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設計>正文

成功的秘密:從韓信的背水一戰分析|孫子兵法智慧

1

著名的背水一戰, 韓信是否也遵循“利害-目標-規劃-行動”的邏輯模式呢?

當然也遵循。

韓信的利, 自然是以三萬漢軍戰勝二十萬趙軍。

根據這個利, 韓信確立了目標:出兵井陘口, 依據戰地地形的有利之處, 設計打敗趙軍。

目標確定了, 該怎麼規劃呢?

韓信的規劃是:分兵三路。

第一路, 先派遣兩千奇兵, 帶上漢軍的紅色旗幟, 趁夜色埋伏到趙軍大本營附近的山裡, 蟄伏等待趙軍傾巢而出。

史記原文:夜半傳發, 選輕騎二千人, 人持一赤幟, 從間道萆山而望趙軍, 誡曰:“趙見我走, 必空壁逐我, 若疾入趙壁, 拔趙幟, 立漢赤幟。

第二路, 又派一萬軍隊, 在黎明十分浩浩蕩蕩趕去趙軍營寨前的空地上, 背著河流列陣。

史記原文:信乃使萬人先行, 出, 背水陳。

第三路, 天剛亮的時候, 韓信自己帶著剩下的一萬多軍隊, 大張旗鼓的去趙軍營前挑戰。

史記原文:平旦, 信建大將之旗鼓, 鼓行出井陘口, 趙開壁擊之, 大戰良久。 於是信、張耳詳棄鼓旗, 走水上軍。

漢軍的行動, 以及戰場局勢的變動, 可以說完全按照韓信規劃的劇本來導演的。

韓信用自己的主將大旗吸引趙軍出戰, 轉而詐敗, 誘趙軍來追。

第三路軍跟第二路軍匯合一處, 由於背著河流, 士兵不得逃跑, 只能拼命死戰。

趙軍看韓信快敗了, 傾巢而出, 看似是來作戰, 其實是搶財寶。

而韓信早先埋伏的第一路兵就趁機搶了趙軍大營,

換上漢軍旗幟, 金鼓齊鳴, 大喊:趙軍敗了。

於是, 趙軍回頭一看, 大本營被漢軍奪了, 漫山遍野都是漢軍旗幟, 嚇得四散奔逃。

漢軍趁勢追擊, 摧枯拉朽, 徹底打敗了趙軍。

2

反觀趙軍主帥陳余, 在這場戰役中是怎麼做的呢?

陳餘的利, 是打敗韓信, 震懾諸侯。

陳餘的目標是, 在井陘口等韓信來, 然後靠著自己二十萬的占絕對優勢的兵力打敗韓信的三萬新兵蛋子。

然而, 陳餘的規劃是, 坐等敵人送死, 硬碰硬。

沒有規劃的陳餘想著自己二十萬大軍, 不可能被韓信三萬人打敗, 就走一步看一步吧。

當韓信派出第一路軍的時候, 他完全沒有發覺;派出第二路軍, 他又不舍的打, 害怕把韓信給嚇跑了, 不能成就大功;終於韓信自己領兵來了,

還帶著大批財寶, 他眼紅了, 下令去打。

一打韓信就敗了, 這仗勝的也太容易了吧, 但陳餘毫不懷疑。 因為他認為:一個背水列陣犯了兵家大忌的將軍, 肯定是個草包!

孫子曰:夫惟無慮而易敵者, 必擒於人。 陳餘就是這樣一個沒有規劃且輕視敵人的將領, 最後被殺一點也不冤枉。

3

總結:無論成功的一方還是失敗的一方, 他們的行動邏輯都包含“利害-目標-規劃-行動”四個步驟(過程)。

勝負的關鍵, 在於對自己利害的認知是否清楚, 對目標的確立是否合理, 對規劃的佈局是否能“因地制宜”, 而規劃能否在現實中嚴格的執行。 這四個思考技術是決定成敗的關鍵。

人們思考的步驟大致相同, 但思考的技術含量卻因人而異。

比如, 我是人, 自然有人都有的利害, 為了趨利避害就會生出目標——長期目標, 短期目標等等。

我對利害的認知, 決定了我怎麼確立我的目標。

倘若我將利害顛倒了, 認知不清, 就會制定出錯誤的目標來, 接下來的規劃再怎麼精妙都是沒用的——就像諸葛亮那麼大的本事, 照樣不能復興蜀漢, 目標確立的太高了, 蜀國國力根本就不允許。

就算目標確定了且正確了, 沒有有效的規劃也是一場空。

我們普通人更重視規劃, 而規劃這個事不是三言兩語就能說清的, 整個《孫子兵法》大部分都是在講如何做規劃的——孫子寫了5000字, 我恐怕要寫50萬字才可能解釋的清。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