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說故事贏萬元大獎④ 吳山三茅觀遺址“可是不一般”

感謝各位翻山越嶺來到吳山三茅觀遺址。 這件白色的建築看起來並不顯眼, 搞不定遠看還誤以為是廁所的白牆黑瓦建築可是不一般。

三茅觀始建於南宋紹興年間, 曾是南宋香火鼎盛的“御前十大宮觀”之一, 我們現在看到的這些磚石, 都是在歷史遺跡之上恢復而來的, 錯落有致, 更富有歷史價值。 現在, 成為吳山清風廉政文化教育專線中的重要一站。

除了輝煌的歷史, 這裡最為人稱道的便是杭州西湖三傑之一的於謙, 政績卓越, 百姓心目中的“于青天”, 力挽狂瀾的民族英雄, 他曾在這裡念書, 相傳, 於謙還在念書期間, 寫下了名篇《石灰吟》, “粉骨碎身渾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間”。 接下來讓我們一同走進杭州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三茅觀, 瞭解是怎樣的一方水土, 養育了這位清廉勤政、為國為民的民族英雄吧!

三茅觀遺址面積四百多平方米, 左手邊的是主要建築, 由大殿和四間廂房構成。 這裡的匾額、對聯、房間名稱更是增添了文化氣息。

房間以博學、清源、濟物、存思命名。 還留有明代時期開學堂時的氛圍, 這八個字也是對求學人士的諄諄教誨。

這一間是是紀念三茅真君的, 同時也留有歷史文物,

和一些現代畫像, 內容豐富。

三茅觀是一處道教建築, 道教起源於春秋時期老莊的思想, 有諸多流派, 而三茅觀是道教中符籙派聖地。 符籙派又稱符水道教, 是對道教中以符咒等方術治病驅鬼為主的各道派的通稱。 著名的五斗米道、太平道、上清派、正一道都屬於這一派別。 殿內茅氏三君的木刻肖像, 據說此像原為宋徽宗趙佶所繪, 亦是三茅觀一件珍寶, 原作早已佚失, 如今只有以複製品替代。

三茅真君指秦漢時得道成仙的茅氏三兄弟, 大茅君茅盈、中茅君茅固、小茅君茅衷。 三茅真君以司命、保命、定祿為名, 主要是掌管人的生命的。 三茅真君的傳說故事就在右手邊的展板上, 相傳茅盈十八歲棄家如恒山修道餌術, 拜西城王君為師,

學的餌術調神之法, 的王母所賜太極玄真之經, 四十九歲, 得道回鄉, 茅盈父母生氣地責怪他遠遊, 不供養父母, 想用杖打他, 結果杖折成數段, 父母便問茅盈是否可以讓死人復活?茅盈回答道, 有罪的人不可複生, 但夭壽短的人可以復活, 於是復活了村中一些人。 後傳授兩個弟弟道法, 一同得道, 各地建齊了不少的三茅觀。

南宋時期, 國力羸弱, 受金人和蒙古人的侵襲, 統治者為求消災免難, 同時利用道教的教化功能, 安定社會, 鞏固皇權, 也看重道教的發展, 因此, 紹興二十年(1150), 賜額“甯壽觀”, 全稱三茅甯壽觀。

宋時三茅觀極為顯赫。 紹興年間, 朝廷賜以宋孝武帝孝建元年作宋鼎、澄清觀舊物唐鐘、褚遂良小楷《陰符經》、吳道子《南方星君像》、玉靶劍、軒轅鏡、七寶念珠七件皇家珍寶。

一時間連山也叫做了“七寶”山。 陸游作《行在甯壽觀碑記》中記載:“榮光異氣, 夜燭天半, ……非他宮館壇宇可得而比也。 ”

而現在, 我們還能看見界碑、石香爐等一些文物, 訴說著過去。

明太祖洪武年初重建。 憲宗成化十年在觀內建“吳天寶閣”,嘉靖三十五年(1556),浙閩總督胡憲宗因平倭寇有功,奏請於觀內賜建“真武殿”。1937年12月,日軍佔據杭城,曾拆除三茅觀部分建築取磚石建造炮臺,僅剩一殿倖免於難。

從極勝到落敗的歷史中,能夠讀出我國國力勝與衰,它背後值得我們深思的,是如何守護祖國山河。這一點,在瓦剌南侵我朝邊疆時,於謙,為我們做出了最好的榜樣。

這一幅是於謙像。讓我們從四副掛畫裡來讀一讀於謙的一生。

兒時的于謙聰穎敏慧,才學過人,志向高遠,在民間有不少關於這位“神童”的佳話。六歲清明,父親彥昭和叔父彥明與族人一道領于謙去上祖墳。路過鳳凰台,彥明隨口說:“今日同上鳳凰台。”年僅六歲的於謙即在一旁朗聲應答:“他年獨佔麒麟閣。”彥明及眾人聽了,無不感到驚訝與佩服。

聰明是天生的,但是好學和志向更是於謙能夠保家衛國的基礎。他從小尊敬南宋英雄文天祥,還給文天祥寫了贊詞,把文天祥的畫像和贊詞一同掛在書房上,正是遠大的抱負才能讓小於謙日積月累的學習,就像是當年“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的周恩來一樣,值得新時代的人學習與傳承。

16歲的於謙來到三茅觀學習時,就寫下了著名的《石灰吟》,這也是他一生清廉的真實寫照。

正是於謙的抱負和努力,讓他在是永樂十九年(1421)中了進士,任監察禦史,巡撫河南、山西。

在為官時,于謙是清廉為官,一心一意為人民的典範。1427年,於謙巡按江西,他平反了不少冤假錯案,甯王府官員借著“和買”名義,強壓價格,如若不從,就強搶貨物,甚至把人帶回府中,亂毆致死,可是於謙不畏強權,懲治了這些貪官污吏,還立下石碑以示垂戒。1430年,於謙被提升為兵部右侍郎,巡撫河南、山西近二十年,於謙設立糧倉,設立社學、“惠民藥局”,抗洪救災,深得民心。

於謙所處的時代,正值明朝由盛轉衰,腐敗成風。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於謙涉污泥而不染,始終保持清正廉明本色。那時百官大臣都爭著向宦官王振和他的黨羽獻金求媚,而唯獨於謙他既不肯屈節逢迎宦官,也不屑拉攏關係巴結朝中權貴。每次返京上朝,除了簡單的行李外,於謙從不攜帶巴結上司的禮物。有人勸說:“你不帶金銀財物去攀求權貴倒也罷了。你帶點土特產,什麼線香、香菇、手帕這類的小玩意,作個人情,不也很正常嗎?”於謙笑著舉起兩袖,十分風趣地說:“我入朝時怎麼沒帶東西呢,不是帶有兩袖清風嗎?”,並寫了一首《入京詩》以表明自己的態度:“手帕蘑菇及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

除了突出的政績,在國家危難時刻挺身而出的於謙更凸顯了自己為國為民的品格。正統十四年(1449)秋,蒙古瓦刺部入侵,英宗朱祁鎮率50萬大軍親征,不僅全數覆沒,連英宗也被俘,史稱“土木堡之變”。

在這一危難時刻,於謙厲聲反對南遷,提出“社稷為重君為輕”的歷史主張,擁立英帝之弟祁鈺為帝(景帝),親率22萬大軍,列陣於九門之外,在西直門與瓦刺軍激戰,擊潰瓦刺,成功組織指揮了歷史上有名的京城保衛戰,力挽狂瀾。

此時的景泰帝把英宗當做政敵,不願將自己的兄長迎回,于謙直言皇帝。一錘定音,迎回英宗,忠君之心日月可鑒。景泰八年(1457),景帝病重,英宗發動“奪門之變”,於謙以謀逆罪被殺。

于謙一生為國為民,此心可昭日月,當於謙在大殿之上直言“言南遷者可斬也”的時候,必然沒有考慮過自己的生死,當他要迎回英宗的時候,也定然沒有考慮自己的安危。就像是清代袁枚曾讚頌的:“賴有岳於雙少保,人間始覺重西湖。”西湖風景也正是有了於謙的精神更顯得厚重。

走出三茅觀,我們還可以看見正在書寫《石灰吟》的於謙。他用他的一生,他的一首詩,訴說著,什麼是真正的愛國,什麼是中國的美德!

說故事贏萬元大獎

一起為文保點寫“簡歷”

人人盡說江南好,遊人只合江南老。

杭州的美,僅美在湖光山色嗎?不是,還有“靈魂”。城市和人一樣,重要的不是外表,而是靈魂。

從8000年前的杭州蕭山跨湖橋文化遺址,到隋朝大運河的開鑿、南宋時期的五方彙聚商貿往來,再到元明清時期的繁華,在歷史的長河中,鬥轉星移,時代更迭,那一條條帶有人間煙火氣的街巷,一間間裝載著喜怒哀樂的房屋,一件件承載著悲歡離合的珍貴“文物”,都真實地在這片熱土存在過……走到今天,想觸摸到歷史溫度,唯有走近他們,讓他們成為主角,用你的文字,為這座城市講述“成長之路”。

今年8月到明年8月,杭州市園林文物局聯合杭州日報開展“ 講文物故事﹒傳優秀家風” 主題活動,請廣大市民為300件尚無公開解說詞的文保單位(點)寫簡歷,講故事,撰寫它的“前世今生”。

寫什麼?

杭州市尚無對外公佈有解說詞的全部300處文物保護單位(點),完整名單詳見“杭+新聞”APP用戶端。

怎麼寫?

一,圍繞主題,弘揚正氣,尊重史實,準確表述文物保護單位(點)的基本情況、歷史沿革、功能佈局、研究成果等資訊;

二,反映與文物相關的重要歷史事件、人物故事、風土人情、逸聞軼事,尤其鼓勵挖掘與傳統好家風有關的故事;

三,行文規範,語言通俗生動,不少於2000字;

四,為了增加勝算,可以同步提交擬撰寫文物保護單位相關照片。

獎項設置

特等獎1名(獎金10000元)

一等獎5名(獎金4000元)

二等獎10名(獎金2000元)

三等獎20名(獎金1000元)

優秀獎若干名(頒發紀念品)

截稿日期

2017年10月30日

怎麼評?

11月30日前,將在杭州日報官方微信進行展示投票,然後再組織專家進行獎項評選,優秀講解詞將以圖書、課題等形式進行深入的轉化利用。主辦方將在2018年杭州市講解員職業技能競賽上為獲獎解說詞作者頒獎。

如何投稿?

投稿地址: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區龍井路1號杭州市園林文物局文物處

投稿郵箱:369786900@qq.com

還等什麼呢!萬元大獎等你拿呀!

憲宗成化十年在觀內建“吳天寶閣”,嘉靖三十五年(1556),浙閩總督胡憲宗因平倭寇有功,奏請於觀內賜建“真武殿”。1937年12月,日軍佔據杭城,曾拆除三茅觀部分建築取磚石建造炮臺,僅剩一殿倖免於難。

從極勝到落敗的歷史中,能夠讀出我國國力勝與衰,它背後值得我們深思的,是如何守護祖國山河。這一點,在瓦剌南侵我朝邊疆時,於謙,為我們做出了最好的榜樣。

這一幅是於謙像。讓我們從四副掛畫裡來讀一讀於謙的一生。

兒時的于謙聰穎敏慧,才學過人,志向高遠,在民間有不少關於這位“神童”的佳話。六歲清明,父親彥昭和叔父彥明與族人一道領于謙去上祖墳。路過鳳凰台,彥明隨口說:“今日同上鳳凰台。”年僅六歲的於謙即在一旁朗聲應答:“他年獨佔麒麟閣。”彥明及眾人聽了,無不感到驚訝與佩服。

聰明是天生的,但是好學和志向更是於謙能夠保家衛國的基礎。他從小尊敬南宋英雄文天祥,還給文天祥寫了贊詞,把文天祥的畫像和贊詞一同掛在書房上,正是遠大的抱負才能讓小於謙日積月累的學習,就像是當年“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的周恩來一樣,值得新時代的人學習與傳承。

16歲的於謙來到三茅觀學習時,就寫下了著名的《石灰吟》,這也是他一生清廉的真實寫照。

正是於謙的抱負和努力,讓他在是永樂十九年(1421)中了進士,任監察禦史,巡撫河南、山西。

在為官時,于謙是清廉為官,一心一意為人民的典範。1427年,於謙巡按江西,他平反了不少冤假錯案,甯王府官員借著“和買”名義,強壓價格,如若不從,就強搶貨物,甚至把人帶回府中,亂毆致死,可是於謙不畏強權,懲治了這些貪官污吏,還立下石碑以示垂戒。1430年,於謙被提升為兵部右侍郎,巡撫河南、山西近二十年,於謙設立糧倉,設立社學、“惠民藥局”,抗洪救災,深得民心。

於謙所處的時代,正值明朝由盛轉衰,腐敗成風。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於謙涉污泥而不染,始終保持清正廉明本色。那時百官大臣都爭著向宦官王振和他的黨羽獻金求媚,而唯獨於謙他既不肯屈節逢迎宦官,也不屑拉攏關係巴結朝中權貴。每次返京上朝,除了簡單的行李外,於謙從不攜帶巴結上司的禮物。有人勸說:“你不帶金銀財物去攀求權貴倒也罷了。你帶點土特產,什麼線香、香菇、手帕這類的小玩意,作個人情,不也很正常嗎?”於謙笑著舉起兩袖,十分風趣地說:“我入朝時怎麼沒帶東西呢,不是帶有兩袖清風嗎?”,並寫了一首《入京詩》以表明自己的態度:“手帕蘑菇及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

除了突出的政績,在國家危難時刻挺身而出的於謙更凸顯了自己為國為民的品格。正統十四年(1449)秋,蒙古瓦刺部入侵,英宗朱祁鎮率50萬大軍親征,不僅全數覆沒,連英宗也被俘,史稱“土木堡之變”。

在這一危難時刻,於謙厲聲反對南遷,提出“社稷為重君為輕”的歷史主張,擁立英帝之弟祁鈺為帝(景帝),親率22萬大軍,列陣於九門之外,在西直門與瓦刺軍激戰,擊潰瓦刺,成功組織指揮了歷史上有名的京城保衛戰,力挽狂瀾。

此時的景泰帝把英宗當做政敵,不願將自己的兄長迎回,于謙直言皇帝。一錘定音,迎回英宗,忠君之心日月可鑒。景泰八年(1457),景帝病重,英宗發動“奪門之變”,於謙以謀逆罪被殺。

于謙一生為國為民,此心可昭日月,當於謙在大殿之上直言“言南遷者可斬也”的時候,必然沒有考慮過自己的生死,當他要迎回英宗的時候,也定然沒有考慮自己的安危。就像是清代袁枚曾讚頌的:“賴有岳於雙少保,人間始覺重西湖。”西湖風景也正是有了於謙的精神更顯得厚重。

走出三茅觀,我們還可以看見正在書寫《石灰吟》的於謙。他用他的一生,他的一首詩,訴說著,什麼是真正的愛國,什麼是中國的美德!

說故事贏萬元大獎

一起為文保點寫“簡歷”

人人盡說江南好,遊人只合江南老。

杭州的美,僅美在湖光山色嗎?不是,還有“靈魂”。城市和人一樣,重要的不是外表,而是靈魂。

從8000年前的杭州蕭山跨湖橋文化遺址,到隋朝大運河的開鑿、南宋時期的五方彙聚商貿往來,再到元明清時期的繁華,在歷史的長河中,鬥轉星移,時代更迭,那一條條帶有人間煙火氣的街巷,一間間裝載著喜怒哀樂的房屋,一件件承載著悲歡離合的珍貴“文物”,都真實地在這片熱土存在過……走到今天,想觸摸到歷史溫度,唯有走近他們,讓他們成為主角,用你的文字,為這座城市講述“成長之路”。

今年8月到明年8月,杭州市園林文物局聯合杭州日報開展“ 講文物故事﹒傳優秀家風” 主題活動,請廣大市民為300件尚無公開解說詞的文保單位(點)寫簡歷,講故事,撰寫它的“前世今生”。

寫什麼?

杭州市尚無對外公佈有解說詞的全部300處文物保護單位(點),完整名單詳見“杭+新聞”APP用戶端。

怎麼寫?

一,圍繞主題,弘揚正氣,尊重史實,準確表述文物保護單位(點)的基本情況、歷史沿革、功能佈局、研究成果等資訊;

二,反映與文物相關的重要歷史事件、人物故事、風土人情、逸聞軼事,尤其鼓勵挖掘與傳統好家風有關的故事;

三,行文規範,語言通俗生動,不少於2000字;

四,為了增加勝算,可以同步提交擬撰寫文物保護單位相關照片。

獎項設置

特等獎1名(獎金10000元)

一等獎5名(獎金4000元)

二等獎10名(獎金2000元)

三等獎20名(獎金1000元)

優秀獎若干名(頒發紀念品)

截稿日期

2017年10月30日

怎麼評?

11月30日前,將在杭州日報官方微信進行展示投票,然後再組織專家進行獎項評選,優秀講解詞將以圖書、課題等形式進行深入的轉化利用。主辦方將在2018年杭州市講解員職業技能競賽上為獲獎解說詞作者頒獎。

如何投稿?

投稿地址: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區龍井路1號杭州市園林文物局文物處

投稿郵箱:369786900@qq.com

還等什麼呢!萬元大獎等你拿呀!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