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長沙垃圾分類試點近一年 智慧分類成擺設

9月3日, 咸嘉新村嘉文苑內的智慧垃圾分類裝置貼上了暫停使用的標識。 記者 和婷婷 攝

生活社區是“生產”城市生活垃圾的主要管道之一,

因此很多城市在社區垃圾分類的推行上煞費苦心。 據悉, 去年長沙已有10個街道(鎮)57個社區開展生活垃圾分類試點。

近期, 記者走訪調查發現, 垃圾分類除了存在社區內“混裝”、“混運”的問題外, 居民垃圾投放大多習慣性地“一包扔”, 而一些社區特意配備的智慧垃圾分類裝置也慘遭冷落, 形同虛設。

明明可以通過扔垃圾積分換物品的智慧垃圾分類裝備為何卻被居民“冷落”?是什麼成為鉗制垃圾分類推進的後腿?記者對此進行了採訪調查。

■記者 和婷婷 實習生 李瓊瓊

【現象】 新型垃圾分類裝置被冷落

去年10月, 長沙明確了2016年全市開展生活垃圾分類試點的10個街道(鎮)57個社區, 其中包括岳麓區的鹹嘉湖街道、望嶽街道。

7月下旬, 記者在岳麓區走訪調查, 共走訪咸嘉新村社區、白鶴咀社區、桐蔭裡社區、新湘路社區、老虎嶺社區等五個社區。 發現周邊不少社區都是垃圾分類的試點社區, 帶有標識的分類垃圾桶遍佈社區各處, 甚至還有幾台智慧垃圾分類裝置。

其中, 在咸嘉新村社區的嘉文苑正門口, 記者就看到一台造型類似公車站車棚的智慧垃圾分類裝置, 分別可投放廚餘垃圾和可回收物,並且還可以累計積分兌換生活用品。 但記者看到, 該垃圾桶的蓋板一直處於打開狀態, 垃圾箱裡面有少許垃圾。

記者在嘉文苑社區內的一棟樓下觀察到, 二十分鐘內有兩位居民出來扔垃圾, 但都是直接將垃圾投放在樓下的綠色垃圾桶內, 而設置在其200米開外地方的垃圾分類裝置則被忽略。

“我們社區內大概有400多戶人家, 每戶人家有分發廚餘垃圾桶和認證卡, 但基本沒有什麼效果。 ”一位元80歲的李爺爺告訴記者, 大多數居民還是圖方便、不自覺, 沒有垃圾分類意識。

與此同時, 記者在岳麓區鹹嘉湖街道白鶴咀社區的沁園春·禦院的東門和社區內也看到兩台這樣的智慧垃圾分類裝置。

記者依次打開類似不銹鋼材質的裝置五個蓋板, 發現裡面零零散散有些垃圾, 而另外兩台類似公車站車棚的智慧垃圾分類裝置的垃圾投放口已經前後扭轉, 被棚子背面封堵, 且已經斷電。 與此同時, 社區的每棟樓下的分體垃圾桶內倒是垃圾不少。

“目前整個社區也就三個這樣的新型垃圾分類裝置,

分佈在社區各處, 這麼大熱天特意跑一圈去丟垃圾要出很多汗, 確實不太方便, 所以平常扔生活垃圾的話還是以扔到樓下的垃圾桶為主。 ”社區內一位住戶表示, 可以積分的智慧垃圾分類裝置有很長一段時候不能使用了。

【追蹤】 垃圾投放口被封堵裝置停用

就沁園春·禦園社區內智慧垃圾分類裝置投放口被封堵無法使用的問題, 白鶴咀社區公共服務中心的工作人員表示, 第二代智慧分類垃圾回收箱已準備就緒, 將在此社區投放。

9月3日, 記者再次前往沁園春·禦院, 發現該社區內的兩台智慧垃圾分類裝置仍處於方向扭轉被封堵的狀態, 與一個月前毫無兩樣。 同時, 記者也沒有在社區內發現其他新的智慧垃圾分類裝置。

此外, 在嘉文苑,記者當天也發現該社區內的智慧垃圾分類裝置被貼上了“機器正在升級暫停使用”的貼紙。 “這個智慧垃圾分類裝置暫停使用已經有二十多天了。 ”咸嘉新村嘉文苑內的保安對記者如是說。

聲音

分類投放後後續跟進應是重點

在此背景下, 有業內人士表示, 長沙在垃圾分類方面前期做了不少工作, 但成效就不太明顯。 “咸嘉新村是長沙在垃圾分類方面最先一批做試點的地方, 得到了相關部門的支持, 像樂享樂投的智慧分類垃圾桶已經更換到第二代了, 但這個智慧分類垃圾桶是非常昂貴的, 單機器成本大概就要十幾萬, 這樣的話, 如果相關部門一年補貼一個社區二十萬或三十萬, 配備這個智慧分類垃圾箱的費用就是很大的一個占比。但箱子立在那裡只是一個硬體設備,如何保證居民把垃圾投放進去之後的後續運營其實才是重點,並不是箱子到位後,居民投放了,就完成了垃圾分類。”

該人士透露,一些智慧分類垃圾裝置最初宣傳投放實行積分制,但由於垃圾回收價值低,且設備後續的維護、運營、管理成本越來越高,於是一些公司就可能會不太願意持續去做這件事。“這樣只做了前端,沒有去做後端,就意味著只是賣了一台設備給這個社區,使得智慧分類垃圾箱只能完成‘入駐’社區的使命,卻不能承載將垃圾分類具體落地的職能。”

分析

垃圾分類缺乏可落地的長效機制

眾所周知,垃圾分類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和分類處理,其中任何一個環節“掉鏈子”,分類效果都會大打折扣。

據介紹,正常情況下,相關部門對垃圾桶的配備是每年都會更新和配備的,但目前垃圾分類在具體可執行的落地政策問題尚未解決。

“就拿垃圾收集來說,它沒有對應的部門和政策去推動,最終只是做了一個樣子,徒有其表,淪為形式。比如農村,分發了兩個桶,一個可回收一個不可回收,那我們在運輸時就要從這裡開始,實行分類收集,然後再分類處理,最終去向了不同的終端處理廠。但在城市,去年底長沙在五個區和部分街道進行試點,市裡面也酌情地給予了一定資金的支持,各個區要自己配套執行這件事。但實際上,與真正將垃圾分類執行到底的費用相比只是杯水車薪,也沒有完全從政策上去形成長效的機制,所以最終落到每個區裡就大多只能是表面功夫。”一名業內人士認為,垃圾分類落地受阻的原因首先在於沒有長效機制,其次是短效的機制也並沒有被很好地完善和推動。

配備這個智慧分類垃圾箱的費用就是很大的一個占比。但箱子立在那裡只是一個硬體設備,如何保證居民把垃圾投放進去之後的後續運營其實才是重點,並不是箱子到位後,居民投放了,就完成了垃圾分類。”

該人士透露,一些智慧分類垃圾裝置最初宣傳投放實行積分制,但由於垃圾回收價值低,且設備後續的維護、運營、管理成本越來越高,於是一些公司就可能會不太願意持續去做這件事。“這樣只做了前端,沒有去做後端,就意味著只是賣了一台設備給這個社區,使得智慧分類垃圾箱只能完成‘入駐’社區的使命,卻不能承載將垃圾分類具體落地的職能。”

分析

垃圾分類缺乏可落地的長效機制

眾所周知,垃圾分類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和分類處理,其中任何一個環節“掉鏈子”,分類效果都會大打折扣。

據介紹,正常情況下,相關部門對垃圾桶的配備是每年都會更新和配備的,但目前垃圾分類在具體可執行的落地政策問題尚未解決。

“就拿垃圾收集來說,它沒有對應的部門和政策去推動,最終只是做了一個樣子,徒有其表,淪為形式。比如農村,分發了兩個桶,一個可回收一個不可回收,那我們在運輸時就要從這裡開始,實行分類收集,然後再分類處理,最終去向了不同的終端處理廠。但在城市,去年底長沙在五個區和部分街道進行試點,市裡面也酌情地給予了一定資金的支持,各個區要自己配套執行這件事。但實際上,與真正將垃圾分類執行到底的費用相比只是杯水車薪,也沒有完全從政策上去形成長效的機制,所以最終落到每個區裡就大多只能是表面功夫。”一名業內人士認為,垃圾分類落地受阻的原因首先在於沒有長效機制,其次是短效的機制也並沒有被很好地完善和推動。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