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百分之六十六致癌突變源於DNA複製錯誤

“為什麼?為什麼是我?”這是許多癌症患者被確診後問的第一個問題, 隨後, 他們會湧起一種深深的負罪感和後悔感:如果我不抽煙;如果我不那麼晚睡;如果我的生活品質更好一點……結局是不是會不一樣?

美國科學家在近日出版的《科學》雜誌上發表的最新論文或許可以暫時疏解這種負罪感, 但隨之而來湧現在他們心頭的可能是一種聽天由命的宿命感。

最近, 科學家利用數學模型對32種癌症進行了分析, 結果表明, 約66%的致癌突變要歸咎於細胞複製DNA(去氧核糖核酸)時隨機出現的錯誤;29%的突變歸因於環境因素;僅5%的突變歸結於遺傳突變。

DNA複製錯誤可謂“罪魁禍首”

環境、遺傳、運氣等, 究竟誰才是導致人們患癌的“罪魁禍首”, 這個問題已爭論很長時間, 相關論文可謂汗牛充棟, 但一直未蓋棺定論。

2015年, 西德尼·凱米爾綜合癌症中心遺傳學家貝爾特·福格爾斯泰因和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數學家克利斯蒂安·托馬塞蒂想要厘清為什麼某些癌症的發病率比其他癌症高, 經過一番分析, 他們得出結論認為, 在DNA複製過程中, 細胞每分裂一次, 就為錯誤發生提供了機會。 幹細胞突變是癌症的主要觸發因數, 在一個給定的組織中, 幹細胞分裂發生次數越多, 該組織就越有可能發生癌變。 比如, 結腸直腸組織的幹細胞分裂次數很高, 因此,

這些組織也容易出現癌症。

與2015年的研究相比, 該團隊在最新研究中解決了兩個問題:首先對樣本進行了拓展, 2015年研究的樣本僅來源於美國, 而最新研究則囊括了來自69個不同國家的癌症病例資料庫;此外, 最新研究也首次對兩種常見癌症——乳腺癌和前列腺癌進行了研究。 托馬塞蒂說, 擴展分析得出的結論支持早期論文的結論。

其次, 研究人員計算了環境、遺傳以及DNA複製隨機錯誤對致癌突變的相對貢獻率。 結果發現, 不同因素對不同癌症的貢獻率大相徑庭。 比如, 在很多肺部腫瘤中, 65%的致癌突變由環境因素造成, DNA複製錯誤的貢獻率僅為35%;而在前列腺癌、腦癌和骨癌中, 超過95%的致癌突變由DNA複製錯誤造成。

環境因素也不容小覷

2015年的結論出來後, 在癌症研究界掀起了一股“血雨腥風”, 隨後有數百篇論文對癌症的成因進行了探討和分析。 而最新研究意味著, 很多癌症突變並非遺傳, 可能也無法通過改變生活方式等辦法來預防。 有人擔心, 上述結論認為癌症的成因主要是“壞運氣”, 會削弱人們預防癌症的諸多努力和動力。 紐約石溪癌症中心主任尤素福·哈農認為, 最新研究低估了環境和遺傳因素的作用。

福格爾斯泰因解釋說, 上述研究從來沒有打算挑戰已知的對致癌原因(比如吸煙和日曬等)所採取的預防措施。 流行病學研究表明, 約42%的癌症病例是可以預防的, 而且, 上述研究的結論也沒有違背這一點。

瑞士聯邦理工學院數學模型專家羅伯特·諾貝爾表示,

儘管最新研究的確依靠了很多假設對分析進行簡化, 但他們的方法很靠譜。 從整體上來說, 關於何種原因導致癌症這場公開辯論, 能激勵研究人員研發更好的致癌模型。

早期檢測預防至關重要

福格爾斯泰因說, 最新發現可能會促使研究人員改變策略, 另闢蹊徑來打贏這場艱苦卓絕的“抗癌之戰”。

他解釋說, 此前研究人員一直傾向于強調環境因素在導致人們產生癌症突變方面的作用, “如果我們按照此思路將癌症突變當成敵人, 那麼, 我們所有的敵人都在體外, 因此, 為了預防癌症, 我們必須想方設法不讓它們進入體內。 但最新研究發現, 有三分之二的敵人實際上在我們體內, 這意味著我們必須改弦易轍,

才能更好地對付癌症。 我們必須更加注重癌症的早期檢測、治療以及預防工作”。 (劉 霞 薑 靖)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