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深圳用綠色發展創造未來

夏天的深圳陽光燦爛, 碧海藍天, 花團錦簇, 綠樹蔥蘢。 儘管天氣炎熱, 但如此美麗又朝氣蓬勃的深圳不僅讓人心悅神怡, 更定格在8月21日播出的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節目中。

這期《新聞聯播》用3分鐘時間聚焦深圳藍天綠地上的美麗發展共贏模式, 特區人習以為常的“深圳藍”閃耀全國, 不斷增加的“深圳綠”傳遞出強烈的幸福感。 深圳已成為全國綠色發展、綠色生活的一個典範城市, 經濟發展與生態效益“雙提升”。

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空氣常新。 這樣宜居宜業的環境並非一天練成。 多年來, 曾在全國率先劃定基本生態控制線的深圳,

克服地域面積小, 經濟總量大, 單位面積承載的經濟活動和大氣污染物排放強度遠高於其他大中城市的困難, 不斷推動產業轉型升級, 用綠色創造未來。

近日, 記者來到全市治汙攻堅任務最艱巨的河流——茅洲河探訪, 市、區環保部門正在此以高壓態勢開展茅洲河工業污染源整治行動。 因排放不達標, 位於茅洲河流域的一家肉業公司領到一張巨額環保罰單, 這是深圳歷史上對單個環保違法案件開出的最大環保罰單。 重拳頻出攻堅克難, 勢必打贏這場治水提質攻堅戰。

“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作為全國改革開放的排頭兵, 深圳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關於生態文明建設的精神和理念,

以更高的標準打造國際一流的生態環境, 努力為市民提供高品質的生態供給, 打造天藍、地綠、水淨的綠色低碳城市, 爭當生態文明新時代的排頭兵。

閃耀全國的“深圳藍”與國際接軌

由國家環境保護部發佈的2017年上半年重點區域和74個城市空氣品質狀況顯示, 今年上半年, 深圳空氣品質全國排名第七。 至此, 深圳已連續4年在全國GDP排名前20位的城市中空氣品質排名第一。

這片“深圳藍”引來越來越多人的喜愛。 市民陳先生最近把自己位於南山區的一套房租出去了, 他向記者談及, 租客從其他城市舉家喬遷而來, 他們想來深圳定居的主要原因就是深圳空氣好,

兩個小孩可以少受霧霾的傷害。 這也正如網友“趙偲容”留言說, “每次我朋友們來深圳玩手機裡面全部存滿了深圳天空的照片, 因為她們說深圳的雲朵就像棉花糖一樣, 這才叫藍天白雲。 ”

驕傲之情溢於言表, 在一些城市飽受霧霾之苦時, “深圳藍”已經成為特區人最引以為傲的綠色名片, 這份幸福感的背後更多的傳達出的是人們對清新空氣的渴望, 對優良大氣環境品質的需求。

事實上, 霧霾治理是中央最關注的環境問題, 國務院專門出臺“大氣十條”, 投入過萬億部署大氣污染防治工作, 力圖解決百姓最為迫切需要乾淨空氣的問題。

十多年前, 深圳的灰霾天數最高達187天, 也曾經下“黑雨”, 也曾經是酸雨重災區。 五年來, 在經濟、人口、車輛數量快速增長的情況下,

深圳生態環境品質保持良好並呈現向好態勢, 2016年深圳空氣品質達到近十年最優水準, 全年空氣優良天數提高至354天, PM2.5平均濃度降至27微克/立方米, 今年一季度深圳空氣品質更是達到天天優良。 自2014年我市首次實現6項空氣品質指標全面達標, 提前3年完成國家“大氣十條”治理任務以來, 至今已連續三年穩定達標。

招牌“深圳藍”如何成為常態?這不得不歸功於深圳堅持優化產業和能源結構、堅決淘汰落後產能、科學制定行業減排路線圖、大力治理重點行業污染、大量投入財政資金補貼污染治理等一系列正確科學的治汙政策和措施, 同時也得益於珠三角各市切實開展區域大氣污染聯防聯治使深圳率先達標具有良好的外部環境。

深圳市委市政府將“藍天工程”作為十二項重大民生工程之一, 3年投資63.3億元, 拉動社會投資221億元, 實施14項重點大氣治理工程及補貼重點企業治理改造項目210個。

如今, 深圳是全國唯一全轄區禁燃高污染燃料的城市, 累計淘汰、改造高污染鍋爐1100多台。 2013年以來, 深圳累計淘汰黃標車及老舊車38萬餘輛, 公交領域新能源車數量居全球首位, 今年底, 全市1.6萬輛公車將全部替換為新能源汽車。

此外, 深圳還全面開展重點行業VOC污染治理, 防治臭氧污染, 深圳臭氧濃度在珠三角城市中保持最低。 率先開展船舶污染治理, 已有4450余艘次遠洋船舶轉用低硫燃油, 可提供岸電的泊位全國最多……

“深圳自加壓力,不斷向更高標準邁進的做法值得充分肯定,也為我國特大城市的空氣品質改善工作作出了榜樣。”環境保護部副部長趙英民如此評價深圳的大氣治理工作。

空氣品質穩定達標僅僅是深圳治理大氣污染工作新的起點,今年,深圳又邀請國內外大氣領域權威專家把脈會診,提出2020年深圳PM2.5年均濃度力爭達到世衛組織空氣品質準則的第二階段過渡目標值黑臭水體中20段已基本完工,其中18段初步消除黑臭,並通過公眾評議;整治中的25段水質逐步改善,12段已由重度黑臭轉為輕度黑臭。

治水面前,沒有旁觀者。5月底,深圳向社會公佈了148條(160段)河流的官方河長名單,包括茅洲河、深圳河、龍崗河、坪山河、觀瀾河5大河流等。其中,省委常委、市委書記王偉中任總河長,兼任茅洲河市級河長。

我的城市我的家,我的河流我守護。緊隨著,6月初,首批“深圳民間河長”共計45位熱心市民走馬上任。這些經過培訓具備一定專業素養的“深圳民間河長”,與政府“官方河長制”形成協作機制,加強水污染防治領域的社會監督及公眾參與,“碧水流深”的治水願景指日可待。

宜居“深圳綠”引國際專家讚歎

在深圳,市民愛拍愛曬的除了天上的“深圳藍”,還有與之一樣讓人喜愛的腳下的“深圳綠”。

“我所看到的深圳植被非常豐富,充滿亞熱帶景觀,是一個綠色的深圳。”在7月份落幕的第19屆國際植物學大會上,第一次來到深圳的英國皇家學會會員、美國耶魯大學林業與環境研究學院院長、教授,彼得·克萊恩教授向記者熱情講述了深圳給他留下的第一印象。其他許多國內外與會專家學者對深圳也形成了這樣一種共識——深圳是一座綠色的城市。

本屆大會主會場會展中心是專家學者們接觸最多的地方,這裡地處深圳市中心。記者站在會展中心5樓看出去,儘管車水馬龍,高樓林立,但道路兩側綠樹成蔭,樹下的花壇中,多種顏色的小花開得正豔;交通路口的渠化島也被大葉紫薇、秋海棠等各種草木裝點得猶如一座迷你小花園;遠眺而去,對面建築的屋頂都種滿了植物,翠綠的蓮花山公園盡收眼底。

如此綠色景觀在深圳普遍。如果有機會在空中俯瞰深圳,近2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近一半被綠色渲染著,城市綠化覆蓋率達45.07%。從道路綠化到立體綠化,從地面到空中,從綠城到花城,一步一步,深圳把綠色創想變為現實。

這一綠化率被國家林業局城市森林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研究員王成稱讚為,“人在林下走,車在林中行。在高度現代化的城市中,能像深圳一樣出門500米就能看到森林,是一般城市達不到的。”

5年來,隨著經濟飛速發展,城市建設用地一路喊“渴”的情況下,深圳並不僅僅滿足於綠化覆蓋率,還綠出創意、綠出品質、綠出特色,用精品意識著力打造世界著名花城,用心捍衛市民的綠色權利,提供更多綠色福利。

7月下旬開園迎客的香蜜公園就是一個範例。該公園位於福田中心區,規劃十餘年後“破冰”,在周邊房價連年攀升時,政府依然將這塊地留給市民,成為深圳乃至全國大型市政公園建設的典範和標杆。記者瞭解到,公園自開園以來,前來休閒、鍛煉、拍照的市民絡繹不絕。

在深圳綠色發展之路上,“公園之城”建設是濃墨重彩的一筆。已經坐擁920多座公園的深圳正用“繡花”之工力爭在2020年建成“千園之城”。500米可達社區公園,2公里可達城市綜合公園,5公里可達森林郊野公園……這些大小不一的公園,正猶如一個個精緻的城市綠洲,築就千萬深圳人的宜居夢想,並逐漸演變成一個個精心打造的城市公共空間,見證城市、文化、市民的互動與生長。

公園體系之外,綠道如同城市的生態脈絡,將一個個公園等公共目的地串聯起來。 目前,深圳已建成總長度約2400公里的各級綠道網路,綠道密度達到1.22公里/平方公里,覆蓋密度全省第一。它們像一條條綠色絲帶,串起城市的山、林、城、海、湖,引領市民行走、騎行,走向綠色低碳的品質生活。

“世界上有一半的人口如今都居住在城市,城市化的典範是綠色宜居。”在第19屆國際植物學大會名譽主席、被美國《時代週刊》評為“地球英雄”的彼得·雷文教授看來,“深圳是一座令人驚歎的城市,政府與市民共同致力於打造一個健康、宜居、愉悅的環境,為孩子們和所有市民提供足夠多的綠色空間用於進行休閒和文化活動。”

全國首創“綠色指揮棒”提升環境品質

深圳依山面海,北枕連綿群山,東鄰大亞灣和大鵬灣,西瀕珠江口和伶仃洋,自然稟賦的山海格局,蘊含了極為豐富森林資源和動植物資源,全市森林覆蓋率40.92%,占國土面積的34.76%,各項森林資源和生態指標均位列國內大中城市前列。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經過30多年的發展,深圳作為產業大市、經濟大市、人口大市,與空間小市、資源小市的矛盾日益突出,而無論是創業創新還是市民對幸福生活的追求都對環境的要求越來越高,新形勢下,深圳的城市管理者選擇立足生態文明建設的大局,以綠色GDP為引導,托起社會對現代性大都市的期待與想像。

早在2005年,深圳就在國內率先啟動生態控制線的劃定工作。在這道“鐵線”內,除重大道路交通設施、市政公用設施、旅遊設施和公園綠地外,禁止開發建設。這一舉措,有力地保障了城市基本生態空間和生態功能。在城市快速發展的過程中,深圳自然延綿的山體並沒有像有些地方那樣被平山等,實現了山地、森林與城市相間相融分佈,城中有山,山中有城,自然與都市共存,共用著這片繁榮的棲息地。

近年來,每年的六七月份,一場引人注目的“大考”——年度深圳生態文明建設考核在此時間拉開帷幕。考核對象為全市10個區、17個市直部門和12個重點企業的一把手;考核結果作為領導幹部政績考核和選拔任用的重要依據。且考核不斷改革創新、不斷自我完善。2016年全市生態文明建設考核內容新增了功能區雜訊監管、黑臭水體改善、生活垃圾分類與減量等指標。此外,還增加了公眾對城市生態環境提升滿意率和公眾生態文明意識兩項指標的考核權重。

在這樣一個 “綠色指揮棒”的引領下,我市有限的環境容量承載了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環境品質保持良好水準並逐年得到改善,生態、節水、節能、減排、宜居等工作全面提升。

此後,深圳在生態文明建設上再度自我加碼。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形成歸屬清晰、權責明確、監管有效的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形成了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這一概念。2014年時,深圳就在全國率先推出了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以生態保護為重點的大鵬新區和工業發展為重點的寶安區,作為我市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綜合試點開展區級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已取得初步成果。更值得一提的是,負債表作為重要的離任審計內容,與離任審計制度緊密結合。

北京大學教授欒勝基就曾指出,經過三十多年的高速發展,深圳的土地和環境資本較早地進入到資本的衰竭期。深圳在全國率先制定了生態控制線,編制了自然資源資產清單,逐步推行領導幹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制和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所有的舉措都是在改善環境品質,進而提升“深圳品質”。

“深圳自加壓力,不斷向更高標準邁進的做法值得充分肯定,也為我國特大城市的空氣品質改善工作作出了榜樣。”環境保護部副部長趙英民如此評價深圳的大氣治理工作。

空氣品質穩定達標僅僅是深圳治理大氣污染工作新的起點,今年,深圳又邀請國內外大氣領域權威專家把脈會診,提出2020年深圳PM2.5年均濃度力爭達到世衛組織空氣品質準則的第二階段過渡目標值黑臭水體中20段已基本完工,其中18段初步消除黑臭,並通過公眾評議;整治中的25段水質逐步改善,12段已由重度黑臭轉為輕度黑臭。

治水面前,沒有旁觀者。5月底,深圳向社會公佈了148條(160段)河流的官方河長名單,包括茅洲河、深圳河、龍崗河、坪山河、觀瀾河5大河流等。其中,省委常委、市委書記王偉中任總河長,兼任茅洲河市級河長。

我的城市我的家,我的河流我守護。緊隨著,6月初,首批“深圳民間河長”共計45位熱心市民走馬上任。這些經過培訓具備一定專業素養的“深圳民間河長”,與政府“官方河長制”形成協作機制,加強水污染防治領域的社會監督及公眾參與,“碧水流深”的治水願景指日可待。

宜居“深圳綠”引國際專家讚歎

在深圳,市民愛拍愛曬的除了天上的“深圳藍”,還有與之一樣讓人喜愛的腳下的“深圳綠”。

“我所看到的深圳植被非常豐富,充滿亞熱帶景觀,是一個綠色的深圳。”在7月份落幕的第19屆國際植物學大會上,第一次來到深圳的英國皇家學會會員、美國耶魯大學林業與環境研究學院院長、教授,彼得·克萊恩教授向記者熱情講述了深圳給他留下的第一印象。其他許多國內外與會專家學者對深圳也形成了這樣一種共識——深圳是一座綠色的城市。

本屆大會主會場會展中心是專家學者們接觸最多的地方,這裡地處深圳市中心。記者站在會展中心5樓看出去,儘管車水馬龍,高樓林立,但道路兩側綠樹成蔭,樹下的花壇中,多種顏色的小花開得正豔;交通路口的渠化島也被大葉紫薇、秋海棠等各種草木裝點得猶如一座迷你小花園;遠眺而去,對面建築的屋頂都種滿了植物,翠綠的蓮花山公園盡收眼底。

如此綠色景觀在深圳普遍。如果有機會在空中俯瞰深圳,近2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近一半被綠色渲染著,城市綠化覆蓋率達45.07%。從道路綠化到立體綠化,從地面到空中,從綠城到花城,一步一步,深圳把綠色創想變為現實。

這一綠化率被國家林業局城市森林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研究員王成稱讚為,“人在林下走,車在林中行。在高度現代化的城市中,能像深圳一樣出門500米就能看到森林,是一般城市達不到的。”

5年來,隨著經濟飛速發展,城市建設用地一路喊“渴”的情況下,深圳並不僅僅滿足於綠化覆蓋率,還綠出創意、綠出品質、綠出特色,用精品意識著力打造世界著名花城,用心捍衛市民的綠色權利,提供更多綠色福利。

7月下旬開園迎客的香蜜公園就是一個範例。該公園位於福田中心區,規劃十餘年後“破冰”,在周邊房價連年攀升時,政府依然將這塊地留給市民,成為深圳乃至全國大型市政公園建設的典範和標杆。記者瞭解到,公園自開園以來,前來休閒、鍛煉、拍照的市民絡繹不絕。

在深圳綠色發展之路上,“公園之城”建設是濃墨重彩的一筆。已經坐擁920多座公園的深圳正用“繡花”之工力爭在2020年建成“千園之城”。500米可達社區公園,2公里可達城市綜合公園,5公里可達森林郊野公園……這些大小不一的公園,正猶如一個個精緻的城市綠洲,築就千萬深圳人的宜居夢想,並逐漸演變成一個個精心打造的城市公共空間,見證城市、文化、市民的互動與生長。

公園體系之外,綠道如同城市的生態脈絡,將一個個公園等公共目的地串聯起來。 目前,深圳已建成總長度約2400公里的各級綠道網路,綠道密度達到1.22公里/平方公里,覆蓋密度全省第一。它們像一條條綠色絲帶,串起城市的山、林、城、海、湖,引領市民行走、騎行,走向綠色低碳的品質生活。

“世界上有一半的人口如今都居住在城市,城市化的典範是綠色宜居。”在第19屆國際植物學大會名譽主席、被美國《時代週刊》評為“地球英雄”的彼得·雷文教授看來,“深圳是一座令人驚歎的城市,政府與市民共同致力於打造一個健康、宜居、愉悅的環境,為孩子們和所有市民提供足夠多的綠色空間用於進行休閒和文化活動。”

全國首創“綠色指揮棒”提升環境品質

深圳依山面海,北枕連綿群山,東鄰大亞灣和大鵬灣,西瀕珠江口和伶仃洋,自然稟賦的山海格局,蘊含了極為豐富森林資源和動植物資源,全市森林覆蓋率40.92%,占國土面積的34.76%,各項森林資源和生態指標均位列國內大中城市前列。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經過30多年的發展,深圳作為產業大市、經濟大市、人口大市,與空間小市、資源小市的矛盾日益突出,而無論是創業創新還是市民對幸福生活的追求都對環境的要求越來越高,新形勢下,深圳的城市管理者選擇立足生態文明建設的大局,以綠色GDP為引導,托起社會對現代性大都市的期待與想像。

早在2005年,深圳就在國內率先啟動生態控制線的劃定工作。在這道“鐵線”內,除重大道路交通設施、市政公用設施、旅遊設施和公園綠地外,禁止開發建設。這一舉措,有力地保障了城市基本生態空間和生態功能。在城市快速發展的過程中,深圳自然延綿的山體並沒有像有些地方那樣被平山等,實現了山地、森林與城市相間相融分佈,城中有山,山中有城,自然與都市共存,共用著這片繁榮的棲息地。

近年來,每年的六七月份,一場引人注目的“大考”——年度深圳生態文明建設考核在此時間拉開帷幕。考核對象為全市10個區、17個市直部門和12個重點企業的一把手;考核結果作為領導幹部政績考核和選拔任用的重要依據。且考核不斷改革創新、不斷自我完善。2016年全市生態文明建設考核內容新增了功能區雜訊監管、黑臭水體改善、生活垃圾分類與減量等指標。此外,還增加了公眾對城市生態環境提升滿意率和公眾生態文明意識兩項指標的考核權重。

在這樣一個 “綠色指揮棒”的引領下,我市有限的環境容量承載了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環境品質保持良好水準並逐年得到改善,生態、節水、節能、減排、宜居等工作全面提升。

此後,深圳在生態文明建設上再度自我加碼。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形成歸屬清晰、權責明確、監管有效的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形成了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這一概念。2014年時,深圳就在全國率先推出了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以生態保護為重點的大鵬新區和工業發展為重點的寶安區,作為我市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綜合試點開展區級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已取得初步成果。更值得一提的是,負債表作為重要的離任審計內容,與離任審計制度緊密結合。

北京大學教授欒勝基就曾指出,經過三十多年的高速發展,深圳的土地和環境資本較早地進入到資本的衰竭期。深圳在全國率先制定了生態控制線,編制了自然資源資產清單,逐步推行領導幹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制和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所有的舉措都是在改善環境品質,進而提升“深圳品質”。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