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亞里斯多德錯覺意識到夢的特徵

在亞里斯多德兩部關於夢的著作中, 夢已成了心理學研究的物件。 我們從中得知夢並非來自神靈, 也不具有神聖的性質, 而是一種“半人半神”(daemonic)性質的, 因為自然就是半人半神的, 而不全是神的。 夢並非超自然的表現, 而是遵循人類的精神規律, 儘管精神與神的確有相似之處。 夢可以定義為夢者在睡眠時的一種精神活動。

亞里斯多德意識到夢生活的一些特徵。 例如, 他知道, 夢是睡眠時發生的微小刺激的放大結構, “人們以為在火裡走感到很熱, 而實際上只是在某個地方有一件熱的東西。 ”由此他得出這樣的結論:在清醒生活中根本觀察不到身體上的一些細微變化會給醫生以錯覺。

如我們所知, 在亞里斯多德以前的古代人不把夢看成是心靈做夢的產物, 而看成是神派來的使者向你昭示著什麼。 於是我們可以發現, 具有影響力的兩種不同思潮在不同歷史階段都有所表現。

它們的區分在於, 一種是真實和有價值的夢, 它帶給夢者警告或卜示未來;而另一種夢則是無價值、騙人和空洞的夢, 這種夢只能將夢者引入歧途或毀滅。

人類研究視錯覺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西元前4世紀亞里斯多德觀察瀑布時記錄的運動後效,

柏拉圖也曾指明人類永遠不可能完全避開錯覺去認識一切真相, 後來幾千年裡, 視錯覺一直處於曲解的位置上, 直至19世紀末德國E. M ach發現側抑制現象時還未獲得足夠重視。

隨著20世紀初德國格式塔(Ce sta lt, 意為完型, 核心思想是整體大於局部之和)理論逐漸傳播,

相關研究才逐漸發展, 該領域初期多採用行為實驗等傳統心理學方法獲得推論, 隨著生物實驗技術水準的提高和20世紀60年代, S. Co ren和J. S. Girgu s在幾何錯覺研究中引入系統論方法, 其重心逐漸轉向神經生物學和電腦領域。

設計實驗發現相關神經基礎來提出和論證心理學說, 類比符合人類視覺機制的數理演算法, 以促進認知心理學、神經生理學和電腦視覺領域的發展, 目前視錯覺的心理學解釋有格式塔理論( Ge2 sta ltism )、生態視覺理論( eco logy theo ry)、建構主義( con struc tivism ) 、亮度對比假說、視野學說。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