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孩子內向?恭喜你,這是好事

我們身邊總能聽到這樣的論調——“孩子外向活潑更有利於成長, 孩子內向靦腆需要培養自信”。 我們對“內向”的誤解太大了。 讓孩子活得更像自己, 這才是教育最好的成功。

我家的寶貝豆豆, 是個有些“慢熱”的孩子。 面對陌生人, 他總是沉默地站在一旁, 在我們提醒要打招呼時, 他才會小聲叫人, 聲音還經常會淹沒在大人的寒暄聲中, 手足無措地尷尬。

我時常焦慮, 孩子這麼怕生, 在人際關係上, 會不會遇到困難?

於是有很長一段時間, 我經常會帶孩子出去接觸我的朋友, 孩子爸爸也經常給孩子創造當眾表演的機會,

我們都希望孩子能更加活潑外向一些。

可是當我接觸更多有關“內向孩子”的心理學內容, 我才發現, 原來一直以來, 我們都是在按照自己的想法“改造”孩子, 而忽略了, “怕生內向”只是一種性格特點, 並不是缺點。

很多家長, 都會和我們一樣陷入一個誤區,

不自覺的認為“活潑外向”是褒義詞, “怕生內向”是貶義詞。

打個比方:

蕾蕾媽媽和澈澈媽媽從幼稚園接孩子回家, 在路上遇到了同事李阿姨。 兩位媽媽都說:“叫李阿姨好。 ”蕾蕾乖乖叫了人, 澈澈害羞得低頭, 沒有開口。

李阿姨說:“哎呀, 你們好, 你倆孩子太乖了, 真可愛。 ”然後不忘誇獎蕾蕾“小嘴真甜”。 澈澈媽媽不好意思地說:“我家孩子就是怕生, 不愛叫人。 ”

這是生活中非常常見的場景:外向的孩子受到誇獎, 內向的孩子看著父母向別人表示歉意。 澈澈媽媽們, 大多會在事後趁機教育孩子:“你看蕾蕾多乖, 你怎麼就不愛叫人呢?這是不懂禮貌, 下次要記得叫人, 知道嗎?”

我們為什麼都希望孩子變得外向呢?

不管我們再怎麼告訴自己:“要愛孩子本來的樣子”, 現實卻總是很殘酷的。

內向的性格, 總是被認為和“膽小”、“怯懦”劃等號。

外向、活潑、自信的孩子, 通常更會討親朋好友、老師領導的歡心, 面對同等的條件, 他們也更容易獲得更多的資源和機會。

於是, 作為父母, 我們總是會為孩子的“內向”產生擔憂和焦慮。

孩子這麼靦腆, 怎麼能交到朋友?將來怎麼在社會上生存?孩子什麼事都憋在心裡, 憋壞了怎麼辦?長此以往, 孩子心理會不會不健康?怎麼才能讓孩子變得活潑外向, 積極自信呢?

針對這些問題, 蘇珊·凱恩在《內向性格的競爭力》一書中寫道:

如果一個內向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 因為自己的性格問題, 使父母經常向別人表達歉意, 或被父母有意或無意地糾正, 那麼他就會對自己的性格自卑, 不僅不會去尋找自己這種性格的優勢, 反而還會因為讓父母失望, 於是痛恨自己為何是這樣的人。 這種自卑會給他內心造成很多衝突, 這些衝突會引發心理障礙, 比如會引起社交恐懼症、焦慮症等。

這是一個非常顯而易見、卻又很容易被我們忽視的道理:有問題的並非孩子內向的性格特點,

而是父母對孩子內向的性格沒有給予足夠的支持和肯定。

不要試圖改變孩子的性格, 內向型性格也有優勢和競爭力

內向的孩子不容易向父母展開自己的內心, 所以我們總是好奇,他們的心中在想些什麼呢? Liz Fosslien和Mollie West的這組漫畫,可以讓我們更好地理解內向的孩子。

1.內向型性格的孩子,腦神經回路比較長,在大腦處理資訊時,同時也會認真聽取自己內在的思想和情感。

所以,當內向的孩子沒有立刻叫人時,他的心裡可能正在思考:我認識這位元阿姨嗎?這位阿姨和媽媽是什麼關係?我為什麼要和這個阿姨打招呼?

或是孩子正在關注自己內心的感受:

我喜不喜歡這位阿姨?

我不認識這位元阿姨,

但要很親切地和她打招呼,

這樣是不是不好?

相比較外向型孩子不假思索地聽從大人的指示“叫人”,內向型的孩子更容易堅定自己內心的想法,也比較不容易形成“討好型人格”。

畢竟,有多少孩子是真的願意跟一個陌生人親切交談?不過是因為希望獲得父母和他人的讚賞而已。

2.根據心理學家Hans Eysenck的研究,內向型性格的孩子更願意保持清醒和警覺

當許多孩子在一起玩時,外向的孩子總是越來越“嗨”,因為他們的能量來自於外部世界的刺激,也就是俗稱的“人來瘋”,所以,上幼稚園對他們來說,是件非常快樂的事情。

而內向的孩子不需要外部世界的過多刺激,他們的能量來自於自身內在世界,太多的刺激會讓他們感到“不舒服”,相比較陌生吵鬧的幼稚園,他們更喜歡待在熟悉的家裡,和喜歡的玩具、繪本做伴,所以不用擔心,這並不代表孩子孤僻和自閉。

3.內向型性格的孩子,只是閱讀一本書,深度思考和探索內心世界,就能感受到快樂

4.內向型性格的人,並不太會因為冒險和驚喜,而感受到特別的愉悅

5.內向型性格的人,不止把注意力放在和人的互動上,周圍一切有生命的、無生命的事物,都在吸引著他的注意

內向型的孩子經常會發呆,這是因為他們的注意力,完全投向了內心世界。正是因為敏感的對周圍世界的關注,內向型的人通常想像力更豐富,情感也更細膩,他們更善於用心感受周圍的世界。

最近熱播的《春風十裡不如你》中的肖紅,雖然是個十足外向、潑辣和主動的性格,但她的飾演者周冬雨,卻在很長一段時間,被老師和媒體認為是非常內向的人。

在她參加的綜藝節目《中餐廳》中,作為嘉賓參加的北京電影學院的崔新琴教授就提到:周冬雨現在變得外向多了,在入學北電時她還是非常內向的,自我介紹時聲音小到幾乎聽不到,甚至緊張得不好意思介紹自己是哪裡來的,老師問一句她答一句。

像周冬雨一樣,還有很多出色的演員都屬於內向型性格的人,例如梁朝偉、周星馳、卓別林和湯姆·漢克斯等等,也許正是內向的性格,使他們培養出了細膩的情感,更好地表現所演角色的內心世界。

6.內向的人做出一個決定,往往經過一番深思熟慮,他們會更多地與自己的內心對話,也會產生更多的想法

外向的孩子,通常伴隨著性格衝動、三分鐘熱度等特點,而內向的孩子,雖然看起來沉默寡言,但內心活動非常劇烈,也更善於思考和傾聽。

就算在“外向理想型”社會內向的孩子也能占得一席之地

蘇珊·凱恩在TED演講中,將我們的社會形容為“外向理想型”社會。因為在我們的社會中,幾乎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是非常健談、善於交際、在任何場合都能談笑自如的。

我認為,這是由於從工業社會開始,整個社會過多強調了“Team Work”(團隊合作)的重要性。

我們想像這樣一個場景:

小組討論中,外向的孩子大聲講述著自己的看法和意見,內向的孩子在沉默的思考,最後整個小組討論的結果,通常會遵循外向孩子的看法,哪怕內向的孩子得出的結論更為正確。

這個現象,在哈佛商學院被稱為“音量領導模式”。

但幸好,我們已經進入了互聯網社會,個人的“音量”不再被性格所限制,就算再內向的人,也可以通過聊天軟體、社交網路和電子郵件來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沃頓商學院的心理學家亞當·格蘭特教授做過一項有趣的試驗,結果表明內向型的人越來越受到職場的歡迎。

他們通常更會讓同事更充分地發掘自己的潛力,而不是獨斷專行,讓自己的想法影響整個團隊。而這樣的人,也更適合作為團隊領導。

內向或外向既決定不了成功,也決定不了失敗

“外向”和“內向”這兩個詞,最早出於心理學家卡爾·榮格對性格的劃分,但榮格在報告中也說明:沒有純粹的內向或外向。

外向的孩子:

通過人際交往獲得能量,他們反應很快、善於提問、思維發散、積極樂觀、行動力強;

內向的孩子:

通過自我獨處獲得能量,他們觀察細緻、善於分析、獨立思考、思維集中、思想深邃;

內向或外向,既決定不了成功,也決定不了失敗。

所以我們作為父母,需要尊重每個孩子不同的性格特點,不要因為孩子內向,就給他貼上“害羞”“靦腆”甚至“不懂禮貌”的標籤,更不要強迫孩子與他人交流,或是為了鍛煉孩子,讓他在眾人面前表演,或頻繁為他組織社交活動,這些做法只會讓孩子產生反感和叛逆,同時在心裡積累非常多的負面能量,孩子很難感受到快樂和平靜。

面對內向的孩子,擔憂和焦慮是最不需要的兩種情緒,我們只要放心大膽的給他們更多“獨處”的空間,讓他們在探索內心世界中獲得能量,那才是他們最需要的!

作者:豆豆的小後媽

如果文章對您有所幫助,歡迎打賞

所以我們總是好奇,他們的心中在想些什麼呢? Liz Fosslien和Mollie West的這組漫畫,可以讓我們更好地理解內向的孩子。

1.內向型性格的孩子,腦神經回路比較長,在大腦處理資訊時,同時也會認真聽取自己內在的思想和情感。

所以,當內向的孩子沒有立刻叫人時,他的心裡可能正在思考:我認識這位元阿姨嗎?這位阿姨和媽媽是什麼關係?我為什麼要和這個阿姨打招呼?

或是孩子正在關注自己內心的感受:

我喜不喜歡這位阿姨?

我不認識這位元阿姨,

但要很親切地和她打招呼,

這樣是不是不好?

相比較外向型孩子不假思索地聽從大人的指示“叫人”,內向型的孩子更容易堅定自己內心的想法,也比較不容易形成“討好型人格”。

畢竟,有多少孩子是真的願意跟一個陌生人親切交談?不過是因為希望獲得父母和他人的讚賞而已。

2.根據心理學家Hans Eysenck的研究,內向型性格的孩子更願意保持清醒和警覺

當許多孩子在一起玩時,外向的孩子總是越來越“嗨”,因為他們的能量來自於外部世界的刺激,也就是俗稱的“人來瘋”,所以,上幼稚園對他們來說,是件非常快樂的事情。

而內向的孩子不需要外部世界的過多刺激,他們的能量來自於自身內在世界,太多的刺激會讓他們感到“不舒服”,相比較陌生吵鬧的幼稚園,他們更喜歡待在熟悉的家裡,和喜歡的玩具、繪本做伴,所以不用擔心,這並不代表孩子孤僻和自閉。

3.內向型性格的孩子,只是閱讀一本書,深度思考和探索內心世界,就能感受到快樂

4.內向型性格的人,並不太會因為冒險和驚喜,而感受到特別的愉悅

5.內向型性格的人,不止把注意力放在和人的互動上,周圍一切有生命的、無生命的事物,都在吸引著他的注意

內向型的孩子經常會發呆,這是因為他們的注意力,完全投向了內心世界。正是因為敏感的對周圍世界的關注,內向型的人通常想像力更豐富,情感也更細膩,他們更善於用心感受周圍的世界。

最近熱播的《春風十裡不如你》中的肖紅,雖然是個十足外向、潑辣和主動的性格,但她的飾演者周冬雨,卻在很長一段時間,被老師和媒體認為是非常內向的人。

在她參加的綜藝節目《中餐廳》中,作為嘉賓參加的北京電影學院的崔新琴教授就提到:周冬雨現在變得外向多了,在入學北電時她還是非常內向的,自我介紹時聲音小到幾乎聽不到,甚至緊張得不好意思介紹自己是哪裡來的,老師問一句她答一句。

像周冬雨一樣,還有很多出色的演員都屬於內向型性格的人,例如梁朝偉、周星馳、卓別林和湯姆·漢克斯等等,也許正是內向的性格,使他們培養出了細膩的情感,更好地表現所演角色的內心世界。

6.內向的人做出一個決定,往往經過一番深思熟慮,他們會更多地與自己的內心對話,也會產生更多的想法

外向的孩子,通常伴隨著性格衝動、三分鐘熱度等特點,而內向的孩子,雖然看起來沉默寡言,但內心活動非常劇烈,也更善於思考和傾聽。

就算在“外向理想型”社會內向的孩子也能占得一席之地

蘇珊·凱恩在TED演講中,將我們的社會形容為“外向理想型”社會。因為在我們的社會中,幾乎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是非常健談、善於交際、在任何場合都能談笑自如的。

我認為,這是由於從工業社會開始,整個社會過多強調了“Team Work”(團隊合作)的重要性。

我們想像這樣一個場景:

小組討論中,外向的孩子大聲講述著自己的看法和意見,內向的孩子在沉默的思考,最後整個小組討論的結果,通常會遵循外向孩子的看法,哪怕內向的孩子得出的結論更為正確。

這個現象,在哈佛商學院被稱為“音量領導模式”。

但幸好,我們已經進入了互聯網社會,個人的“音量”不再被性格所限制,就算再內向的人,也可以通過聊天軟體、社交網路和電子郵件來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沃頓商學院的心理學家亞當·格蘭特教授做過一項有趣的試驗,結果表明內向型的人越來越受到職場的歡迎。

他們通常更會讓同事更充分地發掘自己的潛力,而不是獨斷專行,讓自己的想法影響整個團隊。而這樣的人,也更適合作為團隊領導。

內向或外向既決定不了成功,也決定不了失敗

“外向”和“內向”這兩個詞,最早出於心理學家卡爾·榮格對性格的劃分,但榮格在報告中也說明:沒有純粹的內向或外向。

外向的孩子:

通過人際交往獲得能量,他們反應很快、善於提問、思維發散、積極樂觀、行動力強;

內向的孩子:

通過自我獨處獲得能量,他們觀察細緻、善於分析、獨立思考、思維集中、思想深邃;

內向或外向,既決定不了成功,也決定不了失敗。

所以我們作為父母,需要尊重每個孩子不同的性格特點,不要因為孩子內向,就給他貼上“害羞”“靦腆”甚至“不懂禮貌”的標籤,更不要強迫孩子與他人交流,或是為了鍛煉孩子,讓他在眾人面前表演,或頻繁為他組織社交活動,這些做法只會讓孩子產生反感和叛逆,同時在心裡積累非常多的負面能量,孩子很難感受到快樂和平靜。

面對內向的孩子,擔憂和焦慮是最不需要的兩種情緒,我們只要放心大膽的給他們更多“獨處”的空間,讓他們在探索內心世界中獲得能量,那才是他們最需要的!

作者:豆豆的小後媽

如果文章對您有所幫助,歡迎打賞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