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內地首個自閉症兒童教育評估“常模”發佈 患兒有了“標準像”

自閉症兒童在上課時相互握手問候。 從香港引入, 之後擴展至全國各地, 培訓專業康復人員數以千計。 目前內地使用的版本是由香港協康會翻譯並改良而成的繁體中文版。

評估工具“入鄉隨俗”

“PEP-3繁體中文版以香港兒童作為常模, 因為存在文化差異, 並不完全適用于內地孩子。 ”香港理工大學協理副校長及香港特區政府家庭議會主席石丹理介紹, 比如美國版本問孤獨症兒童:“看見路邊的小松鼠時, 你會怎麼樣?”香港版本將“小松鼠”替換成城市中常見的“小貓小狗”, 而這次公佈的內地版常模則改為詢問“在動物園裡看見大熊貓, 你會怎麼樣?”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獲悉, 此次修訂分兩個層面。 據中山三院兒童發育行為中心副主任鄧紅珠介紹, 一是語言方面:繁體改簡體, 香港地區用詞和語序方面與普通話地區的口語表達不同, 因此做了詞彙、語序的調整;二是文化的方面,

例如問兒童“去過哪些地方?”香港的問題設計為教堂, 而內地根據孩子的生活實際, 將其改成遊樂場。

石丹理指出, 簡體中文版修訂後, 更加符合中國內地自閉症兒童的特點和需要, 進而可以更加有效、更加有目的地開展個體化訓練。

反對無據“新療法”

鄒小兵透露, 今年“小蠻腰”會聯合全國一百多個地標建築, 一同亮起藍燈, 呼籲社會關愛自閉兒。

“孩子是不是自閉症, 要等鄒教授蓋章認證。 ”這一說法在患者家長中流傳甚廣。 由於不願意相信孩子的病, 許多家長寧願等上半年, 也要掛到鄒小兵的號來確診。 “我們中心從住院醫師到主治醫生, 在診斷自閉症方面與我沒有什麼差別。 ”鄒小兵呼籲家長理性就診,

不要為“等名醫確診”而浪費時間。 家長一旦發現孩子有不妥, 都應該儘快對孩子進行有針對性的科學干預和互動訓練。 鄒小兵說, 現階段沒有任何藥物可以治療自閉症兒童的核心症狀, 因此反對對孩子採取打針吃藥等侵入性的治療, 以及沒有任何證據的“新型療法”。

下月推網路版“居家康復指南”

為方便根據自家孩子的情況, 在家進行康復訓練, 今年四月中山三院將開放自閉症登記平臺, 將提供堪稱“網路版居家訓練指南”的指導。

據中山三院兒童發育行為中心副主任鄧紅珠介紹, 自閉症患兒尤其是資源匱乏家庭, 可以根據個體需求, 既可以選擇不到醫院, 在網路上接受簡單點的篩查評估, 也可以到醫院來接受細化的量表評估,

為不同家庭提供不同層次的服務。

當天的發佈會上, 香港協康會為250位廣東省康復專業人員舉辦了師資培訓講座——《知情解意:自閉症兒童綜合教育模式應用》, 講座講解了一個新的訓練模式(SCERTS), 內容包括如何從行為問題根源著手, 尊重孩子的需要, 強調施教者的支持, 幫助自閉症兒童有效提升社交溝通及情緒調節能力等。

據瞭解, 此講座是“星亮教室”公益講座系列的第11課, 惠及逾千名廣東省內服務學齡前自閉症兒童的老師、康復義工和家長。

當天協康會還推出了新書《知情解意:自閉症兒童綜合教育模式應用手冊》, 協康會總幹事曾蘭斯介紹, 該書滿足了自閉症兒童在社交溝通及情緒調節的訓練需要。

“希望這些努力, 令內地的自閉症評估和訓練的配套更為完備, 從而幫助更多兒童及其家庭。 ”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獲悉, 4月1日, 中山三院兒童發育行為中心還將舉行自閉症專題義診。

文/廣報記者任珊珊 通訊員江瀾、查冠婷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