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手機不在身邊心裡就發慌?你可能患上了“無手機焦慮症”

Image: 路透社

當手機僅剩1%的電量, 而手邊又沒有充電器時, 你是否有那麼一刻感到過不安?或者當你發現手機落在家裡時, 又是否感受過一種令人遍體生寒的恐懼?

如果你的回答是肯定的話, 那麼你可能患上了“無手機焦慮症”。

這種“無手機”恐懼症是一個新興術語。 心理學家用它來形容手機不在身邊而引發的恐懼心理。

最新證據顯示, 之所以會產生這種恐懼感, 是因為電子設備已經實現了高度個性化, 使得我們將它們視為自我的延伸物。

Image: 路透社

香港城市大學與首爾成均館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 個人記憶等因素與用戶對智慧手機增強的依賴心理之間存在著某種聯繫。

在其發表于《網路心理行為與社交網路》(Cyberpsychology, Behavior, and Social Networking)期刊的論文中, 研究人員指出:這種聯繫引發了無手機焦慮症, 致使人們傾向於將手機一直放在身邊。

前人的研究顯示, 無手機焦慮症與溝通無能和錯失恐懼的憂慮心理有關。 而最新的研究結果又表明, 由於手機中存有機主的照片、資訊和其他資料, 因此機主會對設備產生強烈的個人依賴感。

“數位戒毒”

《網路心理行為與社交網路》期刊的主編布藍達•K•韋德霍德(Brenda K. Wiederhold)指出, 可以通過“暴露療法”來治療無手機焦慮症。

暴露療法讓患者暴露在他們害怕的事物之下, 是治療焦慮障礙的常見療法。

“無手機焦慮症、錯失恐懼症和離線恐懼症都是全新高科技生活方式的產物。 它們的治療可以參考其他更為傳統的恐懼症療法, ”韋德霍德如是說道。

“治療無手機焦慮症時, 暴露療法主要採取定期停止使用科技設備的辦法, 讓患者減輕焦慮感, 適應在一段時間內不上網的生活方式。 ”

“數字戒毒”的概念已經在許多普通線民中有所普及了。

去年, 英國超過三分之一的互聯網用戶在某一段時間內進行過“數位戒毒”。

上網時間最長, 且最有可能進行“數位戒毒”的年齡段為16至24歲, 也就是人們口中的千禧一代。

《哈佛商業評論》(Harvard Business Review)上的一項研究結果顯示, 千禧一代頻繁接觸社交媒體, 導致他們的焦慮水準高於當今任何一代人。

該研究的作者認為, 要想解決該問題, 千禧一代應當適時走出他們的網路生活, 獨自反思生活中各項事宜的優先順序。

成功之路

“數位戒毒”不僅有利於心理健康,

可以減少焦慮情緒, 還有助於提高行動效率。

人類學家、世界經濟論壇“全球青年領袖”蒂娜•尼爾森(Tinna Nielsen)曾在網上發佈了一篇名為《智勝大腦, 助你成為一名更加優秀領導人的11種辦法》的帖子。 她在文中寫道, 電子郵件與社交媒體會分散我們投入到實際工作中的精力。

停下手中任務來查看電子郵件, 隨後若想讓大腦重新投入到先前的任務中, 需要花費23分鐘的時間。

尼爾森指出, 你可以通過設置自己的資訊系統來避免大腦受到干擾, 使大腦在接收到新郵件、即時消息或聊天邀請時, 不發出任何提醒。 之後, 你可以選擇在特定的時間查閱這些消息, 比如午飯後, 或臨近傍晚, 通常這也是你感到疲憊的時候。

你也可以參考尼爾森自己的做法:她設置了自動回復, 告知寄件者她會在週五查看郵件。如有緊急情況,請直接發送短信告知。

她進而寫道,迄今為止,只有八個人認為他們的事情非常重要,必須發短信告知她。

如此一來,尼爾森擠出了大量時間,可以去完成該做的事情。這不僅幫助她提高了創造力和工作效率,也提高了專注力和決策能力。

告知寄件者她會在週五查看郵件。如有緊急情況,請直接發送短信告知。

她進而寫道,迄今為止,只有八個人認為他們的事情非常重要,必須發短信告知她。

如此一來,尼爾森擠出了大量時間,可以去完成該做的事情。這不僅幫助她提高了創造力和工作效率,也提高了專注力和決策能力。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