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你所不知道的河北「51」|承德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

在波瀾壯闊的渤海之濱, 奔騰不息的中華母親河黃河下游以北, 是中國北方的重要省份——河北。 在中華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

河北有著許多鮮為人知的故事。 為此, e觀滄海正式推出特別欄目《你所不知道的河北》, 每週三、週六更新。

承德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

避暑山莊又稱“承德離宮”、“熱河行宮”, 是清代帝王夏日避暑和處理政務的場所, 是世界現存最大的古典皇家園林。 山莊周圍依山勢建有12座風格迥異的寺廟, 是中國現存最大的皇家寺廟群。 1994年, 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239避暑山莊

總體佈局分為宮殿區和苑景區兩大部分, 苑景區又可分成湖區、平原區和山區3部分, 整個面積相當於兩個北京頤和園, 八個北海公園, 內有殿、堂、樓、館、亭、榭等100餘處, 以樸素淡雅的山村野趣為基調, 取自然山水之本色, 吸收江南塞北之風光, 東南的湖區、西北的山區和東北的草原正好呈現中國版圖的模樣,

堪稱中國古代皇家園林的典範。

山莊採取前宮後苑的格局。 宮殿區為皇帝處理朝政、舉行慶典和生活起居的地方, 占地約10萬平方米, 由正宮、松鶴齋、萬壑松風和東宮等4組建築構成。 正宮為主體建築, 九進院落, 由麗正門、午門、閱射門、澹泊敬誠殿、四知書屋、十九間照房、煙波致爽殿、雲山勝地樓、岫雲門以及一些朝房、配殿和回廊等組成, 主殿叫“澹泊敬誠”殿, 用珍貴的楠木建成, 也叫楠木殿。 “煙波致爽”殿是皇帝的寢宮, 地勢高峻寬敞, 四周山嶺環抱, 每逢盛夏, 十裡平湖微風送爽, 以此命名, 為康熙“三十六景”之首。

湖泊區在宮殿區以北, 包括各個州島在內面積為43公頃。 由八個小島將湖面分割成大小不同的部分,

統稱為塞湖, 極富江南水鄉特色。 各島以堤壩、橋樑相接, 構成水陸一色的絕佳景色。 在這塊僅占全園十分之一的景區內, 安置了全園一半以上的建築, 其中金山亭和煙雨樓最為知名, 金山亭因所在的小島像江蘇鎮江金山上的江天寺、煙雨樓則因地貌酷似浙江嘉興南湖中的煙雨樓而得名。 湖中島嶼上有“如意洲”和“月色江聲”兩組建築。 整個湖泊區佈局柔美, 建築精巧, 在天氣寒冷的塞外實屬難得一見。

平原區在湖區北面的山腳下, 為一塊狹長的平地, 東部為“萬樹園”, 在茂密的榆樹叢中蓄養著成群的麋鹿。 西部是試馬埭, 草厚如氈, 呈現出壩上草原的粗獷風貌。 萬樹園的一角是永佑寺, 寺中有高九層的舍利塔。

南端沿湖為“水流雲在”“濠濮間想”“鶯囀喬木”“莆田叢越”四座樓亭, 是觀賞湖景的好去處。

山嶽區在山莊的西北部, 約占全園的五分之四, 山巒起伏, 溝壑縱橫, 古松參天, 草木茂盛, 自南而北依次有榛子峪、松林峪、梨樹峪、松雲峽, 20餘處寺廟、建築隱沒於綠蔭之間。 四座山顛上分別建有“四面雲山”“錘峰落照”“南山積雪”“北枕雙峰”4頂亭子, 景致迥異, 相映成趣。

避暑山莊本著“以人為之美入自然, 符合自然而又超越自然”的原則, 繼承和發揚了歷代造園藝術的做法和理念, 將中國南北建築、園林藝術的風格和底蘊融會貫通, 實現了二者的完美融合。 值得一提的是, 園林雖為皇家建築, 卻不以高大和奢華取勝, 不張揚和炫耀, 大部分建築看上去很低矮、平緩, 殿宇和圍牆多採用青磚灰瓦、原木本色, 不做過多的雕飾, 簡約質樸, 呈現出一種自然美。

240外八廟

在避暑山莊外東北部丘陵起伏的地段上, 環繞著一組雄偉壯觀、氣勢恢宏的寺廟建築, 即世界上最大的皇家寺廟群——外八廟。 實際有12座廟宇, 由於其中8座由清政府直管,故稱“外八廟”。呈漢、滿、蒙、藏等多個民族的建築風格,色彩絢麗,金碧輝煌,有的甚至是鎏金魚鱗瓦覆頂,與山莊古樸典雅、青磚布瓦的建築風格形成了鮮明對照,是中國古代宗教建築藝術的瑰寶。

安遠廟建於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當時清平定了新疆準噶爾部叛亂,厄魯特準噶爾達什達瓦部2000多人從新疆伊犁遷居承德;為“柔懷遠人”,乾隆下令仿照伊犁固爾紮廟建造安遠廟,俗稱伊犁廟,作為其進行宗教活動的場所。意為安定、安撫邊遠的意思。院落呈矩形,設雙重圍牆,有三進院落,占地2.6萬平方米,集蒙、漢建築風格為一體,有很高的鑒賞價值。

普陀宗乘之廟是外八廟中規模最大的喇嘛廟,為祝賀乾隆皇帝60壽辰和皇太后80壽辰,同時迎接土爾扈特部歸順、安撫蒙古各部所建。仿西藏拉薩布達拉宮的造型,即藏語布達拉的漢譯,有“小布達拉宮”之稱。廟宇依山勢而建,由紅、白兩台構成,主要有五孔石橋、大紅台、萬法歸一殿、千佛閣等,將漢藏建築藝術融為一體,廟中藏品非常珍貴。

須彌福壽之廟建於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為迎接西藏六世班禪給乾隆祝壽專門所建,仿西藏日喀則紮什倫布寺的造型,俗稱“班禪行宮”。六世班禪于當年率2000余人來承德給乾隆帝祝壽,須彌福壽之廟成為西藏與內地密切交往的歷史見證。

普樂寺建於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清平定了準噶爾等部的叛亂,新疆地區的少數民族首領每年到承德舉行朝覲活動,乾隆採納西藏活佛章嘉的建議,修建此寺,取“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之意名普樂寺。寺內的旭光閣仿北京天壇祈年殿,俗稱圓亭子。寺內有各類文物數10萬件,1860年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文物被調往北京,寺廟被毀,上世紀70年代修復。

普寧寺又稱“大佛寺”,建於乾隆二十年(1755年),是乾隆時期修建外八廟中最早的,設計思想以西藏山南地區的“三摩耶廟”為藍本,中軸線以大雄寶殿為界,前為漢式“伽藍七堂”佈局,後為藏式仿山南桑耶寺建造,大乘之閣內供有木雕金漆千眼千手大悲菩薩,高22.28米,用松、柏、榆、杉、椴五種木材雕成,是中國現存最大的木雕佛像之一。

文 | 候鵲

製作團隊

責編:秦鋒亮 張 甯

校對:蔡文慧

編委:張寶安

編審:王兵偉

由於其中8座由清政府直管,故稱“外八廟”。呈漢、滿、蒙、藏等多個民族的建築風格,色彩絢麗,金碧輝煌,有的甚至是鎏金魚鱗瓦覆頂,與山莊古樸典雅、青磚布瓦的建築風格形成了鮮明對照,是中國古代宗教建築藝術的瑰寶。

安遠廟建於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當時清平定了新疆準噶爾部叛亂,厄魯特準噶爾達什達瓦部2000多人從新疆伊犁遷居承德;為“柔懷遠人”,乾隆下令仿照伊犁固爾紮廟建造安遠廟,俗稱伊犁廟,作為其進行宗教活動的場所。意為安定、安撫邊遠的意思。院落呈矩形,設雙重圍牆,有三進院落,占地2.6萬平方米,集蒙、漢建築風格為一體,有很高的鑒賞價值。

普陀宗乘之廟是外八廟中規模最大的喇嘛廟,為祝賀乾隆皇帝60壽辰和皇太后80壽辰,同時迎接土爾扈特部歸順、安撫蒙古各部所建。仿西藏拉薩布達拉宮的造型,即藏語布達拉的漢譯,有“小布達拉宮”之稱。廟宇依山勢而建,由紅、白兩台構成,主要有五孔石橋、大紅台、萬法歸一殿、千佛閣等,將漢藏建築藝術融為一體,廟中藏品非常珍貴。

須彌福壽之廟建於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為迎接西藏六世班禪給乾隆祝壽專門所建,仿西藏日喀則紮什倫布寺的造型,俗稱“班禪行宮”。六世班禪于當年率2000余人來承德給乾隆帝祝壽,須彌福壽之廟成為西藏與內地密切交往的歷史見證。

普樂寺建於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清平定了準噶爾等部的叛亂,新疆地區的少數民族首領每年到承德舉行朝覲活動,乾隆採納西藏活佛章嘉的建議,修建此寺,取“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之意名普樂寺。寺內的旭光閣仿北京天壇祈年殿,俗稱圓亭子。寺內有各類文物數10萬件,1860年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文物被調往北京,寺廟被毀,上世紀70年代修復。

普寧寺又稱“大佛寺”,建於乾隆二十年(1755年),是乾隆時期修建外八廟中最早的,設計思想以西藏山南地區的“三摩耶廟”為藍本,中軸線以大雄寶殿為界,前為漢式“伽藍七堂”佈局,後為藏式仿山南桑耶寺建造,大乘之閣內供有木雕金漆千眼千手大悲菩薩,高22.28米,用松、柏、榆、杉、椴五種木材雕成,是中國現存最大的木雕佛像之一。

文 | 候鵲

製作團隊

責編:秦鋒亮 張 甯

校對:蔡文慧

編委:張寶安

編審:王兵偉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