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老槍系列——第十八期:蘇聯的TT—“托卡列夫手槍”

蘇聯TT-33手槍是蘇聯槍械設計師費約道爾.巴基雷必基.托卡列夫於1930年設計, 圖拉兵工廠所生產的一種半自動手槍。 該型手槍於1930年為蘇聯採用, 成為蘇聯的軍用制式手槍, 又稱為托卡列夫手槍。

蘇聯成立後, 廣大紅軍指戰員使用的個人自衛武器卻沒有發生多少變化。 大多數人使用的, 仍是一種被稱作納甘M1895式的轉輪手槍, 一聽這個名字就能知道, 這是一種1895年設計定型的老式轉輪手槍, 從沙皇尼古拉二世時代就開始裝備部隊, 雖然性能還算可靠, 但在現代戰爭中已經顯得落伍。 蘇聯迫切需要研製一種新型半自動手槍。

納甘M1895式的轉輪手槍

1931年1月7日, 蘇聯革命軍事委員會正式進行了一系列測試, 準備從接受測試的武器中挑選出合適的來裝備部隊。 試驗中有一種7.62毫米口徑半自動手槍性能出色, 立即吸引了軍方的關注, 這種手槍被定名為TT-30, 這也是蘇聯裝備的第一種自動裝填手槍,

生產中小幅改進、簡化工藝後的手槍名字從TT-30變更為TT-33。

TT-33

在二戰時期的軍用手槍中, TT-33的初速最高, 威力大, 在有效射程內基本上就是一槍撂倒一個。 7.26mm托卡列夫手槍彈也配用於波波莎衝鋒槍等槍械, 死在這種槍彈下的德日法西斯不知道有多少。

TT-33作為一種價廉物美的軍用手槍在當時非常適合蘇聯的國情, 為蘇聯贏得二戰勝利立下了功勞。 但它的缺點也是顯而易見的——擊錘是外露的, 天知道什麼時候可能會被刮碰到, 意外解除保險, 如果在戰場上走火, 不僅會造成誤傷, 有些情況還會提前暴露目標;彈夾卡筍設計得不太牢靠, 常常會因為以外撞擊或震動而導致彈夾松脫;8發的容量有點小, 火力持續性不佳;後座力大, 槍口上跳明顯, 射手不易掌控。 這在作戰中可是要命的事兒。

二戰中, 德國人也繳獲過少量TT-33, 為了解決武器短缺問題, 這部分TT-33乾脆被發給德軍部隊使用, 重新命名為P615(r)。 之所以會有這種做法, 根本原因是TT-33使用的手槍彈和德國槍彈一樣,

拿過來就能直接用, 這便宜誰能不占?

蘇聯軍官拿TT-33帶頭衝鋒

蘇聯和美軍士兵, 在柏林友好切磋

1952年, TT-33等來了自己的接班人——更為小巧的9毫米馬卡羅夫PM手槍。

1954年, 蘇聯正式停產了TT-33。 但在許多國家, TT-33的生產線仍在開動:在波蘭, 它叫做PW wz.33, 在匈牙利, 它叫做M48(口徑改為9毫米);在南斯拉夫, 它叫做M57;在朝鮮, 它叫做68式或M68;在羅馬尼亞, 它叫做TTC;在中國, 它叫做五四式。 直到今天, 孟加拉和朝鮮等國軍隊仍在使用TT-33, 巴基斯坦員警也少量裝備TT-33。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