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留學生歸國潮再次開啟,歷年金融從業比例最高

近期, “八劍下哈佛, 共聚科學島”的話題廣為流傳, 堪稱繼楊振寧、李政道後, 海外留學人才回歸祖國的又一段佳話。

在我國歷史上,

已有兩次留學生“歸國潮”, 分別發生在上世紀50年代初和90年代初,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以來, 第三次“歸國潮”便開始孕育, “八劍下哈佛”便是典型案例。

第三次“歸國潮”有多大規模, 如何量化?目前究竟有沒有達到進大於出的拐點呢?

通過梳理來自教育部等部門的資料, 得出明確結論:中國留學生回歸的世紀拐點已經到來, 考慮時滯性因素, 留學生回國人數已超過出國人數, 這也是中國自上世紀以來的首次拐點, 俗稱的“海歸順差”已經出現, 並且從各種資料指標所呈現的趨勢看, 這輪歸國潮有望延續多年。

資料趨勢:名義拐點有時滯實際拐點已到來

2016年出國留學人員54.45萬人, 同比增長3.97%;留學回國人員43.25萬人, 同比增長5.72%。 留學回國人員增長率首次超過出國留學人員。

從單個年份來看, 2000~2016年, 留學回國人數從9100人遞增到43.25萬人, 增長了近48倍。 記者諮詢專業人士後發現, 如果僅以當年回國人數與當年出國留學人數作比較, 並不準確, 這其中包含時滯性問題。 一個留學生往往要在國外完成幾年學業之後,

才真正面臨回國還是不回國的選擇。

考慮到出國留學人員攻讀本科、碩士和博士的學習時長有差異, 經過一番資料交叉比對,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發現, 若以一個留學生在外求學3年為均值, 即以當年留學回國人數與3年前出國留學人數做比較, 來考量留學生回國情況, 早在2011年, 我國就已經進入拐點期, 即“進大於出”。

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提供的研究結果顯示, 自2008年“千人計畫”啟動以來, 我國正在由高端人才流失國逐漸轉為最主要的高端人才回流國。

這一結論背後, 有堅實的資料指標支撐。

留學人員回流率是指同一時段內, 留學回國人數占出國留學人數的比率, 該資料是衡量國家海歸情況的最權威指標, 留學人員回流率的變化, 可以直觀反映出海外留學人員的流動狀態, 是測算留學回國人員規模的主要統計方法。

《中國統計年鑒的畢業生有特殊的照顧政策, 比如提供推薦信, 延長實習期等, 導致部分留學生在畢業後不急於或者不能及時回到祖國。

“但兩三年以後, 隨著實習期結束, 回國的群體效應就會顯現出來。 ”

海外人才專屬發展平臺Lockin China聯合全球名校中國職業發展聯盟》, 留學回國人員就業地域主要集中在一線城市和東部發達省份。

資料顯示, 2016年, 備受海歸青睞的十大就業城市分別是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成都、武漢、南京、杭州、蘇州和西安。 其中, 北京占比達到29.1%, 位列第一。 上海和廣州位列第二和第三, 占比分別為11.5%和6.1%。

而據《中國海歸發展報告(2013)》的統計, 當年海歸就業地區排前三名的仍然是北京、上海和廣州。 但當年選擇北京的歸國留學生占比達到41.6%。 與此同時, 北京不僅僅是歸國留學生的首選, 而且從海歸出國前的所在地來看, 北京仍然居於首位。

但目前情況已經逐漸發生改變。 曾留學澳大利亞的小李告訴記者,從學校畢業後,身邊同學紮堆一線城市offer的現象並不是很明顯。“包括我自己在內,畢業後選擇到杭州、蘇州等二線城市就業,無論是生活成本還是就業競爭環境,都相對更低一些。”

曾留學澳大利亞的小李告訴記者,從學校畢業後,身邊同學紮堆一線城市offer的現象並不是很明顯。“包括我自己在內,畢業後選擇到杭州、蘇州等二線城市就業,無論是生活成本還是就業競爭環境,都相對更低一些。”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