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我在故宮拍皂片︱獨家

先別說話, 看看別人家院裡的花, 都開成這樣了。

除了杏花以外, 還有玉蘭花、臘梅花以及雪花……

進宮門︱上萬人中殺出重圍

攝影師之一是一位帥小夥, 叫張林, 瘦瘦高高的, 被稱作新媒體團隊的顏值擔當。

工作中的張林。 李木易︱攝影

他是北大考古專業的高材生。 一個學考古的人, 怎麼做起攝影師來了?

“因為故宮太難進了, 當年報考專業內崗位的同學都被淘汰了。 攝影似乎競爭還小一些。 ”

這是玩笑話, 張林可不是一個在困難面前低頭的人。 想當年有一兩萬畢業生到故宮應聘, 張林經過層層考核殺出重圍。

雖說應聘的是攝影崗位, 可一輪筆試兩輪面試, 考核的內容可是五花八門。

筆試內容有點像公務員考試, 只不過增加了不少故宮的知識。 面試的時候四五個人一組進入考場, 院領導提問題, 每個人依次作答。 咋有點像電視臺海選新秀呢?

張林在眾多競爭者中脫穎而出的時候, 距離他向故宮投簡歷已經過了大半年時間。 “可能有不少應聘者都沒有等到最後的面試通知就放棄了。 ”

拍照片︱故宮元素最關鍵

張林開始拍的照片並不都能得到負責人郭珽的認可。 “花兒確實拍的漂亮, 但缺少故宮元素。 ”張林說, 玉蘭哪兒都有, 桃花哪兒也都有, 怎麼看出是故宮的玉蘭、故宮的桃花呢?

在故宮工作了一段時間之後, 張林的心漸漸平靜下來,

這時漫步在紅牆裡, 身旁是幾百年的殿宇, 感覺慢慢就有了。 太和殿上的脊獸, 廣場上的大銅缸, 威嚴厚重的宮門, 有些東西可是故宮獨有的。

於是在張林的鏡頭裡出現了這樣的場景, 一枝梨花橫在脊獸前面。 春雨後, 幾瓣落英, 伏在大銅缸的缸沿上。 這些意境不凡的照片開始在網路上被瘋轉。

張林的攝影水準在慢慢提高,但他這幾年可沒特別參加過什麼培訓班。一是自己喜歡,二是不斷練習。另外張林覺得,攝影也是一種創作,需要靈感,需要感悟,那可是培訓不出來的。

張林感覺,要拍出具有故宮元素的好照片,對於初到故宮的觀眾來說很難做到。

“你必須對故宮有所瞭解,那些幽靜的皇家美景大都不在中軸線上,而且,必須要靜下心來,才能夠有所發現。”

搶時間︱拍照都在開放區

要想拍出令人讚歎的故宮靚照,除了需要一雙慧眼外,還要會搶時間。回憶起這幾年在故宮拍攝照片的經歷,張林印象最深的就是要和時間賽跑。

你也許覺得故宮官方發佈的照片都是在普通遊客去不了地方拍的,並不是這樣的!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他能拍到而普通觀眾卻拍不到呢?張林的秘訣是“抓住時間差”。

今年第一場雪降下的時候,張林一早便到故宮等待時機。在開門前,他也不能進入開放區,所以不能太早。但也不能太晚,晚了很多地方的雪就會被工人清掃乾淨了。

“只有很短的一點時間,比如要到太和殿廣場拍照,我就等在太和門門口,門一開趕緊沖進去。”

有一次在慈甯宮花園,張林剛一走進去,恰巧趕上一陣風吹過,院子裡槐樹上的槐花像雪片一樣紛紛揚揚落下來。“滿地的落花,當時那場景一下子把人就看呆了,很快反映過來,趕緊拍照。”

張林說,很多時候,好的景色是可遇不可求的,當然在遇到的時候還要具有一雙慧眼,這就需要有一個良好的心境了。

不容易︱拍花卻對花過敏

雖然當年應聘的是攝影崗位,但在加入故宮新媒體團隊後,攝影只是張林工作的內容之一。嚴格的說,他負責的是採編工作。攝影撰文編輯一肩挑啊。

工作中的張林。李木易︱攝影

現在看到每發一次照片,都有幾萬粉絲點贊,張林再拍照片的時候,勁頭兒可是更足了。當然壓力也來了,要是拍不好可怎麼拿的出手?

對於網路上越來越多的人和網站轉發自己的照片,張林坦言很少有人會主動和他溝通。不過他覺得都是在宣傳故宮,他不會去追究版權,不過希望大家在轉載的時候,能夠署名來自“微故宮”。

領導說︱故宮自成小氣候

作為團隊負責人,她拍的照片不多,可所有照片都要經過她的挑選才能上線。“為了讓大家看花,我的眼可是都挑花了。”面對攝影師動輒幾個G的檔,她要小心翼翼的挑出幾張最經典的照片來。

郭珽已經在故宮工作將近15個年頭了,這裡的一切讓她深深迷戀。“剛來故宮的時候,覺得整個人一下靜了下來,好像與喧囂的世界隔離開了。”

郭珽說,直到現在,她依然常常在院子裡,望著紅牆圍成的那一方藍天,發上一會兒呆,歷史的厚重深深地吸引了她。

“我甚至覺得紫禁城裡的小氣候與外面都不一樣。相較於外面鋼筋水泥的世界,故宮裡面的環境反而更親近自然。每年春天,長安街邊的玉蘭早早的就開了,而相隔不遠的故宮裡面,玉蘭花卻要晚開好幾天。”

郭珽還清晰記得,一次故宮裡大雨如注,可當她走出神武門的時候,外面的雨已經停了。

一晃十幾年過去了,郭珽已由當年那個維護網頁的大學生,變成了故宮新媒體團隊的負責人。郭珽覺得,這十幾年裡,故宮與外界交流的管道越來越寬,可那種獨特的小氣候一直沒變。

我不是四爺︱撰文

我也不是若曦︱編輯

圖片除署名外均由故宮博物院提供

北京晨報都市部出品

歡迎轉發至朋友圈,但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薦 讀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

張林的攝影水準在慢慢提高,但他這幾年可沒特別參加過什麼培訓班。一是自己喜歡,二是不斷練習。另外張林覺得,攝影也是一種創作,需要靈感,需要感悟,那可是培訓不出來的。

張林感覺,要拍出具有故宮元素的好照片,對於初到故宮的觀眾來說很難做到。

“你必須對故宮有所瞭解,那些幽靜的皇家美景大都不在中軸線上,而且,必須要靜下心來,才能夠有所發現。”

搶時間︱拍照都在開放區

要想拍出令人讚歎的故宮靚照,除了需要一雙慧眼外,還要會搶時間。回憶起這幾年在故宮拍攝照片的經歷,張林印象最深的就是要和時間賽跑。

你也許覺得故宮官方發佈的照片都是在普通遊客去不了地方拍的,並不是這樣的!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他能拍到而普通觀眾卻拍不到呢?張林的秘訣是“抓住時間差”。

今年第一場雪降下的時候,張林一早便到故宮等待時機。在開門前,他也不能進入開放區,所以不能太早。但也不能太晚,晚了很多地方的雪就會被工人清掃乾淨了。

“只有很短的一點時間,比如要到太和殿廣場拍照,我就等在太和門門口,門一開趕緊沖進去。”

有一次在慈甯宮花園,張林剛一走進去,恰巧趕上一陣風吹過,院子裡槐樹上的槐花像雪片一樣紛紛揚揚落下來。“滿地的落花,當時那場景一下子把人就看呆了,很快反映過來,趕緊拍照。”

張林說,很多時候,好的景色是可遇不可求的,當然在遇到的時候還要具有一雙慧眼,這就需要有一個良好的心境了。

不容易︱拍花卻對花過敏

雖然當年應聘的是攝影崗位,但在加入故宮新媒體團隊後,攝影只是張林工作的內容之一。嚴格的說,他負責的是採編工作。攝影撰文編輯一肩挑啊。

工作中的張林。李木易︱攝影

現在看到每發一次照片,都有幾萬粉絲點贊,張林再拍照片的時候,勁頭兒可是更足了。當然壓力也來了,要是拍不好可怎麼拿的出手?

對於網路上越來越多的人和網站轉發自己的照片,張林坦言很少有人會主動和他溝通。不過他覺得都是在宣傳故宮,他不會去追究版權,不過希望大家在轉載的時候,能夠署名來自“微故宮”。

領導說︱故宮自成小氣候

作為團隊負責人,她拍的照片不多,可所有照片都要經過她的挑選才能上線。“為了讓大家看花,我的眼可是都挑花了。”面對攝影師動輒幾個G的檔,她要小心翼翼的挑出幾張最經典的照片來。

郭珽已經在故宮工作將近15個年頭了,這裡的一切讓她深深迷戀。“剛來故宮的時候,覺得整個人一下靜了下來,好像與喧囂的世界隔離開了。”

郭珽說,直到現在,她依然常常在院子裡,望著紅牆圍成的那一方藍天,發上一會兒呆,歷史的厚重深深地吸引了她。

“我甚至覺得紫禁城裡的小氣候與外面都不一樣。相較於外面鋼筋水泥的世界,故宮裡面的環境反而更親近自然。每年春天,長安街邊的玉蘭早早的就開了,而相隔不遠的故宮裡面,玉蘭花卻要晚開好幾天。”

郭珽還清晰記得,一次故宮裡大雨如注,可當她走出神武門的時候,外面的雨已經停了。

一晃十幾年過去了,郭珽已由當年那個維護網頁的大學生,變成了故宮新媒體團隊的負責人。郭珽覺得,這十幾年裡,故宮與外界交流的管道越來越寬,可那種獨特的小氣候一直沒變。

我不是四爺︱撰文

我也不是若曦︱編輯

圖片除署名外均由故宮博物院提供

北京晨報都市部出品

歡迎轉發至朋友圈,但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薦 讀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