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大同雲岡石窟旅遊攻略之景觀區

作者:白頭翁46(旅行家)

雲岡石窟位於山西省大同市以西16公里處的武周山南麓, 雲岡石窟離大同市區不算遠, 道路平整寬闊, 交通方便, 如果自駕, 隨著路牌可以很容易找到這處世界文化遺產, 如果坐公車, 可以坐4、26、17、38、28等路公車到達新開裡站, 然後轉乘3路車到達雲岡石窟。

過去的雲岡石窟。 對面是一個著名的國有煤礦, 現代化的採煤機械高高聳立, 與古老的石窟隔河對峙, 極不協調。 去往左雲、右玉的道路窟前通過, 車水馬龍。 大載重煤車無情的碾壓著重負不堪的馬路, 揚起的粉塵遮雲蔽日。 窟北側山上是煤礦的極其簡陋的工人村。

路邊盡是土山包, 沒有幾棵樹。 夏天還能見點綠, 冬季則是滿目黃土, 真是不負黃土高原的“盛名”。 站在窟區, 噪音四起, 黃沙遮雲蔽日, 黑色粉塵無處不在。 鑲嵌在中華大地上的千年寶物, 那些年確實是存放在這樣的環境中。 自2008年雲岡石窟周邊環境治理工程啟動以來, 雲岡旅遊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工程啟動當年, 就完成了雲岡旅遊專線兩側的拆遷綠化任務, 2009年5 月, 雲岡鎮及其所屬的雲岡村、麻村、校尉屯、竹林寺、張寺窯5村整體搬遷至小站, 新建了雲佛新村, 並對景區內所有與石窟風貌不協調的建築物進行了拆遷、改造, 將景區周邊小型煤礦全部關閉, 對一時無法關停的大型國有煤礦進行環境整治,
上馬節能減排設備。 同時, 為使雲岡景區成為一個完全封閉的景區, 市政府對省道339公路進行了改線, 並對十裡河雲岡段進行了治理。 通過全面治理, 極大地改善了雲岡景區旅遊環境和雲岡峪生態環境。 在旅遊區環境得到根本改變之後, 我們加大了雲岡核心景區文化設施建設力度, 截止2010年底, 已建成雲岡石窟研究院辦公區、雲岡陳列館、演藝中心、文化商業街(食貨街)、靈岩寺、遊客服務中心等文化旅遊服務設施, 修復了周總理紀念室, 皮影戲演藝中心, 恢復了北魏時期“山堂水殿、煙寺相望, 林淵境景、綴目遠眺”的歷史風貌。 重新規劃後的雲岡景區, 核心景區面積較原來擴大10倍多, 輻射景區面積擴大了6倍, 現參觀路線設計合理,
服務設施完善, 生態環境優良, 文化旅遊硬體設施堪稱國內一流。 (來源於雲岡石窟官網)

關停一所國有大煤礦那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這可能是改造工程中最難辦的事, 大同辦成了。 即要敬佩大同的執著, 又要感謝中煤的大度和體諒。 前面就是遊客中心(這裡離原來的石窟入口還有好幾公里)為盡可能減少粉塵、燥音對佛像的影響, 所有車輛不得進入景區。

從石窟景區的進口處進去後是一個很大的建築群, 叫遊客服務中心。

是供參觀人群購票、休息、安檢的地方。 雖然遊人很少, 依然可以見到清潔工人在擦鏡子一樣亮的地面。 真的找不到一點兒垃圾。

寬敞氣派的售票大廳。

進去後首先進入眼簾的是一尊用香檀木雕刻的佛像群。
做工精細, 體態端莊, 是石窟精品佛像的再現。 後來才知道這是燈!

大廳內的紀念品專櫃, 牆上的大型立體壁畫。 紅色的金魚遊戲於金色的荷葉之中, 寓意吉祥。

售票處。

牆壁上掛著精美的壁畫。

購票後下樓, 正好內急, 首先上洗手間。 沒想到意外收穫如此精美的盥洗室, 無論從分割空間的門還是牆上的裝飾畫以及一些小的擺飾與掛件都浸透出一股濃烈的傳統文化的氣息。

衛生間就在裝飾畫兩側虛掩的門後面。

畫有佛教手式的裝飾畫, 與整個空間裝飾與所在的環境氛圍都很協調。

黑色的枯枝上停留著幾隻金色的鳥。 樹枝與鳥在材料與色澤、肌理上都形成很大的反差。

從過道看大廳, 這些鏤空的窗櫺起到劃分不同功能區域的作用。

大廳內部供奉的四面佛, 陽光從玻璃的天窗中灑落在木制的佛像上, 很多遊客在此拍照留念。

大廳一角, 古建築中的元素經過設計師的現代演繹在此幻化成能勾起遊客沉澱在心靈深處的對民族建築的記憶。

通過這扇門是被分割成若干的休息空間。

穿過門之後通往休息區的過道。

休息室內部, 擺放著木制的低矮的仿古靠椅。

售票大廳靠近窗戶的休息區域, 在這裡談話可以享受陽光的溫暖。

被人侍候的感覺。

遊客服務大廳建築外牆上裝飾著古建築的主要材料——青磚。 但這些青磚已失去昔日的承重作用, 從功能部件演化成裝飾部件。 窗戶之上裝飾有仿古建築窗櫺式鐵藝製品, 傳統建築的符號隨處可見。

雲岡石窟景區檢票口。雖然都是新建的,還是有點古色古香。

進去後是一個寬闊的曇曜廣場。

廣場正中是曇曜的石像。曇曜,少年出家,原是涼州(甘肅省武威市)的高僧,到達平城後受到太子拓跋晃的禮遇,開始管理眾僧。太武帝滅佛時,他逃離了平城。文成帝興佛後,曇曜在路邊巧遇文成帝車隊,俗話說:“馬識善人”,文成帝的馬咬住曇曜的袈裟不放,於是曇曜就成為管理全國僧尼事務的“沙門統”。曇曜是以禪業著稱的高僧,在文成帝的贊同下,選擇了武周山南麓這塊幽靜之處進行開窟修禪。從西元460年開始,曇曜組織了開鑿石窟的建設,就是著名的“曇曜五窟”。那個已成為雲岡標誌的露天大佛就在其中,此人為佛教造像貢獻巨大。鑄像為今人所立。

曇曜石像後面是三開的山門。

由景區山門進入,首先看到的是6000平米的前區廣場。中間是仿北魏風格的戲臺。

兩側是取材於雲岡石窟第五窟佛教故事的13對漢白玉“象座四棱神柱”組成的禮佛大道。柱上的佛像神態各異、栩栩如生,佛祖的一生經歷刻畫在上面。導遊介紹:新建建築的一切都能在石窟中找到答案。石窟中的每一個細節,都記載著歷史資訊,都是當時社會風貌的再現。如果仔仔細細的看,一幅北魏的盛景會不時浮現眼前。 現在所展現的一切,正是這些研究者幸勤工作的成果。這裡的點點滴滴,證明他們不僅是石窟的保護神,更是石窟文化的傳承者。有了這些研究人員,石窟才能得以用現代科技加以保護,才能逐步破解隱藏於石窟中各種秘密,才能瞭解石窟演化的歷史。

下麵是象座。石雕大象肚子下的力士 ,雙手托住大象,造型生動。

中間是蓮花四方座,四周有不同的金剛。

上部是形態各異的坐佛。

大道盡頭是一顆人造的金葉樹。

四周是圓型的石刻浮雕,雕有北魏皇帝巡遊、拜佛故事的浮雕。圓被沿直徑方向破開,遊人從中穿過。

細節

拱橋橋頭兩側矗立著慈祥的手持博山爐的仙女。

博山爐又叫博山香爐、博山香薰、博山薰爐等名,是中國漢、晉時期常見的焚香所用的器具。常見的為青銅器和陶瓷器。爐體呈青銅器中的豆形,上有蓋,蓋高而尖,鏤空,呈山形,山形重疊,其間雕有飛禽走獸,象徵傳說中的海上仙山——博山而得名。

走過拱橋。

新建的靈岩寺,是根據北魏著名地理學家酈道元在《水經注》中的描述而仿建的。

靈嚴寺山門前廣場。仿北魏式山門,兩邊鐘鼓樓與內地明顯不一樣,是在四個拐角處建角樓。

靈岩寺角樓上的“遇合、慈悲”匾,意思是:給諸有情快樂,並將彼等從苦難中拔救出來

屋脊上的裝飾也與內地廟宇不同。

匾額:“靈岩寺”,楹聯:“山色隨雲秀 佛燈共日長”

交腳彌勒菩薩。靈岩寺三座大殿的主佛像,全部採用巨大的香樟木作材料,由來自福建省莆田的木雕世家傳人黃文壽大師擔綱雕刻。

兩側為護法。

山門內兩側是壁畫。

局部

山門背面壁畫。

匾額:“觀心自在”

穿過山門進入第一院落,正中是靈岩寺標誌性建築仿北魏風格的浮屠塔。

塔高達5層,每層有主佛像四面12尊。連同塔柱、佛龕周圍的小佛像,數以百計,堪稱同類石雕塔中的極品。

兩邊兩棟配樓。面闊三間,歇山頂,裝飾鳳鳥,建築端莊秀麗。

禪心佛道,活在當下。

千佛殿,仿北魏建築,無殿頂,面闊七間,殿頂有鳳鳥裝飾。

中間為釋迦牟尼佛。

左右還有燃燈佛、多寶佛、觀世音、大勢至菩薩等

井藻

第二進院落是大雄寶殿。仿北魏建築,重簷無殿頂,面闊七間,殿頂裝飾鳳鳥等

大雄寶殿兩邊的金葉“樹”。樹上掛滿了紅綢帶。

角樓與樓閣之間均有廊橋相通。

寺裡的四個角樓上都掛著四個牌匾,分別是:慈悲、遇合、因緣、喜舍。

遇合:指臣子逢到善用其才的君主。也指賓主相得甚歡;相遇而彼此投合。 慈悲喜舍,是《阿含經》到大乘諸經中反復宣導的精神。慈、悲、喜、舍的無限擴大、無限深化,稱為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名“四無量心”,或稱“四梵住”(四種清淨無染的心)。

兩側配殿。這是觀音殿。

正中是大雄寶殿。

大雄寶殿主像為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佛。連同佛像背後的“背光”在內,最大的佛像高達11米。不論是佛像的站臥姿勢還是面部表情,也不論是衣著的裝飾還是周圍的飛天力士,所有細節的刻畫都是那麼準確到位。

由中央美術學院完成的數百平米壁畫更顯功力。從摩醢首羅天到鳩摩羅天再到佛誕佛傳故事,其對北魏時期特有色彩運用的把握和對雲岡元素的拿捏,不能不讓人佩服創作者的大家風範。

大殿背面。

通往石窟的後尾橋。

原來整個靈岩寺是一座水中樓閣!如同蓬萊仙境一般。命名“山堂水殿”。名副其實!

對面遠處的晉華宮國家礦山公園,是原來煤礦改建的。可以讓人們體驗下礦的感覺。我在礦山工作了五年,不需要體驗了!

到這裡才是真正的石窟入口處。

雲岡寫經院位於雲岡石窟景區一窟東側,院內設寫經堂、藏經堂、展品室等,其書寫經文的格式有條幅、手絹、冊頁及四扇屏等。並配以名人題記與跋文和高僧的開光加持。作為佛教修行法門之一的抄寫經文能使書法家在特定的靜中生慧。並使其神聖感得以延展。目前尚未開放參觀。

回頭再看看遊覽圖。

推薦雲崗石窟官方網站:http://tour.yungang.org/index.aspx?p=1

做得不錯!

大同是山西省第二大城市,有2300年的城市發展史,曾是北魏京師、遼金陪都、明清重鎮,古城內留存有眾多古建築,是國務院首批公佈的24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同全國眾多古城一樣,無序的發展,將古城殘存的城牆蠶食殆盡,古建築群周圍聳立起不協調的“水泥叢林”。古城面目斑駁。大同人調侃大同是:“污水基本靠蒸發,垃圾基本靠風刮,游商基本沒人抓,市容基本無人誇。”

在這樣的背景下,耿彥波被派到了大同任市長,展開了他轟轟烈烈的造城運動,致力於恢復大同整個3.28平方公里的古城風貌。耿彥波1995年在靈石縣造就了如今聲名大噪的“王家大院”,後來調任榆次修復了氣勢更加恢宏的“常家莊園”。執政大同,他甩出的仍是“文化經濟牌”。大同市委、市政府將“轉型發展、綠色崛起”作為總體戰略部署,規劃了“一軸雙城,分開發展,古今兼顧,新舊兩利”的發展思路:即以古城外的禦河為軸線,河西保護古城,河東建設新城,古城在保護中增值,新城在建設中崛起,各自發展,互不侵蝕。

這次大同之行,徹底顛覆了我原來對大同市容的猜想。

在原來雲岡石窟景區前面增加如此龐大的景區,徹底改善景區周邊環境,對雲岡石窟無疑是最好的保護。而在這裡還原千年古寺靈岩寺是最合理的。至於建築、佛像、壁畫等是否完全還原,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覺得就佛像而言,以石窟中的造像為模特是最佳選擇,既省設計成本,又保留了原像。

1973年周恩來總理抱病陪同法國總統蓬皮杜來到大同雲崗參觀,後任院長的李治國擔任講解員。當時雲崗石窟的風化已經比較嚴重,周邊環境也很不協調。聽取介紹後,周總理詢問李治國,雲崗石窟的保護工作有沒有規劃,李治國回答說,國家文物局有一個十年的規劃,周總理擺擺手說:“十年太長了,三年吧。”1973年至今已四十年了,敬愛的總理可以放心了!

傳統建築的符號隨處可見。

雲岡石窟景區檢票口。雖然都是新建的,還是有點古色古香。

進去後是一個寬闊的曇曜廣場。

廣場正中是曇曜的石像。曇曜,少年出家,原是涼州(甘肅省武威市)的高僧,到達平城後受到太子拓跋晃的禮遇,開始管理眾僧。太武帝滅佛時,他逃離了平城。文成帝興佛後,曇曜在路邊巧遇文成帝車隊,俗話說:“馬識善人”,文成帝的馬咬住曇曜的袈裟不放,於是曇曜就成為管理全國僧尼事務的“沙門統”。曇曜是以禪業著稱的高僧,在文成帝的贊同下,選擇了武周山南麓這塊幽靜之處進行開窟修禪。從西元460年開始,曇曜組織了開鑿石窟的建設,就是著名的“曇曜五窟”。那個已成為雲岡標誌的露天大佛就在其中,此人為佛教造像貢獻巨大。鑄像為今人所立。

曇曜石像後面是三開的山門。

由景區山門進入,首先看到的是6000平米的前區廣場。中間是仿北魏風格的戲臺。

兩側是取材於雲岡石窟第五窟佛教故事的13對漢白玉“象座四棱神柱”組成的禮佛大道。柱上的佛像神態各異、栩栩如生,佛祖的一生經歷刻畫在上面。導遊介紹:新建建築的一切都能在石窟中找到答案。石窟中的每一個細節,都記載著歷史資訊,都是當時社會風貌的再現。如果仔仔細細的看,一幅北魏的盛景會不時浮現眼前。 現在所展現的一切,正是這些研究者幸勤工作的成果。這裡的點點滴滴,證明他們不僅是石窟的保護神,更是石窟文化的傳承者。有了這些研究人員,石窟才能得以用現代科技加以保護,才能逐步破解隱藏於石窟中各種秘密,才能瞭解石窟演化的歷史。

下麵是象座。石雕大象肚子下的力士 ,雙手托住大象,造型生動。

中間是蓮花四方座,四周有不同的金剛。

上部是形態各異的坐佛。

大道盡頭是一顆人造的金葉樹。

四周是圓型的石刻浮雕,雕有北魏皇帝巡遊、拜佛故事的浮雕。圓被沿直徑方向破開,遊人從中穿過。

細節

拱橋橋頭兩側矗立著慈祥的手持博山爐的仙女。

博山爐又叫博山香爐、博山香薰、博山薰爐等名,是中國漢、晉時期常見的焚香所用的器具。常見的為青銅器和陶瓷器。爐體呈青銅器中的豆形,上有蓋,蓋高而尖,鏤空,呈山形,山形重疊,其間雕有飛禽走獸,象徵傳說中的海上仙山——博山而得名。

走過拱橋。

新建的靈岩寺,是根據北魏著名地理學家酈道元在《水經注》中的描述而仿建的。

靈嚴寺山門前廣場。仿北魏式山門,兩邊鐘鼓樓與內地明顯不一樣,是在四個拐角處建角樓。

靈岩寺角樓上的“遇合、慈悲”匾,意思是:給諸有情快樂,並將彼等從苦難中拔救出來

屋脊上的裝飾也與內地廟宇不同。

匾額:“靈岩寺”,楹聯:“山色隨雲秀 佛燈共日長”

交腳彌勒菩薩。靈岩寺三座大殿的主佛像,全部採用巨大的香樟木作材料,由來自福建省莆田的木雕世家傳人黃文壽大師擔綱雕刻。

兩側為護法。

山門內兩側是壁畫。

局部

山門背面壁畫。

匾額:“觀心自在”

穿過山門進入第一院落,正中是靈岩寺標誌性建築仿北魏風格的浮屠塔。

塔高達5層,每層有主佛像四面12尊。連同塔柱、佛龕周圍的小佛像,數以百計,堪稱同類石雕塔中的極品。

兩邊兩棟配樓。面闊三間,歇山頂,裝飾鳳鳥,建築端莊秀麗。

禪心佛道,活在當下。

千佛殿,仿北魏建築,無殿頂,面闊七間,殿頂有鳳鳥裝飾。

中間為釋迦牟尼佛。

左右還有燃燈佛、多寶佛、觀世音、大勢至菩薩等

井藻

第二進院落是大雄寶殿。仿北魏建築,重簷無殿頂,面闊七間,殿頂裝飾鳳鳥等

大雄寶殿兩邊的金葉“樹”。樹上掛滿了紅綢帶。

角樓與樓閣之間均有廊橋相通。

寺裡的四個角樓上都掛著四個牌匾,分別是:慈悲、遇合、因緣、喜舍。

遇合:指臣子逢到善用其才的君主。也指賓主相得甚歡;相遇而彼此投合。 慈悲喜舍,是《阿含經》到大乘諸經中反復宣導的精神。慈、悲、喜、舍的無限擴大、無限深化,稱為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名“四無量心”,或稱“四梵住”(四種清淨無染的心)。

兩側配殿。這是觀音殿。

正中是大雄寶殿。

大雄寶殿主像為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佛。連同佛像背後的“背光”在內,最大的佛像高達11米。不論是佛像的站臥姿勢還是面部表情,也不論是衣著的裝飾還是周圍的飛天力士,所有細節的刻畫都是那麼準確到位。

由中央美術學院完成的數百平米壁畫更顯功力。從摩醢首羅天到鳩摩羅天再到佛誕佛傳故事,其對北魏時期特有色彩運用的把握和對雲岡元素的拿捏,不能不讓人佩服創作者的大家風範。

大殿背面。

通往石窟的後尾橋。

原來整個靈岩寺是一座水中樓閣!如同蓬萊仙境一般。命名“山堂水殿”。名副其實!

對面遠處的晉華宮國家礦山公園,是原來煤礦改建的。可以讓人們體驗下礦的感覺。我在礦山工作了五年,不需要體驗了!

到這裡才是真正的石窟入口處。

雲岡寫經院位於雲岡石窟景區一窟東側,院內設寫經堂、藏經堂、展品室等,其書寫經文的格式有條幅、手絹、冊頁及四扇屏等。並配以名人題記與跋文和高僧的開光加持。作為佛教修行法門之一的抄寫經文能使書法家在特定的靜中生慧。並使其神聖感得以延展。目前尚未開放參觀。

回頭再看看遊覽圖。

推薦雲崗石窟官方網站:http://tour.yungang.org/index.aspx?p=1

做得不錯!

大同是山西省第二大城市,有2300年的城市發展史,曾是北魏京師、遼金陪都、明清重鎮,古城內留存有眾多古建築,是國務院首批公佈的24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同全國眾多古城一樣,無序的發展,將古城殘存的城牆蠶食殆盡,古建築群周圍聳立起不協調的“水泥叢林”。古城面目斑駁。大同人調侃大同是:“污水基本靠蒸發,垃圾基本靠風刮,游商基本沒人抓,市容基本無人誇。”

在這樣的背景下,耿彥波被派到了大同任市長,展開了他轟轟烈烈的造城運動,致力於恢復大同整個3.28平方公里的古城風貌。耿彥波1995年在靈石縣造就了如今聲名大噪的“王家大院”,後來調任榆次修復了氣勢更加恢宏的“常家莊園”。執政大同,他甩出的仍是“文化經濟牌”。大同市委、市政府將“轉型發展、綠色崛起”作為總體戰略部署,規劃了“一軸雙城,分開發展,古今兼顧,新舊兩利”的發展思路:即以古城外的禦河為軸線,河西保護古城,河東建設新城,古城在保護中增值,新城在建設中崛起,各自發展,互不侵蝕。

這次大同之行,徹底顛覆了我原來對大同市容的猜想。

在原來雲岡石窟景區前面增加如此龐大的景區,徹底改善景區周邊環境,對雲岡石窟無疑是最好的保護。而在這裡還原千年古寺靈岩寺是最合理的。至於建築、佛像、壁畫等是否完全還原,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覺得就佛像而言,以石窟中的造像為模特是最佳選擇,既省設計成本,又保留了原像。

1973年周恩來總理抱病陪同法國總統蓬皮杜來到大同雲崗參觀,後任院長的李治國擔任講解員。當時雲崗石窟的風化已經比較嚴重,周邊環境也很不協調。聽取介紹後,周總理詢問李治國,雲崗石窟的保護工作有沒有規劃,李治國回答說,國家文物局有一個十年的規劃,周總理擺擺手說:“十年太長了,三年吧。”1973年至今已四十年了,敬愛的總理可以放心了!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