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和馬雲、蔡崇信喝了杯茶後,他成為阿裡第一個美籍員工

阿裡巴巴52號員工黃明威

文/ 苔衣

如果在18年前, 一個沒有任何背景的中國創業者邀請你加入他的團隊, 理由是“有一天”這家公司將成為一個具有全球影響力、能與比爾·蓋茨對談的企業,

你會相信他嗎?

大多數人可能會說“不”。 更何況是從美國最好的文理學院畢業、剛剛做了一年三藩市市長特別助理的黃明威(Brian Wong)。 他的人生規劃原本是在美國發展仕途、成為三藩市第一任華人市長, 但1999年夏天, 黃明威前面的道路拐了個彎。 在三藩市和馬雲、蔡崇信喝了一杯茶後, 他辭去工作飛往中國杭州, 成為阿裡巴巴第一位美籍員工。

1998年, 黃明威(左三)擔任三藩市市長Willie Brown(左二)的特別助理

18年後, 阿裡巴巴集團副總裁、阿裡巴巴全球領導力學院負責人黃明威把他當年的決定描述為一個“no brainer”(意為不需要動腦子考慮的事)。 而他也因此得以經歷這個把“不可能”變成可能的過程:如今的阿裡巴巴是亞洲第一家市值突破4000億美元的公司, 在全球範圍內服務6億消費者。

這只是阿裡巴巴的一個起點, 馬雲表示未來10年內阿裡巴巴要服務全球20億消費者, 無論身在何處, 都能72小時內送達。 而對黃明威來說, 阿裡巴巴不僅是一個把看似不可能的願景變成現實的地方,

更是實現他構建一個“更好的世界”人生夢想的地方。

杭州的第一個美國人

這個特殊的人生際遇裡包含了巧合與必然。

黃明威的父親是斯坦福大學培養出的第一代華人醫生, 加之大學接受的博雅教育, 讓他將“幫助盡可能多的人”視為終極價值。 在美國, 實現價值的職業路徑通常有三種:工作幾年之後, 你可以選擇繼續修讀醫學博士, 救死扶傷;或是進入法學院深造, 像眾多美國政要一樣, 先從律師做起, 然後步入政壇;再或者攻讀MBA, 通過商業技能影響社會。

工作幾年之後, 黃明威逐漸意識到個人通過商業影響社會或許比從政更加有效率。 但和其他的美國式精英有點不一樣的是,

在遇到馬雲以前, 他已經在考慮加入一家中國互聯網公司。 這其中包含了一層微妙的個人情愫。

黃明威

1985年, 父親飛赴廣州參加一個全球眼科醫生大會時帶上了12歲的黃明威。 他們順路探訪了在廣州白沙村的中國親戚, 在三藩市繁華地帶長大的美國籍小男孩發現,

在貧窮和封閉的南方農村裡, 親戚們的舊屋牆上始終掛著他祖輩離家前的黑白照片。 黃明威對同齡人的黃色面孔感到天然的親切, 但卻發現自己對故鄉幾乎一無所知。 “從那個時候起, 我就決定以後要自己來中國。 ”大學期間, 黃明威連續兩年暑假到中國旅行, 還到雲南山區支教了一個月;畢業後又到南京大學-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中美文化研究中心修讀了一個國際關係碩士學位。

那時已成為全球第一大中文門戶的新浪風頭正勁, 在黃明威家門口設有北美辦公室;或者, 與馬雲同歲的查理斯·張(即張朝陽)也不錯, 他在美國成功獲得過風險投資, 還擁有麻省理工學院博士學位。 很多朋友不解, 為什麼是沒有技術背景、還被投資人拒絕了37次的馬雲?

黃明威先前通過一位美國律師結識了蔡崇信,當蔡崇信邀請他出來見一見到矽谷尋求融資的中國創業者馬雲時,讓他印象深刻的是,這個身材瘦小的中國創業者能說一口流利的英語,且“極其富有激情”。馬雲描述了一番宏偉的願景:以中國為起點做電子商務,讓人們通過互聯網自由買賣東西,有一天,阿裡巴巴會成為一個全球性質的貿易平臺。近期的小目標則是一年內把用戶數做到100萬,而當時阿裡巴巴的用戶數不過才3萬。

儘管擔心目標定得有點太高,但黃明威依然認為“中國+電子商務”的概念非常吸引人:一方面是技術的飛速進步,截至1998年7月,互聯網上已有超過300萬個功能變數名稱,超過240個國家組建IP網路,微軟公司的Windows98作業系統風靡全球;另一方面,中國增長勢能強勁,從1991年到1998年GDP增速均在7.5%以上。而且,放棄70萬美元年薪用腳投票的蔡崇信,無疑也可以為阿裡巴巴的潛力背書。

就這樣,在一個下著瓢潑大雨的傍晚,從香港轉機到杭州的黃明威走出只有一層樓、一個大廳的蕭山機場,拖著箱子到當時還是荒郊的城西湖畔花園風荷院16幢1單元202室報到。十幾個人擠在馬雲這套四室兩廳的公寓裡工作,門口堆滿了大大小小的鞋。

“你是誰?”

“我是Brian,我是來這裡工作的。”

1999年10月,黃明威成為阿裡巴巴員工,工號52。

每天晚上都害怕回家

“我以為我要去的就是一個中國版本的矽谷,可是並不是。”黃明威回憶,“我在中國當過學生,出差過,可是沒有長期在中國住過。那時是很困難,沒想到會有那麼困難。”

由於自學過HTML語言,蔡崇信推薦他負責阿裡巴巴英文網站的開發工作。創業初期密集的加班使得大家常常同吃同住,像中學時代的集體宿舍,讓黃明威覺得“很有意思”。解決午飯時,老外黃明威很少落單,同事們帶他一起去附近的食堂;如果工作到夜裡,晚飯就在路邊賣安徽菜的小推車旁吃炒飯或者炒粉。杭州冬季陰冷,大家只能戴著手套打字。為了讓黃明威在杭州有落地的安定感,在黃龍賓館住了一個月後,公司幫他在靠近湖畔花園的文一西路上租下了一套房子。深夜回“家”的路和樓道沒有燈,路上建築工地搬運水泥和沙子的大貨車經過時會揚起一片嗆人的灰。

“我每天晚上都很怕回家,那個時候只有我一個人,每次進門我都會想‘會不會有人在裡面’,”黃明威笑著說,“很沮喪的時候沒有人可講,自己扛。我是站在一個美國人的角度才抓狂,因為他們更困難。人家之前都是八個人睡一個房間,你抱怨什麼呢?他們都吃速食麵,現在你嫌食堂的飯難吃,但畢竟還有食堂啊。”

黃明威很快就感受到了孤獨。他原以為自己的中文“還可以”,但真到了和同事們交流時才發現“其實不怎麼樣”。他和中國同事之間經常聽不懂彼此談論的體育明星或電視節目,溝通工作就更加困難。黃明威說:“雖然我們朝夕相伴,但有一些東西我沒有辦法交流討論,這個頁面你要怎麼設計?有什麼邏輯?我表達不了我的意思。”

那時,吃一頓肯德基或者哈根達斯對所有人來說都是奢侈的事情——往往是開董事會時才會隆重地點一次,一人份的上校雞塊餐20塊錢,假如有25個人要打牙祭,預算相當於時任首席財務官的蔡崇信一個月的工資。而矽谷的明星公司雅虎已經可以每天給員工供應免費的甜點和飲料了。

馬雲給擠在公寓裡的同伴們打氣,把大洋彼岸的矽谷公司作為對手:我們的工程師並不差,我們也能做跨境貿易,雖然我們現在還不能跟那些矽谷的公司相比,但有一天是有可能的。

黃明威(右一)參加早期阿裡由馬雲主持的會議。

在黃明威看來,馬雲的獨特之處就是高度關注如何培養員工,給他們足夠的成長空間,善於鼓勵人。初來乍到,馬雲對他說:“Brian,現在你就負責英文網站了,你是首席製作人,我會依靠你來做這件事情。”“沒有很多老闆能給你這種真的這麼相信你的感覺,”黃明威說,“因為他信任你,所以你會全力以赴為他工作。”

誰知黑暗的日子先於有一天到來了。2000年9月,剛剛把B2B業務做到全球前200的阿裡巴巴受到互聯網泡沫破滅的衝擊,不得不第一次裁撤其海外員工,將業務收縮到國內,業務重點轉向中國供應商。馬雲宣佈阿裡巴巴進入緊急狀態後,在香港的黃明威吃了一驚。“我們很愛阿裡,覺得它是一個家庭,”電話裡,黃明威問馬雲為什麼會這樣。“Brian,這是公司決策的錯誤,不是你們的錯。沒事的,有一天會好的,”馬雲不斷安慰他。

黃明威選擇離開阿裡巴巴,赴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就讀MBA。

重返阿裡

2004年,黃明威到中國出差途徑杭州時,順道去見了老同事。他發現阿裡巴巴已經快速從難關中滿血復蘇,辦公室馬雲的公寓搬到了學院路上的華星創業大樓,員工數量達到1300多人,比他離職前翻了6倍還要多;不僅如此,新推出的C2C業務淘寶網快速崛起,正在與來自美國的電商巨頭eBay分庭抗禮,開淘寶店一時間成了中國人最時髦的副業。

一年之後,黃明威和馬雲、蔡崇信及阿裡巴巴其他幾位高管在紐約重逢,他們正在為淘寶網尋找投資,而黃明威正在總部位於紐約的麥格勞希爾集團工作。從上東區一家中餐館走出來後,黃明威與馬雲邊逛邊聊天:“馬總,我最近在想要怎麼變成一個創業者。麥格勞希爾這個公司太大了,我覺得發展速度太慢。”

“那要不你就回阿裡巴巴吧。”馬雲直截了當地回答。蔡崇信也專門給他打了一個小時電話,一一分析此時“回娘家”的利好,結論是“毫無疑問你該回來”。

新一波互聯網創業浪潮正在席捲中國。黃明威與一個在中國成功創業的朋友在紐約中央公園散步聊天,二人理出了一條共同的邏輯,就是再做一次no brainer。朋友對他說,麥格勞希爾集團是一家好公司,但你在這裡做不了像在中國那樣的事。“如果你回阿裡,你可以馬上到中國大陸參與全球化的工作,你的優勢就在這裡。”

2006年黃明威在德國的一個貿易會議上代表阿裡巴巴發言。

重歸阿裡的黃明威先後負責產品開發和國際業務拓展工作。隨著阿裡巴巴業務版圖的日益豐富和自身工作內容的變化,黃明威得以與這家公司更深入地理解和磨合。例如,在準備招聘新人時,黃明威一度不理解為什麼不把中國最好的清華北大當目標學校。他的母校史瓦茲摩爾學院培養出過5位諾獎得主、28位羅德獎學金得主,在他的理解裡,去頂尖高校招聘意味著可以找到最聰明的應聘者,這也是矽谷常見的做法。而當時的首席運營官李琪確認為,二三線學校的學生對機遇和資源更有饑餓感,更吃苦耐勞,一流大學的學生反而不一定能適應早期的阿裡。

黃明威在2009年阿裡巴巴年會

馬雲特別助理

2012年春天,黃明威第二次離開阿裡,去實現自己創業的夙願。他投資了一家為品牌商對接明星名人資源、助其在中國的電商平臺上進行品牌建設的公司,並出任CEO。

在離阿裡巴巴西溪園區5公里的天目山路上,黃明威體驗了一把創業的酸甜苦辣。兩年之後他賣掉了公司,頓時覺得心裡空了一塊。苦悶之余,黃明威在香港見了一次馬雲,向他尋求建議。

馬雲沒有給他創業和商業經營的心得。他說:“Brian,你該去試著旅行,到某個讓你覺得不舒服的地方呆一陣子,看看有什麼感覺,就問問你自己為什麼不舒服。如果你覺得舒服,就再換個地方。你想明白了,再回來找我。”

黃明威聽得雲裡霧裡,但他聽取了馬雲的建議,背上包一個人去了貴州。

遠離大城市之後,黃明威突然意識到了原來生活的幸福之處。再見到馬雲時,他感到生活變得明快和清晰起來。這時,馬雲問他有沒有興趣回阿裡巴巴做自己的特別助理。

“好,那就再做一次no brainer,回去吧。誰不想看看馬總的生活是什麼樣呢?”

在馬雲排得滿當當的國內國外行程中,黃明威得出的結論是:“馬總就是馬總,他的風格非常一以貫之。”馬雲在非正式場合常常給予人鼓勵,表達“我信任你,你去盡力好好發揮就好”,但對於工作內容又是個完美主義者,對細節要求非常高,並且痛恨遲到。他對合作夥伴、保安和門衛非常客氣,在趕飛機前會專門下車,去和服務過他的工作人員握手致謝。

黃明威跟隨馬雲出訪

黃明威問過馬雲,你總是富有遠見,誰是你的導師?

馬雲回答:“每個人都可以是我的導師。”

“我認為Jack在這方面是一位大師——他永遠都有‘有一天’,永遠都有值得去期待的事物。”黃明威說,“沒有水,人可以活七天;沒有食物,30天;但在沒有希望的那一瞬間,你可能馬上就會死。阿裡巴巴在給人們希望上做得非常好。”

這種工作方式和價值觀潛移默化地影響著黃明威,也滲透到他對阿裡巴巴全球領導力學院專案的規劃中。這個項目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年輕人才來到中國,在阿裡巴巴學習和輪崗,以建立對中國文化、阿裡巴巴企業文化和戰略佈局等內容的認知,成為公司未來十年全球化業務的商業領袖。對黃明威來說,全球領導力學院是個絕佳的任務。

黃明威和全球領導力學院學員合影

在阿裡,我們有共同的夢想

在成立全球領導力學院之前,黃明威曾經見過一名背景驕人的外國員工抱怨:“我受夠這裡了。我憑什麼要到這裡做這樣的工作,我付出了這麼多,根本沒有人欣賞我、認可我的努力”。

“你知道我是怎麼對他說的嗎?”黃明威說,“你不快樂的原因是因為你一直在等著肯定和稱讚。你出於錯誤的原因做了這份工作。你做這份工作的原因應該是相信你所做一切的價值、幫助人們實現他們重要的目標。”

他表示,在阿裡工作、並喜愛這份工作,是因為幫助阿裡實現夢想也就實現了他自己的夢想。

黃明威近照

小時候在白沙村看到那些熟悉又陌生的中國面孔時的異樣感受,在今天黃明威的工作上產生了回音。“那個時候你會一直問自己,如果我的爺爺奶奶沒有移民到美國,我還是會在這裡,那我的生活會怎麼樣?我這麼幸運能去美國長大和學習,所以覺得要回饋點什麼。”黃明威說,“那個時候我發現他們的生活不一定能跟美國一樣舒服和富有,所以我有一天會回去幫他們。醫療可以幫助人,後來發現互聯網也可以幫助人。”

黃明威出身在重視教育的華人家庭,父親有5個兄弟,其中4個有博士學位;父親做過美國空軍軍醫,伯伯則曾在支援飛虎隊的陸戰部隊擔任軍官,他在大學本科期間修讀的也是醫學和文學雙學位。黃明威沒有經歷過祖輩初到美國時不能擁有財產、沒有投票權時的艱難,但出於對中國文化的興趣,他常到中國各地和東南亞國家尋訪研究傳統文化的老師,追溯自己的中國根。他信仰基督教,但手腕上常年帶著一串檀香木珠,這是臺灣一位研究道家思想的老師贈給他的禮物,“對我來說,這是一種文化的象徵。”

母親祖籍廣東中山,黃明威自小就對孫中山的故事感興趣。在馬來西亞檳城,他瞭解到了孫中山辦報紙、維持同盟會、策劃黃花崗起義的歷史。在自己身上,黃明威發現了某種與最早流亡海外的華人之間的微妙聯繫,“孫中山也在夏威夷學習過,而且他也是醫生。我在檳城瞭解到,很多華人當時想在推翻清王朝後回到祖國,這是他們特有的一種感情,可是因為戰爭等原因,最後沒回去。”

一百年過去,華人面前的歷史命題從救亡圖存變成了中國發展。像黃明威一樣的華裔商人和旅客能夠在中美之間自由往返,通過多種方式開展全球貿易。黃明威認為,中國和美國將是未來全球經濟和貿易、包括創造“更好的世界”中至關重要的兩股力量,而他特別好運的地方在於中國血脈和美國成長的雙重背景,讓他擁有了雙重的身份認同,“為什麼不把這個機會運用起來,來用一種積極的方式搭建橋樑、影響世界呢?”

消除貧困、讓人們享有更好的醫療和教育、國際環境和平,這些都是黃明威曾經試圖在美國從政時的初衷。而阿裡巴巴現在成為了這些問題最合適的解決方案:電子商務創造了就業機會,螞蟻金服提供小微貸款,為服務減貧的工作,還有阿裡大文娛和阿裡健康,給人提供快樂和好的身體。黃明威構建一個“更好的世界”的夢想和抱負在阿裡巴巴實現了。

黃明威先前通過一位美國律師結識了蔡崇信,當蔡崇信邀請他出來見一見到矽谷尋求融資的中國創業者馬雲時,讓他印象深刻的是,這個身材瘦小的中國創業者能說一口流利的英語,且“極其富有激情”。馬雲描述了一番宏偉的願景:以中國為起點做電子商務,讓人們通過互聯網自由買賣東西,有一天,阿裡巴巴會成為一個全球性質的貿易平臺。近期的小目標則是一年內把用戶數做到100萬,而當時阿裡巴巴的用戶數不過才3萬。

儘管擔心目標定得有點太高,但黃明威依然認為“中國+電子商務”的概念非常吸引人:一方面是技術的飛速進步,截至1998年7月,互聯網上已有超過300萬個功能變數名稱,超過240個國家組建IP網路,微軟公司的Windows98作業系統風靡全球;另一方面,中國增長勢能強勁,從1991年到1998年GDP增速均在7.5%以上。而且,放棄70萬美元年薪用腳投票的蔡崇信,無疑也可以為阿裡巴巴的潛力背書。

就這樣,在一個下著瓢潑大雨的傍晚,從香港轉機到杭州的黃明威走出只有一層樓、一個大廳的蕭山機場,拖著箱子到當時還是荒郊的城西湖畔花園風荷院16幢1單元202室報到。十幾個人擠在馬雲這套四室兩廳的公寓裡工作,門口堆滿了大大小小的鞋。

“你是誰?”

“我是Brian,我是來這裡工作的。”

1999年10月,黃明威成為阿裡巴巴員工,工號52。

每天晚上都害怕回家

“我以為我要去的就是一個中國版本的矽谷,可是並不是。”黃明威回憶,“我在中國當過學生,出差過,可是沒有長期在中國住過。那時是很困難,沒想到會有那麼困難。”

由於自學過HTML語言,蔡崇信推薦他負責阿裡巴巴英文網站的開發工作。創業初期密集的加班使得大家常常同吃同住,像中學時代的集體宿舍,讓黃明威覺得“很有意思”。解決午飯時,老外黃明威很少落單,同事們帶他一起去附近的食堂;如果工作到夜裡,晚飯就在路邊賣安徽菜的小推車旁吃炒飯或者炒粉。杭州冬季陰冷,大家只能戴著手套打字。為了讓黃明威在杭州有落地的安定感,在黃龍賓館住了一個月後,公司幫他在靠近湖畔花園的文一西路上租下了一套房子。深夜回“家”的路和樓道沒有燈,路上建築工地搬運水泥和沙子的大貨車經過時會揚起一片嗆人的灰。

“我每天晚上都很怕回家,那個時候只有我一個人,每次進門我都會想‘會不會有人在裡面’,”黃明威笑著說,“很沮喪的時候沒有人可講,自己扛。我是站在一個美國人的角度才抓狂,因為他們更困難。人家之前都是八個人睡一個房間,你抱怨什麼呢?他們都吃速食麵,現在你嫌食堂的飯難吃,但畢竟還有食堂啊。”

黃明威很快就感受到了孤獨。他原以為自己的中文“還可以”,但真到了和同事們交流時才發現“其實不怎麼樣”。他和中國同事之間經常聽不懂彼此談論的體育明星或電視節目,溝通工作就更加困難。黃明威說:“雖然我們朝夕相伴,但有一些東西我沒有辦法交流討論,這個頁面你要怎麼設計?有什麼邏輯?我表達不了我的意思。”

那時,吃一頓肯德基或者哈根達斯對所有人來說都是奢侈的事情——往往是開董事會時才會隆重地點一次,一人份的上校雞塊餐20塊錢,假如有25個人要打牙祭,預算相當於時任首席財務官的蔡崇信一個月的工資。而矽谷的明星公司雅虎已經可以每天給員工供應免費的甜點和飲料了。

馬雲給擠在公寓裡的同伴們打氣,把大洋彼岸的矽谷公司作為對手:我們的工程師並不差,我們也能做跨境貿易,雖然我們現在還不能跟那些矽谷的公司相比,但有一天是有可能的。

黃明威(右一)參加早期阿裡由馬雲主持的會議。

在黃明威看來,馬雲的獨特之處就是高度關注如何培養員工,給他們足夠的成長空間,善於鼓勵人。初來乍到,馬雲對他說:“Brian,現在你就負責英文網站了,你是首席製作人,我會依靠你來做這件事情。”“沒有很多老闆能給你這種真的這麼相信你的感覺,”黃明威說,“因為他信任你,所以你會全力以赴為他工作。”

誰知黑暗的日子先於有一天到來了。2000年9月,剛剛把B2B業務做到全球前200的阿裡巴巴受到互聯網泡沫破滅的衝擊,不得不第一次裁撤其海外員工,將業務收縮到國內,業務重點轉向中國供應商。馬雲宣佈阿裡巴巴進入緊急狀態後,在香港的黃明威吃了一驚。“我們很愛阿裡,覺得它是一個家庭,”電話裡,黃明威問馬雲為什麼會這樣。“Brian,這是公司決策的錯誤,不是你們的錯。沒事的,有一天會好的,”馬雲不斷安慰他。

黃明威選擇離開阿裡巴巴,赴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就讀MBA。

重返阿裡

2004年,黃明威到中國出差途徑杭州時,順道去見了老同事。他發現阿裡巴巴已經快速從難關中滿血復蘇,辦公室馬雲的公寓搬到了學院路上的華星創業大樓,員工數量達到1300多人,比他離職前翻了6倍還要多;不僅如此,新推出的C2C業務淘寶網快速崛起,正在與來自美國的電商巨頭eBay分庭抗禮,開淘寶店一時間成了中國人最時髦的副業。

一年之後,黃明威和馬雲、蔡崇信及阿裡巴巴其他幾位高管在紐約重逢,他們正在為淘寶網尋找投資,而黃明威正在總部位於紐約的麥格勞希爾集團工作。從上東區一家中餐館走出來後,黃明威與馬雲邊逛邊聊天:“馬總,我最近在想要怎麼變成一個創業者。麥格勞希爾這個公司太大了,我覺得發展速度太慢。”

“那要不你就回阿裡巴巴吧。”馬雲直截了當地回答。蔡崇信也專門給他打了一個小時電話,一一分析此時“回娘家”的利好,結論是“毫無疑問你該回來”。

新一波互聯網創業浪潮正在席捲中國。黃明威與一個在中國成功創業的朋友在紐約中央公園散步聊天,二人理出了一條共同的邏輯,就是再做一次no brainer。朋友對他說,麥格勞希爾集團是一家好公司,但你在這裡做不了像在中國那樣的事。“如果你回阿裡,你可以馬上到中國大陸參與全球化的工作,你的優勢就在這裡。”

2006年黃明威在德國的一個貿易會議上代表阿裡巴巴發言。

重歸阿裡的黃明威先後負責產品開發和國際業務拓展工作。隨著阿裡巴巴業務版圖的日益豐富和自身工作內容的變化,黃明威得以與這家公司更深入地理解和磨合。例如,在準備招聘新人時,黃明威一度不理解為什麼不把中國最好的清華北大當目標學校。他的母校史瓦茲摩爾學院培養出過5位諾獎得主、28位羅德獎學金得主,在他的理解裡,去頂尖高校招聘意味著可以找到最聰明的應聘者,這也是矽谷常見的做法。而當時的首席運營官李琪確認為,二三線學校的學生對機遇和資源更有饑餓感,更吃苦耐勞,一流大學的學生反而不一定能適應早期的阿裡。

黃明威在2009年阿裡巴巴年會

馬雲特別助理

2012年春天,黃明威第二次離開阿裡,去實現自己創業的夙願。他投資了一家為品牌商對接明星名人資源、助其在中國的電商平臺上進行品牌建設的公司,並出任CEO。

在離阿裡巴巴西溪園區5公里的天目山路上,黃明威體驗了一把創業的酸甜苦辣。兩年之後他賣掉了公司,頓時覺得心裡空了一塊。苦悶之余,黃明威在香港見了一次馬雲,向他尋求建議。

馬雲沒有給他創業和商業經營的心得。他說:“Brian,你該去試著旅行,到某個讓你覺得不舒服的地方呆一陣子,看看有什麼感覺,就問問你自己為什麼不舒服。如果你覺得舒服,就再換個地方。你想明白了,再回來找我。”

黃明威聽得雲裡霧裡,但他聽取了馬雲的建議,背上包一個人去了貴州。

遠離大城市之後,黃明威突然意識到了原來生活的幸福之處。再見到馬雲時,他感到生活變得明快和清晰起來。這時,馬雲問他有沒有興趣回阿裡巴巴做自己的特別助理。

“好,那就再做一次no brainer,回去吧。誰不想看看馬總的生活是什麼樣呢?”

在馬雲排得滿當當的國內國外行程中,黃明威得出的結論是:“馬總就是馬總,他的風格非常一以貫之。”馬雲在非正式場合常常給予人鼓勵,表達“我信任你,你去盡力好好發揮就好”,但對於工作內容又是個完美主義者,對細節要求非常高,並且痛恨遲到。他對合作夥伴、保安和門衛非常客氣,在趕飛機前會專門下車,去和服務過他的工作人員握手致謝。

黃明威跟隨馬雲出訪

黃明威問過馬雲,你總是富有遠見,誰是你的導師?

馬雲回答:“每個人都可以是我的導師。”

“我認為Jack在這方面是一位大師——他永遠都有‘有一天’,永遠都有值得去期待的事物。”黃明威說,“沒有水,人可以活七天;沒有食物,30天;但在沒有希望的那一瞬間,你可能馬上就會死。阿裡巴巴在給人們希望上做得非常好。”

這種工作方式和價值觀潛移默化地影響著黃明威,也滲透到他對阿裡巴巴全球領導力學院專案的規劃中。這個項目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年輕人才來到中國,在阿裡巴巴學習和輪崗,以建立對中國文化、阿裡巴巴企業文化和戰略佈局等內容的認知,成為公司未來十年全球化業務的商業領袖。對黃明威來說,全球領導力學院是個絕佳的任務。

黃明威和全球領導力學院學員合影

在阿裡,我們有共同的夢想

在成立全球領導力學院之前,黃明威曾經見過一名背景驕人的外國員工抱怨:“我受夠這裡了。我憑什麼要到這裡做這樣的工作,我付出了這麼多,根本沒有人欣賞我、認可我的努力”。

“你知道我是怎麼對他說的嗎?”黃明威說,“你不快樂的原因是因為你一直在等著肯定和稱讚。你出於錯誤的原因做了這份工作。你做這份工作的原因應該是相信你所做一切的價值、幫助人們實現他們重要的目標。”

他表示,在阿裡工作、並喜愛這份工作,是因為幫助阿裡實現夢想也就實現了他自己的夢想。

黃明威近照

小時候在白沙村看到那些熟悉又陌生的中國面孔時的異樣感受,在今天黃明威的工作上產生了回音。“那個時候你會一直問自己,如果我的爺爺奶奶沒有移民到美國,我還是會在這裡,那我的生活會怎麼樣?我這麼幸運能去美國長大和學習,所以覺得要回饋點什麼。”黃明威說,“那個時候我發現他們的生活不一定能跟美國一樣舒服和富有,所以我有一天會回去幫他們。醫療可以幫助人,後來發現互聯網也可以幫助人。”

黃明威出身在重視教育的華人家庭,父親有5個兄弟,其中4個有博士學位;父親做過美國空軍軍醫,伯伯則曾在支援飛虎隊的陸戰部隊擔任軍官,他在大學本科期間修讀的也是醫學和文學雙學位。黃明威沒有經歷過祖輩初到美國時不能擁有財產、沒有投票權時的艱難,但出於對中國文化的興趣,他常到中國各地和東南亞國家尋訪研究傳統文化的老師,追溯自己的中國根。他信仰基督教,但手腕上常年帶著一串檀香木珠,這是臺灣一位研究道家思想的老師贈給他的禮物,“對我來說,這是一種文化的象徵。”

母親祖籍廣東中山,黃明威自小就對孫中山的故事感興趣。在馬來西亞檳城,他瞭解到了孫中山辦報紙、維持同盟會、策劃黃花崗起義的歷史。在自己身上,黃明威發現了某種與最早流亡海外的華人之間的微妙聯繫,“孫中山也在夏威夷學習過,而且他也是醫生。我在檳城瞭解到,很多華人當時想在推翻清王朝後回到祖國,這是他們特有的一種感情,可是因為戰爭等原因,最後沒回去。”

一百年過去,華人面前的歷史命題從救亡圖存變成了中國發展。像黃明威一樣的華裔商人和旅客能夠在中美之間自由往返,通過多種方式開展全球貿易。黃明威認為,中國和美國將是未來全球經濟和貿易、包括創造“更好的世界”中至關重要的兩股力量,而他特別好運的地方在於中國血脈和美國成長的雙重背景,讓他擁有了雙重的身份認同,“為什麼不把這個機會運用起來,來用一種積極的方式搭建橋樑、影響世界呢?”

消除貧困、讓人們享有更好的醫療和教育、國際環境和平,這些都是黃明威曾經試圖在美國從政時的初衷。而阿裡巴巴現在成為了這些問題最合適的解決方案:電子商務創造了就業機會,螞蟻金服提供小微貸款,為服務減貧的工作,還有阿裡大文娛和阿裡健康,給人提供快樂和好的身體。黃明威構建一個“更好的世界”的夢想和抱負在阿裡巴巴實現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