村老黨員郝中安這樣對記者說, 從村裡這幾年的變化來看, 首先便是道路修通了, 黃鋪村範圍內, 條條道路都硬化連通;從人居環境上來說, 面貌大為一新, 各個小村民組都進行了整治;從水利建設上來說, 塘、堰、溝渠都在局部地開展整治;而從發展上來說, 黃鋪村抓住了丘陵地區特色, 宜什麼種什麼, 新興產業上的葡萄園、桑園等果林園區, 這些都是有利於支撐後期發展的動力。

村民葛愛華在上海務工了十幾年, 以前村莊在他的印象裡就是貧窮髒亂的樣子, 如今, 這裡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原來家鄉給我的感覺就是落後, 資訊不通, 現在則是一個在大上海務工十幾年的人都想回來的地方, 因為這邊生活感覺很愜意,

生活壓力很小, 農民們的生活很滿足, 也很幸福。 不僅有娛樂、有休閒, 還有可以讓大家探討學習的圖書館, 那裡面有太多適合咱們農民發展的農業知識。 ”

2

黨建“鋪”就小康路

黃鋪村位於天柱山南麓, 是潛山縣的一個丘陵村, 總面積21.5平方公里。 早在2005年, 該村由分屬3個鄉鎮的3個村撤並而成, 共轄64個村民組1812戶7238人。 合村之初, 這個村僅帳面負債就多達149萬元, 沒有任何經營性資產。

黃鋪村經委會主任郝漢青告訴記者, 剛並村時, 黃鋪就流傳著“田難興、地懶問, 不行出去混一混”的順口溜, 村裡老百姓普遍存在得過且過的思想, 各掃門前雪, 各過各的小日子。 有的村民“腳踩西瓜皮、滑到哪算哪”, 甚至有人沉迷於打麻將、推牌九, 缺少脫貧致富的精神頭。

經過十多年的努力, 現如今, 愛村護村建村成為了村民們的自覺行動, 向能人看齊家家思富致富謀新路、向“五好”家庭看齊家家崇尚美德樹新風, 百姓精神面貌發生了脫胎換骨的變化。

不僅如此, 該村現在還擁有固定資產2300多萬元, 經營資產1100多萬元,已經成為小有名氣的富裕村。由於村裡有錢了,每年通過項目資金,包括村裡自籌資金,投入基礎設施建設包括美麗鄉村建設,都在1000多萬元。

“近幾年,黃鋪村由過去的負債村變成現在的明星村,主要得益於他們堅持以基層黨組織標準化建設為抓手,以建強村黨組織為根本,引領推動農村的改革發展,其動力源泉就是選對了書記、建強了組織、發揮了作用,解放了農村的生產力。”潛山縣黃鋪鎮黨委書記徐海洋告訴記者。

3

好制度煥發活力

“三會一課”等組織生活制度,是思想建黨和制度治黨的“傳家寶”。參加“三會一課”等組織生活,如今已經成為黃鋪村黨員、幹部的自覺和習慣。

在黃鋪村禮堂,該村十二年如一日,雷打不動地堅持“三會一課”等制度。十二年來,黃鋪村大事兒不出村,小事兒不出組,工作都在會場上講出來,問題都在會上解決掉。

2005年,黃鋪村合村之初村裡負債多、環境差、人心散,幹群普遍缺少幹事創業的精神。“我們執行‘三會一課’制度,說實話也是被逼出來的,當時很多黨員身份意識不強,群眾人心不齊,決定的事往往執行不了。我們村兩委商議後決定要把‘三會一課’這個制度法寶請出來,通過制度來打開幹群心結,凝聚人心。”黃鋪村黨委書記王紹南告訴記者。

黃鋪村黨員郝中安對此深有感悟,“村裡‘三會一課’制度是常抓不懈,風雨無阻的。通過學習,我們黨員的思想覺悟大大提高了。從咱們的這個會風來說,說八點半開會就八點半到場。從思想境界來說,當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相衝突的時候,黨員個人的利益讓道於集體的利益。”

通過真刀真槍的思想交鋒,黨員的身份意識回來了,黨性觀念也強了起來。

4

好模式推動發展

“黃鋪村之所以發生這些變化,關鍵是在堅持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基礎上,緊緊圍繞實現共同富裕,堅持走‘村社一體、村企共建’的發展之路。”黃鋪村黨委書記王紹南說。

早在2006年,黃鋪村在推進3個千畝林業基地專案中,村幹部帶領群眾自己當工人,苦幹三個月,為村集體創收70萬元,掘得了“第一桶金”。“這種把群眾組織起來,變單打獨鬥為抱團發展的法子讓大家嘗到了甜頭。”王紹南告訴記者,在這之後大家幹勁倍增,之後的幾年,村裡發動群眾,通過承攬工程、提供勞務等方式,不僅徹底還清了債務,還實現了集體盈餘。2012年,黃鋪村成立錦繡農業專業合作社,由村集體注資580萬元,全村1812戶全部加入,通過規模化發展,帶動群眾“組團”闖市場。

該村還把土地集中起來,變分散經營為集約發展。黃鋪村結合美麗鄉村建設,及時編制“雙環並舉”發展規劃,將整個村域劃分為內環、外環,內環打造新型農村社區,外環分片建設特色產業示範區。目前,全村土地流轉面積達1.5萬畝,占總面積64%,超過1/4的勞動力在村內農林公司、家庭農場等就近就業。

“農村要快速發展,就必須把群眾、農業企業、專業合作社等主體的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王紹南說,2010年,以村集體為主體,申報成立了錦繡家園農林有限責任公司。公司以村“兩委”為理事、村書記為董事長、村民代表為股東、全體村民為股民,經營管理村集體相關產業,收益由村民共用。在收益分配中,首先確保農戶土地流轉租金,劃設保障“底線”;剩餘收益用於基礎設施建設和擴大再生產,發展到一定階段後實行按股份紅。

經營資產1100多萬元,已經成為小有名氣的富裕村。由於村裡有錢了,每年通過項目資金,包括村裡自籌資金,投入基礎設施建設包括美麗鄉村建設,都在1000多萬元。

“近幾年,黃鋪村由過去的負債村變成現在的明星村,主要得益於他們堅持以基層黨組織標準化建設為抓手,以建強村黨組織為根本,引領推動農村的改革發展,其動力源泉就是選對了書記、建強了組織、發揮了作用,解放了農村的生產力。”潛山縣黃鋪鎮黨委書記徐海洋告訴記者。

3

好制度煥發活力

“三會一課”等組織生活制度,是思想建黨和制度治黨的“傳家寶”。參加“三會一課”等組織生活,如今已經成為黃鋪村黨員、幹部的自覺和習慣。

在黃鋪村禮堂,該村十二年如一日,雷打不動地堅持“三會一課”等制度。十二年來,黃鋪村大事兒不出村,小事兒不出組,工作都在會場上講出來,問題都在會上解決掉。

2005年,黃鋪村合村之初村裡負債多、環境差、人心散,幹群普遍缺少幹事創業的精神。“我們執行‘三會一課’制度,說實話也是被逼出來的,當時很多黨員身份意識不強,群眾人心不齊,決定的事往往執行不了。我們村兩委商議後決定要把‘三會一課’這個制度法寶請出來,通過制度來打開幹群心結,凝聚人心。”黃鋪村黨委書記王紹南告訴記者。

黃鋪村黨員郝中安對此深有感悟,“村裡‘三會一課’制度是常抓不懈,風雨無阻的。通過學習,我們黨員的思想覺悟大大提高了。從咱們的這個會風來說,說八點半開會就八點半到場。從思想境界來說,當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相衝突的時候,黨員個人的利益讓道於集體的利益。”

通過真刀真槍的思想交鋒,黨員的身份意識回來了,黨性觀念也強了起來。

4

好模式推動發展

“黃鋪村之所以發生這些變化,關鍵是在堅持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基礎上,緊緊圍繞實現共同富裕,堅持走‘村社一體、村企共建’的發展之路。”黃鋪村黨委書記王紹南說。

早在2006年,黃鋪村在推進3個千畝林業基地專案中,村幹部帶領群眾自己當工人,苦幹三個月,為村集體創收70萬元,掘得了“第一桶金”。“這種把群眾組織起來,變單打獨鬥為抱團發展的法子讓大家嘗到了甜頭。”王紹南告訴記者,在這之後大家幹勁倍增,之後的幾年,村裡發動群眾,通過承攬工程、提供勞務等方式,不僅徹底還清了債務,還實現了集體盈餘。2012年,黃鋪村成立錦繡農業專業合作社,由村集體注資580萬元,全村1812戶全部加入,通過規模化發展,帶動群眾“組團”闖市場。

該村還把土地集中起來,變分散經營為集約發展。黃鋪村結合美麗鄉村建設,及時編制“雙環並舉”發展規劃,將整個村域劃分為內環、外環,內環打造新型農村社區,外環分片建設特色產業示範區。目前,全村土地流轉面積達1.5萬畝,占總面積64%,超過1/4的勞動力在村內農林公司、家庭農場等就近就業。

“農村要快速發展,就必須把群眾、農業企業、專業合作社等主體的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王紹南說,2010年,以村集體為主體,申報成立了錦繡家園農林有限責任公司。公司以村“兩委”為理事、村書記為董事長、村民代表為股東、全體村民為股民,經營管理村集體相關產業,收益由村民共用。在收益分配中,首先確保農戶土地流轉租金,劃設保障“底線”;剩餘收益用於基礎設施建設和擴大再生產,發展到一定階段後實行按股份紅。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