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公務員也是有職級的,級別不同待遇不同

大多數參加公務員靠考試的考生都不知道, 公務員的職級有哪些?其實, 作為公務員, 他不僅有職務的區別, 還有一個級別的劃分。

01

公務員的級別是根據這幾個要求來進行劃分的:

首先是每個公務員所擔任的職務。 每個公務員, 考進祥光崗位之後, 通過了實習期就會對他們進行定級, 而這次定級, 最關鍵的是根據你報考的崗位、只能來確定的。

其次是工齡, 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資歷。 公務員的工資和級別都是隨著工作年限的增加來變化的, 就如同你在企業中工作, 長期服務一個單位, 隨著工齡的增加,

福利待遇也會隨著增加;另外就是學歷水準。 大家都知道985、國家級重點學校畢業的考生, 和一般的本科或者是排不上號的普通學校始終是有區別的, 那麼在公務員中, 工資福利、級別也都有所不同。

最後是才智。 不管是在企業工作、或者是在公務員中工作,

才智是非常重要的, 特別是在公務員系統中, 級別和晉升與公務員的德才表現、工作考核密切相關。 如果公務員有為法違紀行為, 可能會受到降級或者開除的處分, 而每年、季度的考核, 將作為公務員調整級別的主要工具。

02

下面來看一組比較:

圖源於網路

由以上可以看出:公務員職級可分為領導職務層次與非領導職務層次;領導職務層次:國家級正副職、省部級正副職、廳局級正副職、縣處級正副職, 鄉科級正副職, 共分為10個層級。 對應的職級即為科級、處級、省部級至國級。

非領導職務層次:巡視員、副巡視員、調研員、副調研員、主任科員、副主任科員、科員、辦事員。 共8個層次。 非領導職務層次在廳局級以下設置。

2006年4月, 《國家公務員職務與級別管理條例》頒佈, 將公務員級別由1993年《國家公務員暫行條例》規定的15級增加到現行的27級, 並與綜合管理類的領導職務和非領導職務序列進行了對應。 其中, 正科滿15年享副處待遇。

2015年, 《關於縣以下機關建立公務員職務與職級並行制度的意見》正式下發。

根據《意見》, 職級晉升具體條件為:

晉升科員須任辦事員滿8年, 級別達到25級

晉升副科級須任科員級或科員滿12年, 級別達到23級

晉升正科級須任副科級或鄉科級副職、副主任科員滿15年, 級別達到20級

晉升副處須任正科級或鄉科級正職、主任科員滿15年, 級別達到19級

晉升正處級須任副處級或縣處級副職滿15年, 級別達到17級

03

公務員的職級和待遇緊緊相聯繫, 而職級也是影響公務員工資待遇最主要的因素。 公務員職級的提升, 也是根據他在工作中的綜合表現來變化, 如果工作業績好、資歷也不錯、綜合表現也高, 那麼相應的級別也就提高了。 大家都知道, 級別上升了, 工資也就相應的提高了。 下面貴州中公教育小編整理了公務員職務級別工資標準表:

圖源於網路

由此可見, 級別和職位是公務員工資福利的最大影響因素。 公務員, 只有德才兼備、有工作實績、資歷提高了, 然後再慢慢開始級別的上升和職務的變化, 即使公務員的職務沒有晉升, 也可以晉升其級別的。

國考行測備考不可忽略的“細節題”

在每年國考行測中,片段閱讀中細節題是必然考查的題型,它的題量一般是3道題左右,中公教育專家提醒考生,不能因為所占題量少而去忽略它,而是要認真對待,保證這類題目的得分率。我們主要通過題目的不同問法來區分是哪種題型,而細節題的問法一般有兩種:“以下理解(不)正確的是”或者“以下(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此外,國考中的細節題從兩個角度考查,即基於材料中某句話或某幾句話的細節點和文意方面,它不是基於整段材料的中心句進行考查,因此在判斷為是細節題目時,就不需要分析結構和尋找文章的中心句了。

解答這種題目,我們需要做的是多通過練習來熟悉和瞭解省考在細節題的選項中有哪些設錯點,這樣從選項入手,從選項中涉及到的內容帶到材料中進行篩選。那麼,常見的設錯點有:“無中生有”,指的是選項中出現了題幹中沒有涉及的內容。“與文相反”,指的是選項的描述和題幹正好相反。“混淆時態”,指的是選項中偷換了題幹的時態。“混淆範圍”,指的是選項擴大或者縮小了題幹的範圍。“偷換概念”,指的是選項中把貌似一樣的概念進行偷換。“絕對化”,指的是選項中的描述太絕對,不是題幹中的本意描述。等。下面中公教育通過例題帶大家瞭解一下此類題目的解答。

【例1】一項涉及67個國家的調查材料顯示:在19個國家裡,每4個人就有1個以上的人在挨餓,而且情況至今沒有改善甚至變得更糟。21個國家的饑餓率在上升,饑餓人口在20世紀90年代減少了近2000萬,但是如果不算中國,饑餓人口的數量增加了,南亞和撒哈拉沙漠以南是饑餓人群最集中的地方。

下列不符合文意的是:

A 20世紀90年代中國饑餓人口數量減少了

B 20世紀90年代全球饑餓人口數量增加了

C很多國家的饑餓率仍在上升

D全球饑餓問題至今仍未被解決

【答案】B。

【中公解析】從問法得知,這是細節題目,由文中“饑餓人口在20世紀90年代減少了近2000萬,但是如果不算中國,饑餓人口的數量增加了”可知,如果算中國的話,饑餓人口是沒有增加的,因此推出全球饑餓人口沒有增加。因此B的說法不正確。而其他的選項都是可以推出來的。

【例2】從我國古代文獻看,商代甲骨文中已經有“稻”字出現了,在《詩經》中已將黍、稻並提。春秋以前,因我國北方種稻量少,水稻被列為五穀之末,如“禾、稷、菽、麥、稻”;而至宋代,便因種植數量多而升至五穀之首了,民間更流傳著“蘇湖熟、天下足”的說法;到了明代,更有天下穀類“稻居什七”之說,稻米成為我國的主要糧食。

下列說法與原文相符的是:

A水稻從商代開始種植

B春秋時期北方不產水稻

C宋代人以稻米為主要糧食

D水稻在我國古代長期為五穀之一

【答案】D。

【中公解析】從問法可知,這是一道細節題,我們要首先觀察選項,文中首句“商代甲骨文中已經有稻字出現了”,混淆時態,可以推出A選項不正確。文中第二行“春秋以前,因我國北方種稻量少”可知,B選項錯誤,犯了與文相反的錯誤。文中第三行“而至宋代,便因種植數量多而升至五穀之首了”可以推出C選項不正確。而D選項為正確答案。

中公教育專家相信考生由以上兩道題目可以看出,片段閱讀中的細節題的考試角度還是比較明朗化的,選項中設置的易錯點雖然比較瑣碎,但是都很簡單,只要做題時足夠細心,拿分是很容易的。雖然每年考查的題量不是很多,但卻是每年都會涉及到的。所以希望每位考生能認真對待,好好準備。

國考行測備考不可忽略的“細節題”

在每年國考行測中,片段閱讀中細節題是必然考查的題型,它的題量一般是3道題左右,中公教育專家提醒考生,不能因為所占題量少而去忽略它,而是要認真對待,保證這類題目的得分率。我們主要通過題目的不同問法來區分是哪種題型,而細節題的問法一般有兩種:“以下理解(不)正確的是”或者“以下(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此外,國考中的細節題從兩個角度考查,即基於材料中某句話或某幾句話的細節點和文意方面,它不是基於整段材料的中心句進行考查,因此在判斷為是細節題目時,就不需要分析結構和尋找文章的中心句了。

解答這種題目,我們需要做的是多通過練習來熟悉和瞭解省考在細節題的選項中有哪些設錯點,這樣從選項入手,從選項中涉及到的內容帶到材料中進行篩選。那麼,常見的設錯點有:“無中生有”,指的是選項中出現了題幹中沒有涉及的內容。“與文相反”,指的是選項的描述和題幹正好相反。“混淆時態”,指的是選項中偷換了題幹的時態。“混淆範圍”,指的是選項擴大或者縮小了題幹的範圍。“偷換概念”,指的是選項中把貌似一樣的概念進行偷換。“絕對化”,指的是選項中的描述太絕對,不是題幹中的本意描述。等。下面中公教育通過例題帶大家瞭解一下此類題目的解答。

【例1】一項涉及67個國家的調查材料顯示:在19個國家裡,每4個人就有1個以上的人在挨餓,而且情況至今沒有改善甚至變得更糟。21個國家的饑餓率在上升,饑餓人口在20世紀90年代減少了近2000萬,但是如果不算中國,饑餓人口的數量增加了,南亞和撒哈拉沙漠以南是饑餓人群最集中的地方。

下列不符合文意的是:

A 20世紀90年代中國饑餓人口數量減少了

B 20世紀90年代全球饑餓人口數量增加了

C很多國家的饑餓率仍在上升

D全球饑餓問題至今仍未被解決

【答案】B。

【中公解析】從問法得知,這是細節題目,由文中“饑餓人口在20世紀90年代減少了近2000萬,但是如果不算中國,饑餓人口的數量增加了”可知,如果算中國的話,饑餓人口是沒有增加的,因此推出全球饑餓人口沒有增加。因此B的說法不正確。而其他的選項都是可以推出來的。

【例2】從我國古代文獻看,商代甲骨文中已經有“稻”字出現了,在《詩經》中已將黍、稻並提。春秋以前,因我國北方種稻量少,水稻被列為五穀之末,如“禾、稷、菽、麥、稻”;而至宋代,便因種植數量多而升至五穀之首了,民間更流傳著“蘇湖熟、天下足”的說法;到了明代,更有天下穀類“稻居什七”之說,稻米成為我國的主要糧食。

下列說法與原文相符的是:

A水稻從商代開始種植

B春秋時期北方不產水稻

C宋代人以稻米為主要糧食

D水稻在我國古代長期為五穀之一

【答案】D。

【中公解析】從問法可知,這是一道細節題,我們要首先觀察選項,文中首句“商代甲骨文中已經有稻字出現了”,混淆時態,可以推出A選項不正確。文中第二行“春秋以前,因我國北方種稻量少”可知,B選項錯誤,犯了與文相反的錯誤。文中第三行“而至宋代,便因種植數量多而升至五穀之首了”可以推出C選項不正確。而D選項為正確答案。

中公教育專家相信考生由以上兩道題目可以看出,片段閱讀中的細節題的考試角度還是比較明朗化的,選項中設置的易錯點雖然比較瑣碎,但是都很簡單,只要做題時足夠細心,拿分是很容易的。雖然每年考查的題量不是很多,但卻是每年都會涉及到的。所以希望每位考生能認真對待,好好準備。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