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裡約大冒險----巴西遊記

作者:拍照的阿步

在奧運會閉幕的日子。 我也安全的從裡約回到了家裡。

出發前, 得到的訊息都是裡約的各種負面消息

奧運會準備的各種不靠譜。 大街上搶劫案的頻頻發生。

讓人覺得去裡約, 就是一場大冒險

現在, 人已經從裡約安全的回來了

再回頭看看這些天在裡約“冒險”的日子吧

為了保障奧運的安全, 巴西政府還是出動了大量的軍警。 在主要街道和場館附近, 一直可以看到全幅武裝的軍警在巡邏。 各個街道的路口也停放著警燈閃爍的警車。 不過現場氣氛卻不會因為有了大量的武裝人員而顯得緊張。

人們都還是該幹嘛就幹嘛, 我們也會因為有了這些武裝人員讓我們覺得多了很多的安全感, 而且士兵們都非常的友善。 你去給他們拍照, 或是要求和他們合影, 他們都會悻然答應。

不過, 雖然有了那麼多的軍警維持治安, 但還是不時的能聽到當地搶劫或衝突的消息。 最嚴重的一次是一名士兵在平民窟遇襲身亡。

所以, 在沒有到達的時候聽到這樣類似的消息總會覺得裡約會有多麼的恐怖。 但真的身處當地, 穿梭在人群中的時候, 也不會感覺到有任何的危險。 當貌似能安全的任意的遊蕩在裡約時候, 又覺得危險還是離我們不遠。

反正我們在當地沒有感到任何的害怕, 但也時時加了小心。

雖然不幸的事情沒有波及到我們,

但身邊總還是有不幸在不斷的發生。

先大體放下裡約的圖片, 再分開描述幾個必要的景點

沙灘的上的姑娘們和陽光一樣熱情

裡約著名的平民窟。 遠看或許還蠻美的。 但又有幾個遊客敢身入其中

裡約最著名的基督山。

在基督山上俯瞰裡約

裡約的教堂

平民窟的日落

標誌性的麵包山

機場

裡約的海灘

裡約市景

到了裡約, 奧運會也是要參與下了, 觀看了女子3米板的決賽, 還見證了一場浪漫的求婚

裡約山上的一些老區頗有巴西風情

第一個目的地

兩上基督山

里約熱內盧基督像(救世基督像, 葡萄牙語:Cristo Redentor)落成於1931年, 總高38米, 體積龐大, 有1145噸重, 左右手的指間距達到了23米。 雕像中的耶穌基督身著長袍,

雙臂平舉, 深情地俯瞰山下里約熱內盧市的美麗全景, 預示著博愛的精神和對獨立的贊許。 耶穌像面向著碧波蕩漾的大西洋, 張開著的雙臂從遠處望去, 就像一個巨大的十字架, 顯得莊重、威嚴。 耶穌基督的身影與群山融為一體, 一些雲團不時飄浮在山峰之間, 使耶穌像若隱若現, 使他顯得更加神秘聖潔。 巨大的耶穌塑像建在這座高山的頂端, 無論白天還是夜晚, 從市內的大部分地區都能看到, 成為巴西名城里約熱內盧最著名的標誌。

救世基督像(葡萄牙語:Cristo Redentor)是一座裝飾藝術風格的大型耶穌基督雕像, 位於巴西的里約熱內盧, 是該市的標誌, 也是世界最聞名的紀念雕塑之一, 耶穌像位於巴西里約熱內盧市的科科瓦多山頂已超過75年,

高三十八公尺, 張開的雙手寬28公尺, 由波蘭裔法國藝術家朗多夫斯基(Paul Landovsky)所設計, 他一九二六到一九三一年間先在法國造好雕像片段, 然後運到巴西組裝, 整體採用水泥材質, 歷時四年建成, 也堪稱是巴西最著名的地標之一, 在裡約市區裡幾乎各個角度都可以看見它!

耶穌像位於巴西里約熱內盧市的科科瓦多山頂, 基座同時也是一座能夠容納150人的天主教堂。 在科科瓦多山上建造一座雕像的想法始於1850年代中期, 那時一個天主教神父佩德羅·瑪麗亞·博斯請求巴西帝國的伊莎貝爾公主籌措資金建造一座大型的宗教紀念物。 伊莎貝爾公主對這個主意不是很在意, 而當巴西在1889年成為共和國後,

這個設想完全被政府否定, 因為當時的法律強制規定必須政教分離。

第二次"在山上建立一個地標"的提議是里約熱內盧大主教在1921年提出的。 大主教組織了一個叫做"紀念像周"(Semana do Monumento)的活動來吸引捐款, 捐款者主要是巴西的天主教徒。 基督雕像的設計要求包括:須代表基督教的十字架, 有一座手持地球的耶穌基督像和一個象徵世界的基座。 最後選擇了"救世基督展開雙臂"為設計外型。

這座紀念雕像由法國紀念碑雕刻家保羅·蘭多斯基設計, 當地的工程師海托·達·席爾瓦·科斯卡監督建設。 一組工程師和技師團研究了蘭多斯基的設計方案, 並決定以鋼筋混凝土代替鋼材, 以便更適合十字架形狀的雕像。 科斯卡和蘭多斯基決定以滑石作為雕像的外層材料, 因為它有柔韌性高的特點,而且能夠抵抗惡劣的天氣。里約熱內盧還特意建造了科科瓦多山的上山鐵路,以便將打造雕像所需的大塊石料運到山頂。

1931年10月12日在科科瓦多山上舉行了盛大的落成典禮,巴西總統瓦加斯為塑像剪綵,這一天是巴西主保聖人聖母Aparecida的紀念日--聖母顯靈日(又稱守護神節)。落成典禮的一大亮點是照明系統的啟動,原本計畫是由義大利發明家馬可尼從他在那不勒斯的遊船上,通過他發明的無線電啟動開關,但是由於當天天氣狀況惡劣,信號強度受到影響,最終不得不改由科科瓦多山上的工作人員手工開啟。

2006年10月12日,在塑像落成75周年慶典上,里約熱內盧的樞機大主教歐瑟比歐·奧斯卡·舍伊德在塑像下為聖母顯靈日做彌撒,這使得這座基督像成為朝聖聖地,從此以後天主教徒可以在塑像前接受洗禮和宣佈結婚。

所以,到了裡約,基督山是一定要去的。可惜我們當時去的時候天氣不好,在山下望去還能看到基督像,可到了山頂不光迷霧重重,還刮著大風,下著小雨。

氣溫也比山下驟降10多度,可凍壞了。

因為裡約地處海邊,所以氣候也比較多變,尤其是山頂位置。所以經常會有遊客到了基督山,卻不能看到基督像的全貌

還是有少量遊客和我們一樣冒雨登上了基督山,可以啥也看不到

在山頂執勤的士兵

所幸我們在裡約的時間充分,所以決定再上一次基督山。

這次總算守得雲開見日出啊。小小的山頂也是擠滿了遊客,要拍張單獨和基督像的合影幾乎是不可能啊。

小熊舉得高,總算有個單獨合影,哈哈哈

在山頂還能看到裡約的全貌

所幸,還是去了第二次,雖然多花了門票錢,但卻是值得

第二個目的地

陰差陽錯它就叫了麵包山,其實一點都不像。

麵包山(Sugarloaf Mountain)是巴西著名旅遊景點,此山因形似法式麵包而得名。甜麵包山由兩個山頭組成,位於巴西瓜納巴拉灣(Guanabara Bay)入口處,是裡約的象徵之一。一個象立起的麵包,另一個象平放的麵包,加上山的表面光滑,好像抹上了糠漿,故名為“甜麵包山”。甜麵包山高394米,登上山頂可將裡約全景盡收眼底。

這是百度到的介紹,但咋看都沒覺得這塊石頭有多像麵包。

同時也覺得並不美,為啥就成了當地最著名的景點了尼?

到了山頂才明白這著名的意義,原來是從山頂往山下看好看,在山下看這2塊大石頭就覺得平淡了

山高394米,登上山頂可將裡約全景盡收眼底。與麵包山為鄰的有兩座略低的山峰--狗面山和烏爾卡山,均為215米高。1565年,裡約市在這兩座山之間創建,現在山腳下還能看到當年保衛裡約市的聖若奧古城堡。

甜麵包山高394米,登上山頂可將裡約全景盡收眼底。印第安人管它叫保安打古瓜(Paund Acuqua),原意為高大挺拔的獨立山峰,其發音近似葡萄牙文中的糖麵包(pao de acucar),再加上山的外形又使葡萄牙人想起老家用來把糖製成圓錐形方糖一種土制模具,所以就叫它糖麵包。

西元1912年,第一條電纜車線自麵包山麓的紅色海灘(Praia Vermelho)啟用,由山腳至山頂分兩個階段,第一站是麵包山腳的烏卡山(Urca Mountain)。第一部德國制廿四人座電纜車,共服役了六十年,直到西元1972年才被較大型的纜車所取代。

旅客搭乘的是義大利制,外型像泡泡似的電纜車,不僅容量可達七十五人並可提供三百六十度的攬景視角。共有兩部纜車分別自山頂及山腳同時對向開出,每段花費時間系自上午八時至晚上十時,每半小時開出一班,車票在電纜車起站紅色海灘購買。

這機場沖出跑道也不怕啊

遠眺基督山

山頂的大風可爽了

南美最小的猴子,在山頂悠閒的散步,一點不怕人

在山頂的簽名牆上留個名

第三個目的地

這或許是全球最美的階梯

各種彩色的瓷磚

來著世界的各個角落

築成一條美麗的階梯

或許就是全球最美的階梯了

這是巴西,里約熱內盧了一條階梯

也是當地最著名的景點之一

這是喬治·塞拉諾設計Escadaria Selaron階梯(塞勒隆階梯)

這裡原本是一個貧民窟裡普通水泥階梯,1990年智利籍的藝術家Selarón開始用垃圾堆裡回收的磁磚對它進行裝修,後來加上了各國遊客的捐助和自己的作品,最終完成這250層的作品。這段在貧民窟裡的臺階是裡約非常著名的攝影景點,已成為裡約的地標建築之一,美國國家地理頻道、花花公子雜誌,還有許多著名音樂人如U2樂隊的“Walk On"MV、Snoop Dogg的音樂視頻都曾在此取景。

也希望大家能關注我新近出版發行的新書。

書中記錄了我從女兒3歲時起帶女兒一起旅遊的見聞與所感。坐長途火車、遊輪、飛機,對於3歲的孩子來說,可以說是一場自討苦吃的旅行。書中回顧了旅行中的見聞和孩子的成長,既是一本父女旅行日誌,也是女兒從3歲到7歲的一部成長史。在旅途中,我和孩子一起去看世界,感受世界,體驗不同的風景與人情,並在旅行中,讓孩子在旅行中有更開闊的視野和更好的成長

因為它有柔韌性高的特點,而且能夠抵抗惡劣的天氣。里約熱內盧還特意建造了科科瓦多山的上山鐵路,以便將打造雕像所需的大塊石料運到山頂。

1931年10月12日在科科瓦多山上舉行了盛大的落成典禮,巴西總統瓦加斯為塑像剪綵,這一天是巴西主保聖人聖母Aparecida的紀念日--聖母顯靈日(又稱守護神節)。落成典禮的一大亮點是照明系統的啟動,原本計畫是由義大利發明家馬可尼從他在那不勒斯的遊船上,通過他發明的無線電啟動開關,但是由於當天天氣狀況惡劣,信號強度受到影響,最終不得不改由科科瓦多山上的工作人員手工開啟。

2006年10月12日,在塑像落成75周年慶典上,里約熱內盧的樞機大主教歐瑟比歐·奧斯卡·舍伊德在塑像下為聖母顯靈日做彌撒,這使得這座基督像成為朝聖聖地,從此以後天主教徒可以在塑像前接受洗禮和宣佈結婚。

所以,到了裡約,基督山是一定要去的。可惜我們當時去的時候天氣不好,在山下望去還能看到基督像,可到了山頂不光迷霧重重,還刮著大風,下著小雨。

氣溫也比山下驟降10多度,可凍壞了。

因為裡約地處海邊,所以氣候也比較多變,尤其是山頂位置。所以經常會有遊客到了基督山,卻不能看到基督像的全貌

還是有少量遊客和我們一樣冒雨登上了基督山,可以啥也看不到

在山頂執勤的士兵

所幸我們在裡約的時間充分,所以決定再上一次基督山。

這次總算守得雲開見日出啊。小小的山頂也是擠滿了遊客,要拍張單獨和基督像的合影幾乎是不可能啊。

小熊舉得高,總算有個單獨合影,哈哈哈

在山頂還能看到裡約的全貌

所幸,還是去了第二次,雖然多花了門票錢,但卻是值得

第二個目的地

陰差陽錯它就叫了麵包山,其實一點都不像。

麵包山(Sugarloaf Mountain)是巴西著名旅遊景點,此山因形似法式麵包而得名。甜麵包山由兩個山頭組成,位於巴西瓜納巴拉灣(Guanabara Bay)入口處,是裡約的象徵之一。一個象立起的麵包,另一個象平放的麵包,加上山的表面光滑,好像抹上了糠漿,故名為“甜麵包山”。甜麵包山高394米,登上山頂可將裡約全景盡收眼底。

這是百度到的介紹,但咋看都沒覺得這塊石頭有多像麵包。

同時也覺得並不美,為啥就成了當地最著名的景點了尼?

到了山頂才明白這著名的意義,原來是從山頂往山下看好看,在山下看這2塊大石頭就覺得平淡了

山高394米,登上山頂可將裡約全景盡收眼底。與麵包山為鄰的有兩座略低的山峰--狗面山和烏爾卡山,均為215米高。1565年,裡約市在這兩座山之間創建,現在山腳下還能看到當年保衛裡約市的聖若奧古城堡。

甜麵包山高394米,登上山頂可將裡約全景盡收眼底。印第安人管它叫保安打古瓜(Paund Acuqua),原意為高大挺拔的獨立山峰,其發音近似葡萄牙文中的糖麵包(pao de acucar),再加上山的外形又使葡萄牙人想起老家用來把糖製成圓錐形方糖一種土制模具,所以就叫它糖麵包。

西元1912年,第一條電纜車線自麵包山麓的紅色海灘(Praia Vermelho)啟用,由山腳至山頂分兩個階段,第一站是麵包山腳的烏卡山(Urca Mountain)。第一部德國制廿四人座電纜車,共服役了六十年,直到西元1972年才被較大型的纜車所取代。

旅客搭乘的是義大利制,外型像泡泡似的電纜車,不僅容量可達七十五人並可提供三百六十度的攬景視角。共有兩部纜車分別自山頂及山腳同時對向開出,每段花費時間系自上午八時至晚上十時,每半小時開出一班,車票在電纜車起站紅色海灘購買。

這機場沖出跑道也不怕啊

遠眺基督山

山頂的大風可爽了

南美最小的猴子,在山頂悠閒的散步,一點不怕人

在山頂的簽名牆上留個名

第三個目的地

這或許是全球最美的階梯

各種彩色的瓷磚

來著世界的各個角落

築成一條美麗的階梯

或許就是全球最美的階梯了

這是巴西,里約熱內盧了一條階梯

也是當地最著名的景點之一

這是喬治·塞拉諾設計Escadaria Selaron階梯(塞勒隆階梯)

這裡原本是一個貧民窟裡普通水泥階梯,1990年智利籍的藝術家Selarón開始用垃圾堆裡回收的磁磚對它進行裝修,後來加上了各國遊客的捐助和自己的作品,最終完成這250層的作品。這段在貧民窟裡的臺階是裡約非常著名的攝影景點,已成為裡約的地標建築之一,美國國家地理頻道、花花公子雜誌,還有許多著名音樂人如U2樂隊的“Walk On"MV、Snoop Dogg的音樂視頻都曾在此取景。

也希望大家能關注我新近出版發行的新書。

書中記錄了我從女兒3歲時起帶女兒一起旅遊的見聞與所感。坐長途火車、遊輪、飛機,對於3歲的孩子來說,可以說是一場自討苦吃的旅行。書中回顧了旅行中的見聞和孩子的成長,既是一本父女旅行日誌,也是女兒從3歲到7歲的一部成長史。在旅途中,我和孩子一起去看世界,感受世界,體驗不同的風景與人情,並在旅行中,讓孩子在旅行中有更開闊的視野和更好的成長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