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論中文名重要性:可口可樂曾叫"蝌蚪啃蠟"

中國市場強大的消費力讓全球商家眼饞, 而想要在中國真正的紮根, 一個朗朗上口又符合文化習慣的中文名是必不可少的。

近日, 國外房屋租賃平臺Airbnb正式宣佈了其中文名“愛彼迎”。

雖然官方將這個名字解釋為“讓愛彼此相迎”, 寓意美好。 但中國網友卻並不認同, 認為讀音太難聽。 同時有人給出建議稱, 應該改成“愛比鄰”這樣更接地氣的名字。

對此, 英國BBC嘗試採訪Airbnb對於自己中國名字和網友建議的看法, 但沒有得到對方回應。

同時, 業內人士也表示, Airbnb其實真的應該認真考慮網友對於中文名的建議, 因為此前洋品牌因為糟糕的中文名而導致業績不佳甚至最終退出市場的案例比比皆是。

其中最經典案例莫過於可口可樂。 19世紀20年代, 可口可樂(CocoCola)剛進入中國市場時的中文譯名為“蝌蚪啃蠟”。 從字面意思來看, 它意味著喝可樂就跟蝌蚪啃蠟一樣, 毫無食欲。

後來可口可樂公司意識到這個名字差強人意, 便登報懸賞徵集新名字。 最後, 一位中國的教授拿下獎勵, 將拗口的“蝌蚪啃蠟”換為如今家喻戶曉的“可口可樂”, 不僅在發音上維持了原名韻味, 而且還非常符合中國人講求團圓、共樂的文化習慣, 因此一舉打開市場。

無獨有偶, 速食品牌肯德基曾經把 “令人不禁吮指的美食(finger lickin good)”翻譯為“吃手指”, 讓消費者以為真要把自己的手指啃了。

早期德國車Mercedes-Benz最開始進入中國市場時並沒有正式的中文名, 因此當時出現了很多奇怪的音譯, 比如“笨死”、“奔死”……令顧客無法接受。 後來更名為“賓士”後才聽著順耳和舒心, 並幫助提高了銷售額。

對於洋品牌中文名的翻譯, 國際翻譯家聯盟譯員、中國翻譯家協會專家會員周裕波對BBC強調:“好的翻譯要有口采。 ”而品牌顧問張羅明也對BBC表示:“洋品牌的中文名除開要能朗朗上口外, 還要保持它在國外的調性。 ”她表示, 調性指如果品牌在國外是高端產品, 翻譯過來的中文名就不該自降身價。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