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詩情話“宜”,關於這座從古詩韻律中走出的城市,你知道多少?

詩情話“宜”大闖關, 快來挑戰!

在第五屆中國詩歌節到來之際, 宜昌發佈推出“詩情話'宜'大闖關”遊戲, 長按識別圖中二維碼, 快來體驗!

詩韻傳神城飛揚

宜昌, 從古詩韻律中走出的城市, 被詩歌浸潤的地方。

詩歌之父屈原在這裡誕生, 李白、杜甫等在這裡駐足, 黃聲笑、習久蘭、劉不朽等當代詩人在這裡傳承。

“詩歌之城”桂冠雖新, 縱歌雅吟一路悠揚。

詩會豐富多彩

“露珠喚醒了清晨, 茶鄉欣欣然睜開了眼睛……”今年3月,

茶山飄香, 而更沁人心脾的, 是五峰文聯、宜昌新詩學會聯合舉辦的“土家茶鄉詩會”。

近百名詩人攜帶詩作從荊楚各地聚會五峰, 在土家山鄉與春天約會, 與盎然詩意約會。 80歲高齡的老詩人、原湖北省作協副主席管用和, 著名詩人謝克強, 省作協副主席、魯迅文學獎獲得者、著名詩人田禾不僅蒞臨詩會, 還專門為詩會創作了詩歌。

3月31日至4月1日, 來自武漢、荊州、十堰、恩施、鄂州、荊門、宜昌的50多名詩人聚會五峰, 應邀參加土家茶鄉詩會。

詩人登臺, 雅韻繞梁。 他們深情朗讀或優美、或深沉、或激揚的詩作, 500多人現場觀賞, 低聲吟和。

才滿“6歲”的宜昌新詩學會會長邱紅根說, 學會組織了20多次詩歌朗誦活動, 每次都有數百人參加。

冉建文是宜昌詩詞學會的會員。 僅2016年, 他就參加了 “求索·在路上——新年詩文朗誦會”“天涯共此時中秋詩會” “月光桃花詩歌朗誦會” “愛家愛國愛屈原端午詩會”等7次詩會。 “每次活動, 都會吸引一些新的詩詞愛好者參與。 ”

茶鄉五峰

近年來, 在市文廣新局、市文聯等部門的大力支持下, 宜昌每年舉辦大型詩歌活動80多場, 參與詩歌創作等活動的群眾有10多萬人。

資料圖

“活動為橋, 壯大詩歌作者隊伍、提升詩歌創作水準、豐富詩歌文化積澱, 已經成為宜昌特色。 ”市文聯主席周立榮認為, 正是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推動, “詩歌之城”的氣質更為彰顯。

詩在民間傳承

“後皇嘉樹, 橘徠服兮。 受命不遷, 生南國兮……”

每週一上午升旗儀式後, 秭歸縣茅坪鎮初級中學的1000多名學生都會身著校服, 在操場上齊聲吟誦屈原的名篇《橘頌》《離騷》等。

資料圖

秭歸,屈原的故里。這裡有民間詩社15個,會員500余人,會員中,年齡最大的80多歲、最小的只有8歲。他們每年都組織詩會,交流心得,誦讀詩作,表達對屈原最質樸的情感。

“琵琶橋下,碧水默默地躬身流過;昭君宅前,生長起無數動人的傳說……”去年5月28日, 雙腿殘疾的項小瓊,登上“致遠方——我愛宜昌”詩歌創作和朗誦藝術大賽的舞臺,深情朗誦了她創作的《沉思的香溪河》。

這位興山姑娘從小熱愛詩歌,她說:“詩歌是人的精神食糧,生活在充滿詩意的城市,我非常幸福!”

在宜昌,各地詩社如雨後春筍茁壯成長。秭歸的騷壇詩社、遠安的雎風詩社、當陽的長阪詩社、宜都的青林詩社、西陵的爾雅詩社……還有100多個校園詩社等。

端午詩會

在詩社,興趣的種子在萌芽,創作的人才在試鋒,文化的傳承在揚帆。

請聽:清江兩岸,土家詩風悠揚雅致;沮漳河畔,關關雎鳩詩韻長流。

從鄉野到城市,從工廠到校園,詩歌滋養著宜昌的山山水水。

詩歌在路上

宜昌,詩歌之城名符其實。

2015年8月15日,第七屆“聞一多詩歌獎”在武漢揭曉。近年來中國詩壇上最活躍詩人之一的宜昌市知名詩人、《三峽文學》常務副主編毛子獲得唯一大獎。

2013年,他曾獲得由江蘇省作協、《揚子江詩刊》共同設立的首屆“揚子江詩學獎”最高獎“年度詩人獎”。時隔一年,他又獲得了首屆“中國屈原詩歌獎”金獎。

詩歌評論家、三峽大學文學與傳媒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劉波詩歌評論成果豐碩,曾獲得中國當代文學研究優秀成果獎、湖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詩選刊》雜誌年度詩歌評論獎、湖北文藝評論獎、《紅岩》文學批評獎。

在毛子、邱紅根等一批宜昌詩壇領軍人物的帶領下,宜昌新詩創作隊伍不斷壯大,詩歌創作氛圍更加濃厚,創作水準持續上升,被湖北乃至全國詩歌界稱為“宜昌現象”。

《座標》,幾名熱心人自費出版的宜昌詩歌民刊,已經出版6期,刊發了全國各地作者的詩作2000多首,挖掘培養了飄萍、陳懇、馬小強、楊光、呂宏成、向曉青、王猛、馬北桃、王雪蓮、劉德權、蘇富瓊等一大批詩歌愛好者,其中,不少作品在全國各大詩刊發表,有的還入選了各種年度選本。

《三峽詩詞》,宜昌詩詞學會創辦的會刊,目前出刊10多期,已成為古詩詞愛好者廣泛交流的最好平臺。

在宜昌,詩歌創作隊伍達到2多萬人,有上百人長期從事詩歌翻譯、詩歌研究等工作。

國際著名詩人、世界華語詩壇泰斗、諾貝爾文學獎提名者洛夫深有感觸地說:“宜昌不僅有神奇秀麗的自然風光,更是一片詩歌的沃土。”

品味經典 我們讀詩

第四期推薦:《三游洞》

作者丨歐陽修 朗誦丨 鄧少平

《三遊洞》

漾戢泝清川,舍舟緣翠嶺。

探奇冒層嶮,因以窮人境。

弄舟終日愛雲山,徒見青蒼杳靄間。

誰知一室煙霞裡,乳竇雲腴凝石髓。

蒼崖一徑橫查渡,翠壁千尋當戶起。

昔人心賞為誰留,人去山阿跡更幽。

青蘿綠桂何岑寂,山鳥嘐嘐不。

松鳴澗底自生風,月出林間來照席。

仙境難尋複易迷,山回路轉幾人知。

惟應洞口春花落,流出岩前百丈溪。

作者:歐陽修

此為歐陽修《夷陵九詠》之一。三遊洞,位於湖北宜昌市郊西陵峽口北岸。唐元和十四年【西元819年】,因白居易與其弟行簡並元稹同遊賦詩,由白居易作《三遊洞序》而得名,亦名“前三遊”。宋嘉祐四年【西元1059年】蘇洵、蘇軾、蘇轍父子同游此洞並賦詩多首,通稱“後三遊”。歐陽修貶為夷陵縣令期間,遍遊夷陵山水勝跡,作《夷陵九詠》:一、三遊洞,二、下牢溪,三、蛤蟆碚,四、勞停驛,五、龍溪,六、黃溪夜泊,七、黃牛峽祠,八、松門,九、下牢溪。

“品讀經典 我們讀詩”往期回顧

---投稿方式

投稿郵箱:ycfbtg@163.com。

每一個投稿作品請備註:詩歌名稱+詩歌全文+朗誦者姓名、單位+聯繫方式;並提供一張朗讀者正裝照片。

---作品要求

詩歌屬名家名作,或反映宜昌人文風光等經典名篇。

朗誦者需感情飽滿真摯,表達自然,能反映作品的內涵;

錄製音訊保存輸出格式為mp3/wma,音訊大小在30M以下。

來源 | 宜昌發佈、三峽日報

記者 | 阮仲謀 H5 | 吳月、王如願

編輯 | 李傲圈 編審|水仙

大家都在關注

資料圖

秭歸,屈原的故里。這裡有民間詩社15個,會員500余人,會員中,年齡最大的80多歲、最小的只有8歲。他們每年都組織詩會,交流心得,誦讀詩作,表達對屈原最質樸的情感。

“琵琶橋下,碧水默默地躬身流過;昭君宅前,生長起無數動人的傳說……”去年5月28日, 雙腿殘疾的項小瓊,登上“致遠方——我愛宜昌”詩歌創作和朗誦藝術大賽的舞臺,深情朗誦了她創作的《沉思的香溪河》。

這位興山姑娘從小熱愛詩歌,她說:“詩歌是人的精神食糧,生活在充滿詩意的城市,我非常幸福!”

在宜昌,各地詩社如雨後春筍茁壯成長。秭歸的騷壇詩社、遠安的雎風詩社、當陽的長阪詩社、宜都的青林詩社、西陵的爾雅詩社……還有100多個校園詩社等。

端午詩會

在詩社,興趣的種子在萌芽,創作的人才在試鋒,文化的傳承在揚帆。

請聽:清江兩岸,土家詩風悠揚雅致;沮漳河畔,關關雎鳩詩韻長流。

從鄉野到城市,從工廠到校園,詩歌滋養著宜昌的山山水水。

詩歌在路上

宜昌,詩歌之城名符其實。

2015年8月15日,第七屆“聞一多詩歌獎”在武漢揭曉。近年來中國詩壇上最活躍詩人之一的宜昌市知名詩人、《三峽文學》常務副主編毛子獲得唯一大獎。

2013年,他曾獲得由江蘇省作協、《揚子江詩刊》共同設立的首屆“揚子江詩學獎”最高獎“年度詩人獎”。時隔一年,他又獲得了首屆“中國屈原詩歌獎”金獎。

詩歌評論家、三峽大學文學與傳媒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劉波詩歌評論成果豐碩,曾獲得中國當代文學研究優秀成果獎、湖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詩選刊》雜誌年度詩歌評論獎、湖北文藝評論獎、《紅岩》文學批評獎。

在毛子、邱紅根等一批宜昌詩壇領軍人物的帶領下,宜昌新詩創作隊伍不斷壯大,詩歌創作氛圍更加濃厚,創作水準持續上升,被湖北乃至全國詩歌界稱為“宜昌現象”。

《座標》,幾名熱心人自費出版的宜昌詩歌民刊,已經出版6期,刊發了全國各地作者的詩作2000多首,挖掘培養了飄萍、陳懇、馬小強、楊光、呂宏成、向曉青、王猛、馬北桃、王雪蓮、劉德權、蘇富瓊等一大批詩歌愛好者,其中,不少作品在全國各大詩刊發表,有的還入選了各種年度選本。

《三峽詩詞》,宜昌詩詞學會創辦的會刊,目前出刊10多期,已成為古詩詞愛好者廣泛交流的最好平臺。

在宜昌,詩歌創作隊伍達到2多萬人,有上百人長期從事詩歌翻譯、詩歌研究等工作。

國際著名詩人、世界華語詩壇泰斗、諾貝爾文學獎提名者洛夫深有感觸地說:“宜昌不僅有神奇秀麗的自然風光,更是一片詩歌的沃土。”

品味經典 我們讀詩

第四期推薦:《三游洞》

作者丨歐陽修 朗誦丨 鄧少平

《三遊洞》

漾戢泝清川,舍舟緣翠嶺。

探奇冒層嶮,因以窮人境。

弄舟終日愛雲山,徒見青蒼杳靄間。

誰知一室煙霞裡,乳竇雲腴凝石髓。

蒼崖一徑橫查渡,翠壁千尋當戶起。

昔人心賞為誰留,人去山阿跡更幽。

青蘿綠桂何岑寂,山鳥嘐嘐不。

松鳴澗底自生風,月出林間來照席。

仙境難尋複易迷,山回路轉幾人知。

惟應洞口春花落,流出岩前百丈溪。

作者:歐陽修

此為歐陽修《夷陵九詠》之一。三遊洞,位於湖北宜昌市郊西陵峽口北岸。唐元和十四年【西元819年】,因白居易與其弟行簡並元稹同遊賦詩,由白居易作《三遊洞序》而得名,亦名“前三遊”。宋嘉祐四年【西元1059年】蘇洵、蘇軾、蘇轍父子同游此洞並賦詩多首,通稱“後三遊”。歐陽修貶為夷陵縣令期間,遍遊夷陵山水勝跡,作《夷陵九詠》:一、三遊洞,二、下牢溪,三、蛤蟆碚,四、勞停驛,五、龍溪,六、黃溪夜泊,七、黃牛峽祠,八、松門,九、下牢溪。

“品讀經典 我們讀詩”往期回顧

---投稿方式

投稿郵箱:ycfbtg@163.com。

每一個投稿作品請備註:詩歌名稱+詩歌全文+朗誦者姓名、單位+聯繫方式;並提供一張朗讀者正裝照片。

---作品要求

詩歌屬名家名作,或反映宜昌人文風光等經典名篇。

朗誦者需感情飽滿真摯,表達自然,能反映作品的內涵;

錄製音訊保存輸出格式為mp3/wma,音訊大小在30M以下。

來源 | 宜昌發佈、三峽日報

記者 | 阮仲謀 H5 | 吳月、王如願

編輯 | 李傲圈 編審|水仙

大家都在關注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