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國際>正文

強☆禁☆姦大國、家暴合理、活人殉葬:印度歧視女性的根源在哪裡?

經公眾號“國家人文歷史”(ID:gjrwls)授權轉載

前段時間, 印度“大師”辛格因強姦罪被判20年, 這位“大師”在宣判前大哭並請求寬恕, 然而並沒能改變判決的結果。

然而這樣大快人心的事情在印度引起的卻是“大師”的信徒們的騷亂, 截至30日時間18時, 騷亂已造成31人死亡, 300多人受傷。 警方已經在潘切庫拉等六個城市實行宵禁。

一場對強姦案的審判竟能引起如此騷動, 實在令人咋舌, 不過聯想到印度“強姦大國”的稱號, 又似乎不足為怪。 根據印度國家犯罪記錄局的資料, 印度記錄在案的強姦案件由1971年的2487起增至2011年的24206起, 增長率為873.3%。

平均下來, 在印度每3分鐘發生一起針對女性的暴力犯罪, 每22分鐘就會發生一起強姦案。 在印度性犯罪最嚴重的主要城市新德里, 平均每18小時發生一起強姦案, 被冠以 “強姦之都”的恥辱稱號。

不僅如此, 印度女性在飽受性侵威脅的同時, 還要小心因拒絕男性而遭到的潑硫酸報復。

這些觸目驚心事件讓我們不禁思考, 印度女性社會地位為何如此之低?

婦女的黃金時代一去不復返

印度婦女聰明睿智, 能文尚武。 在歷史上, 就有偉大的女作家、女詩人。 在十九世紀的抗英鬥爭中, 詹西女王身著男裝、手持武器、騎著戰馬, 率領騎兵同英國殖民軍拼搏。 最終雖慘遭英軍殺戮, 但是至今在印度人民的心目之中, 她是一位“萬古流芳”的反抗英國殖民統治的傳奇英雄。 在上世紀七十年代, 印度還專門為她拍攝了一部電影。

▲詹西女王像

從歷史和現實來看, 出類拔萃的女性, 都是出身于高貴家庭, 且有受教育的機會。 而對於廣大女性群體來說則是另一個世界。

兒子親手將寡母殉葬

印度教法典規定, 婦女“青年時從夫, 夫死從子”, 不得“隨意自主”;女子童婚制規定, 三十歲的男子可以娶他喜愛的十二歲的女子, 二十四歲的男子可以娶八歲的女子。

▲印度教僧侶

根據印度教法典, 丈夫早逝是寡婦的罪孽造成的, 所以她必須與丈夫的屍體一起火化, 才能贖罪。 寡婦即使是不“殉葬”, 也無權繼承家產或再嫁, 也不得參加任何社會和宗教活動。 不管這寡婦是孕婦, 或是懷抱著嬰兒, 或是年邁體弱, 都必須宣稱“自願”殉葬, 與丈夫的屍體一同燒死。 根據相關的規定, 兒子是執行父親火葬儀式的點火人。

在“殉葬”儀式上, 兒子就得親手點火把母親推到父親的屍體上活活地燒死。

▲印度“殉葬”儀式

▲印度“殉葬”儀式

雖然早在1829年英國殖民政府就被迫頒佈了廢除“殉葬”制的法令,可是這種慘不忍睹的現象至今還未絕跡。印度獨立之後,1955年和1956年通過了關於印度教婦女的三項法令,規定印度教一夫一妻制,婦女有離婚權和分享父產的權利。1961年又通過禁止嫁奩法令。這些法令賦予了婦女與男子平等的社會地位。

▲印度電影《月亮河》中,年僅8歲的小女孩楚婭被告知丈夫去世,依照習俗,她被剃去長髮,換上純白色的寡婦衣,並被父親送到恒河邊的寡婦院。她將在那裡洗清“罪孽”,度過餘生

不幸的是,由於幾千年來人們對印度教的信仰根深蒂固,這些有關男女平等的法律一直未能真正地貫徹執行。

嫁妝不足,在婆家受歧視

我於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曾在印度工作多年,也能使用印地語,對印度社會有所瞭解。

嫁奩制度是印度女性的不幸,按照傳統,女兒出嫁時父母必須盡其所能置辦嫁妝。如果男女雙方都是未成年的兒童,女童出嫁,父母可以少配送嫁妝。這是童婚制至今還流行的經濟原因。

▲印度婚禮

當時有一位建築公司的經理告訴我,他正在努力賺足錢,給就要出嫁的女兒買一棟別墅。如果父母配送的嫁妝不足,這女兒在婆家就會受到歧視。我多次看到報導說,某某新娘在燒飯時因莎麗著火而被燒死。

印度年輕女性在炎熱的季節纏在身上六米長的莎麗,都是薄薄的絲綢或人造纖維之類的面料做成的,在燒火做飯時,若不小心,就很容易著火,在她還來不及脫下時,就被燒暈了,如果不及時搶救就被燒死了。但是在莎麗著火時,她不僅自己掙扎,也會呼救,那麼家裡的人為什麼不來搶救她呢?開始我不理解,後來才知道:原來是因為她帶來的嫁妝太寒酸,婆家的人不在乎她的生死。

▲印度莎麗

即便是一個中產階級的家庭,若生了三四個女兒,肯定要破產。印度社會至今也有棄女嬰的陋習,整個社會男性多於女性。

有時我路過印度宗教廟宇時,看到有些年輕的女子站在門前乞討。朋友告訴我,她們都是寡婦,因為來廟宇拜神的人往往慈悲為懷,她們在這種場合可能多討點錢。這些寡婦家裡不一定沒有財產,但是寡婦沒有繼承財產的權利,如果尚無子女的年輕寡婦不殉葬,就沒有人照顧她們,只能以乞討為生。

▲乞討的年邁寡婦

當然也有人對婦女持公平態度,鄙視這種歧視女性的傳統。有一位著名的印地語作家,他不僅在作品中提倡男女平等,而且自己同一個年輕的寡婦結婚。但是,在一個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人口篤信印度教的社會裡,這種人畢竟是鳳毛麟角,大多數人對老傳統還是恪守不渝的。據報導,聯合國兒童基金會2012年的一份報告顯示,57%的印度青年認為毆打妻子是合理的。

▲印度“殉葬”儀式

雖然早在1829年英國殖民政府就被迫頒佈了廢除“殉葬”制的法令,可是這種慘不忍睹的現象至今還未絕跡。印度獨立之後,1955年和1956年通過了關於印度教婦女的三項法令,規定印度教一夫一妻制,婦女有離婚權和分享父產的權利。1961年又通過禁止嫁奩法令。這些法令賦予了婦女與男子平等的社會地位。

▲印度電影《月亮河》中,年僅8歲的小女孩楚婭被告知丈夫去世,依照習俗,她被剃去長髮,換上純白色的寡婦衣,並被父親送到恒河邊的寡婦院。她將在那裡洗清“罪孽”,度過餘生

不幸的是,由於幾千年來人們對印度教的信仰根深蒂固,這些有關男女平等的法律一直未能真正地貫徹執行。

嫁妝不足,在婆家受歧視

我於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曾在印度工作多年,也能使用印地語,對印度社會有所瞭解。

嫁奩制度是印度女性的不幸,按照傳統,女兒出嫁時父母必須盡其所能置辦嫁妝。如果男女雙方都是未成年的兒童,女童出嫁,父母可以少配送嫁妝。這是童婚制至今還流行的經濟原因。

▲印度婚禮

當時有一位建築公司的經理告訴我,他正在努力賺足錢,給就要出嫁的女兒買一棟別墅。如果父母配送的嫁妝不足,這女兒在婆家就會受到歧視。我多次看到報導說,某某新娘在燒飯時因莎麗著火而被燒死。

印度年輕女性在炎熱的季節纏在身上六米長的莎麗,都是薄薄的絲綢或人造纖維之類的面料做成的,在燒火做飯時,若不小心,就很容易著火,在她還來不及脫下時,就被燒暈了,如果不及時搶救就被燒死了。但是在莎麗著火時,她不僅自己掙扎,也會呼救,那麼家裡的人為什麼不來搶救她呢?開始我不理解,後來才知道:原來是因為她帶來的嫁妝太寒酸,婆家的人不在乎她的生死。

▲印度莎麗

即便是一個中產階級的家庭,若生了三四個女兒,肯定要破產。印度社會至今也有棄女嬰的陋習,整個社會男性多於女性。

有時我路過印度宗教廟宇時,看到有些年輕的女子站在門前乞討。朋友告訴我,她們都是寡婦,因為來廟宇拜神的人往往慈悲為懷,她們在這種場合可能多討點錢。這些寡婦家裡不一定沒有財產,但是寡婦沒有繼承財產的權利,如果尚無子女的年輕寡婦不殉葬,就沒有人照顧她們,只能以乞討為生。

▲乞討的年邁寡婦

當然也有人對婦女持公平態度,鄙視這種歧視女性的傳統。有一位著名的印地語作家,他不僅在作品中提倡男女平等,而且自己同一個年輕的寡婦結婚。但是,在一個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人口篤信印度教的社會裡,這種人畢竟是鳳毛麟角,大多數人對老傳統還是恪守不渝的。據報導,聯合國兒童基金會2012年的一份報告顯示,57%的印度青年認為毆打妻子是合理的。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